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杜甫的名詩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1、

    文天祥的一首經(jīng)典名詩《南安軍》,詩中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顯示出民族正氣

    文天祥最有名的詞
    文天祥的名詩
    文天祥的詩

    今天小編要說的古詩是文天祥的一首經(jīng)典名詩《南安軍》。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jié)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jīng)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523年后,神州陸沉、赤縣烽火。華夏土地再次飽受戰(zhàn)火焚燒,彼時,南宋最后一個據(jù)點厓山被元軍攻陷,宋朝滅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嶺,經(jīng)南安軍(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時同樣也寫下一首詩,在詩中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

    南安軍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一二兩句略點行程中的地點和景色。作者至南安軍,正跨越了大庾嶺(梅嶺)的南北兩路。此處寫梅花不是實景,而是因梅嶺而說到梅花,借以和“風雨”對照,初步顯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嶺的梅花在風雨中搖曳,濡濕了押著兵敗后就擒、往大都受審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時,一陣冰襲上了他的心頭。

    頷聯(lián)兩句,上句是說行程的孤單,而用問話的語氣寫出,顯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說這次的北行,本來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廬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雖經(jīng)故鄉(xiāng)而猶如不歸。這兩句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兩“出”字和兩“歸”字的重復對照,更使得聲情激蕩起來。

    頸聯(lián)兩句承首聯(lián)抒寫悲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名句。而說“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說,宋朝的山河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元朝永遠占領(lǐng),言外之意是宋朝還會復興,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鶴歌中“城郭猶是人民非”句意,是說“城郭之非”只是暫時的,也就是說,宋朝人民還要繼續(xù)反杭,繼續(xù)斗爭,廣大的城池不會被元朝永遠占據(jù)。這兩句對仗整飾,蘊蓄著極深厚的愛國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兩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決心餓死殉國。他出之以言,繼之山行,于是開始絕食,意欲死在家鄉(xiāng)。而在絕食第五天時,即已行過廬陵,沒有能死在家鄉(xiāng)。又過了三天,在監(jiān)護人的強迫下,只好開始進食。詩中用伯夷、叔齊指責周武王代商為“以暴易暴”,因而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餓死的故事(見《史記·伯夷列傳》),表示了蓄不投降的決心?!梆I死真吾事”,說得斬釘截鐵,大義察然,而且有實際行動,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這首詩化用社甫詩句,抒寫自己的胸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這首詩逐層遞進,聲情激蕩,不假雕飾,而...

    查看詳情>>
    2、

    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詩歌背后的尷尬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詩
    杜甫的詩

    公元755年唐肅宗繼位之后,杜甫聞訊一個人投奔朝廷。其實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杜甫的心境,畢竟他一輩子都渴望匡復大唐,渴望扶大廈于將傾。尤其在當時安史之亂的背景之下,杜甫期待個人,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杜甫走了沒多遠,就被扣押的長安城。當時人們對于杜甫并不覺得是個多大的威脅,因為他的官職實在是太小,就是一個在基層機構(gòu)看管武器庫的,哪有多大的權(quán)勢?他雖然被扣押,但是沒有被囚禁,所以只能在長安城內(nèi)漫無目的的游蕩。

    但就是這么一游,他就寫出了一首精美絕倫的唐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就是唐代的杜甫《春望》,通篇都是在寫他看到了什么,“春望”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乃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看到了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記憶當中的長安城是何等的繁華,何等的鳥語花香,何等的游人如織,尤其是在這個春天踏青的季節(jié)。但現(xiàn)在呈現(xiàn)的杜甫眼前的是什么呢?

    到處都是國破,到處都是草木生。人煙稀少,草木雜生。如何不讓這個情感細膩的詩人發(fā)出感慨?

