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字開頭的組詞
- 1、州司:猶州官。
- 2、州部:1.指古代基層的地方行政單位。2.指州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
- 3、州聚:聚集。
- 4、州郡:(1)州和郡,均為古代行政區(qū)
- 5、州閭: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州和閭的連稱。 泛指鄉(xiāng)里。
- 6、州牧: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 清代知州也稱州牧﹐官階甚低﹐與知縣并稱牧令。
- 7、州鎮(zhèn):一方之重鎮(zhèn)。
- 8、州職:州署中的屬官。
- 9、州院:南宋時州的刑獄官。
- 10、州鄉(xiāng):泛指鄉(xiāng)里。
- 11、州廨:州署,州衙。
- 12、州涂:繞城之道。
- 13、州端:即州別駕。
- 14、州手:雇傭以供州中使令的差役。費用由民戶承擔。
- 15、州治:舊時一州最高行政長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
- 16、州人:1.州民。2.指漁人。
- 17、州黨:猶言鄉(xiāng)里。
- 18、州府:1.州署收藏文書簿籍等的府庫。2.州治。3.舊時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州和府的合稱。
- 19、州巷:州閭,鄉(xiāng)里。
- 20、州國:1.猶州土,疆土。2.謂州邑與封國。
- 21、州城:舊時州署所在城邑。
- 22、州長:(1)作為一個政治單位(如殖民地、州或省)的統(tǒng)治者、行政首腦或名義上的領袖而被選舉或被任命的官員——亦稱“總督”、“省長”
- 23、州道:繞城之道。
- 24、州宰:指州刺史。
- 25、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本為行政建制,后泛指鄉(xiāng)里或本土。指同鄉(xiāng)的人。
- 26、州尊:一州之長,州牧。
- 27、州伯:1.古代一州諸侯之長。2.一州之長。
- 28、州家:指刺史。
- 29、州同:官名。即州同知,為知州的副職。
- 30、州域:1.按州劃分的區(qū)域。2.指州轄的地域。
- 31、州倅:州官的佐貳。
- 32、州縣:1.州與縣的合稱。2.指州縣官。
- 33、州花:(1)被選做(如由立法或該州學校的兒童)一個州的花徽的一種開花植物
- 34、州處:聚居。
- 35、州都:州大中正的別稱。三國魏曹丕時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選拔官吏事宜。隋時避諱,改大中正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煬帝為晉王時,即曾任州都。開皇后罷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州都遂廢。
- 36、州官:1.州署中的屬官。2.宋代以后,用以稱一州的最高長官。
- 37、州綱:州署中的屬官。
- 38、州土:1.指鄉(xiāng)邑。2.一州所轄的地域。
- 39、州序:州學,州校。
- 40、州兵:春秋時晉國由各州自行組成的地方軍隊。
- 41、州學:州中設立的學校。
- 42、州壤:州里,鄉(xiāng)里。
州字中間的組詞
- 1、本州島:指家鄉(xiāng)所在的州。該州。
- 2、并州剪:1.亦作"并剪"。亦作"并翦"。2.古時并州所產(chǎn)剪刀﹐以鋒利著稱。
- 3、涼州詞:即《涼州曲》。內(nèi)容多描寫西北邊陲的風光及戰(zhàn)爭情景,其中以王翰和王之渙所作最為著名。
- 4、趙州茶:相傳趙州(唐代高僧從諗?shù)拇Q)曾問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間?"和尚說:"曾到。"趙州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不曾到。"趙州說:"吃茶去。"院主聽到后問:"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趙州呼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趙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見《五燈會元.南泉愿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后遂用為典故,并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 5、趙州橋:(1)中國河北趙縣澆河上的一座石拱橋。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591—599)年間由李春主持建成。橋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主拱跨徑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拱圈由28條并列石條組成,上設四個小孔。又名安濟橋
