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三國鼎立的教案精華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鼎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程說明: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階段學生要閱讀5本以上名著,字數(shù)達到150萬以上。“名著導讀”是新教材增設的一個板塊,其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學設想:
教學“導讀”應結合文本的視覺和影視的視覺,使學生產(chǎn)生欣賞的欲望,然后以學生的潛心閱讀為主。本導讀擬設2課時,第1課時以教材中的導讀內容為依托,較全面地介紹名著;第2課時讓學生通過活動(名著故事會、精彩片段選讀),感受名著的藝術魅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三國演義》的背景、作者、思想內容、價值等;
2)識記一些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成語、熟語、歇后語;
3)復習《赤壁懷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賞的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語言積累以搶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導讀內容,把握要點;
3)文學作品與歷史記載的比較鑒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樹立“謀事在人”的積極人生觀;
2)確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會歷史觀;
3)通過鑒賞典型形象獲得精神愉悅。
教學重點:
1、激發(fā)閱讀名著的興趣。
2、語言知識積累。
3、了解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文學語言與史傳語言的比較鑒賞。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序幕。
2、展示篇首詞,略作欣賞。
3、聯(lián)系復習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展示課題:名著導讀《三國演義》
一提起《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挠⑿畚覀兠摽诙觯褐T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的確,這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智謀、權術、機變、口才、勇氣……在三國鼎立的舞臺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三、導讀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國演義》的編撰者是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國演義》的形成,課件展示:晉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 宋代講史平話“說三分”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
明初羅本貫中編撰《三國志通俗演義》 清初毛綸毛宗崗整理和評點《三國志通俗演義》
2、名著的影響
1)老師講意思和運用,學生搶答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熟語
課件顯示:唱空城計,過五關斬六將,說曹操曹操就到,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營心在漢,扶不起的阿斗。
2)課件顯示歇后語前半句,學生搶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響如:京劇“失”“空”“斬”是傳統(tǒng)劇目;大型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易中天《品三國》讓經(jīng)典走向普通民眾;教材選編《出師表》《赤壁之戰(zhàn)》《孔明揮淚斬馬謖》。
3、名著的價值
1)課件出示《三國演義》的內...
查看詳情>>與“三國鼎立的教案精華10篇”相關的文章
赤壁之戰(zhàn)之后又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赤壁之后延續(xù)出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208年的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的戲份,什么舌戰(zhàn)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干盜書,一幕一幕真的很少有歷史事件是如此的鮮活。雖然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沒有演義中的這么戲劇化,但赤壁之戰(zhàn),確實一戰(zhàn)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割據(jù),一舉將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勢頭打住。
在曹操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劉備還依附在劉表之下,除了身邊的鐵哥們關羽、張飛、趙云,以及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之外并沒有太大的勢力。而此時劉表病重,劉表的兩個兒子不堪重要,劉備和另一邊的孫權都打著劉表地盤的主意??蓜⒈斫y(tǒng)治依靠的主要力量,襄陽蔡氏等卻對曹操心向往之。
