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字開頭的組詞
- 1、悟發(fā):猶啟發(fā)。
- 2、悟道:(1)領會道理,佛教指領會佛理
- 3、悟性:(1)指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 4、悟空:佛教語。謂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虛幻不實,變滅不常。
- 5、悟禪:參悟禪理。
- 6、悟會:(1)理解
- 7、悟解:(1)對佛理的領悟;理解;領會
- 8、悟理:1.領會道理。2.參悟佛理。
- 9、悟覺:覺悟。 睡醒。
- 10、悟主:使主上覺悟。
- 11、悟悔:悔悟。
- 12、悟佛:了悟佛理。
- 13、悟境:謂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 14、悟悅:因了悟而喜悅。
- 15、悟澈:(1)完全領會
- 16、悟言:晤談,對談。悟,通'晤'。
- 17、悟慧:聰明。
- 18、悟門:1.佛教語。覺悟的門徑。與側(cè)重實踐的"行門"相對。2.指悟入之門。
- 19、悟物:了悟物理。
- 20、悟心:猶悟性。
- 21、悟?qū)?/a>:聚會。悟,通"晤"。
- 22、悟寂:佛教語。了悟寂滅。謂超脫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滅之門。
- 23、悟徹:(1)完全領會
- 24、悟入:1.佛教語。謂覺知并證入實相之理。語本《法華經(jīng).方便品》:"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xiàn)于世。"2.泛指領會。
- 25、悟明:佛教語。了悟真言。
- 26、悟宗:謂明了﹑會通佛理之宗旨。
- 27、悟捷:悟性敏捷。
- 28、悟敏:思維敏捷。
- 29、悟賞:指意氣相投的人。
- 30、悟頭詩:即定場詩。說書人在開場時所念的詩。
悟字中間的組詞
- 1、孫悟空: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又名孫行者,自稱齊天大圣。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天產(chǎn)石猴,有七十二變的法術(shù),會駕斤斗云,一縱十萬八千里。曾大鬧天宮,勇猛無敵。后保唐僧往西天取經(jīng),沿途戰(zhàn)勝了許多妖魔,體現(xiàn)出蔑視天神世界及其秩序的叛逆性格和對邪惡勢力進行頑強斗爭的意志。是我國人民所喜愛的具有浪漫主義色采的英雄形象。后人亦常用以比喻本領大的人物。參閱南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元·楊景賢《西游記》雜劇。孫悟空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位重要角色,也是《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只具有超凡力量和智慧的猴子,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武術(shù)技巧和神奇的變身能力。理解他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象征意義,以及他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和傳達的價值觀。他不僅是一個傳奇的角色,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西游記在線免費閱讀<<<
- 2、沙悟浄: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人物。本為靈霄殿卷簾大將,臨凡后隨唐僧往西天取經(jīng)。為唐僧的第三徒弟。
- 3、領悟說:亦譯“頓悟說”。與“嘗試和錯誤說”相對立。德國心理學家苛勒的學習理論。他通過對猩猩的長期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動物解決問題不是試誤的漸進過程,而是突然頓悟的結(jié)果,這種頓悟不是對個別刺激的個別反應,而是對整個情景、整體關(guān)系的理解。人類的學習也主要是靠頓悟。
- 4、覺悟社:周恩來、鄧穎超等于1919年9月在天津成立的革命團體。成員有馬駿、劉清揚、郭隆真等二十余人。以“革心”、“革新”精神,求“自覺”、“自決”為宗旨。主要活動有出版刊物《覺悟》,領導學生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等。后半數(shù)以上社員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 5、喜悟信: 一個佛教術(shù)語,指善導大師所說的三忍。
- 6、覺悟票: 發(fā)行與20世紀50年代,目前已知的“覺悟票”,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河南林縣(今林州市),是一種帶有獎懲性質(zhì)的票證。
- 7、云悟寺: 云悟寺建于紫巖山之主峰,海拔1500米,因其高峰插天,云霧常繞,因而以云霧寺名之。寺前有白沙溝,后枕風嶺,玉屏纏繞;寺左有棋盤石、望鄉(xiāng)臺、玉香屏:右有月亮石、老虎寺;寺周古柏老杉,翠竹叢林,清秀密藏,寂靜幽深,時有密云環(huán)繞,恍如身在云霄。晴日遠眺綿竹平原,沃野千里。
- 8、管理悟性: 1,著名管理專家張滿志說,搞清什么是管理悟性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悟性。