- 6、鄂州市:在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武大鐵路線上。1960年始設市(曾名鄂城市)。人口999萬(1995年)。為湖北省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工業(yè)有鋼鐵、建材(水泥)、造船、化肥、機械等。市西梁子湖特產(chǎn)武昌魚。名勝古跡有西山、鄂王城、古靈泉寺、三國吳王避暑宮等。
- 7、甘州子:詞牌名。即《甘州曲》。
- 8、淄州硯:山東省淄川縣出產(chǎn)的石硯。
- 9、甘州破:唐時西涼所進樂曲名。本作《甘州》,因唐宋大曲的第三段稱"破",故名。
- 10、瀘州市:在四川省南部、長江與沱江匯合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年設市。人口 萬 年 。為長江上游重要河港,四川、云南、貴州三省公路轉(zhuǎn)運樞紐。特產(chǎn)瀘州大曲酒。名勝古跡有忠山、滴乳崖等。
- 11、南州榻:東漢·陳蕃做豫章太守時,不接待賓客,唯徐稚來訪,特設一榻,徐一去就把榻懸掛起來。因徐稚為豫章人,故稱“南州榻”。后用為禮遇嘉賓之典實。
- 12、蘄州鬼:1.鳥名。
- 13、刀州夢:謂入蜀任職。典出《晉書.王浚傳》。刀州指益州,益州為蜀地。
- 14、均州窯:北宋陽翟(今河南禹縣)所造瓷器。因其地有鈞臺,故名鈞窯,俗作均窯。金改陽翟為鈞州(即均州),歷代制造瓷器。
- 15、楊州鶴:以“楊州鶴”為典,比喻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或不可能出現(xiàn)的好事。
- 16、并州兒:1.指北方邊地的豪俠少年。并州﹑幽州為我國古代北方重鎮(zhèn)﹐民風崇尚游俠﹐多勇義之士﹐故有此稱。
- 17、甘州曲: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甘州子》。單調(diào)三十三字,平韻。
- 18、荊州癭:古代流行于荊州一帶的頸生囊狀贅生物的疾病。
- 19、磁州窯:1.宋代北方民間著名瓷窯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磁縣漳河兩岸的觀臺鎮(zhèn)東艾村冶子村附近,古代屬磁州,故名。
- 20、湖州鏡:南宋時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制造的銅鏡。鏡背鑄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薛晉侯造"等銘記。一般為葵花形,少數(shù)為圓形和方形。當時遠銷各地。后在廣東省﹑四川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朝鮮﹑日本也有流傳。
- 21、并州器:謂豪俠氣概。
- 22、青州曲:1.即青州從事。
- 23、滄州酒:清代滄州所出名酒。傳說品質(zhì)十分優(yōu)異,飲至極醉,也不過四肢暢適,恬然高臥而已,與常酒大不相同。但釀造和儲存極為不易,故價格昂貴,得之甚難。詳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五》。
- 24、灤州影:皮影戲的一個劇種,因起源于河北省灤縣 舊名灤州 ,故名。影人以驢皮制成,飾以油彩,故又名驢皮影。演時,前置素紙幕,演者立幕后在燈光映照下持影人于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劇目豐富,唱腔綜合高腔﹑京劇和灤縣一帶的曲藝而有所變化,對于評劇的形成與發(fā)展有一定影響。
- 25、揚州慢:詞牌名。
- 26、旁州例:1.榜樣﹐例子。
- 27、利州帖:法帖名。即《臨江帖》。宋元佑間,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重摹刻于臨江戲魚堂,世稱《臨江帖》或《戲魚堂帖》。慶元中,四川總領權(quán)安節(jié)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稱《利州帖》。
- 28、六州鐵:《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祐三年》載,羅紹威為天雄節(jié)度使,轄魏·博六州四十三縣。
- 29、涿州市: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縣級市。
- 30、東州兵:東漢后期,劉焉占據(jù)四川益州,收編南陽﹑三輔等地流民而組成地主豪強軍隊的名稱。參閱《后漢書·劉焉傳》。
- 31、鄭州梨:古時鄭州以產(chǎn)甜梨著名。因以喻甜蜜,夫婦諧和。
- 32、泗州塔:古塔名。唐代為紀念僧伽大師而筑。宋初曾修葺。
- 33、涼州曲:樂府《近代曲》名。
- 34、江州車:一種手推的獨輪車,便于山地運輸。相傳為諸葛亮在巴郡·江州縣(屬今四川省·重慶市)創(chuàng)制,故稱。
- 35、梁州令:1.詞牌名。唐教坊大曲有《涼州》,由大曲摘遍而為小令詞調(diào),因稱《涼州令》,宋以后訛稱《梁州令》。雙調(diào),有五十字﹑五十二字﹑五十五字三體,仄韻。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皆屬正宮,字句格律相近,而與詞牌不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僅見于諸宮調(diào)。
