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杜甫一首憂國憂民的詩《石壕吏》,他在詩中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場景?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壇的“雙子星”,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喜歡仰望星空的詩仙,那么杜甫則是一個俯瞰大地的詩圣。
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濃濃的忠君愛國思想。安史之亂后,他更是憂國憂民,從他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中,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仁慈與愛國情懷,這首《石壕吏》便是杜甫詩歌中的經(jīng)典之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公元755年,爆發(fā)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大唐看似是一座堅如磐石的帝國大廈,頃刻間即將倒塌。
大唐曾經(jīng)的繁華富庶,如今變得滿目瘡痍,皇帝唐玄宗帶著后宮家眷往西南方向逃走,此時的百姓死傷無數(shù),流離失所,而官職卑微的杜甫便是難民中的一員。
乾元二年的一個春天,也就是759年,杜甫離開洛陽,趕往華州任所。一路走來,他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給黎民百姓帶來的無盡災難,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這樣的情景讓杜甫的心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哀痛。
在一個傍晚,杜甫投宿在石壕村的一戶農(nóng)家,深夜遇到了吏卒強行征兵,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便感慨地寫下了這首《石壕吏》。
差役來的時候,家中老翁聞訊翻過墻逃走了,只有老婦一人出門應對。差役兇狠地叫喊著,而老婦則是一直哭泣,傷痛不已,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之后,老婦便向官兵哭訴道: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去鄴城參軍打仗了,其中的一個兒子給家中寫了書信,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在戰(zhàn)爭中死去?;钪娜艘埠貌坏侥娜ィ銖姸热?,而死去的人便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三個兒子在外打仗,家中的情況也是艱難無比。老婦又接著說道: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你看,家里再也沒有什么能打仗的人了,只有一個還在襁褓中吃奶的孫子,因為孫子還在,所以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但是身上的衣服全是補丁,沒有一件完好的。無奈悲痛之余,老婦只得向官兵哭訴說:
自己雖然年老體衰,但是如果需要的話,她可以連夜跟著差役回軍營,到河陽去應征,或許還能為部隊準備早餐。
此時,夜已經(jīng)深了,說話的聲音也漸漸小了,只隱隱約約地聽到老婦時斷時續(xù)哭泣的聲音,老婦終究還是被差役帶走去了前線。
杜甫將這一切聽聞和見聞記錄下來。
天亮后,杜甫欲離開石壕村,只得與回到家中的老翁告別。
征兵本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但是這樣粗暴的征兵方式,卻又極大地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從這方面看,杜甫不愧是人民的詩人,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與“杜甫一首憂國憂民的詩《石壕吏》,他在詩中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場景?”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甫的愛國詩有哪些?杜甫愛國情懷的內(nèi)涵你體會到了嗎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杜甫的愛國詩,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fā)。
杜甫的愛國詩: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愛國詩賞析:
一、杜甫愛國憂民情懷的形成
在杜甫的詩歌中,尤其是其晚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呈現(xiàn)出真摯而深厚的愛國情懷,充斥著人道主義精神的憂民情懷。這一切都源于詩人坎坷的際遇。尤其是在安史之亂以后,社會更加動蕩,國勢由盛轉(zhuǎn)衰。杜甫的生活也被打破,漂泊于江湖。此時,杜甫接觸下層貧苦民眾的機會更多了,他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對社會不公和黑暗的批判,但是更多的是對國勢的擔憂,是對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杜甫和很多傳統(tǒng)士大夫一樣深受孔孟“仁愛”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受到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杜甫的愛國、憂國情懷得以形成。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是其愛國憂民情懷形成的最為主要的因素。杜甫的一生可以劃分為成長及南北漫游時期、長安覓官時期、離亂為官時期、蜀相漂泊時期等共四個時期。我們將更加關(guān)注其安史之亂之后的蜀相漂泊時期,這一時期是杜甫的晚年時期,也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在這段時期內(nèi),杜甫不停地逃亡和漂泊,居無定所。這樣使得其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忍,目睹了國勢的衰敗,目睹了百姓的離亂之苦。雖然,在這一時期杜甫也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正是這樣險惡而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為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逃亡途中,杜甫途經(jīng)石壕村、新安道等地。他親眼看到的是國家的破敗和滿目的瘡痍,他也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場面,聆聽了新婚少婦送丈夫出征時的哀挽哭訴。因而,其詩情澎湃,就創(chuàng)作了“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品。詩人“長安十載乞食”,以及大半生的流離顛沛等使得他對“儒家”忠君濟事思想也有了更為深入的體味,其愛國情懷和憂民意識在詩歌中有了更沉郁、深刻的體現(xiàn)。
二、杜甫愛國情懷的內(nèi)涵
杜甫的詩歌中,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呈現(xiàn)出出仕與報國的抱負。而這也正是詩人愛國情懷的體現(xiàn),是其具體內(nèi)涵的再現(xiàn)。杜甫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也是出仕報國,大濟蒼生,實現(xiàn)國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狀況。他也幻想自己能兼濟天下,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青年時期的杜甫信心滿懷并不懈努力。但是,考場不利,未能如愿。杜甫在這樣的打擊下并未沉淪,而是選擇留在長安來尋找被賞識和重用的機會,多方請求舉薦,“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是其這段生活的真實寫...
查看詳情>>與“杜甫的愛國詩有哪些?杜甫愛國情懷的內(nèi)涵你體會到了嗎”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