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字開頭的組詞
- 1、伎倆:(1)手段;花招 (2)技藝;本領(lǐng)
- 2、伎荷: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
- 3、伎能:技能。
- 4、伎巧:技術(shù),技藝。 指精美奇巧的工藝品。 指工藝匠人。
- 5、伎癢:1.亦作"伎懩"。2.謂有所擅長,遇機(jī)會(huì)即欲表現(xiàn),如癢難忍。3.泛指欲望強(qiáng)烈。
- 6、伎人:指女歌舞藝人。
- 7、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藝人。
- 8、伎樂:1.音樂舞蹈。 2.指歌舞女藝人。 3.一種樂舞。
- 9、伎藝:1.技藝,指手藝或藝術(shù)表演等。2.指有技藝的人。
- 10、伎苛:謂治事煩苛。
- 11、伎數(shù):方伎數(shù)術(shù)。
- 12、伎家:指以歌舞或出賣色相為職業(yè)的女子。
- 13、伎術(shù):技藝方術(shù)。
- 14、伎力:技能與勇力。
- 15、伎曲:謂以己之才智曲從無道之君。
- 16、伎坊:教坊。
- 17、伎道:方術(shù)。
- 18、伎作:指手藝人。
- 19、伎兒:指歌舞藝人。
- 20、伎工:在宮廷中供奉的歌舞藝人。
- 21、伎船:以歌舞色相為業(yè)的游船。
- 22、伎懩:1.亦作"伎懩"。2.謂有所擅長,遇機(jī)會(huì)即欲表現(xiàn),如癢難忍。3.泛指欲望強(qiáng)烈。
- 23、伎伎:行步舒展貌?!对姡⊙牛≯汀?"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毛傳:"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鄭玄箋:"鹿之奔走,其勢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說"伎伎"為速行之貌。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
- 24、伎術(shù)官:指醫(yī)官﹑太史官等有某種技藝或術(shù)數(shù)的官吏。
- 25、伎術(shù)人:有某種技藝或術(shù)數(shù)的人。
伎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奏伎:(1)表演技藝 (2)也說“奏藝”
- 2、倡伎:古稱以歌舞雜戲娛人的男女藝人。娼妓。
- 3、騁伎:1.亦作"騁伎"。2.施展技藝,施展才能。
- 4、故伎:(1)曾玩過的花招、手法
- 5、家伎:見“家妓”。
- 6、才伎:亦作"才技"。
- 7、效伎:亦作“效技”。
- 8、奇伎:見“奇技”。
- 9、末伎:古指工商業(yè)。不足道的技藝。
- 10、口伎:1.見"口技"。
- 11、淫伎:無益的技藝。指制造奢華物品的技藝。
- 12、逞伎:1.亦作"逞伎"。2.施展技藝。
- 13、歌伎:以歌舞為業(yè)的女子。
- 14、雜伎:1.見"雜技"。
- 15、仙伎:謂非凡的技能﹑本領(lǐng)。
- 16、燈伎:以燈彩為道具的舞蹈。
- 17、工伎:1.技藝方術(shù)。2.指從事各種技藝的人。
- 18、方伎:舊時(shí)總稱醫(yī)、卜、星、相之類的技術(shù)。
- 19、進(jìn)伎:進(jìn)獻(xiàn)歌舞。
- 20、材伎:1.亦作"材技"。
- 21、國伎:猶國樂。
- 22、手伎:(1)手藝 (2)雜技的一種,運(yùn)用手的技巧拋接、耍弄各種物件
- 23、賤伎:1.卑微的技藝。亦指從事卑微技藝的人。2.特指妓女。
- 24、音伎:1.亦作"音伎"。2.伎﹐通"技"。音樂的技能。
- 25、鬻伎:亦作'鬻伎'。 出賣技術(shù)。 以技藝謀生。 賣弄本領(lǐng),炫耀高明。
- 26、游伎:指出游的歌妓。
- 27、絕伎:(1)獨(dú)一無二、超群的技藝;極高的技藝;別人很難學(xué)會(huì)的技藝
- 28、營伎:亦作'營伎'。 古代軍中的官妓。
- 29、曲伎:亦作“曲技”。
- 30、女伎:見“女妓”。
- 31、馬伎:馬戲,人騎在馬上所做的各種表演。雜技的一種。
- 32、繩伎:1.亦作"繩技"。亦作"繩妓"。2.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3.指繩技藝人。
- 33、聲伎:亦作'聲妓'。舊時(shí)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藝。
- 34、神伎:1.亦作"神伎"。2.神妙的技藝。
- 35、作伎:1.亦作"作妓"。2.謂表演歌舞或演奏音樂。
- 36、伎伎:行步舒展貌。《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毛傳:"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鄭玄箋:"鹿之奔走,其勢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說"伎伎"為速行之貌。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
- 37、薄伎:薄技。
- 38、百伎:1.各種伎倆。2.各種伎藝。
- 39、邯鄲伎:邯鄲郭公(北齊后主高緯)的伎倆。
- 40、緣竿伎:古代百戲雜技中的爬竿節(jié)目。亦稱'緣竿伎伎'﹑'緣竿伎戲'。
- 41、蹴瓶伎:1.亦作"蹵瓶伎"。2.古代雜技名。
- 42、都盧伎:古代爬竿雜技。
- 43、辟邪伎:1.古代裝扮成辟邪獸形的舞伎。
- 44、龜茲伎:樂舞名。指擅長龜茲樂舞的歌伎。
- 45、高絙伎:1.亦作"高縆伎"。2.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
- 46、清商伎:隋時(shí)清樂名。
- 47、高麗伎:隋時(shí)七部樂之一。采用高麗樂曲,配以十四種樂器,由十八人演奏。
- 48、鼓舞伎:舞樂名。
- 49、擔(dān)幢伎:表演擔(dān)幢雜技的人。
- 50、高縆伎:1.亦作"高縆伎"。2.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
- 51、婆猴伎:1.亦作"婆侯伎"。2.雜技名。相傳周成王時(shí)南方有扶婁國,其人善機(jī)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變幻。后世樂府皆傳其技,俗謂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婁"之音變。參閱晉王嘉《拾遺記·周》。
- 52、倒舞伎:表演倒立雜技的藝人。
- 53、坐部伎:唐玄宗時(shí)宮廷燕樂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稱坐部伎。
- 54、吞劍伎:我國傳統(tǒng)雜技之一。
- 55、正聲伎:指清商三調(diào),包括平調(diào)﹑清調(diào)﹑瑟調(diào)。即宮調(diào)﹑商調(diào)﹑角調(diào)。
- 56、婆侯伎:1.見"婆猴伎"。
- 57、椀珠伎:1.古雜技。猶今舞碟弄碗之戲。
- 58、立部伎:唐代宮廷燕樂之一。與坐部伎相對。
- 59、歌舞伎:日本所獨(dú)有的一種戲劇。
- 60、三部伎:唐玄宗分宮廷樂伎為三部:堂下立奏為立部伎,堂上坐奏為坐部伎,又選坐部伎教于梨園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