- 36、沃州人:(1)瑞士沃州的本地人或居民
- 37、九州璜:古代十二名琴之一。見宋蘇軾《十二琴銘》。
- 38、傍州例:例子;榜樣。
- 39、廣州泉:泉名。指貪泉。在廣州西北二十里石門,今南??h境內(nèi)。傳說飲其水者,則起貪心。
- 40、福州戲:閩劇。
- 41、吉州窯:1.亦稱"吉州窯"。2.宋代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吉州(今江西吉安永安鎮(zhèn)),因名。后亦稱其窯所出瓷器為"吉州窯"。
- 42、荊州樂:樂府雜曲歌辭名。
- 43、并州刀:山西并州所出產(chǎn)的剪刀。
- 44、泗州調(diào):民間曲調(diào)名。創(chuàng)始于安徽、湖北一帶。五句三十二字。第三、第五句相重復,第四句為“哎喲哎喲”。
- 45、中州韻:我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準。根據(jù)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
- 46、并州歌:1.樂府歌曲名。謂晉并州大姓田蘭﹑薄盛斬汲桑之所作。歌詞載《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
- 47、西州路:《晉書.謝安傳》:"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左右白曰:'此西州門。'曇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按﹐羊曇﹐謝安的外甥。后遂以"西州路"為典實﹐表示感舊興悲﹑悼亡故人之情。
- 48、揚州夢:唐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隨牛僧孺出鎮(zhèn)揚州,嘗出入倡樓,后分務洛陽,追思感舊,謂繁華如夢,故云。后用為感懷之典實。
- 49、福州市:福建省省會。在省境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來福鐵路終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初為閩越國都。1946年設市。人口1375萬(1995年)。是中國重要對外貿(mào)易港之一。1984年辟為對外開放城市。特產(chǎn)脫胎漆器、壽山石、茉莉花茶。名勝古跡有于山、鼓山、西湖、萬壽橋、華林寺大殿、湯門溫泉、羅星塔等。有福州大學等高等院校。
- 50、涼州破:涼州大曲的第三段。后來有人截取涼州大曲破這一段填詞,故涼州破又成為詞牌名。
- 51、汝州風:汝南多大風,故稱。
- 52、西州淚:指晉羊曇感舊興悲哭悼舅謝安事。
- 53、錦州市:在遼寧省西南部、小凌河下游,京哈、錦承兩鐵路交點。1937年設市。人口783萬(1995年)。為著名的軍事、交通要沖。解放戰(zhàn)爭中遼沈戰(zhàn)役在此發(fā)動。特產(chǎn)玉石雕刻、蝦油。名勝古跡有遼代錦州塔、廣濟寺。市北有遼沈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和紀念館。
- 54、西州門:1.晉西州之城門。為羊曇感舊興悲﹐哭舅謝安處。后以為典。
- 55、泗州戲:安徽省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
- 56、荊州市:在湖北省中部偏南、長江北岸。1949年設沙市市,1994年與江陵縣合設荊沙市。1996年改稱荊州市。人口145.3萬(1995年)。為湖北省重要城市、長江河港和江漢平原物資集散地。工業(yè)以輕紡、電子、機械為主。名勝古跡有古章華寺(楚靈王行宮遺址)、萬壽寶塔、春秋閣、孫叔敖墓等。
- 57、萊州灣:萊州灣,指從黃河口至龍口一線以南的海域,面積6060平方公里,是渤海三大海灣之一,山東省最大的海灣。
- 58、朔州市:在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同蒲鐵路縱貫。1988年設市。人口51萬(1995年)。境內(nèi)有著名的平朔煤礦,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
- 59、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在中國西南部。面積17.61萬平方千米。人口3419萬(1995年)。少數(shù)民族占30%以上,人數(shù)較多的有苗、布依、侗等族。明代置貴州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貴州省。省會貴陽。處云貴高原東部,喀斯特地貌分布廣。烏江為省內(nèi)第一大河。亞熱帶濕潤區(qū)。中國南方重要的煤炭輸出省。汞產(chǎn)量全國第一。中國煉鋁工業(yè)和磷礦石開采基地之一??緹熞再|(zhì)優(yōu)著稱。
