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字開頭的組詞
- 1、印度:(1)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國家,與中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接壤,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面積297.4萬平方公里,人口7.3億,首都新德里。古稱“天竺”
- 2、印鑒:(1)留供核對以防假冒的圖章底樣
- 3、印相:1.攝影用語,指利用印相箱或印相夾等設(shè)備,將底片上的影像印在感光紙上,經(jīng)顯影、定影后,獲得與底片影像同樣大小的相片的過程。2.佛教用語。密教標識;手印。
- 4、印子:(1)痕跡 (2)印子錢 (3)圖章
- 5、印象:(1)形體映在水或鏡等中的影子 (2)接觸過的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里留下的跡象
- 6、印刷:(1)把文字、圖畫等制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紙張或其他材料上
- 7、印信:(1)政府機關(guān)的各種印章、公私印章的總稱
- 8、印官:明清制度,從布政使到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稱'正印官'或'印官'。其他臨時差委以及非正規(guī)系統(tǒng)官員,則用長方印。
- 9、印紙:舊時官府印發(fā)的各種表﹑簿以及證件等。
- 10、印匙:開印匣的鑰匙。
- 11、印花:(1)指印花稅票。由政府出售,貼在契約、單據(jù)等上面,作為納稅憑證的特制印刷品 (2)印花稅 (3)印在紡織品、鐵皮等上面的圖案
- 12、印記:(1)公章;圖章 (2)蓋章的印跡 (3)痕跡;標記
- 13、印灰:香灰。
- 14、印組:印綬。
- 15、印鈕:亦作“印紐”。
- 16、印鹽:1.一種呈方形結(jié)晶的食鹽。鹽粒較大。
- 17、印張:印刷書籍時每一本書所用紙張數(shù)量的計算單位。一印張為全張平版紙(通稱新聞紙或報紙)的二分之一。
- 18、印委:印官和臨時差委的官員。
- 19、印歷:1."印紙歷子"的省稱。2.泛指官府發(fā)的憑證。
- 20、印蹤:指腳印。
- 21、印券:指蓋有官印的憑證。
- 22、印囊:古代裝印信的口袋。
- 23、印人:篆刻家。清周亮工撰有《印人傳》,清汪啟淑撰有《續(xù)印人傳》,近人葉為銘匯集二書,增補為《廣印人傳》。
- 24、印佩:官印。古人常將官印佩帶在腰間,故稱。
- 25、印署:謂蓋印簽押。
- 26、印窠:圖章所印的痕跡。
- 27、印狀:事先印制的列有某些項目供填寫使用的公文紙。
- 28、印紱:1.亦作"印韨"。2.印綬。
- 29、印韨:1.亦作"印韨"。2.印綬。
- 30、印面:1.在臉上刺出斑痕,以毀其容。2.指圖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 31、印紋:圖章印出的痕跡。
- 32、印布:印行。
- 33、印正:(1)證明與事實相符合 (2)肯定或肯定事實,證明是真的
- 34、印烙:(名)在器物或牲畜身上燒成的做標記的印記。常用以比喻不容易磨滅的痕跡:時代的~。
- 35、印錢:即印子錢。
- 36、印發(fā):(1)印刷發(fā)行
- 37、印釘:印刷裝訂。
- 38、印工:1.鑄印的工匠。2.印刷工藝。
- 39、印對:猶印證。
- 40、印床:放印章的文具。鐫刻圖章的工具,用以固定印材。
- 41、印函:即印匣。
- 42、印鎖:1.亦作"印鏁"。2.印盒上的鎖。
- 43、印染:(動)為紡織品印花和染色:~技術(shù)。
- 44、印集:1.見"印譜"。
- 45、印結(jié):1.蓋有印章的保證文書。結(jié),表示負責(zé)或承認了結(jié)的字據(jù)。2.指出具印結(jié)所得的酬金。
- 46、印紐:印紐,即“印鼻”,亦稱“印首”。
- 47、印璽:(1)印信,特指帝王的印
- 48、印文:1.圖章上或印跡上的文字。2.蓋有公章的文件。
- 49、印手:印刷工人。
- 50、印牌:1.將印和令牌。2.清初頒發(fā)的一種戶口登記牌。
- 51、印痕:(1)留下的痕跡
- 52、印池:印泥缸。
