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王昌齡的兩首邊塞詩賞析,唐朝的豪俠詩人的著名古詩有哪些?
在唐朝,有這么一類詩人,他們呢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豪爽俊麗而風骨凜然的共同風貌,創(chuàng)造出了清剛勁健之美,他們就是唐朝的豪俠詩人。以王翰、王昌齡和崔顥為代表。
王翰的詩,有一氣流轉的壯麗俊爽之美,代表作為: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翰以豪飲曠達寫征戰(zhàn),連珠麗辭中蘊涵著清剛頓挫之情,極為勁健。此首詩明快的語言、鮮明的節(jié)奏透露出一種奔放的情緒,給人以激動和向往。
崔顥,他的一首《黃鶴樓》,流傳千古,曾被嚴羽推崇為“唐人七律之首”。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是崔顥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崔顥登上黃鶴樓,放眼望去,所有景色盡收眼底,即景生情,詩性大作,脫口而出。整首詩,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一開口就驚艷了士人。
民間流傳,李白登上了黃鶴樓,目睹了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最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性格豪爽,并且七言長于無言,思維縝密,講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與長篇。為補反映復雜內容是短篇文章的局限,他創(chuàng)造出了以相關聯(lián)的多首七絕詠邊事的連章組詩,即著名的《從軍行七首》。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身上有種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比較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作詩不是全憑情氣,也很講究立意構思,其作品除豪爽俊麗之外,還有“緒密思清”的特點。比如王昌齡的這首最經(jīng)典的詩,僅開頭第一句,便驚艷了世人!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王昌齡感慨邊將無能,致使千百年來不得安寧和平。語言含蓄雄放而又意境高遠深沉,被明人李攀龍贊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該詩主調是最末一句表現(xiàn)出來的保衛(wèi)國家的豪情,悲壯渾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還隱含著對現(xiàn)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豪爽暢快,堪稱大手筆。
與“王昌齡的兩首邊塞詩賞析,唐朝的豪俠詩人的著名古詩有哪些?”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一首霸氣的邊塞詩《從軍行》賞析,詩中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
王昌齡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作,可以說每一首,那都是精品,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nóng)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后來又回到長安,但是由于安史之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一生可以說是悲苦的一生,他有著一顆抱國之心,卻是終身不被受重用,一直都只是擔任一些小官,所以對于他這么一個有抱負的人來說,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為此他寫過了很多這方面的詩來表達自己的心中的抱負。這其中就有一首非常霸氣的詩,可以說每一句,那都是霸氣十足,讀了令人精神振奮。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可以說是非常的好理解,青海湖上烏云密布,皚皚雪山頓時變暗,戰(zhàn)士在塞外孤城上還想望著遙遠的玉門關。在黃沙漫漫的戰(zhàn)場上,他們雖然身經(jīng)百戰(zhàn),鎧甲磨穿,但不打敗敵人是決不回鄉(xiāng)的。應當說這首詩,那最能夠表達出詩人心中的抱負和志向,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yè),但是由于種種的原因,他卻是一直不被受重用。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zhàn)場場景進行細致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fā)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的這方面,可以說唐朝的眾多詩人中,還真沒有幾個詩人,能夠與他一較高低。
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詩句,并且后世也稱他為“七絕圣手”,他的七絕完全可以與李白等人媲美。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xiàn)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托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
王昌齡可以說是唐朝里成就非常高的一個詩人,也正是由于他對于詩歌的貢獻,才使得唐朝后期的詩歌,無論是在意境,還是在形式,那都是更加的成熟。這也就使得唐朝的后期的很多詩歌,也都能夠從中看到王昌齡的影子。
《從軍行》可以說是唐朝邊塞詩中的精品之作,這首詩里的每一個句子,那都是能夠看到詩人,遠大的志向,想要建功立業(yè),但是他終生都沒能夠實現(xiàn)這一個愿望,最后還落得一個慘死的下場,這不得不說,老天與我們的詩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與“王昌齡一首霸氣的邊塞詩《從軍行》賞析,詩中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邊塞詩的藝術特點有什么?主要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回望歷史,那是一條滾滾長江,時刻都會卷起滔天的巨浪。那是歷史在怒吼,是古人們無限的惆悵。他的每一次翻滾,都注定會卷起一場不平凡的命運。歷史的清音,攜夾這古人們的血淚,必將會永恒的傳遞下去。讓我們奏響歷史的清音,延伸到那凄涼的遠古。
歷史非常悠久,但那些都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現(xiàn)在的我們只能緬懷。我們可以嘆謂歲月的無情還有當局者的執(zhí)迷,但是絕對不可以忽略他們睿智的光芒還有留給我們后的教訓,下面就請大家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回到那悠遠的歷史,了解古人們的偉大成就吧,今天小編要對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并且還在后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點主要的表現(xiàn),有好幾點方面,下面是小編為王昌齡的這種邊塞詩的藝術特點的主要表現(xiàn)作的幾點總結,希望會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大家認為有什么和您意見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小編一起討論哦。
