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賀知章一首最著名的詩《詠柳》賞析,它開了中晚唐及宋人絕句的先河
自古以來,春天一直為大多數(shù)人所喜愛,表達對春的贊美之情的詩詞也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說白樂天的《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又比如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再比如說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無一不是贊美春的名句。其實我最喜歡的贊美春的詩還是賀知章的《詠柳》了,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這首詩吧?
關(guān)于賀知章這個人物的身份,大家知道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詩人的身份吧,其實呢,他還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是季真,晚年自號為四明狂客,為人曠達不羈,有著"清談風流"的稱譽。他和張若虛、張旭、包融這三人一起被稱為"吳中四士"。他少年時期就以詩文聞名,他的詩文主要以絕句為主,其中最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就是《詠柳》和《回鄉(xiāng)偶書》。本文主要敘述的就是他的這首《詠柳》。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的就是柳樹,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首句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早春的楊柳比作一位用綠色玉石裝飾、婀娜多姿、美麗動人、亭亭玉立的美女。描寫楊柳的顏色時使用了“碧玉”這個詞,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由此聯(lián)想到“小家碧玉”這個成語呢?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南朝蕭繹《采蓮賦》中的“碧玉小家女”,一個小戶人家出身的美麗女子。也就是說“碧玉妝成一樹高”中“碧玉”一詞運用了一個隱藏的典故,就很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跟古代那個美麗質(zhì)樸的少女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且那個女子還是身穿一身嫩綠色的衣裙,看起來楚楚動人,而又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垂下來的嫩綠色柳條,由上一句的“碧玉”美人,自然而然就把這垂下的柳條比作了美人絲織裙服上的飄帶。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產(chǎn)絲大國,中國的絲綢聞名世界,中國由此也有了“絲綢之國”的稱號,而絲綢一向以端莊、華美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詩人由“綠絲絳”聯(lián)想到了“誰裁出”,這如絲絳般飄逸的柳條似的柳葉兒到底是誰剪裁出來的呢?贊美了這巧奪天工的如眉的柳葉。拋出了疑問“不知細葉誰裁出”,又自答了“二月春風似剪刀”,采用了自問自答的手法回答了這如眉的柳葉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纖纖玉手裁剪出來的。不止是裁出了這如眉的柳葉,更是裁剪出了一個春回大地的花紅柳綠的世界。
用剪刀來比喻無形的“春風”,而被這無形的“春風”裁剪出來的卻是有形的“細葉”,可見這比喻精巧新穎而又別致,充滿了生機,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春風孕育萬物的姿態(tài),烘托出了無限的美感。
總而言之,賀知章這首詩的構(gòu)思可謂是獨具匠心。先寫了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了柳條,最后寫了柳葉。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比喻也運用得恰到好處,給人一種清新悅目的感覺。
單說這首詩的新奇構(gòu)思,在盛唐也是僅有的,它開了中晚唐及宋人絕句的先河,宋代梅堯臣的“春風騁巧如剪刀,...
查看詳情>>與“賀知章一首最著名的詩《詠柳》賞析,它開了中晚唐及宋人絕句的先河”相關(guān)的文章
賀知章最著名的詩《詠柳》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80多歲老人灑脫的個性
《詠柳》是唐朝詩人賀知章844年寫作于浙江蕭山。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一切都像是一場大夢,夢里極盡繁華,而賀知章就這么糊涂醉了一輩子,然后一不小心活過了整個盛唐。
從秦漢,到清民,中國歷史上生活在最好的年代,又長壽的文學家或詩人,能和賀知章相媲美的沒有幾個。
賀知章生于貞觀之治(627一649年)后的第十年659年,大唐經(jīng)濟繁榮,朝廷內(nèi)外一片生機勃勃,度過了整個"開元盛世"(712一741)這一大唐最繁榮的時期,85歲告老還鄉(xiāng),744年在家鄉(xiāng)逝世。大唐因“安史之亂”(755-763年)而走向衰落時候,賀知章已經(jīng)不在人世。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們就拿杜甫和賀知章相比,杜甫比賀知章小50歲左右,在他們倆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交集??闯錾恚摬湃A,杜甫都比賀知章要高出一截,但是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而賀知章位居高官,榮華富貴。
