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歷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嗎 清朝人是怎么評價這位皇帝的
歷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嗎
《促織》說,明宣宗年間,宮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戲,地方官吏為了獲得極品供奉給皇帝取樂,借機媚上邀寵,為自己升官謀取資本,在民間征收蟋蟀。老實忠厚的成名被迫去抓蟋蟀,因為交納不上一只好的蟋蟀,被官府打得兩股間膿血流漓。成名的妻子遂向巫婆求教,成名根據(jù)巫婆的指點,終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但是好奇的兒子卻不小心弄死了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成名夫婦“怒索兒”,兒子害怕、投井自殺。最后,為了挽救 全家人的性命,成名之子魂魄化作了一只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獻給了皇帝,并且各級官員以及成名全家都因為這只蟋蟀而獲得了豐厚的獎賞。
在這個故事中,蒲松齡以極其嚴肅而且冷靜的態(tài)度,揭露了統(tǒng)治者對廣大人民從精神至肉體上的極度摧殘。
但是,蒲松齡的好友,對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一向關(guān)切的王士禎,雖然一方面不得不對“以草蟲織物,殃民至此”表示遺憾,另一方面卻也對故事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因為明朝宣德年間是治世,明宣宗也是明主。而他的臺閣大臣又是“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以及夏元吉等諸位老先生,這些都是治世能臣,恐怕殃民只是一時的誤傳吧。
不得不說,王士禎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宣德年間距離明朝開國已有數(shù)十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好大喜功,連年征戰(zhàn),搞得民不聊生。但明宣宗卻不同,他是一位較為賢良的一個。明人張千壘所作的《名山藏》就稱贊他對百姓“涵濡以醇懿,陶植以德義”、“聞四方有水旱蝗蟲之災(zāi),憂形于色,遣人賑救,如恐不及。隆冬盛暑,蘇洗冤獄,奏上刑名,垂神省察,并從輕典”。
而在清朝人所修的《明史》中,對他也是贊不絕口,稱贊他勤政愛民。在《宣帝紀》中,還記述了這樣的一件事,有一年在天降大雪的時候,視為豐年之祥而作《喜雪歌》;他曾作《織婦詞》,“復(fù)繪圖揭于宮掖及戚里,令知民事之艱”;他還作有《憫農(nóng)》、《減租》等詩,賜予臣下。在《捕蝗》這首詩中,他說道“蝗蟲雖微物,為忠良不細”,感嘆“傷哉隴畝植,民命之所系,一旦盡于斯,何以卒年歲”,告誡臣下“拯民于水火,勗哉勿玩惕”。
當然,這些詩不見得有多高明,頂多比打油詩要好一點,但詩中一片真誠可見一斑,貴為天子,能知稼穡之艱,能如此體察民情,真可謂是難能可貴了。
在對內(nèi)的治國之道上,朱瞻基能夠?qū)嵭邪裁?、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tǒng)治的期間內(nèi),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白蕦m九重, 思田里三農(nóng)”,這的確是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tài)。他繼續(xù)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于用人,嚴懲貪官污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現(xiàn)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這些都說明明宣宗的確是一位仁政愛民的有道明君。
但是,斗蟋蟀又的確是他的愛好。明人王世貞在《國朝從義》中說:
宣德九年七月,敕蘇...
查看詳情>>與“歷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嗎 清朝人是怎么評價這位皇帝的”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歷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他的死一直有著這樣奇怪的傳說
清朝歷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歷史上,同治帝對外公布的死因是死于天花,但從其死后宮內(nèi)宮外就流傳這樣奇怪的傳說:
年輕而有閑暇的同治帝和翰林院侍講王慶祺在太監(jiān)的引領(lǐng)下,天一黑就溜出宮,微服在北京城內(nèi)尋歡作樂。在北京前門一帶妓院林立,有達官顯貴的子弟出入那里。同治帝害怕被人認出自己,不情愿地在地安門附近找便宜的妓女,由此染上了梅毒而去世。西太后要面子,所以對外公布其死因是死于天花。
真假姑且不論,但是這個傳聞廣為流傳卻是事實,現(xiàn)在一些影視劇,甚至歷史書,也都采納了這一觀點,認為同治帝就是死于花柳。例如,京劇演員劉趕三在舞臺上扮演醫(yī)生時,在即興表演中說著這樣的臺詞:“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門兒里頭,有個闊哥兒,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再進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這讓觀眾非常吃驚。
即使是宮中太監(jiān)們,在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也相信同治帝真正的死因是梅毒。在太監(jiān)小德張的回憶錄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在史實中,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死后以品行不端為由將王慶祺罷免,“永不敘用”,并將一部分太監(jiān)流放到黑龍江。有學(xué)者就將這看成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說的證據(jù)。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破綻。