- 53、印跡:(1)痕跡;蹤跡
- 54、印證:(1)證明與事實相符合 (2)肯定或肯定事實,證明是真的
- 55、印行:(1)印刷并發(fā)行
- 56、印匣:印章盒。
- 57、印朱:印泥。
- 58、印摹:猶印刷。
- 59、印策:官印和授爵的策書。
- 60、印取:深刻記取。
- 61、印章:(1)圖章 (2)圖章印出的的痕跡
- 62、印曹:1.掌刻印的官。2.主簿的別稱。
- 63、印心:佛家謂印證于心而頓悟。
- 64、印封:1.指蓋印的封泥。2.謂蓋印封緘。
- 65、印本:(1)印刷后裝訂的書本
- 66、印像:(1)形體映在水或鏡等中的影子 (2)接觸過的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里留下的跡象
- 67、印合:1.印盒,模子。2.印證契合。
- 68、印施:謂刻印佛經(jīng),廣為布施。
- 69、印油:制作印泥時所加之油。 專供印臺用的油質(zhì)液體,有紅﹑藍﹑紫等色。
- 70、印馬:古代烙有印記的馬匹。
- 71、印存:(1)匯集古代印章或名家所刻印章圖式的書
- 72、印板:1.用以印刷的底板,有木板﹑金屬板等。2.指印本。3.謂用印板印刷。4.比喻死板不變。5.一種大型印章。
- 73、印契:官府蓋印認可的田宅契據(jù)。
- 74、印黥:謂在身上刺上字及其他花紋。
- 75、印務(wù):舊指官署的印信和職務(wù)。
- 76、印鑰:印匣的鑰匙。
- 77、印號:1.官印和官號。2.猶今之商標。
- 78、印香:用多種香料搗末和勻做成的一種香。
- 79、印奩:猶印盒。
- 80、印樣:印出的字樣。
- 81、印篆:1.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故稱。2.蓋印后留下的印文。
- 82、印制:(1)書刊的印刷制作
- 83、印譜:(1)匯集古代印章或名家所刻印章圖式的書
- 84、印定:謂固定不變。
- 85、印舉:(1)匯集古代印章或名家所刻印章圖式的書
- 86、印政:(1)證明與事實相符合 (2)肯定或肯定事實,證明是真的
- 87、印次:(1)圖書每一版印刷的累計次數(shù)
- 88、印照:執(zhí)照,憑證。
- 89、印鑑:(1)留供核對以防假冒的圖章底樣
- 90、印可:佛家謂經(jīng)印證而認可,禪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
- 91、印泥:(1)蓋圖章用的紅色油質(zhì)顏料
- 92、印鏁:1.亦作"印鏁"。2.印盒上的鎖。
- 93、印堂:(1)指額部兩眉之間的部位
- 94、印式:(1)匯集古代印章或名家所刻印章圖式的書
- 95、印識:猶印記。
- 96、印造:印刷制作。
- 97、印齒:指印章凸出可沾印泥的部分。猶印面。
- 98、印押:指印章和押字。
- 99、印符:印信和兵符。
- 100、印檢:古代書信的蓋印封緘處。
印字中間的組詞
- 1、套印本:指用兩種以上顏色印刷的書本。參見"套印"﹑"套版"。
- 2、解印綬:1.解下印綬。謂辭免官職。
- 3、溈印禪:溈山靈佑禪師印證之禪。
- 4、玉印符:道教指蓋有印章可以鎮(zhèn)妖驅(qū)邪的符箓。
- 5、木印記:木制的印章。
- 6、速印機:又稱油印機。一種輕便的手搖印刷工具。用金屬材料制成。操作簡單,有自動記數(shù)裝置。每分鐘可印40-50張。
- 7、五印度:即印度。古印度區(qū)劃為東﹑西﹑南﹑北﹑中五部,故稱。此種劃分起源甚早,《往世書》中即已有之。
- 8、油印機:一種制造簡單、使用便利的印刷工具。
- 9、打印機:打印機是計算機的輸出設(shè)備之一,用于將計算機處理結(jié)果打印在相關(guān)介質(zhì)上。
- 10、中印國:中印度,又稱中竺、中天竺。
- 11、賀印錢:指以祝賀新官到任為名而索取的錢財。
- 12、復(fù)印機:(1)利用各種復(fù)制技術(shù)由原件制出副本的裝置
- 13、銅印池:銅制的裝有印泥﹑印色的盒子。
- 14、復(fù)印紙:(1)復(fù)印機上用的吸附或半吸附性紙張,用特殊方法制成,可以防止油墨污染
- 15、放印子:借給別人印子錢。參看〖印子錢〗。
- 16、五印字:古印度文,即梵文。
- 17、相印法:古時觀測印章篆文以占卜吉兇的方法。
- 18、印印泥: 印印泥指印章印在泥(古代一種類似今天火漆的紫泥,于上加蓋印章,即遺留至今的封泥)上,深入有力,永存其真。形容用筆功夫的精深,運筆的圓潤厚重,下筆穩(wěn)健準確而有力。