- 60、廣州市:廣東省省會。在省境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西、北、東三江匯合處,京廣、廣九、廣茂三鐵路交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楚庭。1918年設市政公所,1925年設市。人口385萬。為中國南方重要城市,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工商業(yè)發(fā)達,特產(chǎn)以象牙雕刻、玉雕、廣彩、廣繡、檀香扇等著名。黃埔港為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港。自1957年起,每年兩次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此舉行。1984年辟為對外開放城市。名勝古跡有光孝寺、六榕寺、越秀山、白云山和黃花崗、中山紀念堂、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有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等學校。
- 61、衢州市:在浙江省西部、浙贛鐵路線上,衢江上源常山港與江山港在此匯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79年設市。人口24.6萬(1995年)。為浙江省西部重要工業(yè)城市,有機械、化學、造紙、木材加工等工業(yè)。有爛柯山、南孔廟等名勝古跡。
- 62、袁州石: 原文:袁州分宜縣距縣二十里有五侯嶺(字未詳,字義侯或猴)。嶺山四旁皆山石峭絕,若劃裂摧倒勢。
- 63、蘇州市:在江蘇省南部、太湖東北、京滬鐵路線上。因境內(nèi)有姑蘇山,別稱“姑蘇城”,簡稱“蘇”。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為吳國都,1949年設市。人口105.7萬(1995年)。絲綢工業(yè)歷史悠久。特產(chǎn)刺繡、緙絲、宋錦、檀香扇。蘇州園林著稱于世,有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wǎng)師園等名園及虎丘、寒山寺、北寺塔等名勝古跡。
- 64、均州窰:北宋陽翟(今河南禹縣)所造瓷器。因其地有鈞臺,故名鈞窯,俗作均窯。金改陽翟為鈞州(即均州),歷代制造瓷器。
- 65、田州路: 元代設田州路(治所設于今田東縣祥周鄉(xiāng)祥周村舊州屯)。
- 66、杭州市:浙江省會。位于錢塘江北岸,大運河南端。人口132萬(1997年)。滬杭、浙贛等鐵路在此交會。是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絲綢、織錦、茶葉和傳統(tǒng)工藝品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為中國古都之一。市區(qū)西部的西湖是著名的風景區(qū)和游覽勝地。
- 67、蘇州屎: 別人遺留下來的麻煩事和手尾。
- 68、九州鼎: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
- 69、膠州灣:(1)在中國山東省山東半島南岸。南膠河注入。灣口為青島港。1898年,中國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膠州灣為德國強租;1914年又為日本強占。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
- 70、常州話: 是一種吳語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 71、杭州話:吳語的一種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濁聲母和入聲,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
- 72、青州麴:1.即青州從事。
- 73、徐州市:在江蘇省西北部、京滬和隴海兩鐵路交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蘇魯皖豫四省邊境,向為軍事要地。秦末楚(項羽)、漢(劉邦)曾在此爭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中淮海戰(zhàn)役即以此為中心。1945年設市。人口145萬(1995年)。名勝古跡有云龍山、云龍湖、華佗墓、興化寺、黃河故道公園等。市南建有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和紀念館。
- 74、梧州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西江及其支流桂江匯合處,東鄰廣東省。1927年始設市。人口31.6萬(1995年)。向為廣西東部重要城市和西江流域農(nóng)、林產(chǎn)品集散地。名勝古跡有火山、系龍洲、鶴崗河濱公園。
- 75、德州港: 德州港位于德州市西郊勝利橋與文革橋之間的衛(wèi)運河東岸。
- 76、揚州菜: 江蘇揚州風味的菜肴。
- 77、吉州石: 原文吉州數(shù)十里土中產(chǎn)石。
- 78、金州廳: 雍正十二年,置寧海縣,治所在金州,隸奉天府尹。
- 79、杭州灣:在錢塘江口外,浙江省東北部和上海市南面。屬東海。典型的喇叭形海灣,口寬100千米,向內(nèi)漸狹。潮汐現(xiàn)象強烈,最大潮差達8.9米(澉浦),是中國潮差最大的地方。
- 80、滄州市:在河北省東南部、京滬鐵路線上。1947年始設市。人口40.29萬(1995年)。舊時以產(chǎn)“長蘆鹽”著稱?,F(xiàn)為京滬鐵路線上的要站和工業(yè)城市。名勝古跡有開元寺前的滄州鐵獅子。
