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麗人行原文及注釋加翻譯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麗人行》原文閱讀與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yuǎn)淑且真,肌理細(xì)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dāng)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釋
1、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為”;
2、葉:彩的花葉,彩是婦女的發(fā)飾;
3、鬢唇:鬢邊。
4、珠壓:謂珠按其上,使不讓風(fēng)吹起,故下云“穩(wěn)稱身”。
5、腰:這里作腰帶解;
6、后來鞍馬:指楊國忠,卻故意不在這里明說。
7、逡巡:原意為欲進不進,這里是顧盼自得的意思。
8、楊花句:舊注以為指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曖昧關(guān)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楊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楊花飄蕩落南家”,及“愿銜楊花入窠里”句。后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之說,又暗合諸楊之姓及兄妹丑行。
9、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見《漢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紅巾,婦女所用的紅帕,這里是說使者在暗遞消息。
譯文
三月三日陽春時節(jié)天氣清新,
長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態(tài)凝重神情高遠(yuǎn)文靜自然,
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fēng)光,
金絲繡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頭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花葉直貼到鬢角邊。
背后綴的是什么呢?
寶珠壓住裙腰多么穩(wěn)當(dāng)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親,
皇上封為虢國和秦國二夫人。
翡翠蒸鍋端出香噴的紫駝峰,
水晶圓盤送來肥美的白魚鮮。
吃膩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動,
鸞刀切著細(xì)肉絲空忙了一場。
宦官騎馬飛來卻不揚起灰塵,
御廚絡(luò)繹不絕送來海味山珍。
笙簫鼓樂纏綿宛轉(zhuǎn)感動鬼神,
賓客隨從滿座都是達官貴人。
姍姍來遲的騎馬人躊躇滿志,
到軒門才下馬步入錦褥茵亭。
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
使者象傳情的青鳥勤送紅巾。
氣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絕倫,
千萬不要近前擔(dān)心丞相惱怒!
詩人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查看詳情>>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加賞析
《山行》是杜牧的一首山水田園詩,描繪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欣賞和對塵世的厭倦,包含豐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感悟。本篇導(dǎo)語將圍繞《山行》的原文及翻譯展開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的情感與境界,以及詩歌的美學(xué)價值。通過對這首詩的解讀,我們可以領(lǐng)略杜牧那撫今追昔的心態(tài),感受到他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和對塵世之苦的抱怨。讓我們一同進入這首動人的詩歌世界,領(lǐng)略杜牧的山行之旅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山行古詩原文
[唐]杜牧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古詩翻譯
深秋時節(jié),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亦可譯為直到夜幕降臨),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美,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3、石徑: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6、坐:因為。