第一個方面,王昌齡善于采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出了極其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詩在詩中較早的抒寫征服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膩描寫刻畫打下了基礎。他會通過瞬間征服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新曲;或則是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服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
王昌齡他寫詩的時候,通常還會借助一些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狀況,從而來描述自己內心的憂愁之情;如果王昌齡不借助這方面的狀況來描寫的話,還會借助戰(zhàn)爭這方面來守邊將士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王昌齡的感情抒發(fā)可以說是非常細膩而且真實。
接下來我們在從邊塞詩的第二個方面來講的,王昌齡的詩情景非常妙合,意思與境界渾在了一起。王昌齡去過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云、雪山、烽火、筅笛等等一系列的景象,所以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
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都是這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物,是大自然中的萬物和將士們的情這兩種的接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的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境和環(huán)境混在一起的藝術境界。
王昌齡創(chuàng)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第一是選擇某種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進景與情水溶交流,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第二點是即采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第三點就是以苦心與孤旨,展現(xiàn)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湛。
第四個是,王昌齡的是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的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的加以處理,沒有閑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了局面。
與“王昌齡的邊塞詩的藝術特點有什么?主要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非常著名的邊塞詩《出塞》賞析,表現(xiàn)了什么的愿望?
《全唐詩》里大部分的作品其實都值得大家一讀,有些經(jīng)典的作品,它不僅文學性,思想性那都是一流,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些作品雖然距離我們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可是依舊能夠打動我們,能夠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正是文學最具魅力的一個地方。其實對于任何一首唐詩來說,它都有著其獨特的魅力,雖然有一些作品它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只要細細品來,再結合當時詩人的經(jīng)歷,以及情感歷程,則是會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其實另有深意,而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再去讀這些作品最是令人感動。
那整個唐朝就是詩的國度,無數(shù)的詩人,他們用手中的一支筆,寫下了無數(shù)唯美的詩篇,而且唐詩也是極其的豐富,里面各種不同的類型,各個不同的流派,也正是這樣的一種豐富性,以及包容性才使得唐詩成為了文學里的一座高峰。有一些作品寫得極為優(yōu)美,同時還有一種獨特的霸氣,尤其是那些邊塞詩,這些作品往往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寫得很抒情,同時又是氣勢磅礴,譬如王昌齡的很多作品就極為經(jīng)典,也很是有氣勢,以他這首《出塞二首·其一》來說,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后,那都是會熱血沸騰。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也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邊塞詩人,寫過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邊塞詩,不僅描寫了邊塞秀麗的風景,同時也描寫邊塞的風光,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的詩作,往往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并且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是描寫得極為霸氣,而這首《出塞二首·其一》,無疑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有氣勢,也最為霸氣的一首。
第一二句寫就有一種獨特的氣質,更是把邊塞那種殘酷的戰(zhàn)場描繪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沒有任何的變化,還都是猶如過往一樣,可是到了如今還有無數(shù)的戰(zhàn)士,他們從萬里之遙來到這個地方,可是再也沒有回去。短短的兩句很是霸氣,同時也很令人傷感。
第三四句最是經(jīng)典,也最為有氣勢,”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果當年龍城的飛將軍衛(wèi)青還在的話,那這個地方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一定是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一定是會把他們阻擋在關外。在這兩句中詩人更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的一種心愿。
其實王昌齡的一生也是極其的落魄,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依舊充滿了一種家國情懷,不幸的是后來由于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卻又是被人陷害,從而下落不明,一代偉大的詩人就此煙消云散,這不得不令人感動悲傷,但是他流傳下來的這些優(yōu)美詩篇卻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片愛國熱情,這也正是詩人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唐朝盡管表面看比較繁華,其實在邊塞卻是一直爆發(fā)戰(zhàn)爭,這在很多的詩人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對于詩人來說,他卻是一直想要建功立業(yè),想要去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可是無奈在現(xiàn)實中卻又是處處碰...