孫權的政權穩(wěn)定已有一段時間。從195年孫策從袁術手中要回來父親孫堅的軍隊,孫策就帶著這幫人一直在江東打拼,先是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之后又活捉會稽太守王朗。在197年袁術稱帝后,孫策和袁術徹底決裂,完完全全成了一支獨立力量。之后孫策又拿下廬江、大敗黃祖、取得豫章。到孫策戰(zhàn)死的200年,已基本平定江東。孫權即位一直到赤壁之戰(zhàn),孫吳的政權一直很穩(wěn)定,除了和劉表之間互有討伐之外。
208年赤壁之戰(zhàn)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曹操大敗而歸,劉備從此有了獨立的地盤,而孫權則在江東徹底站穩(wěn),同時還覬覦著荊州。赤壁之戰(zhàn)之后,劉備在211年趁著劉璋邀請自己去平定漢中張魯?shù)臅r候,開始謀劃奪取蜀地。從212年到214年,劉備平定蜀地用了三年的時間。
在劉備取得蜀地的同時,孫權也在210年拿下了交州。曹操赤壁戰(zhàn)敗之后也沒閑著,211年,開始對關中用兵,不到兩年的時間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涼州基本平定。
從215年開始,劉備和曹操的重心都轉向了漢中的張魯。雖然漢中的所有者張魯投降曹操,但漢中最后還是留在了劉備手中。在劉備剛剛拿下漢中的時候,身在荊州的關羽又乘機進攻襄陽、樊城,關羽雖然大勝??杀澈蟊粚O權下了黑手,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也因此丟了荊州。
查看詳情>>與“赤壁之戰(zhàn)之后又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赤壁之后延續(xù)出了三國鼎立的局勢”相關的文章
赤壁之戰(zhàn)中這個歷史真相你了解過嗎?赤壁之后的局勢才成了三國鼎立
在人們的心目中,諸葛亮一直都是一個奇計百出的人物。
在中國,他的故事上至倚仗而行的老人,下至流鼻涕的孩子,都能說出個一兩件。不過,人們了解諸葛亮大多以《三國演義》為藍本,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卻與《三國演義》中那個“半人半神”的形象,有些出入。說到《三國演義》,人們馬上會聯(lián)想到這本書里最有名的一次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
此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將曹操一統(tǒng)山河的雄心打了個粉碎。并且,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幾個故事,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第一個故事:草船借箭
按演義里的說法,在戰(zhàn)役之初,吳軍的箭十分的缺乏。
但是,當時的周瑜,卻為了刁難諸葛亮,便把造箭的這一重要任務交給了他,使得諸葛亮拍著胸脯說“三日之內必能如數(shù)交付”。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么,歷史上可曾真的有過“借箭”一事?翻閱《三國志》,便有所了解,此事在歷史上確有原型。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事情也沒那么神。
這件事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的前夕,那天正是大霧,吳軍的當家人孫權,親率一支船隊到曹操陣前偵察情況。而曹操,在發(fā)現(xiàn)吳軍船隊后,唯恐有埋伏,所以,不敢貿(mào)然派人出戰(zhàn)。于是,他便下令弓弩手向吳軍放箭,不讓吳軍靠近。
然而,吳軍的船只卻在短時間內承受了這么多的箭,便會出現(xiàn)一頭重一頭輕的情況。眼看著船就要沉了,在情急之下,孫權下令調轉船頭,讓船頭的另一面也承受一些箭,這才使得船只受力平衡。而船頭調轉過來后,孫權正好下令船隊后撤,使得曹操看到此景,大呼上當。
而這,則是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借箭”并不是孫權有計劃有組織的行為,只是一時應急之舉。而羅貫中,也許是看到了這則記述后,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素材,遂將其加工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那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周瑜打黃蓋
周瑜打黃蓋是演義里另一個精彩的橋段,按照演義里的說法,當時的曹軍多為北方人,擅長弓馬騎射,不諳水戰(zhàn)。
而曹操,為了圖省事,在下長江之時將大軍的船只首尾連在了一起,認為這樣就可以無虞了。這樣一來,大軍在水面上也可以行走自如,不受羈絆。可是,一旦一只船起火,那么,所有的船只都會遭殃。而后來,曹操的南下大軍,也正是因此失敗的。
當然,將船連在一起,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與吳軍短兵相接時,曹軍直接參戰(zhàn)的士兵可以大大增加。這樣一來,吳軍想吃掉曹軍一條船的人,可就沒那么容易了。這一點,演義里并沒有提到,讓讀者誤以為曹操的連船之舉,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是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蠢事,其實,也不盡然。
不過,黃蓋詐降確實在歷史上發(fā)生過,但是,黃蓋在詐降之前,并未遭受到周瑜的“毒打”。在真實的三國歷史里,黃蓋詐降之時,直接就寫了一封信,而上面,大概只是說了一些“江東小地方,難以阻擋貴軍幾十萬人馬,我不如順應形勢歸順了您”這類的話。
而曹操,從起兵到現(xiàn)在,打了這么多年的仗,黃蓋的這種情況,他是見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沒有懷疑,只是安排好時間地點,讓黃蓋直接帶人過來就完事了。
第三個故事:借...