7、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
8、遠(yuǎn)上:登上遠(yuǎn)處的。
9、山:高山。
10、車:轎子。
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查看詳情>>與“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加賞析”相關(guān)的文章
山行古詩的意思及注釋
唐朝的詩人可以說是占據(jù)中國古典文化的半壁江山,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的杜牧就是其中的一員,今天,好工具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詩人杜牧代表作中的一首,那就是《山行》,希望對大家的學(xué)習(xí)能有所幫助。
山行古詩的意思
深秋時節(jié),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坐:因為。
6.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7.遠(yuǎn)上:登上遠(yuǎn)處的。
8.車:轎子。
9.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0.紅于:比……更紅。
原文
山行
杜牧 〔唐代〕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查看詳情>>杜牧的詩《山行》,實在是太美了,讓千古以來的文人愛不釋手
唐詩是中國文化寶庫的巔峰之一,數(shù)之不盡的唐朝詩人,共同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的明珠。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在前期是李白、杜甫,中期是白居易,到了后期就是杜牧和李商隱當(dāng)之無愧了。杜牧的詩歌風(fēng)格,不同于李白杜甫等人那么明顯,他既可以寫感懷豪邁的,又可以寫香艷清麗的,尤其以七絕最為出名。
杜牧的七絕,在唐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就斐然。他的七絕,意境十分優(yōu)美,高遠(yuǎn)雋永,含義豐富。詠史的立意出奇,見識不凡;寫景的韻味十足,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無怪乎清朝文人管世銘點評道:
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fēng),而時出入于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
杜牧的七絕詩歌,膾炙人口的很多,要論哪一首最能代表性,實在是難以挑選。但如果說哪一首是最美的,恐怕要算得上這一首《山行》,它的全詩如下: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有人甚至認(rèn)為,這是描寫秋天最美的一首詩。詩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徑上山,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白云的深處竟然還有人家。他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是因為愛上了這深林晚秋的楓林。楓林上的楓葉,如同被秋霜染過,像二月的花兒一樣。
這首詩實在是太美了,讓千古以來的文人愛不釋手,第一句的“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中,一個“遠(yuǎn)”字,將山路的崎嶇和綿長寫得繪聲繪色,也將山勢的高緩躍然于讀者的眼前。漢字的無窮魅力,就在這種言尤未盡之中。
“白云深處有人家”這一句更是讓人拍案叫絕,要知道讀者剛剛跟著詩人一同走完崎嶇的山路,雖然沿途風(fēng)景無限,卻不免有些單調(diào)和寂寥,然而這一句,馬上讓全詩富有生氣。即使一個人影都沒有出現(xiàn),卻讓人立刻感到即使在深秋的山林,作者不孤單,讀者也不孤單。特別是“白云深處”一詞,讓整篇意境更為高遠(yuǎn)。《唐詩歸折衷》指出:妙在冷落中尋出佳景。
如果說前兩句還是在虛寫山中的美景,后兩句則讓人眼前一亮,告訴讀者此詩最為精妙之處,也寫出了此山最為美麗的景色。詩人在第三句中,停車徒步,要駐足于山林之中,欣賞著山中的風(fēng)景,最后一句則向此后千余年的讀者們揭開謎底,是什么吸引他,原來是這漫山遍野已經(jīng)紅透如同鮮花般的楓葉。
我們可以跟隨詩人,想象當(dāng)時的情景,他一路隨著山路前行,雖然沿途風(fēng)景很美,但不乏困倦和疲勞,然而突然看到在云霧纏繞之中,還有人煙,頓時精神百倍。就在他要尋訪人家的時候,又有一個更大的驚喜等待著他,這個驚喜,就是晚霞映襯下閃爍著紅光的,如同烈火一樣的楓葉。這種讓人陶醉的美景,我們雖然沒有能夠親眼看到,但從詩中的字里行間中,完全可以體會到杜牧當(dāng)時心脈的跳動。
所以,這首詩成為了歌詠秋天最美的一首詩,千年之后都無人能夠超越。無論是誰,都很難將秋天的美景與自己歡喜,如此巧妙無痕地交織在一起,形成千古絕唱。后兩句膾炙人口,也讓岳麓山的愛晚亭成為了當(dāng)?shù)氐拿麆俟袍E?!短圃娬n》中,稱贊此詩說:
次句承上“遠(yuǎn)”字說,此未上時所見。三四則既上之景。詩中有畫,此秋山行旅圖也。