- 19、縮印版: 縮印版一般是原著書本較厚大,不便于攜帶而推廣的一種。一般來說縮印版是指印刷的紙張和字體按比例變小,從而把正本書縮小印刷而成的新刊物。和原著的排版、內(nèi)容基本一致。
- 20、打印臺: 印臺。
- 21、影印本:影印有多種形式,拍照、掃描、復(fù)印。
- 22、打印子:1.借印子錢。2.蓋圖章。
- 23、金印記:傳奇劇本。明初蘇復(fù)之作。戰(zhàn)國時蘇秦求官失敗,飽受家中人輕視、譏笑;拜相后,家中人百般奉承。劇本暴露封建社會的炎涼世態(tài)。
- 24、三潭印月:在浙江杭州市西湖,為西湖十景之一。
- 25、西泠印社:中國研究篆刻的學(xué)術(shù)團體。1904年由丁仁、王禔、葉為銘、吳隱等創(chuàng)辦于浙江·杭州·孤山,因地近西泠而命名。研究印學(xué),頗具聲譽。1978年10月,經(jīng)國家出版局批準,正式列為出版單位。主要承擔(dān)碑帖、印譜、畫冊和有關(guān)這方面論著的編輯出版任務(wù)。
- 26、凹版印刷:簡稱“凹印”。印版的圖文部分低于印刷版面的印刷方法。印刷時,全版面涂油墨,除去其平面上 空白部分 的油墨后,經(jīng)覆紙、加壓,使低凹部分 圖文部分 的油墨印到紙面上。現(xiàn)代凹印多為輪轉(zhuǎn)印刷。
- 27、謄寫印刷:即油印。一種簡便的印刷方法。用刻寫或打字的蠟紙做版﹐用油墨印刷。
- 28、拿印把兒:(1)指做官掌有實權(quán),也稱“拿印把子”
- 29、活字印刷:指由宋代畢昇發(fā)明的用活字排版的印刷方法。
- 30、通印子魚:1.亦稱"通應(yīng)子魚"。2.即子魚。宋王安石《送福建張比部》詩有"長魚俎上通三印"之句,福州瀕海多魚,初不專指子魚而言。至蘇軾《送牛尾貍與徐使君》詩"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魚"對"披綿黃雀"。亦有稱"通應(yīng)子魚"者,或以為出于通應(yīng)江水,或以為其地有通應(yīng)侯廟。
- 31、凸版印刷:(1)一種直接從著墨的浮凸表面壓印到紙張上去的印刷方法
- 32、第一印象:對客觀事物第一次接觸后所形成的印象。它對人們后來形成的總體印象具有較大的決定作用。人們常常以這種先入為主的作用來決定以后的交往行為。
- 33、孔版印刷:孔版印刷又叫絲網(wǎng)印刷,即采用絲網(wǎng)做版材的一種印刷方式。
- 34、互相印證:指兩種事物互相證明,通過對照比較,證明與事實相符。
- 35、打印語句:能將規(guī)定的內(nèi)容在屏幕上顯示或由打印機打印出來的語句。如basic語言中的print語句。
- 36、數(shù)碼印刷: 將電腦文件直接印刷在紙張上。
- 37、象形印痕:印痕yìnhén留下的痕跡
- 38、打印耗材: 打印機所用的消耗性產(chǎn)品。
- 39、圓網(wǎng)印花: 利用刮刀使圓網(wǎng)內(nèi)的色漿在壓力的驅(qū)使下印制到織物上去的一種印花方式。
- 40、蠟封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后會呈現(xiàn)凹凸的稱為鋼印,而有些是印于蠟或火漆上是為蠟封印章。
- 41、紡織印花: 在織物預(yù)定面積上進行局限染色的過程。
- 42、金印系肘:象斗一樣大的金印掛在手臂上。比喻官高位尊,功勛卓著。
- 43、平版印刷:平版印刷印版上的圖文部分與非圖文部分幾乎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在印刷時,為了能使油墨區(qū)分印版的圖文部分還是非圖文部分,首先由印版部件的供水裝置向印版的非圖文部分供水,從而保護了印版的非圖文部分不受油墨的浸濕。
- 44、套印不準:在套色印刷過程中,印跡重疊的誤差。
印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套印:(1)用套色木版分次印刷書籍圖畫的方法
- 2、證印:(1)即“印證”。證明
- 3、秘印:佛教語。謂與佛心秘密相印契。
- 4、拓印:將石碑上的字、畫摹印在紙張上,稱為「拓印」。
- 5、腳印:(1)腳踏過的痕跡。多喻走過的路,留下的事跡
- 6、鋼印:(1)用蝕雕鋼版所印出的形象
- 7、燙印:(1)書籍封面用真金燙字 (2)用雕刻的浮凸版(如在封面)壓金箔