查看詳情>>與“王昌齡非常著名的邊塞詩《出塞》賞析,表現(xiàn)了什么的愿望?”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一首著名邊塞詩《出塞》賞析,詩人在詩中想要表現(xiàn)什么?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之稱。他的邊塞詩,多能體現(xiàn)出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同時因為戰(zhàn)爭不斷,也讓百姓不堪重負,所以他個別詩中也會流露出渴望和平的愿望。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邊塞詩,他表達出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的愿望。
這首詩中“龍城飛將”自古就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指的是“飛將軍”李廣,也有人認為指的是奇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更有人將龍城和飛將分開解讀,認為龍城指的是衛(wèi)青,飛將指的是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抵抗外敵侵入的名將。
李廣出身于軍人世家,少年時即從軍抗擊匈奴。他善于騎射,驍勇善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進行反擊,漢軍分四路出擊,衛(wèi)青率軍出上谷,李廣率軍出雁門。衛(wèi)青率領騎兵,一夕縱橫八百里,奇襲直搗龍城,取得勝利。
李廣則因當時名氣最大,所以受到匈奴人的特別照顧,在數(shù)倍敵人的包圍之下,李廣全軍覆沒自己也受傷被俘。在押解的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兵無數(shù),終于回到了漢營。李廣展現(xiàn)出來的騎射技術讓匈奴人印象深刻,在匈奴軍中贏得“飛將軍”的稱號。后來漢武帝用李廣防守右北平,讓匈奴人不敢進犯。
王昌齡的這首詩起句很是不凡,明月還是那輪曾照過秦漢時的明月,關塞還是那秦漢時的關塞,“秦時月”、“漢時關”乃互文見義,顯出時間之悠遠,有極為厚重的歷史感,仿佛一股雄渾蒼涼之氣撲面而來。
而萬里出征,軍勞力竭而功未成,未能歸還故鄉(xiāng),“萬里”,見出空間之寥廓。邊月關山,千古而不變,而歷史變化,征戰(zhàn)依然不斷,在時空流轉中展開雄闊蒼茫的畫面。
后兩句發(fā)出深沉感慨,希望有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名將一舉平息胡亂,不讓胡馬偷渡陰山,“但使”、“不教”為因果關系,從假設之語中可見出其言語未盡之深意。全詩由寫景披入,氣勢流暢,語意雄渾高昂,明人李攀龍將它推舉為唐代七絕壓軸之作。
與“王昌齡的一首著名邊塞詩《出塞》賞析,詩人在詩中想要表現(xiàn)什么?”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邊塞詩兩首賞析,王昌齡的寫作手法有什么?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有一種說法“出名要趁早”說的就是王昌齡這種人,在盛唐詩家人才輩出,大詩人層出不窮。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以七絕詩與詩仙李白于當時齊名足見其寫作功底之深厚,人格魅力之高尚。一首《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也影響著后人創(chuàng)作邊塞題材的詩風。
王昌齡的邊塞詩氣宇豪邁,格調雄渾蒼涼,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
一、《塞下曲》其一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寫作時間是秋天,地點是今寧夏固原一帶。詩人荒涼的戰(zhàn)后場景著眼。幾聲蟬鳴,枯草黃沙,觸目驚心。緊接著進行議論,但并沒有寫“馬革裹尸”的豪情壯志,而是從反面的角度寫出“出塞”是他們千年的不歸路,“皆共沙塵老”是他們難逃的宿命。最后兩句用“莫學,矜夸即自夸”逆用“游俠兒,紫騮馬”的原意,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進行諷喻。表達自己的悲憫之心,反戰(zhàn)思想。
