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唐詩重情,宋詩重理,自古便有公論,唐人天真浪漫,生活中處處皆是景,由景生情,抒發(fā)性情,自然而由美。宋人當(dāng)然也浪漫,但卻少了幾分唐人的天真,多了幾分理性,主要由于時代背景的變化,讓兩朝詩文也產(chǎn)生了根本上的不同。

    比之于唐,宋人以哲理入詩,在對人生和世界的探索上,則更勝一籌,蘇軾和王安石,他們的身份不只是政治家、文學(xué)家,同時也都是哲學(xué)家,所以他們的詩中,往往都富有很強的哲理。

    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于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也沒有什么權(quán)威的比較方法。

    王安石和蘇軾兩人,正是宋詩中的冠亞軍。而這兩首詩確實在寫作方式、哲思高度、禪機隱喻中有很大的類似之處,但是兩位高手通過作品反映出來的思考還是有些不同。

    我們具體來看兩首詩。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東坡先生這首詩寫廬山,是千古名篇,恰巧唐朝也有個詩人寫過廬山,也是千古名篇,那人叫李白。

    李白和蘇軾,代表著唐宋詩的巔峰,又剛好都寫過廬山,把兩首詩對比起來讀就非常有趣,李白狂放而浪漫,全篇都是眼前所見,恣意揮灑。而蘇軾這首《題西林壁》,讓人讀完總會陷入深思。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雖是寫眼前所見實景,但卻寫出了廬山高低起伏的不同形態(tài),作者所處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廬山是完全不一樣的。

    末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景中抽身出來,談?wù)動紊襟w會,這是典型的即景說理,蘇軾在遠(yuǎn)近高低不同的地方看過廬山之景后,深刻地認(rèn)識到,自己看到的每一處景,都是實景,但眼前之實景,實際上是被廬山的峰巒所局限,只能看到一峰一嶺,而不能窺其全豹。

    這就好比人生在世,哪怕你是皇帝,是整個帝國的掌控者,但你所知的天下事,又何嘗不是被朝中的重巒疊嶂局限住了。世間的人們,處于不同的身份地位,扮演者不一樣的社會角色,看待問題的出發(fā)點自然不同,那么看到的結(jié)果也必然不同,要擺脫眼前的蒙蔽,才能看清全局,可這又談何容易,就如同你不可能飛到天上去俯瞰廬山一樣。

    而蘇軾的《題西林壁》要比《登飛來峰》晚上三十年。

    實際上他們年紀(jì)相差并不遠(yuǎn),所以在創(chuàng)作《題西林壁》的時候,蘇軾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的生死之驚擾,性格逐漸向佛道思想接近,人生已淡然,有意無意滲透進(jìn)來的禪機則是他這首詩的思想底色。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兩位都是當(dāng)世高才,人生和仕途的路走到后來也差不多,所以兩人才會從政敵變成好友,王安石在“烏臺詩案”中一言九鼎,救了蘇軾一命;而蘇軾找到他徹夜談心,引為美談。

    作為大學(xué)問家、散文家、詩家,二人在詩文革新、政治改革上雖有分歧,但殊途同歸。這兩人的晚期作品的文風(fēng)實際上有些接近,不過王安石長于詩,而蘇軾長于詞牌。

    說回這兩首詩,實際上都是典型的宋詩特色。或者說是蘇軾因循了王安石的宋詩特色,因為這種特色正是從王安石起。

    而這兩首詩的哲理性,因為詩人的年齡段不同,表達(dá)出兩種不同的思考狀態(tài)。不過都采用了類比、雙關(guān)的手法,同時都是在寫現(xiàn)實的不易,或者是身在高位,或者是深陷其中。從哲思上,都是很有高度,也頗有禪機的。

    區(qū)別就在于王安石的志氣滿滿,而蘇軾的心意淡淡。

    很難說誰的哲理性更高。還是看讀者自身所處的時間段、社會環(huán)境以及個人性格吧。

    年輕人自然覺得“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加勵志和豪放,而上了年紀(jì)的人必然覺得“不識廬山真面目”才是更加通透和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