網(wǎng)站導(dǎo)航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白居易是中唐的偉大詩人,他博學(xué)多才,奮發(fā)有為。雖然宦海沉浮,晚年身體逐漸衰弱,依然在作品中表達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guān)注和同情。秋天是多彩的季節(jié),黃昏更是晚霞絢爛,詩人面對美麗的秋景,沒有慨嘆人生短暫,也沒有惆悵晚景悲涼,而是由此想到更遠,令讀者在欣賞經(jīng)典詩歌的同時,也欽佩詩人崇高的人格。下面介紹白居易花甲之年的兩首律詩,閑適淡泊,充滿溫馨。
秋雨夜眠
唐代: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這首詩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秋,當時白居易任河南尹,已經(jīng)60歲,體衰多病,官務(wù)清閑,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jīng)謝世,心情特別寂寞冷淡。這首詩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安適閑淡的老翁形象。詩人先從老翁就寢情況刻畫他的性格,再進一步描繪老翁睡醒后的情況,反映了詩人暮年心灰意懶、孤寂閑散的狀況。
秋夜帶著陣陣寒意,作者卻安寧自在地守在家里。未見風雨,尚且如此涼冷,加上秋風秋雨的襲擊,更讓詩人感到寒氣逼人。由“涼冷三秋夜”,再到“睡美雨聲中”,作者嫻熟地運用襯疊手法,充分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增強詩的感染力?!鞍查e”二字,更生動地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
烘瓶里的燃料一夜過來已化為灰燼,老者不得不起床加點火烘烤被子。天色拂曉,詩人卻不愿起床,還要“香添暖被籠”,打算繼續(xù)躺著,生動地描繪出詩人體衰怕冷的閑散形象。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呼應(yīng)首句,寫氣候?qū)竞屠衔痰挠绊?。風雨過后,秋意更濃,夜來風雨不僅加深了寒意,樹葉一夜之間就飄零滿階。作者運用反襯手法,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冷酷無情。而老翁卻對它漫不經(jīng)心,突出其心境淡泊。
秋思
唐代:白居易
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
獸形云不一,弓勢月初三。
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
蕭條秋氣味,未老已深諳。
這首詩也是詩人60歲所作,白居易當時仍為河南尹。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霞光萬丈,詩人心情愉悅,于是即興賦詩。黃昏時分,那如火一般的晚霞絢麗無比,光彩奪目。詩人放眼望去,晴空萬里,碧藍如洗,一片澄凈明澈?!凹t于燒、碧勝藍”,詩人運用比喻手法,極言秋日晚霞之燦爛,天空之凈潔。
詩人閑來無事,正好可以欣賞晚霞和云彩,云朵千變?nèi)f化,有的象駿馬在奔跑,有的如靜兔在蹲伏。農(nóng)歷初三的月牙兒猶如細細的彎弓。詩人以云喻獸,將月比弓,十分貼切,也使描繪之秋景更加生動逼真。
晚景美輪美奐,視覺和聽覺的強烈沖擊,讓詩人聯(lián)想到婦女們看見鴻雁南飛,不由得對戍邊親人無限懷念。她們搗衣時的砧杵之聲,又能使人生出許多綿綿的憂愁。頸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對因戰(zhàn)事而分離的夫婦們的深切同情,詩人不由得感嘆,“蕭條秋氣味,未老已深諳?!?/p>
縱觀這兩首詩,詩人雖然花甲之年,年老體衰,心情卻很閑適。第一首詩緊緊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寫得生動逼真,親切感人,富有生活氣息。第二首詩中,美麗的秋景讓詩人心情開朗,興致盎然,但鴻雁南飛、砧杵之聲,又令白居易深切地同情那些被迫分離的親人。60歲的白居易本該退休,享受在“瑟琴聲里,弟勸兄酬、兒歌孫拍”的悠閑,可是詩人卻依然奔忙,而且同情百姓的疾苦,真是可敬可佩,一種溫情也流淌在讀者心間。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