我們不看個人因素,只看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好的時代,不單是你物質(zhì)有保障,生活穩(wěn)定,而且你的才華也會得到展示。而奸臣當?shù)赖哪甏?,不光社會動亂,個人的才華也會被埋沒。
賀知章從小就生活在殷實的家庭,30多歲中狀元,后一路平步青云,在朝廷生活幾十年,后皇帝贈詩,太子攜大臣親自送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可以說,賀知章一生平順,善始善終,福壽雙全,橫貫盛唐,可謂是盛唐瀟灑而又幸運的大詩人。
744年初春,85歲高齡的賀知章生了一場大病,病情稍微好轉(zhuǎn)以后,向唐玄宗申請回鄉(xiāng)養(yǎng)老。玄宗客氣了一下,準許了賀知章的請求,臨行時唐玄宗贈詩,贈豪宅,贈賀知章兒女官職。太子李亨親自率領(lǐng)文武大臣相送。皇帝贈詩,太子親自送別,這場面,那叫一個高大上。離別幾十年,回家的心情是開心的,看到家鄉(xiāng)的風景是熟悉的,看到家鄉(xiāng)的人是親切地,看到家鄉(xiāng)的孩子,是可愛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p>
從這首詩歌里,我們可以讀出,賀知章回到家鄉(xiāng)的輕松心情。
衣錦還鄉(xiāng),這是中國人回鄉(xiāng)最榮光的一種方式,何況受皇帝恩寵,受太子愛戴的賀大詩人,回到家鄉(xiāng),更是家鄉(xiāng)的一種榮耀。
回到家鄉(xiāng)的賀知章也是詩興大發(fā),在最美的季節(jié),最熟悉的場景,又高歌一首《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文章憎命達”,意思是說,唯有命途多舛,一生坎坷的人,才能寫出傳世的好文章。其實,只要投入了真摯的情感,即便沒有那么多悲慘的身世,一樣可以寫出動人的句子。
賀知章就是這樣一位真性情人,已經(jīng)80多歲老人,早已把生活看的平淡了,不平凡的人生品出一番平淡的人生感悟,簡單的,純潔的,才是生活所追求的,就像這首詩一樣,簡單,可愛。
就是這樣一位位高權(quán)重的人,在耄耋之年還能寫出這近乎兒歌的《詠柳》,是他灑脫個性的使然,是他內(nèi)心真純的綻現(xiàn)。
與“賀知章最著名的詩《詠柳》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80多歲老人灑脫的個性”相關(guān)的文章
李商隱的一首絕美詠柳詩,將柳樹之美寫得淋漓盡致
古代文壇總有一些人偏愛寫愛情詩詞,如南唐后主李煜,北宋詞人晏幾道和柳三變,以及清代的納蘭性德。在他們筆下,愛情的悲歡離合纏綿悱惻,令人向往。但若說起情詩圣手,那還是非唐代詩人李商隱莫屬。
李商隱,字義山,和李白、李賀被人合稱為“三李”,和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最為有名的當屬他得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等經(jīng)典詩句雖歷經(jīng)千年,依然被大家奉為經(jīng)典。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李商隱的一首絕美詠柳詩,全文無一“柳”字,卻句句寫柳,更是將“柳”當人來寫,堪稱詠物詩的最高境界。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贈柳》
唐,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章臺街道兩旁柳枝低垂掩映,郢都的道路上柳條垂拂繁茂,清風吹過,就像是一位女子在翩然起舞。早就聽說章臺柳美麗,這次來可謂是正在婀娜多姿之時。兩邊的柳樹一直蔓延的橋邊似乎將要斷去,但跨過橋往遠堤望去,似乎這柳色依舊綿長,讓我的心也緊緊相隨。這柳樹怎么忍心釋放這潔白如雪的柳絮,讓它在空中飄飛,在青樓酒旗間徜徉。
這首詩首聯(lián)是從宏觀上描寫柳色,從章臺道路兩旁,一直到郢路旁,目之所及都是一片翠綠的柳色。這柳色綿綿不絕,不管詩人走到哪,似乎都在跟隨著詩人。一個“從”字,加一個“更”字,將春柳的繁茂寫得淋漓盡致。
頷聯(lián)則是從微觀上描寫柳色,直接將視角聚焦到柳的姿態(tài)上,柳枝吹拂而下,隨著徐徐的春風,在風中翩然起舞,就像一位美麗的姑娘,婀娜多姿嫵媚動人。而“見說”二字可以看出對于這柳色的夸贊是由來已久,而“來當”恰恰點明詩人的無限欣喜。
頸聯(lián)“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是驚艷世人之語,描寫柳色的綿延不斷。在這一句中詩人到了橋邊,其實在這個時候這柳色已然盡了,但柳色一直縈繞于心,所以在他的意識里這柳色是繼續(xù)延伸而去的,所以才會有“堤遠意相隨”一說。
尾聯(lián)則是通過描寫柳絮表達出詩人對這一片柳色的愛惜之情,如雪的柳絮翻飛固然美麗,但是這也預(yù)示著這柳色已然盛極,接下來就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凋零。在這樣的美景之下還能想到這一層,由此可見詩人對于這柳色是真的愛到極致。
李商隱這首詩用詞簡單,雖然正文無一“柳”字,卻句句寫柳,將柳樹之美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對柳樹的依依不舍,更像是對一位佳人的繾綣之情。后世不少學者都認為詩中的“柳”其實是長安的一位歌姬,李商隱這首詩正是對她的表白。如果是這樣,再讀這首詩又令人覺得是另一番意境了。
與“李商隱的一首絕美詠柳詩,將柳樹之美寫得淋漓盡致”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