- 9、迷悟一如: 迷悟一如,又作迷悟一途、迷悟不二,佛教用語??兆诘慕忉屖牵好詿o自性,無自性故空;故迷為空,悟亦空??阵w同一,稱為一如。性宗的解釋為: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體,稱為一如。
- 10、開示悟入: 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懷。
- 11、頓悟前非:突然醒悟了以前的過失。
- 12、覺悟方便:修菩薩行者,以無礙智慧,開示一切眾生,令其了悟本有覺性,無所疑惑。
- 13、辛拉悟噶: 辛拉悟噶為報身佛,藏語稱為“更松辛拉悟噶”,漢名叫“普賢光明佛”。“更松”指“普賢”,“辛拉”指佛,“悟噶”指白光,總的來說,就是普賢白光佛的意思。
- 14、靈悟小區(qū):靈悟小區(qū)位于市區(qū)環(huán)城東路西側(cè)、逾橋東路南側(cè),始建于2003年下半年。
- 15、感悟人生:對人生的感想和經(jīng)驗。
- 16、感悟心語:指感受別人的話。
悟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了悟:(1)大徹大悟;醒悟
- 2、覺悟:(1)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 (2)進入到一種清醒的或有知覺的新的狀態(tài)
- 3、醒悟:(1)覺醒明白
- 4、憬悟:醒悟。
- 5、澈悟:完全醒悟;徹底理解。
- 6、感悟:(1)有所感觸而醒悟或領悟
- 7、領悟:(1)體會,解悟
- 8、省悟:(1)同“醒悟”
- 9、發(fā)悟:1.啟發(fā)使領悟。2.猶發(fā)覺。3.了解﹐領會。
- 10、參悟:(1)探究并有所領悟
- 11、頓悟:(1)猛然醒悟 (2)通過體現(xiàn)佛教禪宗精神目的的直覺領會而獲得的突然的領悟和一種意識狀態(tài)
- 12、徹悟:謂看透世事,有所領悟。
- 13、融悟:通達穎悟。
- 14、開悟:1.領悟;解悟;(心竅)開通。 2.啟發(fā);開導。
- 15、禪悟:謂洞達禪理。
- 16、證悟:參悟。
- 17、冥悟:謂從蒙昧中省悟。
- 18、靈悟:猶覺悟。
- 19、透悟:透徹領悟。
- 20、才悟:穎慧,有才智。
- 21、超悟:1.穎悟;徹悟。
- 22、洞悟:透徹地領會﹑理解。
- 23、晩悟:謂覺悟太遲;后來醒悟。
- 24、點悟:謂接受指點而感悟。
- 25、警悟:(1)機警聰明 (2)警醒覺悟
- 26、闡悟:透徹領會。
- 27、鑒悟:1.亦作"鑒悟"。2.謂精于審察﹐明白事理。
- 28、攝悟:謂收斂心神以悟道。
- 29、敏悟:亦作“敏晤”、“敏寤”。猶聰明。猶覺悟。
- 30、辯悟:1.聰明穎悟。
- 31、辨悟:1.聰明穎悟。辨﹐通"辯"。
- 32、測悟:通過推測而領悟。
- 33、大悟:(1)徹底醒悟
- 34、聰悟:聰明穎悟。
- 35、妙悟:猶言神悟。
- 36、朗悟:亦作“朗寤”。
- 37、秀悟:秀美聰慧。
- 38、豁悟:覺醒;領悟。
- 39、觸悟:1.觸動而領悟。
- 40、通悟:猶通敏。
- 41、晚悟:謂覺悟太遲;后來醒悟。
- 42、講悟:佛教語。講解啟悟。
- 43、默悟:內(nèi)心領悟。
- 44、清悟:清醒,覺悟;明慧。
- 45、曉悟:(1)使人領悟 (2)聰明
- 46、變悟:改悔醒悟。
- 47、改悟:見“改寤”。
- 48、強悟:1.亦作"強悟"。2.敏悟,理解力強。
- 49、劫悟:形容吹笙時氣流相沖激。
- 50、率悟:謂思維敏捷。
- 51、獨悟:獨自明悟。
- 52、俊悟:1.亦作"俊晤"。2.聰明卓異。
- 53、覺悟:(1)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 (2)進入到一種清醒的或有知覺的新的狀態(tài)
- 54、識悟:謂對事物的認識和領悟。
- 55、標悟:猶穎悟。
- 56、高悟:高的悟性﹐敏悟。
- 57、惺悟:醒悟,領會。
- 58、規(guī)悟:規(guī)諫使之覺悟。
- 59、靜悟:佛教語。謂于靜定中領悟。
- 60、窮悟:1.透徹領悟。
- 61、爽悟:1.聰穎;明達。
- 62、啟悟:亦作'啟寤'。 寤,通'悟'。啟發(fā)使覺悟。
- 63、契悟:猶領悟。 指悟性。
- 64、思悟:猶理解。
- 65、漸悟:佛教語。謂漸次修行,心明累盡,方能達到無我正覺境界。與“頓悟”相對。
- 66、譴悟:謂譴責而使之感悟。
- 67、懸悟:1.猶獨悟。
- 68、驚悟:(1)吃驚地意識到;受意外的刺激而醒悟
- 69、悛悟:悔悟。
- 70、追悟:后來領會;追想領悟。
- 71、積悟:深入領會。
- 72、貞悟:1.謂對佛教真諦的悟性。
- 73、慧悟:聰明穎悟。
- 74、曲悟:深刻的領會。
- 75、解悟:(1)由不了解到了解
- 76、夙悟:1.早慧。2.謂早有領悟。
- 77、穎悟:(1)古∶聰慧過人;極其聰明的(多指少年)
- 78、動悟:感悟。
- 79、惠悟:聰敏。
- 80、明悟:聰慧;覺悟。美麗聰明。明白,領悟。
- 81、體悟:(1)體驗和領會
- 82、拂悟:違反,違逆。悟,通"牾"。
- 83、機悟:亦作“機晤”。機敏穎悟。指機智。
- 84、玄悟:深悟,妙悟。
- 85、會悟:領會;領悟。
- 86、迷悟:1.迷惑與覺悟。
- 87、幾悟:機警穎悟。
- 88、神悟:(1)指敏捷過人的理解力
- 89、英悟:1.亦作"英晤"。2.猶穎悟。聰明;思路敏捷。
- 90、悔悟:(1)后悔覺悟
- 91、捷悟:悟性敏捷。
- 92、不悟:沒有覺察。不了解;不理會。不覺悟。
- 93、恍悟:(1)忽然醒悟
- 94、無字悟:佛教語。佛教常謂只執(zhí)著文字不能見性悟道,特別是禪宗單提"教外別傳"的"心印",故稱"不立文字"。后因稱參禪悟道為"無字悟"。
- 95、釋本悟: 字真空,嵩明邵甸秦氏之子,兒童時代即披剃于普賢寺,后居昆明妙湛寺,今妙湛寺尚有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