查看詳情>>與“赤壁之戰(zhàn)中這個歷史真相你了解過嗎?赤壁之后的局勢才成了三國鼎立”相關的文章
假如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失敗,是否還會出現(xiàn)三足鼎立?
贏了官渡之戰(zhàn),三足鼎立還是會存在的。
一、袁紹主力部隊的損失不小
袁紹的軍隊打的是進攻戰(zhàn),曹操以官渡為依托進行防御雖然兵力較少,但是肯定能依托防御能力、指揮能力、兵員素質給袁紹的軍隊造成不小的殺傷。
縱然袁紹打敗了曹操,自身的主力部隊損失大約會在4成左右。當時袁紹的兵力為十萬以上,曹操的兵力為三萬左右。
因為官渡并不是攻城戰(zhàn),而且以拔寨戰(zhàn)、遭遇戰(zhàn)為主。
袁紹擊敗曹操真實的傷亡會在4萬到5萬之間。而曹操一方投降的軍隊會在五千到一萬人之間。
所以袁紹官渡之戰(zhàn)后所剩完好的兵力加上曹操降卒的數(shù)量在6萬-7萬五千人之間。
可以很明確的說,在這樣的傷亡面前,袁紹的兵力在兩年內占據(jù)中原有余,但是進取四方不足。
二、曹操的選擇
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陣營里有相當部分的人暗中聯(lián)絡了袁紹,所以當曹操被擊敗時這些人會順勢投降袁紹,袁紹能夠很輕易的平定曹操地盤的一半以上。
但是亦有相當部分忠于曹操的人物,如果這時曹操被擊敗沒有被袁紹的亂軍殺死,曹操選擇投降袁紹,那么曹操所有的地盤會輕易的被袁紹占據(jù),天下肯定會被袁紹統(tǒng)一。
但是如果曹操選擇繼續(xù)抵抗袁紹,帶著殘兵與天子退往易守難攻的關中,那么袁紹想要完全消滅曹操占據(jù)曹操的地盤就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至于曹操的選擇,投降不是曹操的英雄本色。
曹操會收攏殘兵敗將八千人左右,在包括荀彧郭嘉在內一群忠臣的支持之下,能夠擺脫袁紹的追擊帶著漢獻帝逃往關中。
袁紹的地盤最接近兗州與中原且一馬平川,所以曹操此時的策略會把壽春甚至淮南直接拱手讓給孫權,而宛城與南陽拱手讓給劉表,把南方的兩個諸侯拉進這場戰(zhàn)爭里。
而曹操就憑借關中自守,留出勢力東部的權力真空來爭取時間,也許曹操會進一步拉攏馬騰、韓遂的涼州勢力。
三、其他勢力的反應
官渡之戰(zhàn)時,南方有劉表、孫權,西方有馬騰、韓遂,西南有張魯、劉璋等勢力。
當他們知道袁紹打敗曹操,他們會做出什么反應?
趁著曹操地盤的權力真空,荊州劉表會攻取南陽,江東孫權占據(jù)壽春甚至占據(jù)淮南?建立抗袁統(tǒng)一戰(zhàn)線?
首先,袁紹如果打贏了官渡之戰(zhàn),對天下的震動是極大的,四世三公的袁紹建立的是一個士族政權。
在打贏了官渡之戰(zhàn)后后,統(tǒng)一天下很有希望的袁紹會吸引著各地的士族,江東、荊州、益州的士族投降派會抬頭,風頭比曹操征孫權打赤壁之戰(zhàn)時的東吳投降派更甚,所以其他地方派別的內部肯定不穩(wěn)。
其次,我們先來分析劉表的反應,如果袁紹建立起士族政權,曹操活下來并占據(jù)關中,對于曹操拱手相讓的南陽、宛城,以劉表的性格不會接手宛城,但是會拿下距離荊州更近的南陽來加深襄陽的戰(zhàn)略縱深。
畢竟南陽是荊襄九郡之一,名正言順。
而孫權面對曹操拱手相讓的壽春與淮南肯定會毫不猶豫接受,占據(jù)淮南依托淮河與長江建立的江淮防線會大大增強東吳的實力。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馬騰、韓遂、漢中張魯,巴蜀劉璋的反應。
馬騰、韓遂地處西北的涼州,雖然有占據(jù)關中的曹操擋著袁紹,但是也會對袁紹龐大的勢力忌憚,所以他們在曹操的拉攏下短期內會與曹操聯(lián)...