- 81、潮州市:在廣東省東部、韓江下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3年始設市。人口32.8萬(1995年)。為潮汕平原農(nóng)副產(chǎn)品集散中心,以抽紗、刺繡、木雕等工藝品著名。特產(chǎn)潮州蜜柑。名勝古跡有西湖、韓山、開元寺、湘子橋等。
- 82、梅州市:在廣東省東部、韓江西源梅江流域,鄰接福建省。1978年始設市。人口25.5萬(1993年)。向為廣東省東部地區(qū)重要城鎮(zhèn)。為著名僑鄉(xiāng)。名勝古跡有人境廬、千佛塔、靈光寺、鱷骨潭等。
- 83、湖州市:在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濱、苕溪沿岸,杭宣鐵路經(jīng)過西境。1949年設市(曾名吳興市)。人口105.14萬(1995年)。為浙江省北部重要城市和附近農(nóng)副產(chǎn)品集散地,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之稱。特產(chǎn)毛筆、綾絹、羽毛扇。名勝古跡有飛英塔、鐵佛寺、黃龍宮、陳英士墓和下菰城、丘城遺址等。
- 84、鄭州市:河南省省會。在省境中部偏北,京廣、隴海兩鐵路交會于此。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28年設市,后廢。1948年復設。人口192萬(1995年)。為中國新興工業(yè)城市,全國重要的棉紡織工業(yè)中心之一。特產(chǎn)黃河鯉魚。市北黃河沿岸建有游覽區(qū)。古跡有商代古城遺址和二里崗遺址。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在此發(fā)起。市中心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高等學校有鄭州大學等。
- 85、贛州市:在江西省南部,贛江上游章、貢兩水匯合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49年設市。人口41.5萬(1995年)。向為贛南水陸交通及物資集散中心。以產(chǎn)竹器、皮枕、皮箱及廣柑、蜜橘、水蜜桃等著名。名勝古跡有八境臺、通天巖、郁孤臺、慈云塔等。
- 86、惠州市:在廣東省南部、東江下游。1953年始設市。人口32.3萬(1995年)。為東江流域和廣東東部沿海水陸交通要沖和物資集散地。特產(chǎn)東江糯米酒。名勝古跡有西湖、泗洲塔等。
- 87、郢州城: 郢州城亦稱郢城,位于武漢市武昌蛇山,南朝劉宋就三國孫權(quán)所建夏口城擴建而成,為其所置郢州州治。
- 88、泉州市:在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游北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僑鄉(xiāng)。1951年設市。唐宋時為海外交通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人口52.1萬(1995年)。名勝古跡有清源山、開元寺、清凈寺、洛陽橋、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建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89、隨州市:在湖北省北部、{氵厥}水上游,漢丹鐵路經(jīng)過境內(nèi)。地處桐柏山和大洪山間。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79年設市。人口159萬(1995年)。名勝古跡有擂鼓墩戰(zhàn)國墓、狀元塔、冷皮埡遺址等。
- 90、思州府: 明成祖永樂12年,置思州府,屬貴州布政司,龍泉坪長官司作為宣慰司附廓,治所從龍泉坪徙至思南。
- 91、滿州里: 暫無解釋。
- 92、常州市:在江蘇省南部、京滬鐵路線上,京杭運河經(jīng)此。1949年設市。人口80.7萬(1995年)。為江蘇南部重要的工業(yè)城市,有紡織、機械、機車制造、化學、電子等工業(yè)。特產(chǎn)梳篦、燈芯絨、芝麻糖。名勝古跡有天寧寺、紅梅公園、近園和太平天國護王府等。
- 93、海州常山:即臭梧桐。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 94、陳州糶米:全名《包待制陳州糶米》。雜劇劇本。元人作,姓名不詳。宋代陳州干旱,劉衙內(nèi)的兒子、女婿趁開倉賑災之機,大肆搜括,并打死災民張古。張子小古去開封府告狀,包拯私訪得實,嚴懲貪官。
- 95、濠州真人:指朱元璋。濠州,治所在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朱元璋起事地。朱起事前曾為僧,故稱。
- 96、潮州木雕:廣東省潮州市的木雕工藝品。多用作建筑裝飾和家具裝飾。內(nèi)容有人物﹑花鳥﹑山水等。雕刻方法有浮雕﹑沉雕﹑通雕﹑圓雕等。以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澄海等縣為最發(fā)達。
- 97、蘭州大學:中國的綜合性大學。校址在蘭州。創(chuàng)辦于1909年,初名法政學堂。后校名幾經(jīng)變更,1946年改現(xiàn)名。設有中國語言文學、哲學、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生物學、大氣科學、地質(zhì)學等系。