聞一多《唐詩大系》注:“如杜甫前后出塞?!痹娂扔蟹?,又無法。本首詩不按常理出牌,沒直接對戰(zhàn)場鏡像,戰(zhàn)爭場景的進行正面描寫,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帶著調侃,冷嘲熱諷的口吻,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凄愴、悲憫之情。
“以有法變無法,反其道而行之”此一絕也。
二、《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fā)生戰(zhàn)爭。這一首專寫軍旅生活和戰(zhàn)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 節(jié),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后四句寫長城一帶,自古以來是戰(zhàn)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 全詩把戰(zhàn)爭寫得觸目驚心,但是“意氣高”卻寫出了斗志昂揚的意味。看出他是支持保家衛(wèi)國的正義的戰(zhàn)爭。
這首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zhàn)爭,而是全部通過對塞外景...
查看詳情>>與“王昌齡的邊塞詩兩首賞析,王昌齡的寫作手法有什么?”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被稱為唐朝七絕之首,畫面感非常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
王昌齡28字小詩,就能看出他真實水平,沒有李白他會是絕句首席!
唐朝的大詩人實在數(shù)不勝數(shù),從初唐四杰,到李白杜甫。從白居易、賀知章,到李商隱、杜牧等等,著名的詩人實在太多。而這其中如果說絕句寫得最好的,”七絕圣手“王昌齡就必須有姓名了。王昌齡的詩歌膾炙人口,你能想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钡恼媲?你能想到“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钡膲阎?你能想到“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哀怨。但是要說王昌齡寫得最經(jīng)典的,還得是邊塞詩。
邊塞詩一直是詩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詩人都曾經(jīng)寫過著名的邊塞詩。比如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比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倍裉煳覀円黄鹦蕾p的,也是不能錯過的邊塞詩的經(jīng)典之作。就是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稱為“唐朝七絕之首”,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趕赴西域。而王昌齡處于盛唐時期,所以他的邊塞詩中更多的是一種昂揚的狀態(tài)。有著強大的自信,但是邊關的戰(zhàn)爭頻繁,百姓還是向往和平的。在王昌齡的詩中,大多表現(xiàn)的都是如此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的大意很好理解,眼中看到的還是秦漢時期的邊關和明月,這許多年,有多少戰(zhàn)士來到邊關沒能再回去。如果當年的飛將衛(wèi)青還在,絕不會讓敵人的鐵騎踏過陰山。這首邊塞詩,是詩人對于邊關戰(zhàn)爭的一種痛恨,希望能夠早日出現(xiàn)一位良將,拯救邊關百姓的生活。
首句寫景,但是又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詩人寫月亮和邊關的景象,但是用“秦漢”修飾,時間上的悠遠一下就顯現(xiàn)出來。不得不讓人感嘆,邊關還是那樣的邊關,但是這邊塞的戰(zhàn)爭怎么還沒結束?王昌齡寫景不僅僅只是寫景,還令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思考。將讀者帶進更深的層次中,這是詩人的能力。
接著寫戍邊的戰(zhàn)士。由第一句目之所及的凄涼,想到邊關戰(zhàn)士的生活。古往今來,有多少男兒因為要戍守邊境無法與家人團聚?這也是在側面說邊關的戰(zhàn)爭頻繁,所以才需要那么多人來守衛(wèi)。而這么多年過去了,邊境的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變,也是詩人很無奈的地方??梢哉f前兩句就是詩人自己內心的思考和疑惑,怎樣才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呢?