- 8、烙印:(1)燙在人、動物或器物上的火印。多比喻不易磨滅的痕跡 (2)用火燒鐵在牲畜或器物上燙成痕跡;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 9、鑄印:1.鑄造官印?!短接[》卷九三一引鍾離岫《會稽后賢傳》﹕"孔愉字敬康﹐嘗至吳興余不亭﹐見人籠于路﹐愉求買而放于溪中。行至水﹐反顧視愉。及封此亭而鑄印﹐首回屈﹐三鑄不正﹐有似昔之顧。靈德感應(yīng)如此。"因用為詠龜之典。
- 10、捺印:蓋指模或圖章,作為本人負責(zé)或承認的憑據(jù)。
- 11、鈐印:1.印章。 2.蓋印。
- 12、痕印:痕跡﹐烙印。
- 13、獲印:得到官印,意為得官。
- 14、打印:(1)刻蠟版和油印 (2)油印,用油印機印刷 (3)蓋圖章
- 15、半印:舊印章名。漢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倉庫﹑園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長方形。后世沿其制,叫半印。參閱清馮云鵬《金石索.印璽.半印》。
- 16、螺印:手指印。特指按在契約﹑證件等上面的指紋。
- 17、疊印:(1)攝 (2)把一個影像重疊印在一個預(yù)先印好的影像上 (3)把標題、字幕或其他圖像印到一個畫面上去
- 18、擴印:(1)放大和印制照片(多指放、印彩色照片)
- 19、鐫印:1.亦作"鐫印"。2.雕版印刷。3.比喻牢牢記住。
- 20、廉印:廉使之印。
- 21、模印:1.亦作"橅印"。2.刻板印刷。3.謂規(guī)度印章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 22、鏤印:刻印。
- 23、訂印:1.印證和訂正。
- 24、冊印:冊書和寶璽。
- 25、次印:猶次篆。正名之外的字號。
- 26、景印:影印。用照相或化學(xué)的方法制版印刷,多用于翻印書籍或圖表等。
- 27、拇印:以手的拇指代印,捺之以為憑信。
- 28、鏨印:用模子刻印。
- 29、弄印:《史記.張丞相列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孰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趙堯為御史大夫。"后因稱任命御史大夫為"弄印"。
- 30、輪印:車轍。
- 31、板印:指雕板印刷。
- 32、迭印:1.亦作"疊印"。2.電影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nèi)容不同的畫面疊合地印在一起,使這些畫面同時在銀幕上重疊顯現(xiàn),用以表現(xiàn)劇中人的回憶﹑幻想;或構(gòu)成并列形象,使觀眾產(chǎn)生聯(lián)想。3.電影畫面上出現(xiàn)的字幕,也是用疊印方法制作的。4.重疊顯現(xiàn)。
- 33、鵲印:晉干寶《搜神記》卷九載,張顥得山鵲所化的金印,官至太尉,后遂以'鵲印'指得官的喜兆。 借指公侯之位。
- 34、跋印:指鑒賞者在書畫末尾的跋文和署印。
- 35、監(jiān)印:1.監(jiān)守印信。2.監(jiān)督印刷。宋歐陽修有《圣俞在南省監(jiān)印進士試卷有兀然獨坐之嘆因思去歲同在禮闈慨然有感兼簡子華景仁》詩。
- 36、佩印:佩掛官印。借指任命官職。
- 37、敕印:敕符,印信。
- 38、封印:封緘文書、物件并加鈐印于其上。舊時官署于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
- 39、符印:1.符節(jié)印信等憑證物的統(tǒng)稱。
- 40、排印:(1)排版與印刷
- 41、調(diào)印:1.調(diào)換印信。借指換文。
- 42、漢印:漢代的印章。篆體方正渾樸,布局謹嚴,風(fēng)格多樣,與秦印并為后世取法。
- 43、知印:主持用印。
- 44、承印:1.捧印。 2.接受印刷。
- 45、水印:(1)紙張在對著光線時所見的標記 (2)指我國傳統(tǒng)的用木刻印刷繪畫作品的方法。調(diào)和顏料用水,不用油質(zhì),跟一般彩印法不同,所以特稱為“水印”。也叫“水印木刻”
- 46、指印:(1)手指留下的痕跡,也指按出來的指紋
- 47、雕印:雕板印刷。
- 48、蜜印:1.用蜂蠟刻的官印。古時貴官死后追贈爵位﹑職位時所用。