- 98、常州畫派:清武進人惲格首創(chuàng),以沒骨法寫生,一洗時習,海內(nèi)學者宗之,時號常州畫派。
- 99、氐州第一:詞牌名。又稱《熙州摘遍》。雙調(diào)﹐一○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后段九句五仄韻;或前段十一句四仄韻﹐后段九句六仄韻。參閱《詞譜》卷三一。
- 100、六州歌頭:詞牌名。本《鼓吹曲》,六州為唐之伊、涼(梁)、甘、石、氐(熙)、渭,每州各有歌曲,統(tǒng)稱《六州》。歌頭即引歌。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平仄韻互協(xié),一百四十三字。音調(diào)悲壯,多以寫吊古之詞。
州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杭州:(1)中國東部浙江省瀕杭州灣的港市,浙江省省會,中國六大古都之名,是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區(qū)
- 2、神州:(1)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后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2)指京城
- 3、道州:指唐詩人元結(jié)。其晩年曾任道州刺史,故稱。
- 4、廣州:(1)廣東省省會,簡稱穗,別稱“羊城”,中國南方對外貿(mào)易港口和綜合性工業(yè)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中部,京廣鐵路南端,臨珠江,市區(qū)面積1345平方公里,市區(qū)人口310萬
- 5、亶州:亦作'亶洲'。
- 6、貴州:(1)中國西南部一省,簡稱黔。東臨湖南,南界廣西,西連云南,北接四川。面積17萬平方公里,人口2856萬,省會貴陽。全省為高原,喀斯特地形廣布,烏江為最大河流,水力資源及礦產(chǎn)豐富,煤、鋁、汞等儲量居全國前列,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
- 7、柱州:1.傳說中地名。
- 8、弇州:1.地名。 2.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明王世貞的別號弇州山人的省稱。
- 9、南州:1.泛指南方地區(qū)。2.指豫章郡。3.借指徐稺。4.指南陽。5.指兩粵。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縣。即今四川省南川縣。
- 10、宸州:帝京,京城。
- 11、荊州:1.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后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xiàn)屬湖北),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zhèn)。明清置府,后廢。2.唐韓朝宗曾任荊州長史,為時人所推重,稱韓荊州。見唐李白《與韓荊州書》。后因以"荊州"稱己所推重之士。
- 12、瀘州:(1)市名。在四川省南部、長江與沱江匯合處
- 13、六州: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2.指唐時六州郡。3.樂曲名。
- 14、連州:1.一州又一州。2.州名。隋置州,以州西南有黃連嶺而名。唐轄境相當今廣東省連縣﹑連南縣﹑陽山縣等地。元升為路,尋復舊。明清皆屬廣州府。1911年廢,改本州為縣,屬廣東省。3.州名。今四川省筠連縣一帶。
- 15、遼州:本為州名。泛指遼東一帶地方。
- 16、卬州:古地名。
- 17、九州:(1)中國的別稱 (2)日本四主島中最南的島
- 18、青州:1.古九州之一。2.州﹑府名。漢置青州。魏及晉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屢遷﹐轄領不一。隋廢。唐初復置州﹐后改平盧軍節(jié)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為青州府﹐清因之。舊治在今山東省青州市。參閱《嘉慶一統(tǒng)志.青州府》。3.見"青州從事"。
- 19、齊州:猶中州。古時指中國。
- 20、隑州:岸曲長的洲。
- 21、涼州:樂府《近代曲》名,屬宮調(diào)曲。 2.2.唐代軟舞曲名。
- 22、軍州:古行政區(qū)劃的名稱。
- 23、鄭州:(1)河南省省會。位于河南省中部,臨黃河,在京漢、隴海鐵路交匯處,市區(qū)面積1000平方公里,人口197萬。為交通樞紐,黃淮平原物資集散地,中國新興的棉紡工業(yè)基地
- 24、趙州:指唐代高僧從諗。南泉普愿禪師弟子。因其住持于趙州 今河北省趙縣 觀音院,傳揚佛教,不遺余力,時謂'趙州門風'。世稱'趙州和尚'。簡稱'趙州'。
- 25、當州:本州。
- 26、內(nèi)州:內(nèi)地的州。
- 27、監(jiān)州:1.監(jiān)察州縣。2.指監(jiān)察州縣之官。3.宋代于諸州置通判,亦稱監(jiān)州。
- 28、梁州:古九州之一。唐教坊曲名。后改編為小令。