第三、四句詩人就給出了答案,因為缺少良將。如果能有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將軍,肯定不會讓敵人跨過陰山。如果有這樣的良將在,邊關的戰(zhàn)事就不用再擔心了。這是詩人自己對自己的回答,也是內心最大的愿望。是詩人對祖國的熱愛,這種愛國之情很是感人。
這首詩畫面感非常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風格雄渾,這是王昌齡邊塞詩的特色。僅僅28字的小詩,寫出了感人的愛國情懷,這首詩可以說是邊塞詩的經(jīng)典作品!
與“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被稱為唐朝七絕之首,畫面感非常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邊塞詩,曾被明代詩人推獎為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最經(jīng)典的一首邊塞詩,寫盡了悲壯開闊。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貶謫嶺南,次年北返長安,任為江寧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任上,又遭讒毀,貶為龍標縣尉。安祿山亂起,王昌齡南赴江寧,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王昌齡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詩中描寫了邊塞地區(qū)明月與關隘的典型景物,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戍邊衛(wèi)國的辛苦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對忠臣良將的懷念之情以及對朝廷用兵不當、窮兵黷武的不滿情緒。其詩文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龍城:一作“盧城”。漢代右北平郡郡治所在地。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只要有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在,就絕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越過陰山。秦漢時的明月,依然映照著秦漢時期所留下的關隘;歷經(jīng)幾百年來,到邊境戍邊的人只見前去不見回還。
詩句從明月映照關塞的現(xiàn)象,描寫了自秦漢以來邊地的戰(zhàn)爭連綿不斷、不少人死于征戰(zhàn)之中的情景,表現(xiàn)了從古以來戍邊征人的悲哀與無奈。這首詩格調雄渾深沉,意境遼遠深邃,場景廣闊浩渺,語言委婉準確,能引發(fā)人們廣泛的聯(lián)想,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格外最美最耐人尋味,它的新奇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名詞之前加上了“秦”、“漢”這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百年前下筆,自然而然形成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讓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富有歷史縱深感。
這首詩風格雄渾悲壯,情調高亢深沉,語言明快洗煉,是一首充滿愛國精神的杰出詩篇,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胡應麟等推獎為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
與“王昌齡的邊塞詩,曾被明代詩人推獎為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相關的文章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冷門,但不影響其優(yōu)秀經(jīng)典
唐朝時期有很多邊塞詩人,在這些詩人身上,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那種斗志昂揚的氣息,他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夠去戰(zhàn)場上廝殺,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這類詩人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都是非常霸氣,能夠給人震撼的。在唐朝中這樣的詩句有很多,比如說最為經(jīng)典,也是讀起來最讓人感到沸騰的那句“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詩文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讀者,也讓我們見識到了那個時期這些詩人特有的情懷,以及他們一心為民的遠大抱負。
每當說起邊塞詩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王昌齡的大名了,作為那個年代最著名的一位詩人,他寫下了很多邊塞詩,而且都極為經(jīng)典。不過,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卻并不是他的邊塞詩,而是要為大家推薦一首他比較冷門的作品。這首詩或許很多朋友都沒有讀過,甚至有些人都沒有聽說過,不過這卻并不能代表這首詩不優(yōu)秀,相反,這首詩極具特色,不僅意境唯美還蘊藏禪理。