- 49、刓印:語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項羽﹞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敝^羽摩挲侯印,不忍授人。后因以“刓印”喻吝于爵賞。
- 50、轍印:1.車子行駛的痕跡。
- 51、佛印:佛教禪宗認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變,猶如印契,故名之為'佛心印',省稱為'佛印'。 宋僧,名了元。字覺老,與蘇軾﹑黃庭堅相友善,能詩。哲宗元符元年圓寂。
- 52、編印:(1)編纂出版
- 53、石印:(1)用石版印刷
- 54、龜印:雕成龜形印紐的印章。語本漢·衛(wèi)宏《漢官舊儀補遺》卷上:“列侯印黃金龜紐,文曰??;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焙笏煊米鞴儆〉耐ǚQ。雕成龜形印紐的印章。后遂用作官印的通稱。
- 55、抽印:(1)從整本書或刊物的印刷版中取出一部分來單獨印刷
- 56、侯印:侯爵之印信。
- 57、桃印:1.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飾物。2.謂女子口唇涂紅。
- 58、斜印:斜蓋的圖章。
- 59、銅印:銅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漢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諸州刺史多用銅印﹐唐諸司﹑宋六部以下用銅印﹐清府﹑州﹑縣皆用銅印。
- 60、匣印:指官印。
- 61、錐印:1.指蘇秦以錐刺股﹑發(fā)奮夜讀。事見《戰(zhàn)國策.秦策一》。
- 62、盜印:1.亦作"盜印"。 2.盜取印信。 3.不經(jīng)版權(quán)所有人同意,以贏利的方式翻印受版權(quán)保護的書籍等印刷品。
- 63、跡印:1.痕跡。
- 64、瑣印:1.猶卑官。
- 65、馬印:刻作馬形的印紐。
- 66、預(yù)印:(1)在出版或發(fā)行前預(yù)先印刷
- 67、名印:刻有私人姓名的印章。
- 68、鉛印:(1)用鉛字排版印刷
- 69、選印:挑選并印行。
- 70、主印:掌印。指擔(dān)任官職。
- 71、擺印:1.指印刷。
- 72、周印:傳說中的神獸名。
- 73、斗印:大印。指官印。
- 74、鴻印:猶鴻爪。
- 75、鎖印:1.亦作"鎻印"。2.古代謂歲終封印停止辦公。
- 76、洗印:(1)對影片或相片進行沖洗印制
- 77、牙印:1.即佛牙。2.用象牙制的印章。3.齒痕。
- 78、奪印:1.奪去官印﹐謂將付予臣下的權(quán)力收回。2.謂在競爭中獲得代表某種權(quán)力的官印。
- 79、刻印:(1)刻寫和油印 (2)有皺紋 (3)牢記 (4)雕刻印章
- 80、縮印:(1)把書畫、文件等用照相的辦法縮小,再制版印刷
- 81、翻印:(1)原封不動照原樣印制其他作者的書、畫
- 82、摹印:(1)摹寫、印制書畫等 (2)古代印璽上用的一種字體
- 83、諮印:1.商討印證。
- 84、開印:(1)開機印制
- 85、四印:舊指四種修養(yǎng)身心之道。
- 86、血印:(1)血跡
- 87、摘印:清制﹐地方官犯事﹐須即撤職者﹐即由督撫委派人員收取該官印信﹐限日離任﹐叫"摘印"。
- 88、正印:猶正宗。明制,某些重要官職(如御史)鑄有二印。其一為職官本人掌管,謂之“副印”;其一藏于內(nèi)府,謂之“正印”。有事則受“正印”而出,復(fù)命時則仍上交朝廷。正方形的官印。
- 89、齒印:佛教語。指用牙齒在證書﹑函件封口處壓出的痕跡。相當(dāng)于手印。
- 90、金印:舊時帝王或高級官員金質(zhì)的印璽。 借指官職。 宋代稱犯人臉上刺的字。 指公文﹑證件上的金泥印章。
- 91、交印:交出官印,謂卸職。
- 92、檀印:檀香。女子口紅印。
- 93、堂印:宰相居政事堂所用的官印。骰子擲雙重四稱為堂印。
- 94、感印:印象。
- 95、晶印:水晶印章。
- 96、討印:謂為了變白契為官契﹐請求在房地產(chǎn)文書上加蓋官印。
- 97、香印:即印香。
- 98、刊印:(1)刻版或排版并進行印刷,泛指文章書籍印刷流行
- 99、稅印:1.驗稅的印章。
- 100、影印:(1)照相復(fù)制 (2)用照相的方法復(fù)制(如圖畫或印刷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