- 29、沃州:1.亦作"沃州"。2.山名。在浙江省新昌縣東。上有放鶴亭﹑養(yǎng)馬坡,相傳為晉支遁放鶴養(yǎng)馬處。
- 30、俆州:春秋時邑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周時為薛國。
- 31、皇州:帝都;京城。
- 32、七州:指東晉的轄境。相傳舜分天下為十二州,東晉有七,故云。
- 33、洮州:(1)古地名,羌族故地,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
- 34、八州:大半個中國,后也指中國全土。我國自古有九州之稱,自京畿而言,則為八州。
- 35、北州:1.猶塞北。指我國長城以北地區(qū)。2.指北方幽并等州郡。3.泛指北方地區(qū)。
- 36、方州:指大地。古謂天圓地方﹐故稱。 指帝都。 指州郡。 指州郡長官。
- 37、火州:1.亦作"火州"。2.傳說南海古地名。3.泛指南方炎熱地方。4.古地名。漢時為高昌壁,唐時為高昌縣,宋元時為高昌回鶻國都。吐魯番所得突厥文寫本作Qoco,其地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之哈剌和卓城(Karakhoja)。
- 38、蘭州:(1)甘肅省省會。位于省東部,市區(qū)面積2122平方公里,市區(qū)人口142萬。中國西北地區(qū)綜合性工業(yè)城市,黃河上游重要渡口,甘肅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市電力供應充足,石油化學工業(yè)發(fā)達,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
- 39、故州:指故鄉(xiāng)。
- 40、鬼州:舊指貴州。
- 41、劇州:猶劇郡。
- 42、瓊州:地名。仙境。喻美好的社會。
- 43、山州:多山的州郡。泛指偏僻的地方。
- 44、通州:1.?古州名。西魏時改萬州為通州,唐因之,宋時改名達州,在現(xiàn)在的四川達縣及鄰近地區(qū)。 2.?地處今江蘇省南通縣的舊州名,俗稱南通州。 3.?地處今北京通縣的舊州名,俗稱北通州。 4.?地處今通縣的舊市名。
- 45、中州:(1)舊指居全國中心的今河南省一帶;中原
- 46、帝州:指京都。
- 47、靈州:1.神仙所居之處。2.古州名。轄地約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一帶。
- 48、柳州:唐柳宗元遭貶后,徙為柳州刺史,因以為其代稱。
- 49、偏州:僻遠之州。
- 50、十州:泛指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qū)。
- 51、并州: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nèi)為九州。據(jù)《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地區(qū)。
- 52、窮州:僻遠的州。
- 53、嵰州:傳說中的地名。
- 54、幽州:亦作'幽洲'。古九州之一。 州名。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東漢治所在薊縣 今北京城西南 。轄境相當今河北北部及遼寧等地。
- 55、豫州:1.古九州之一。2.漢以來所設置的州名。初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東漢治所在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國魏以后屢有移徙,轄境亦伸縮不常。東晉﹑南朝時治所最北在懸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黃岡西北)。轄境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省望江縣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qū)。經(jīng)常只轄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區(qū)。北魏治所在懸瓠城。隋大業(yè)初因改洛州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為溱州﹑蔡州。地處中原沖要,為東晉﹑南北朝時戰(zhàn)爭重地。
- 56、留州:唐賦稅名。指留作地方州縣使用的稅收。
- 57、徐州:(1)江蘇西北部城市,津浦和隴海兩鐵路的交點,有煤炭、機械、化學、冶金等工業(yè),并有云龍山、云龍湖等名勝古跡
- 58、外州:京都以外各州的統(tǒng)稱。
- 59、偃州:復姓。
- 60、邊州:1.亦作"邉州"。2.靠近邊境的州邑。泛指邊境地區(qū)。
- 61、五州:南朝時指北方的領土。
- 62、沙州:(1)江河里泥沙淤積成的小片陸地
- 63、雄州: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
- 64、炎州:《楚辭.遠游》:'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后因以'炎州'泛指南方廣大地區(qū)。