《題僧房》
棕櫚花滿院,苔蘚入閑房。
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
佛教的起源至今已經(jīng)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是在古印度盛行,大約在漢朝的時候傳入到了我國,然后在南北朝時達到了巔峰。南北朝的人們非常信奉佛教,所以在當時有許多佛教的寺廟,到了唐朝時,人們對于佛教的信仰也沒有減弱。所以詩人們在創(chuàng)造作品時,也會將自己對于佛的理解融入到詩文之中,這也就使得有很多詩句都充滿著深深的禪理。
王昌齡的作品大多都是邊塞詩和閨怨詩,他的七言絕句更是被世人稱道,被稱為“七絕圣手”。但像這首詩一樣的作品實在是少之又少,不過盡管如此,他作為一位著名的詩人,無論是寫什么樣的作品,他都帶有屬于自己特有的風格?;蛟S我們在初讀這首詩的時候,并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能耐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么一定會從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的。
在這首詩的前兩句里,詩人是在描寫禪房外的景色,在這里他通過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來描繪著普通的景色,讓景物變得更加鮮活。這里的風景真的太好了,院子里都是棕櫚花,看上去壯觀又美麗,非常好看,而地面上的苔蘚也長到了臺階前,一樣的郁郁蔥蔥。剛讀到這里是時我們不免覺得詩文有些平等,但是如果結合下面兩句詩文去理解,那就另有一番天地了。
在這首詩的最后兩句中,都有極深的含義,讀起來令人感到刮目相看。我只有待在這里才能感覺內心得到安靜,這是一個清凈之地,空氣中的那種花香更是令人沉醉。這這里,有很多問題詩人都并沒有點明,為什么心情會感到煩躁?為什么在這里就安靜?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為了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的空間,而這也正是他最為高明的一個地方。
在讀過這首詩之后,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這首詩的流傳并不廣泛,但是真的非常經(jīng)典,或許是因為他的邊塞詩寫得實在是太壯觀了,所以顯得其他詩倒弱了一些。
與“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冷門,但不影響其優(yōu)秀經(jīng)典”相關的文章
《出塞》古詩賞析,王昌齡竟是邊塞詩的創(chuàng)始和先驅?
唐代有一位詩人王昌齡,他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主要寫邊塞的詩人。他的詩主要是寫離別、邊塞、宮怨。當時王昌齡游遍了西北邊塞地區(qū)對邊塞的生活也有著比較深的體驗感受,據(jù)后人的考證,王昌齡則是邊塞詩的創(chuàng)始和先驅。
他曾寫了很有名的《出塞二首》其一便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說的是:依舊是在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多少的戰(zhàn)士正在萬里邊塞出征,但是都沒有看見回來的。如果現(xiàn)在龍城的飛將衛(wèi)青現(xiàn)在還在的話,肯定是不會讓敵人的并戈鐵馬踏過陰山的。
《出塞二首》其中的第二首便是: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將軍剛騎上他的白玉鞍的駿馬出站沙場,等他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戰(zhàn)場上就只剩下凄寒的月色掛在戰(zhàn)場的上空了。而且城頭上的戰(zhàn)鼓聲都還在空曠的戰(zhàn)場上回響著,此時將軍的寶刀上的血跡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干。
《塞上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這首也是作者當時在邊塞,看到的一些當時邊塞的場景而寫的。
說的是當時的邊塞知了在已經(jīng)枯萎光禿禿的桑樹林里鳴叫,八月份的關邊道上秋高氣爽。出征塞場然后再回來邊塞就已經(jīng)氣候寒冷了,關塞內關塞外全都是黃黃的蘆葦草。從古至今來江北邊關的豪杰,都會與這里的塵土黃沙伴隨到終老。千萬不要學習那自以為是勇猛的武將游俠那般,自命不凡得總是夸贊自己夸贊駿馬。
自古邊關的戰(zhàn)事就源源不斷,每個朝代都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而王昌齡作為當時寫邊塞的詩的創(chuàng)始,很生動形象的把當時邊塞的場景生活都寫了出來。將軍戰(zhàn)爭沙場,將士們終年都在邊關與黃沙塵土伴隨一生的樣子愁情全都生動的描繪了出來,也讓人們沒有去過邊關戰(zhàn)場的人能夠體會到戰(zhàn)士們的不容易,體會到他們?yōu)榱吮<倚l(wèi)國的偉大與犧牲。
與“《出塞》古詩賞析,王昌齡竟是邊塞詩的創(chuàng)始和先驅?”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