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字開頭的組詞
- 1、祈禱:(1)向神祝告求福
- 2、祈請:向神禱告請求。 泛指請求。
- 3、祈文:古代文體之一。類似祭文,不必押韻。
- 4、祈愿:(1)祈求滿足自己的愿望,泛指懇切希望
- 5、祈禳:1.祈禱上天降福,消除災禍。 2.道教特色的法術(shù)。
- 6、祈禬:祈福除殃。
- 7、祈禠:求福。
- 8、祈禱:(1)向神祝告求福
- 9、祈借:求借。
- 10、祈死:禱求速死。
- 11、祈夢:向神祈求從夢境中預知禍福。
- 12、祈望:(動)希望,期待:~蒞臨指導。
- 13、祈澍:久旱求降時雨。
- 14、祈晴:因久雨而祈禱天晴。
- 15、祈衈:古時殺牲取血涂祭之禮。
- 16、祈霽:祈求雨止。
- 17、祈羊:烹羊以祭。古代祭山的一種祭儀。
- 18、祈雨:因久旱而求神降雨。古稱雩祀。
- 19、祈簽:拜神求簽,以卜禍福。
- 20、祈祉:祈求幸福。
- 21、祈告:祭神時的禱告。
- 22、祈求:(1)祈禱所求的目的物;祈禱的目的
- 23、祈報:古代祀社,春夏祈而秋冬報。《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鄭玄注:"祈,猶求也。謂祈福祥﹑求永貞也,謂若獲禾報社。"
- 24、祈向:向?qū)?引導。
- 25、祈年:(1)向神靈祈求豐年
- 26、祈沈:謂祭祀山川。
- 27、祈戰(zhàn):祈求戰(zhàn)勝。
- 28、祈谷:古代祈求谷物豐熟的祭禮。
- 29、祈農(nóng):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
- 30、祈賽:1.謝神佑助的祭典。
- 31、祈祥:烹羊以祭。古代祭山的一種祭儀。
- 32、祈勝:1.祈求勝利。
- 33、祈懺:1.祈禱懺悔。
- 34、祈瘞:古代祭地神的一種方式。先以牲獻祭求禱,然后埋之。
- 35、祈寒:大寒。祈,通"祁"。
- 36、祈克:祈求克敵。
- 37、祈珥:1.以血涂釁器物之禮。
- 38、祈祓:祈神除災去穢。
- 39、祈子:舊時迷信,無嗣者多往寺廟道觀等處許愿燒香,乞求賜子。
- 40、祈喜:1.求福。
- 41、祈祝:祈求祝禱。
- 42、祈蠶:1.祀神以求蠶事的豐收。
- 43、祈祈:徐緩貌。
- 44、祈父:1.即圻父。古代官名。掌封圻的兵甲。祈,通"圻"。2.泛指武將。
- 45、祈盼:祈求盼望。
- 46、祈福:(1)向神禱告求福
- 47、祈譽:考慮與尊重自身名譽。
- 48、祈使句:(1)表祈使語氣用來要求別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
- 49、祈請使:(1)南宋向元朝政權(quán)求和的專使
- 50、祈年觀:1.亦稱"祈年宮"。2.秦穆公時所造。故地在今陜西省鳳翔縣南。《文選.沈約詩》:"既表祈年觀,復立望仙宮。"李善注:"《廟記》曰:'祈年宮在城外,秦穆公所造。'"一說為秦惠公所建。
- 51、祈年殿:殿名。在北京天壇內(nèi)圜丘北,明永樂時建,初名'大祀',為舊日合祀天地之所。嘉靖間改名'大享',專以祈谷,又名'祈谷壇'。雍正時,以名實不符,始改此稱,每年正月上辛日致祭。
- 52、祈谷壇:殿名。在北京天壇內(nèi)圜丘北,明永樂時建,初名'大祀',為舊日合祀天地之所。嘉靖間改名'大享',專以祈谷,又名'祈谷壇'。雍正時,以名實不符,始改此稱,每年正月上辛日致祭。
- 53、祈年宮:1.亦稱"祈年宮"。2.秦穆公時所造。故地在今陜西省鳳翔縣南?!段倪x.沈約詩》:"既表祈年宮,復立望仙宮。"李善注:"《廟記》曰:'祈年宮在城外,秦穆公所造。'"一說為秦惠公所建。
- 54、祈禱式: 瑜伽拜日式十二式中的第一個動作和第十二個動作,雙手于胸前合十,低頭,閉眼。是對太陽之神致敬的意思。
祈字中間的組詞
- 1、爙災祈福: 為了躲避和消除自然災害而祈求豐收年。
祈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懺祈:1.悔罪祈福。
- 2、豤祈:懇切祈求。豤,通"懇"。
- 3、干祈:求請。
- 4、禱祈:祈禱。禱告而祈求。
- 5、颙祈:恭敬地祈求。
- 6、誠祈:虔誠的祈禱。
- 7、懇祈:祈求。
- 8、陳祈:陳述請求。
- 9、央祈:央求。
- 10、庶祈:希望,祈求。
- 11、齋祈:齋戒祈禱。
- 12、六祈:古代祈禱鬼神以期消除災異的六種祭祀。
- 13、享祈:祭神求福。
- 14、哀祈:哀求。
- 15、商祈:古代傳說,湯之時七年旱,湯以五事 一說六事 自責,禱于桑林,立時得雨。
- 16、望祈:盼望。
- 17、條祈:猶奏請。
- 18、雩祈:祈雨祭神。
- 19、支祈:見“支祁”。
- 20、伊祈:見“伊耆”。
- 21、祈祈:徐緩貌。
- 22、無支祈:1.見"無支祁"。
- 23、無之祈:1.即無支祁。
- 24、巫支祈:即巫支祁。
- 25、王光祈:王光祈(1892-1936)音樂學家。四川溫江人。1914年入北京中國大學攻讀法律。1918年參與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赴德國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1927年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1934年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先驅(qū),曾以比較音樂學的方法研究東西方音樂,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和介紹西洋音樂知識。有論著《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中國音樂史》、《西洋音樂史綱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