- 65、陽州:1.古九州之一。2.古地名。齊地。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北。
- 66、雍州:(1)古九州之一
- 67、子州:見“子州支父”。
- 68、西州:古城名。指陜西地區(qū)。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滅曲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轄境相當今吐魯番盆地一帶,為東西交通要沖。指巴·蜀地區(qū)。
- 69、冀州:(1)古九州之一,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和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 70、伊州:曲調(diào)名。商調(diào)大曲。州名。古稱昆吾,本隋·伊吾郡,唐改置伊州,又名西州。故城在今新疆·哈密縣。
- 71、瓜州:1.古地名。即今甘肅省敦煌市?!蹲髠鳎骞哪辍?"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一說﹐在今秦嶺南北兩坡。參閱顧頡剛《史林雜識.瓜州》。2.古州名。(1)北魏孝明帝置﹐治所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西)。(2)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所晉昌(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3.見"瓜洲"。
- 72、佐州:輔佐州政。指任州司馬﹑通判等職。
- 73、知州:官名。
- 74、惠州:(1)廣東省縣級市及專區(qū)政府所在地。位于廣東省中南部,在廣州東120公里,面積419平方公里。是東江流域物資集散地
- 75、延州:春秋時吳公子季札本封延陵,復封州來,后因以"延州"借指季札。
- 76、本州:日本第一大島。面積22.7萬余平方千米。大部為山地,多火山、地震。有全國最高峰富士山。為全國經(jīng)濟重心,東京、大阪、橫濱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密集。
- 77、福州:(1)福建省省會,位于閩江下游北岸,市區(qū)面積1043平方公里,市區(qū)人口112萬。是省的政治、商業(yè)中心和港口
- 78、益州:(1)現(xiàn)在四川省一帶。這里指蜀漢
- 79、瀛州:1.見"瀛洲"。
- 80、仙州:唐州名。在今河南省葉縣。相傳為東漢葉縣令王喬成仙處。
- 81、錦州:(1)遼寧省地級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南臨勃海,面積17828平方公里,市區(qū)面積486平方公里,人口58萬。扼遼西走廊北口京哈、錦承鐵路交匯,自古為交通軍事重鎮(zhèn)。經(jīng)濟以煉油為主
- 82、石州:1.樂府商調(diào)曲名。2.舞曲名。
- 83、傍州:亦作"傍州例"。
- 84、刀州:《晉書.王浚傳》:"浚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浚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果遷浚為益州刺史。"后因以刀州為益州的別稱。
- 85、散州:1.對直隸州而言。元代地方區(qū)劃有路﹑府﹑州﹑縣四等,一般以路領州﹑領縣。州之不隸屬于路而直接隸屬于中書省者,稱直隸州;由路所統(tǒng)屬者,稱散州。明清時以府所統(tǒng)屬的州為散州。
- 86、專州:專擅一州之政。
- 87、嶲州:巂:周燕也。從隹從屮,象其冠也。
- 88、涇州:州名。
- 89、蘇州: 簡稱蘇。市名。位于江蘇省南部京滬鐵路線上。人口83萬(1997年)。手工業(yè)歷史悠久。以水城、絲織、蘇繡、古典園林聞名全國。工業(yè)發(fā)達。名勝古跡很多。
- 90、岐州:岐州是后魏置東、西二岐州,俱在河南南召縣西六十里。
- 91、隰州:隰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
- 92、璇州:仙境。
- 93、海州:即臭梧桐。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 94、虎州:金代政區(qū)地名
- 95、滑州:滑縣是中原經(jīng)濟區(qū)糧食生產(chǎn)核心區(qū)、河南省第一產(chǎn)糧大縣、中國糧食生產(chǎn)先進單位、中國唯一的糧食生產(chǎn)先進縣,有“豫北糧倉”之稱?;h主要旅游景點,隋唐大運河、張家遺址、瓦崗寨、明福寺塔、歐陽書院、千翠湖等。
- 96、渠州:渠州為古代地名,隋大業(yè)三年改為宕渠郡。
- 97、郁州:江蘇連云港附近云臺山,古稱郁州。
- 98、獨奏州:唐時靺鞨族政權(quán)渤海國所置直屬中央政府之州,所奏事可直達京師。
- 99、防御州:宋金時稱設有防御使的州。
- 100、聚窟州:神話傳說中的地名?!逗?nèi)十洲記.聚窟州》載: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侖二十六萬里,去東岸二十四萬里,上多真仙靈官,宮第比門,不可勝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