    正是因為詩人有了怨恨的心情表達。所以看到春天的花,看到春天的鳥兒,也覺得他們情緒上都帶有說不出的傷感。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nèi)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

    這后面的詩句是他對現(xiàn)實狀況的直接描寫?!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兵荒馬亂的歲月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一個春天,到現(xiàn)在依然沒有結(jié)束,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他們根本就找不到親人現(xiàn)在何處,也根本沒有辦法收到家書。杜甫對于這種感觸不光是對自己人生的未來擔憂,而是對時代背景下所有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感到憂慮。

    當然,杜甫在詩歌當中的“望”并不僅限于眼前所看到的場景,而是有內(nèi)心當中的守望。

    雖然“國破”但是山河猶在,雖然“草木深”,但畢竟是在陽光明媚的春天。所以他守護的這一座長安城,就是為了重整山河待后生。守護也是一種責任,守望更代表了詩人對于唐王朝逐漸變好的殷切盼望。

    而且后來寫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就是期盼著在這個春天國家能夠早日回歸平靜和安寧,百姓們能夠更加的安居樂業(yè),能夠和家人團聚嗎?

    看上去滿眼悲傷,也確實是“沉郁頓挫”,但同樣也充滿著希望和般的期盼。


    查看詳情>>
    3、

    杜甫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有哪些?杜甫一生有那幾個時期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詩
    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一、中青年時期

    青年時,作為官三代的杜甫并不缺錢,四處游歷,與李白、高適唱和、仙游,成為佳話。這個時期杜甫的作品熱血豪邁,氣勢蓬勃。代表作首推《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年時期,他流寓都城謀求功名未果,但是眼界逐漸轉(zhuǎn)入對社會現(xiàn)象的審視和批判,代表作便是柏梁體古體詩《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瓧罨ㄑ┞涓舶滋O,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句語言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維妙維肖的描摹中,隱含譏諷,入木三分。在這段時間,由于父親的去世,家用短缺了起來,杜甫開始自謀生路,但是并不順利,不過口里還是很硬氣的。

    二、賊陷時期

    安史之亂,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軍困于長安。幸虧名聲小,沒人對他看管。郭子儀大軍壓城,他找準機會跑到了唐肅宗身邊,面色如菜、衣衫襤褸卻忠心耿耿,唐肅宗讓他當了左拾遺。后來因言獲罪,流貶出京。

    這段時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時期,戰(zhàn)亂四起,忍饑挨餓,歸朝前就是個流民,而被流貶之后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戰(zhàn)火荼毒,也讓杜甫的作品沉痛郁結(jié)。而他在后期流貶之際的敘事性歌行體“三吏三別”也成為記載安史之亂社會動蕩,百姓離亂的史詩性作品。我們稱其為“詩史”。

    困于長安之時的代表作當屬《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成為“詩史”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篇幅太長,這里就不引用了。三吏三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對詩人在亂世中的見聞進行了仔細的記錄,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表達了詩人對倍受戰(zhàn)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寓居成都

    杜甫辭官后在成都安定了幾年,有高適和嚴武的關(guān)照,算是寬松閑適。而這幾年的作品,在格律詩技法上日趨成熟老練,意境更加圓熟,不過相對于災難深重的那幾年,作品風格相對輕松,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泵黠@體現(xiàn)出杜甫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詩文感情相照理論“文章憎命達”。

    不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成于這段時間,算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歌行體,不能證明他在格律上的成就,只能說明即使在這段相對輕松的人生里,杜甫的日子依舊不好過而且還是“憂國憂民”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自己屋子爛了,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此心真是可比日月昭昭。

    同時因為相對輕松的緣故,杜甫在這一時期寫了《戲為六絕句》,對格律詩,復古詩風等詩壇亂象做了一個總結(jié),對初唐詩事算是來了個一錘定音。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

    查看詳情>>
    4、

    ?杜甫的經(jīng)典名詩《旅夜書懷》賞析,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你更喜歡哪首?

    李白的詩
    杜甫的古詩
    杜甫的詩歌

    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你更喜歡哪首?

