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總共流傳下來的詩詞3000余篇。

    《憶江南》是一個詞牌,有很多詩人填過這個詞牌。在《欽定詞譜》中有首是白居易的著名詞作《憶江南》。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首詞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下面一一道來。

    一、倒裝

    倒裝是詩家語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手法,王彥輔說:“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語,多顛倒用之,語峻而體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之類是也?!?/p>

    這兩句古詩出自杜甫的一首唐詩,題目是《月夜憶舍弟》?!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是其中最經典的詩句,所表達的意思也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但是經過語序這么一顛倒,更加賦予詩句濃烈的懷鄉(xiāng)之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憶江南的第二句也是倒裝:風景舊曾諳。正常的散文句法是:舊曾諳風景。

    我曾經很熟悉那里的風景。諳是熟悉的意思。

    二、對偶

    以從廣義來說,詩詞中的對仗就是對偶。古人有對仗、駢偶、儷對、儷偶、隊仗、排偶等說法。對偶不但用于詩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別是駢文中最為常見。

    對偶早在《詩經》中就可以見到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西漢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浮文鹢,揚旌栧。張翠帷,建羽蓋。

    格律詩中的對偶非常嚴格,平仄需要相對。詞中的對仗,需要按照詞譜的平仄要求相對,《憶江南》的中間3、4兩句,一般是對仗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例如劉禹錫的《憶江南》,中間3、4兩句,也是對仗的: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叭趿鴱娘L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不對仗的例如唐朝崔懷寶的《憶江南》:

    平生愿,愿作樂中箏?!暗媒袢死w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

    三、省略

    詩人的語言精煉簡短,同時因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于散文句法的特點

    其中省略是最常見的“詩家語”。

    例如3、4兩句中,日出、與春來其實是時間狀語,但是省略了“時候”。

    日出(的時候)江花紅勝火,春來(的時候)江水綠如藍。

    又如,最后一句省略了主語:我

    (我)能不憶江南?

    第二句,是省略加倒裝:風景舊曾諳。應該是:

    (我)舊曾諳-風景 。

    四、比喻和夸張

    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早對比喻進行分類研究是宋代的陳毅,他在《文則》中把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隱喻、類喻、話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這種分類過于繁復,現在一般只分為:明喻、隱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幾種。

    現在我們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

    明喻、隱喻、借喻。

    比喻有三大要素 :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

    春來江水--綠(主體)-如(比喻詞)藍(喻體)

    這是最常見的明喻,三個要素同時出現。

    日出江花---紅(主體)勝(比喻詞)火(喻體)

    用火焰比喻成顏色,是一種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種夸張,紅得像跳動的火。有一首老歌叫做《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五、對比

    對比即對照著比較 。如,貓和老虎。 通過對照和比較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現象,使得兩者的區(qū)別更 突出、形象更鮮明,主題更深刻。 他不分主次,兩相對照,地位相同 。

    這首詞中,具有兩種顏色的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江花,如火一般的紅,江水,透著藍的一種綠。

    紅花、綠水的對比,成為了詩人回憶中,江南風景中最美麗的亮點。

    六、反問

    詩詞中常見詩人采取反問的修辭手法,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如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如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蘇軾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白居易在這首《憶江南》中,也問道:

    能不憶江南?

    六、反復

    反復,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的修辭方法,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

    《憶江南》只有短短的27個字,卻兩次用到了“江南”一詞。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除了兩個“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兩用“江”字,這是詩人有意的重復使用。

    反復的目的,是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

    結束語

    在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詩家的語言,有意無意中會使用很多修飾的手法。

    古人詩詞精彩之處,不在于用了多少修辭手法,而在于是否把這些手法如鹽入水一般,自然融于詩句之中。令人讀之不覺,思之甚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