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曾鞏

    發(fā)布時間:2020-06-29
    1、

    曾鞏的《詠柳》古詩寫的有多好?清深婉約,得詩人之風旨

    詠柳
    詠柳古詩
    曾鞏

    曾鞏《詠柳》詩別具一格,不說相思不說離別,用楊柳諷刺成小人

    前言

    前兩天遇到了一個問題:

    都說曾鞏的《詠柳》寫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處?

    曾鞏(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文學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后人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先生”。

    不過,他的詩也有很高的水平,這首詠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般人詠柳,常常用來寄托相思、嘆息離別。但是曾鞏的這首詠柳別具一格,把楊柳寫成了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一、謂其不能詩者妄矣

    曾鞏作為宋代古文運動的代筆,其文平實質(zhì)樸,溫厚典雅,為人所師范。 王安石曾經(jīng)贊揚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不過也有人認為,曾鞏的特長在于文章,其詩并不出色。但是清朝潘德輿不以為然,他評價曾鞏詩的水平時說:

    昔人恨曾子固不能詩,然其五七言古,甚排宕有氣。近體佳句.....頗得陶、謝家法。

    ?七言絕句,如: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凹t紗籠燭照斜橋,復觀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是涼月一溪潮”。

    皆清深婉約,得詩人之風旨,謂其不能詩者妄矣。 《養(yǎng)一齋詩話》

    潘德輿說, 評價曾鞏不能作詩的人很荒謬,并且列舉了曾鞏的一些作品加以證明,其中就有《詠柳》這首詩。

    那么,這首詩好在哪里呢?

    二、清深婉約,得詩人之風旨

    潘德輿對于列舉出來的這些作品,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就是:

    皆清深婉約,得詩人之風旨。

    我們看看這首《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清深、婉約,是說這首詩清峻而且深刻,同時詩人又很委婉地表達出來,因此具有詩人之“風旨”。

    這里“風旨”就是傳統(tǒng)文學的“興寄”。詩人通過描寫事物,其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和意圖。

    下面我們看看,曾鞏是如何在這首小詩中體現(xiàn)“風旨”二字的。

    三、倚得東風勢便狂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迎春的判詞寫到: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zhì),一載赴黃粱。”

    這首詩中,曹雪芹把迎春的丈夫比作中山狼。

    詩人評價某人、某事,一般不會直接指出 ,而是把某人比作某物,拐著彎罵人, 我們可以把這種方式稱為委婉或者“興寄”。

    興寄,往往是詩人感觸到外物而興起,又寄托于物而表達出來的情感。但是也有很多種情況,如同上面的“子系中山狼”一樣,心中先有情感 ,再去尋找合適的“物”來表達出來。

    曾鞏的這首《詠柳》是見到了柳,而生發(fā)了情感。還是先有情感,再找到了柳來表達呢?老街感覺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詠柳》

    倚得東風勢便狂,這七個字寫出了柳樹的姿態(tài),很明顯是暗中諷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而且在“亂條猶未變初黃”的時候,你就猖狂,羽翼未滿就不可一世,將來是不是要上天?

    第三句 ,解把飛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發(fā)的漫天都是,蒙蔽了日月。

    第四句接著說,難道你不是到天地之間還有...

    查看詳情>>
    2、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為何最容易被遺忘?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曾鞏
    唐朝
    宋朝

    曾鞏(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其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嘉公式二年(公元1057年),以文章著稱的曾鞏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并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曾鞏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他為官期間,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guān)心民生疾苦。在各地期間,他根據(jù)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jié)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他致力于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四月,曾鞏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終年65歲。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做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為太常博士,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當時曾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自此名聞天下,并有《元豐類稿》傳世。曾鞏的文體風格為“古雅平正”,并擅長引經(jīng)據(jù)典,文章結(jié)構(gòu)則平易理醇,章法開闔、承轉(zhuǎn)、起伏。正因為其文章易于模仿和學習,所以他成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學習的首要對象。

    然而,如今說起曾鞏,可能會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又似曾不識的感覺,就連百家講壇的名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也將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豪定義為“非常七加一”,認為只是為湊八個而硬添了一個。就連《龍文鞭影》一書也有“張華龍公式,閔貢豬肝。淵材五恨,郭奕三嘆”的描述,其中的宋人劉淵材的“五恨”就是:“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曾鞏)不能作詩?!?/p>

    其實則不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干。曾鞏流傳至今的詩作有400多首,雖然與蘇軾、歐陽修的詩詞無法相提并論,但是大多寫得比較質(zhì)樸、雄渾超逸、寓意深刻。對曾鞏的文學成就應該從另一方面去考量:不同于蘇軾的豪邁飄逸,不同于王安石的簡潔峻切,也不同于歐陽修的溫婉多情,曾鞏的散文平正溫雅。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對他的評價就非常高:“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蓖醢彩凇顿浽庸獭分羞@樣夸贊曾鞏的文采:“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而蘇軾在《送曾子固公式越得燕字》中說:“醉翁門下士,雜公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由此可以看出,曾鞏入唐宋八大家,非無能充數(shù)之輩,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著稱。《宋史》中說,他“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