    公元765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小船而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蕩。這一年正月,他辭去節(jié)度使參謀的職務(wù)。同年4月,他的好友嚴武在成都病逝。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是他覺得孤凄無依,以至于他決定離開四川,沿江東下。在他乘船東下的這一期間,他寫了著名的5律《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桅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第一聯(lián)寫的是,在江船上的所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這正是小船旁邊的夜晚環(huán)境。岸上細弱的小草,傾斜的檣桿,給人什么感覺呢?孤弱無助。

    然后第二聯(lián)寫道: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句寫的是晚上江上的夜空,氣象宏大,雄渾壯麗,為歷代人們所稱頌。

    這4句寫景詩,寄寓了詩人什么感情呢?小編認同前人的評論,這是以樂景寫哀傷。開闊的平原,浩浩長江,星輝燦爛,月華滿江。正所謂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

    接下來,頸聯(lián)轉(zhuǎn)折。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出句寫的是反話,其實 ,老杜的名聲還真的是以詩文著稱四海,雖然有宏大的政治抱負,但卻沒有機遇,也沒有見他做出什么特殊的或者是杰出的貢獻。以前,小編認為,我就只是想當個官,也就是說他是個愛當官的人。后來漸漸明白,都不是這樣的人。還是有士子情懷的,他具有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思困濟危,忠君報國,關(guān)注民生。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在這里老杜把野草換成了沙鷗。真正體現(xiàn)了杜子美,暮年孤獨無依,凄凄慘慘的生活境況。

    王夫之《姜齋詩話》里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ゲ仄湔?。意思就是說,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是相互摻合的。這首《旅夜抒懷》就是一個范例。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寫的。當時太白剛從家鄉(xiāng)四川東下,想去楚國故地游覽,途經(jīng)荊門山。荊門山在湖北宜都縣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相對,地勢險要,自古是楚蜀咽喉。李太白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出巴渝,下三峽,出峽見到廣袤的大平原時,心情感到極為新鮮興奮。之前李白在四川的戴天山道教學校學習。后來隱淪青城山。對家鄉(xiāng)蜀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初次離開故鄉(xiāng),自然是戀戀不舍,1十分的想念故鄉(xiāng)。面對滾滾長江流水,坐著也能強烈的感受到,從家鄉(xiāng)流過來的水,仿佛是在為他送行。如尾聯(lián),“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那么詩的第一聯(lián),點明了地點,已經(jīng)到達荊門山附近。第2聯(lián),山水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屬對自然,流暢。描繪荊門山,江漢平原,和長江水 ,具有強烈的流動感和空間感。那時候防護,讀者就可以置身于是順水而下的船上。因為長江水到荊門的時候,水勢比較緩慢,視野也逐步的拉開?;哪|遠的平原,現(xiàn)在遼闊高遠。這個入字用得十分的貼切。飽含了詩人,興奮開朗的心情,和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這一年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闊,...

    查看詳情>>
    5、

    杜甫的著名詩歌《望岳》三首賞析,心境不同,詩境便有不同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詩
    杜甫的詩歌

    山川湖海原本并沒有生命,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卻又充滿了豐富的感情。古人們的生活本就樸素簡單,在游歷祖國的山河湖海時,常常會引起他們非常深的感慨。而文人們的心境不一樣,寫出來的詩句自然也就有這不一樣的感情。例如杜甫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詩人了,他一生曾寫下三首《望岳》的詩,但每一首流露出來的感情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巧合的是青年、中年、老年分別寫的,也代表了當時不同的心緒。

    第一首:登泰山而寫《望岳》代表的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f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24年(736),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名落孫山。這時杜甫的父親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之游 。

    這首《望岳》就是杜甫在漫游齊魯時所作。

    誰在少年不輕狂?或“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被蛘摺磅r衣怒馬戲人間”,或者“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等。杜甫同樣不能免俗,時杜甫正當風華正茂時,杜甫從小家境優(yōu)越,一方面曾祖是官員,不需要服瑤役,不需要納糧納稅。這讓他年輕時有資本可以縱情于山水之間,732年其20歲到江南漫游,直到735年才準備科舉,736年進士落第。但是并沒有對他造成打擊,其父親也是當時中國大州之一兗州的司馬,相當于第三把手。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9-30歲這是杜甫一生最為快樂和瀟灑的日子。他這段時間在山東和河北等地漫游,并在736年25歲寫下了這首詩。

    “會當凌絕機,一覽眾山小”,雖然落第但是卻不改初心,充分體現(xiàn)其當時的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還有那種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第二首:登華山而做得《望岳》,這時他失意、彷徨,心理上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也有厭倦官場的情緒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做這首詩前杜甫備受打擊和屈辱,報國無門,被排擠不受賞識,在(758)六月。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jīng)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首詩就是做這個時候。

    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悶,他經(jīng)常眺望西岳華山,不禁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詩中流露...