與“杜牧的詩《山行》,實在是太美了,讓千古以來的文人愛不釋手”相關(guān)的文章
杜牧《山行》古詩,傳達出悠遠(yuǎn)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膾炙人口
清人李慈銘《唐詩三百首續(xù)選》曾評價杜牧詩曰:“七絕尤有遠(yuǎn)韻遠(yuǎn)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睂τ诙拍聊承┢呓^來說,此論可能有夸譽之嫌,但《山行》這首詩卻當(dāng)之無愧,其至樸的口語,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yuǎn)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膾炙人口。
《山行》
唐代:杜牧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點明“山行”題旨?!斑h(yuǎn)”字用得極為巧妙,既突出了此行目的地之遙遠(yuǎn),也照應(yīng)腳下的山路之崎嶇綿長?!昂健卑凳驹娙松叫械募竟?jié)時令,當(dāng)在深秋萬物蕭條之時。
當(dāng)詩人在高峻幽遠(yuǎn)的深山里穿行時,抬頭遠(yuǎn)眺,突然發(fā)現(xiàn)在那白云生處有幾棟石頭砌成的房子,那一定是有人家居住了。詩人不禁喜從中來:在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能夠看到人間煙火,該是一件多么愜意舒懷的事!一“生”字,將深山人家的生存狀態(tài)描繪得惟妙惟肖,人家住在白云升起的地方,多么具有詩情畫意?!短圃婄R》評價此句為“俏句”,誠不虛也。
如果說前兩句以寫景為主的話,那后兩句則重在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對秋景的美好感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秋山行旅圖”。作者在山路上獨自前行,一邊欣賞著身邊的無盡美景,一邊吟詠著新寫的詩句,悠然自得。突然,詩人停下車來,駐足不前,是什么令他流連忘返,不忍離開呢?原來是晚霞輝映下層林盡染的楓葉流光溢彩,放射出迷人的奪目光芒啊。這火紅的楓葉,真比那早春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還要燦爛啊。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自是可想而知。
《唐詩評注讀本》卷四評論此詩云:“從山行直起,初見惟白云而已。至白云生處,因有人家,故偶然停車坐看楓葉,嫣然可愛,較之二月花,更覺紅艷,成絕好一幅秋景圖,所謂詩中有畫者也?!贝苏摬患?,尤其是最后“霜葉紅于二月花”之句,情韻婉轉(zhuǎn),余音繞梁,不愧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與“杜牧《山行》古詩,傳達出悠遠(yuǎn)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膾炙人口”相關(guān)的文章
《山行》古詩中的斜字怎么讀?從詩詞韻書和古詩詞案例看
杜牧詩《山行》中“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該怎么讀?
一、格律詩和平水韻:
且看杜牧《山行》全詩: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從格律的角度看,這首詩屬于仄起入韻七言絕句,押韻遵照平水韻平聲六麻,斜、家、花都必須押韻,但按普通話拼音,斜讀xié,與家jiā、花huā無法押韻。
不單《山行》,幾乎所有的唐宋格律詩中,斜都是可以與麻、花、家、華、霞、涯、沙、紗、鴉等押韻的,比如韓翃《寒食日即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再如宋代王之道《和王覺民雙泉道中》:
白云深處是吾家,山市歸來日影斜。 獨立前村聊送目,孤村送水鬧寒鴉。
二、宋詞和詞林正韻:
宋詞用韻被歸納入《詞林正韻》,“斜”劃入第十部平聲九佳六麻通用,常用字除了平水韻的“麻”部,還有佳涯媧蝸蛙娃哇等,比如晏殊《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鬢亸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三、元曲與中原音韻:
元曲中,“斜”字韻部開始發(fā)生變化,比如關(guān)漢卿的元曲《南呂·四塊玉·別情》: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元曲押韻允許平仄通押,這首曲中別、絕、雪屬于入聲,但也與斜押韻,從這首曲看,“斜”字的讀音已發(fā)生變化,歸入《中原音韻》車遮韻,平上去聲通押,但《山行》中的“家”、“花”在《中原音韻》卻歸入家麻韻。
從以上詩詞韻書和古詩詞案例看,“斜”字讀音從元代開始在北方地區(qū)已發(fā)生變化,但南方很多方言中,“斜”的讀音至今依然與麻、華、霞、紗等字同韻,所以用方言朗誦“斜”字需要押韻的唐詩宋詞會更覺有韻味。
至于杜牧《山行》等唐詩宋詞,六甲番人認(rèn)為如以普通話朗誦,不妨讀為xiá,以免詩詞失去韻味。
與“《山行》古詩中的斜字怎么讀?從詩詞韻書和古詩詞案例看”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