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作為一代詩歌大家,王安石的詩歌有何特點及不足?
歷代一些詩評家認為,作為政治家、文學家的王安石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是超過他的散文的。其詩現實性強,題材廣泛,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風格道勁,但亦不乏情韻深婉之作;當然,宋詩的散文化、議論化以及堆砌典故的習氣,他亦末能避免,而且在這方面還起過推波助瀾的作用。首先,王安石那些政治性很強的詩作,提出了當時不少尖銳應予解決的社會問題?!逗颖泵瘛肥沁@方面很有代表性的篇什。它寫靠近遼和西夏邊境上的唐民,終年耕織所得,卻被朝廷征去獻給敵人作為“歲幣”。同時,還為官吏所迫而嬰為修治黃河服役,縱遇大旱,也不能免。
他們逃荒到了南方,南方雖為豐年,可那里的百姓亦因稅賦重重而“自無食”,哪能賑濟外來的災民呢?這里,觸及北宋積貧積弱、外患內憂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揭露是深刻的,憂慮是深沉的,同情是在人民一邊的,體現了一位政治改革家的銳敏眼光和不平凡的抱負。一些詠史懷古之作,都有借古喻今之旨,因而每每具有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力量,側面地點出了某些社會矛盾問題。例如在《明妃曲》里,詩人不僅一掃過去詩中有關王昭君留戀君恩、怨而不怒的傳統(tǒng)看法。如白居易《昭君詩》云:“漢使卻回傳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他在勾繪王昭君這一古今艷傳的絕代佳人形象時,著重抒寫她獨去異域、眷顧祖國的凄苦無告的痛苦心情,而且更深刻的是在結韻“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里,尖銳地提出了在封建社會中普遮存在的婦女受欺凌、遭踩躪的問題。特別是還委婉地押擊了封建朝延代代相襲的殘忍的宮女制度,當然從中對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的窮愁潦倒的同情亦不無曲折的流露。如此寫玉昭君,對詩人來講,是達到了以古喻今目的的;同時,也合乎歷史人物的內心實際,并非外加的思想意義。還有某些詠物詩或風俗詩,顯然也是有現實的針對性的,并體現了詩人的政治抱負和剛毅性格。
前者如《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焙笳呷纭对铡罚骸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一些政治性很強的詩(包括一些律詩和一些古風詩),由于受韓愈險怪詩風的影響較深,也就常學韓詩大發(fā)議論和引用僻典的作法。于是不免就出現相當嚴重的散文化、議論化和堆砌典故的缺點。如果說《明妃曲》在這方面還不甚顯著的話,那么《河北民》一詩就較為清楚了。就是《登飛來峰》和《元日》這樣的七絕短章,亦有理性勝乎感性的之感。至于《兼并》、《省兵》,更是“純乎議論”之作。
前者論土地兼并之弊,后者論裁減軍隊的方略,雖然從中也能表現詩人的進步社會理想,然而形象蒼白,寡情乏味,不合詩歌主情的要求。的確,他往往把散文化的句法和字法引進詩中,這也是他從韓愈那里學來的。比如,韓詩用過“或”字排比句,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啟秘?!肪陀昧恕盎蚧杳呶琛钡人木?,《用前韻贈葉致遠》更連用“或撞關以攻”等十二句。這樣的“或”字句,不合乎傳統(tǒng)五言詩句式上二下三兩個節(jié)拍的要求,變成上一下四了,這樣作就使得詩歌愈加散文化了。
王安石詩歌的散文化,還表現在一些詩里常用助詞,如“男兒獨患無名爾,將相誰云有種哉!”(《李玉章下第》)詩中充滿之、乎、者、也、哉、耳之類的助詞,實在不足為訓。王安石本來主張“用事”時要反對“編事”的作法,“須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fā)明?!?見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四十一《窺園》詩注)可是在他的一些長篇的創(chuàng)作里(有時短制也未能免),堆砌典故、摹仿前人詩句的情況仍為常見。錢鐘書先生評述王安石詩歌時,明確指出:“他的詩往往是搬弄詞匯和典故的游戲,測驗學問的考題;借典故來講當前的事情,把不經見而有出處的或者看來新鮮而其實古舊的詞藻來代替常用的語言。
典故詞藻的來頭愈大,例如出于《六經》、《四史》,或者出處愈僻,例如來自佛典、道書,就愈見功夫。有時他還用些通俗的話作為點綴,恰像大觀園里要來一個泥墻土井,有‘田舍家風’的稻香村,……”(《宋詩選注》48頁)詩歌的這種議論化、散文化和以才學為詩的傾向,到了江西詩派詩人手中,更成了風氣。看來,王安石的詩歌在這方面的缺點,同歐陽修的詩歌一樣:也是產生了不良影響的。
最新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