    查看詳情>>
    6、

    杜甫一首看似文不對題的名詩,題目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杜甫寫的詩
    杜甫最經(jīng)典的詩
    杜甫的詩句

    《杜詩詳注》引朱瀚語說:“少陵對錦江水而袖手,青蓮對黃鶴樓而擱筆”,可見像李白杜甫這樣的絕世詩人也有文思不繼的時候。關(guān)于青蓮擱筆一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后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焙髞砝畎滓驳巧宵S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fā),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北銛R筆不寫了。那么,少陵袖手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杜甫在晚年流落四川成都后,寄居浣花溪草堂,一次觀錦江“水如海勢”,波濤洶涌,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但又無從說起,只好“聊短述”,寫下一首看似文不對題的千古名作《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清代學者紀昀說:“此詩究不稱題”。真的如此嗎?其實正如李白到黃鶴樓只是暫時擱筆一樣,杜甫袖手也并非真的袖手,而是避實擊虛,意在題中。下面我們來看杜甫的這首詩。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這首詩字面意思是: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詩句,如果詩句不能打動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罷休。人老了,詩寫得不怎么經(jīng)心了,對著春天的花鳥,也沒有了過去的深深憂愁。江邊新裝了一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怎么才能找到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文高手,讓他們與我一起做詩暢談,一起浮槎漫游。

    題目《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是說正逢錦江“水如海勢”,波濤洶涌,這么壯觀奇?zhèn)サ木吧?,真的令人感慨萬端,但又不知道寫些什么,姑且寫這么幾句吧。既然題目明確了“值水如海勢”而觸景生情,那么正文是不是應(yīng)該圍繞滾滾江水來寫呢?但好像并不是這么回事?!蹲x杜心解》引吳論云語說:水如海勢,見此奇景,偶無奇句,不能長吟,聊為短述,題意在下三字。愚按:此論得旨。通篇只述詩思之拙,水勢只帶過。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意思的是,正文開篇不是寫江水,而是寫自己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這當然是詩人自謙的話。耽(dān):愛好,沉迷。驚人:指的是打動讀者。死不休:死也不罷手。極言求工。詩人自謂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詩句,如果詩句不能打動人心,至死也不肯罷休。其實這正是詩人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的寫照,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才達到了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極境?!罢Z不驚人死不休”也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和后人努力追求的境界。從首聯(lián)來看,詩人面對滔滔江水,心潮澎湃,想到的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和寫作態(tài)度,寫到的是胸中之海。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渾:完全,簡直。漫興:謂率意為詩,并不刻意求工。莫:沒有。頷聯(lián)意思是...

    查看詳情>>
    7、

    杜甫的經(jīng)典名詩有哪些?多少人的一生,都在詩里

    杜甫寫的詩
    杜甫的詩句
    杜甫的詩有哪些

    天才固然可貴,但畢竟滄海一粟,更多的是蕓蕓眾生。多少人的一生,都濃縮在這8首詩里!