查看詳情>>與“假如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失敗,是否還會出現(xiàn)三足鼎立?”相關的文章
三國鼎立的局面從何而來?這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決定漢末三國時期歷史進程關鍵的一年,這一年發(fā)生了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幾乎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這三件大事,決定了魏、蜀、吳三國國運,改變了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勢力的力量格局,基本上奠定了魏、蜀、吳三國版圖。那么這一年究竟發(fā)生了哪三件大事呢?第一件事就是曹劉漢中之戰(zhàn),第二件事就是關羽發(fā)動樊襄之戰(zhàn),第三件事就是呂蒙白衣渡江。
漢中之戰(zhàn)——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zhàn)場擊敗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zhàn)以劉備的勝利結束,接著劉備又派遣劉封、孟達奪取東三郡,打通了荊州與益州的聯(lián)系。至此,劉備占據(jù)益州全境、東三郡及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基本上完成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zhàn)略目標。
漢中之戰(zhàn),是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zhàn)場擊敗曹操,這對于劉備集團而言是意義重大的。在漢中之戰(zhàn)前,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幾乎是一直被曹操追著打。赤壁之戰(zhàn)雖然與孫權聯(lián)合取得勝利,但主要靠的是孫權,漢中之戰(zhàn),大大鼓舞了劉備集團的士氣。而這也使得劉備本人躊躇滿志,甚至說出了“曹公雖來,無能為也?!钡暮姥詨颜Z,擊敗曹操,恢復漢室似乎指日可待,劉備自稱“漢中王”,分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四方將軍。從赤壁之戰(zhàn)算起,劉備從客居荊州,沒有一點自己的地盤,發(fā)展到如今的勢力,僅僅用了十一年時間。
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前,就已經(jīng)占據(jù)江東六郡,到這時候,只是多占據(jù)了人煙稀少的荊州南三郡(江夏、長沙、桂陽)和的交州。顯然,劉備此時的實力甚至超越了孫權。而他不知道時,這引起了孫權的忌憚與眼紅,一個襲取荊州的陰謀正在醞釀。
樊襄之戰(zhàn)——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準備遷都
建安二十四年7月,魏將曹仁對南郡發(fā)起進攻,卻被關羽擊敗,只得退守襄陽。
同年8月,關羽發(fā)動反擊,率軍包圍襄陽。曹操派遣于禁等人率領七軍三萬余人九月曹仁。恰逢漢水暴漲,淹沒于禁軍,關羽熟悉荊州一帶地理氣候,因此提前準備好船只占據(jù)上游,并未被波及,于禁部被漢水淹沒,關羽乘機包圍于禁,于禁率眾投降。(史書并未明說水是關羽放的)龐德與關羽交戰(zhàn)亦不敵,被俘虜后,關羽念及他是馬超舊部,準備勸降他,但是龐德不從,關羽無奈將龐德斬首。(史書并未明說是龐德是于禁部下,他們可能是各不統(tǒng)屬的兩只部隊)于禁投降,龐德被斬殺以后,曹仁留下一只部隊鎮(zhèn)守襄陽,率主力北撤退守樊城。關羽派遣副將圍困襄陽,親率大軍圍困樊城。此時荊州刺史胡修、南鄉(xiāng)太守傅方都投降關羽,許都以南群雄響應,關羽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準備遷都。
白衣渡江——呂蒙襲取荊州,關羽毀敗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就在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困曹仁,降胡修之時,幾以一己之力打的曹操都準備遷都之時,曹操與孫權卻暗中聯(lián)合起來,孫權背叛盟約,轉而與曹操聯(lián)合對付關羽,呂蒙乘著關羽將荊州三郡主力都調去圍困曹仁,突然白衣渡江,襲取荊州三郡,腹背受敵的關羽最終敗走麥城,含恨而逝。
呂蒙襲取荊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早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
查看詳情>>與“三國鼎立的局面從何而來?這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