    01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曾經(jīng),我們都覺得自己能成為最了不起的人。

    但當觸到復雜的社會,融進困頓的現(xiàn)實,才發(fā)現(xiàn):其實啊,成為一個普通人、安安穩(wěn)穩(wěn)度過一生已實屬不易。

    02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贈李白》

    人生中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朋友,同悲歡,共喜樂,能舉杯暢飲,也能靜坐抒懷,不問世俗,只問真心。

    無論日后風云怎樣變幻,無論多年后身在何方,總有一人,讓你一想起來便覺得溫暖。

    03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如果苦難不可避免,那就改變自己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不卑不亢,不折不撓,在苦難中開出一朵花來。

    04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我們知道痛苦是什么,從而努力避免別人再經(jīng)受同樣的痛苦。

    將自己的悲憤,化為關(guān)愛別人的力量,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氣度。

    05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

    茫茫天地間,有這樣一個人與你同歡喜、共悲歡,江河皆可渡,山海也可平。

    06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方知和平的可貴。我們不是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愿世間再無戰(zhàn)火,愿和平永駐人間。

    07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人活一場,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喜樂,這樣人生太狹隘,能為他人做些什么,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才不枉此生。

    漫漫紅塵中的我們,雖然如螻蟻般渺小平凡,但我們的靈魂可以俊美如神。

    08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歲月能帶走的只是皮相,帶不走骨子里的優(yōu)雅,帶不走靈魂中的芬芳。

    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坦然面對潮漲潮落,花謝花開,在人生的后半場,留給自己一份從容,留給世界一抹美麗。


    查看詳情>>
    8

    杜甫的這首名詩,一針見血指出了項羽失敗的根源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詩
    杜甫的詩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現(xiàn)有陳勝吳廣起義,后有劉邦項羽楚漢相爭。劉邦成為最終的勝利者,當上了西漢王朝開國皇帝。項羽的軍事才能雖然遠高于劉邦,但由于諸多方面原因,卻自刎烏江,成為后人心目中一個失敗的英雄。

    項羽“喑嗚叱咤,千人皆廢”,橫掃千軍如卷席,軍事實力在秦末群雄中首屈一指,一度被各路諸侯封為盟主,為何沒能成為新一任天下之主?一是因為他的對手劉邦技高一籌,另一方面,項羽自身也存在很多重大缺陷和失誤,使得他功虧一簣。杜甫曾寫過一首詩,指出了項羽的錯誤所在。

    這要從長平之戰(zhàn)說起。長平之戰(zhàn),是秦朝崛起時期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將白起帶兵進攻趙國,趙國組織重兵抵御秦軍,雙方在長平相遇。

    趙國主帥趙括,盲目進攻,結(jié)果被白起團團包圍,最終全軍崩潰,四十萬趙國士兵解甲歸降。白起認為趙國降兵反復無常,如果不殺會留下后患,于是把四十多萬趙國降兵全部坑殺,釀成一起歷史悲劇。秦國此舉雖然重創(chuàng)趙國,但也落下“虎狼之國”的惡名,喪盡人心。

    然而,秦國人做夢也沒想到,相同的厄運也會降臨到他們頭上。五十多年后的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爆發(fā),項羽為首的諸侯軍同盟,殺得秦軍七零八落。公元前206年,秦二世派遣大將章邯,組織20余萬人馬進擊項羽,雙方在彰水之南相遇。

    章邯是秦朝當時碩果僅存的名將,久經(jīng)沙場,經(jīng)驗豐富,手下兵力又十分雄厚,本來是項羽的勁敵。但當時秦朝大廈將傾,土崩瓦解之勢以難以挽回,章邯和秦軍將士們也已心不在焉,各懷心事,士氣十分低落,與項羽幾次交鋒,連遭挫敗。

    昏庸的秦二世認為章邯消極避戰(zhàn),非常生氣,屢次派使者前來威脅催促章邯。章邯走投無路,欲戰(zhàn)不能欲退不敢,思之再三,認為繼續(xù)跟著秦二世毫無前途,于是干脆帶領(lǐng)全軍就此投降項羽。項羽大喜過望,封章邯為雍王。

    項羽部下將士中,很多人都為秦朝服過徭役,飽受秦軍的苛待凌辱,對秦軍怨恨極深。他們?nèi)缃褚匝肋€牙,對投降的秦軍將士百般折辱。項羽對這種情況也不聞不問。

    秦軍降兵非常不滿,人心浮動,紛紛在私下議論:“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guān)破秦,大善;既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闭J為章邯欺騙了他們,如果不能擊滅秦朝,他們這些降兵的妻子家屬都在秦國,必定會被秦二世誅殺殆盡。

    項羽聽到了這些傳言,擔心這二十萬秦軍人數(shù)眾多難以控制,一旦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后果嚴重,決定采取一個簡單粗暴的處置方法:把這20多萬降兵全部坑殺。于是在新安城外,項羽“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這也是繼長平之戰(zhàn)后,又一次慘痛的大規(guī)模殺降事件。

    項羽坑殺20萬秦軍的地方,被后世稱為“楚坑”遺址。900多年后的唐朝,“楚坑”遺址猶在,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到那里參觀過,為眼前的慘狀震驚,當場寫下一首詩怒斥項羽:

    項氏何殘忍,秦兵此處坑。

    愁云終古在,鬼燦至今明。

    竟使皇天棄,應(yīng)輸赤帝爭。

    臨亡猶自嗟,頸血污蒼精。

    杜甫認為,項羽為人太過于兇暴殘忍,殘暴嗜殺,違背天意人心,敗給劉邦是咎由自取,...

    查看詳情>>
    9、

    杜甫晚年寫下的名詩《泊岳陽城下》,消極失落的時候,不妨多讀幾遍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詩
    杜甫的詩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總結(jié)出“詩窮而后工”的規(guī)律,或許略顯片面,但大多數(shù)著名詩人、詞人,都符合這個規(guī)律,比如聞名天下的杜甫。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杜甫,早年過得比較幸福,不必為生計發(fā)愁,爺爺杜審言非常不簡單,被譽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雖然官職不高,卻足以讓全家衣食無憂。

    世人皆知詩仙李白放蕩不起,其實杜甫年輕的時候,也追求無拘無束的快意人生,仗劍走天涯,在許多名山大川留下足跡,還曾追隨偶像李白,到處尋仙問道。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杜甫的心態(tài)開始改變,畢竟他讀的是儒家經(jīng)典,從心底認可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

    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善,杜甫本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xiàn)入朝為官的理想,結(jié)果天不遂人愿,考了兩次均名落孫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既然科舉之路走不通,杜甫就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大臣身上,到處投遞簡歷,拜謁過不少權(quán)貴,希望得到他們的舉薦,然而人微言輕,沒有人給他面子。

    杜甫在長安城漂泊十年,連個九品官都沒當上,滿腹才華無處施展,精神上備受打擊,生活也窘迫不堪,他自己寫道:“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卑彩分畞y爆發(fā),因為沒來得及逃走,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同時被俘的還有王維。杜甫比王維幸運,因官職太小直接被釋放,簡直開心到飛起。

    后來,杜甫終于逃出長安,直奔鳳翔而去,只因唐肅宗在那里。沿途看到百姓流離失所,杜甫悲痛不已,創(chuàng)作了代表作《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苯?jīng)過多日奔波,杜甫抵達鳳翔,唐肅宗覺得他挺不容易,授他左拾遺。

    左拾遺聽起來很拉風,也是杜甫當過的最大的官,其實只是七八品官銜。杜甫一生做官的年數(shù)很短,后半生居無定所,從長安到鳳翔,然后又到華州、成都、夔州、渝州、忠州等地,不是在搬家,就是準備搬家,不是他喜歡這種狀態(tài),而是現(xiàn)實所迫,杜甫沒得選擇。

    艱苦的日子,激發(fā)出杜甫的創(chuàng)作靈感,大量詩歌在此期間完成,奠定詩圣的地位,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大歷三年,五十七歲的杜甫思鄉(xiāng)心切,從江陵出發(fā),打算返回家鄉(xiāng),初冬之際漂泊到岳陽,在此停留一段時間。期間寫下三首詩,其中一首為《泊岳陽城下》。

    《泊岳陽城下》

    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是對所看到景象的描寫,浩瀚的江河之地綿延千里,城墻巍峨高大,給人視覺上的沖擊感。夜晚風浪涌起,而且飄起雪花,詩人在小舟上凍得瑟瑟發(fā)抖。另一首作品《登岳陽樓》里寫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闭f明詩人杜甫年老多病,親戚朋友都音信全無,孤獨之感不言而喻。

    頸聯(lián)“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滯留在異鄉(xiāng),心懷報國之志,朝廷卻不給機會。即便如此,杜甫依舊非常樂觀,“氣益增”三個字太精妙,表達出詩人的積極心態(tài),面對困境不認命,與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有異曲同工之妙。

    尾聯(lián)“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杜甫認為未來可期,同...

    查看詳情>>
    10、

    杜甫的千古名詩《登岳陽樓》,李白之前也有首詩作,各有特色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詩
    杜甫的詩

    如果說絲綢是唐代百姓的奢侈品,那么詩歌一定是他們的必需品。唐詩宋詞,中國文化里最美的四個字,錦繡山河,煙青云色,全部被一支筆按進那詩意蓬勃的字里行間,任何不堪在它面前都將變得絢爛,任何尖銳在它面前都將變得柔軟,而我們則只有徜徉其中,為自己假設(shè)上一份夢筆浴花的人生。

    多少意氣書生都隕落在歷史長河之中,唯有李杜才是真猛者,于中流激浪,濺起的水花都是榮耀的顏色。李杜通常是并列而稱的,也經(jīng)常被拿來作比較,然而二者可以拿來比較的東西卻不太多,因為他們幾乎是完全相反的風格。不過,岳陽樓卻為此提供了一次詩意的契機。

    唐肅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李白在安史之亂中跟錯了隊伍,導致叛亂平息后被逮捕,幸而遇到大赦,撿回一條命的他決定即刻啟程,縱游山水。途徑江夏洞庭湖,李白登上著名風景名勝岳陽樓,頓時詩興大發(fā),寫下名篇。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此篇承接了詩仙一貫的灑脫浪漫,氣勢壯闊,大開大合,體現(xiàn)了他遇赦后的曠達情懷。全詩皆無直接描寫岳陽樓之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陪襯、夸張、烘托等手法,以各種不同的望樓角度形容樓宇之高,為原本就名動天下的岳陽樓又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

    頷聯(lián)“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普通人登樓也能看到大雁和山月,但對于剛剛逃離鬼門關(guān)的李白來說,此刻他一掃內(nèi)心的憂戚煩悶,眼睛所視也全是舒暢開懷的景色。

    “引”、“銜”二字尤為精妙,這看似是實實在在的動作,其實卻是李白幻想下的虛寫,是李白為景物添加的主觀感受,情趣盎然,動感十足,堪稱一絕。同時,這也再次體現(xiàn)出了李白那濃烈的仙氣。緊接著,李白直接上天了!在云間落榻,于天上飲酒,一陣雄風過,天宮的仙女便來為他舞蹈助興。要不說這李白狂呢,狂得精彩,狂出個性,擱其他人倒是寫不出這樣人間無章的詩句!

    李白之岳陽樓當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但杜甫曾步其之后登上岳陽樓,也寫下一首詩,比較而言,高下立判。那是在公元767年,相隔八年之后,老病纏身的杜甫亦登樓望遠,這是他神往已久的圣地,也是他的偶像李白曾經(jīng)到過的地方。人生的坎坷,晚年的孤獨,江樓的浩蕩,一齊涌上心頭,杜甫揮筆寫下此篇。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細細品來,兩首詩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其時,杜甫已經(jīng)年邁老病,患肺病和痛風,左手偏癱,右耳失聰,腦袋也不太靈光了,只能靠藥維持生命。然而,杜甫對于詩歌的熱愛卻遠不是這些痛苦所能阻止的!

    這首詩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于杜甫那高超的寫作技巧,更在于即便到了如此田地,身體已經(jīng)快要崩塌,他還是以憂國憂民的情懷去看待一切。詩的前四句是描寫岳陽樓,磅礴大氣,意境開闊,與李白之句不相上下;第三聯(lián)是杜甫自況之語;第四聯(lián)則是他牽掛大唐命運的真實映照。

    后人評語:“氣壓百代,為...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