如果真是因為王慶祺害得同治帝得了花柳病而去世得話,那么就不是流放和罷免這么簡單了。引誘皇帝招妓已經(jīng)是很大的罪過,何況皇帝還為此喪了命,那么即便不被誅九族,最起碼自己也是凌遲的份。
事實上,當今的學(xué)者中,有很多人認為同治帝死因同對外公布的一致,就是死于天花。其根據(jù)宮廷太醫(yī)們留下的同治帝去世前37天的詳細病例。如果看診斷記錄的話,有這樣詳細的記錄:最初,病情時好時壞,還算穩(wěn)定。到了十一月二十日,病情急劇惡化,腰部和左右臀部出現(xiàn)潰爛,遺精和尿血不斷,就這樣去世了。
當代的專家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速度和癥狀等推斷,同治帝不是死于花柳病,而是死于天花。因為臨死前同治帝的癥狀與花柳病的癥狀相似,所以沒有醫(yī)學(xué)知識的太監(jiān)們散布了得花柳病得謠言。
另外,同治帝的花柳病說,也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的日記所否定。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五點到七點于紫禁城的東暖閣駕崩,關(guān)于其前后的情況,翁同龢的日記記載如下。
當天,聽聞皇帝病危的消息后,在太陽還未落山時,以恭親王為首的宗室和大臣們陸續(xù)地聚集到了西暖閣。御醫(yī)李德立匆忙地下了處方“麥參散”。精通醫(yī)學(xué)的翁同龢厲聲申斥道,“為什么不用回陽湯呢?”御醫(yī)反駁說:“不可”,因此翁同龢說,“那樣的話灌入藥就可以了”。其間,太后不停地哭。這時,御醫(yī)報告說:“牙齒緊閉,無法喂藥”。
聽到這個,諸位大臣起立,趕往東暖閣一看,皇帝閉著眼睛坐著。大臣們來到近前,仔細地觀察,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臨終的狀態(tài)了。周圍充滿了悲傷的哭聲。
精通醫(yī)學(xué)達到能于御醫(yī)爭論程度的翁同龢,在看了皇帝的癥狀后,在日記其他地方明確記述了同治帝的死因是“天花”。
事實上,清朝歷代皇帝都...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他的死一直有著這樣奇怪的傳說”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鐵帽子王多鐸怎么死的 他在清朝歷史上可是位大功臣
中國歷史上,建功立業(yè)的大將偉人很多,他們有的曾立下汗馬功勞,有的卻因殺人名揚天下。不得不說,歷代王朝想得天下必定是歷經(jīng)無數(shù)場戰(zhàn)斗,殺了無數(shù)人建立的??梢哉f許英雄好漢豐功偉績是建立在一堆白骨上的。
清朝鐵帽子王多鐸怎么死的
愛新覺羅·多鐸,生于1614年4月2日,滿族人,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zhàn),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多鐸雖說是大清王朝的功臣,可是他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劊子手,很多人會問,歷史上殺人最多的人是白起,但他比白起殺人要多得多,甚至更殘忍。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鐸和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lǐng)滿、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漢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今遼寧沈陽)出發(fā),向山海關(guān)進軍,準備進取中原。大軍抵達遼河時,明山海關(guān)總兵吳三桂遣其副將楊坤至清軍營乞兵請降,并帶來了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自縊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與阿濟格率軍兼程趕赴山海關(guān)。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在距離山海關(guān)十五里外駐營休息。二十六日進距山海關(guān)外十里,在今河北撫寧縣東北九門口村處擊潰大順軍唐通部。吳三桂乘機炮轟李自成大順軍率將十余員、兵數(shù)百騎間道馳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發(fā)稱臣。隨后,吳三桂為前鋒引導(dǎo),英親王阿濟格率領(lǐng)萬騎為左翼,多鐸率領(lǐng)萬騎為右翼,多爾袞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軍相繼入關(guān)。清軍與吳三桂部合流后,已擁有精兵18萬,并占據(jù)雄關(guān)之險。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被多鐸攻陷。隨即封鎖了全城,并對城內(nèi)放下武器的明軍和揚州百姓以及非戰(zhàn)斗人員進行了瘋狂屠殺。大屠殺持續(xù)了十幾天,就是這短短的十幾天內(nèi),無辜的80多萬人慘死在他的屠刀之下,而當時的揚州城一片廢墟,成了冤魂哭求的人間地獄。多鐸的這次大屠殺,損失無法衡量,當時人口百萬的繁華的大都市十幾天就毀于一旦。
隨后多鐸陳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鎮(zhèn)江。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多鐸一路告誡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揚州屠城便是前車之鑒。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軍大隊進抵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qū)),得悉李自成大軍撤出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令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銳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而自己則帶一部精兵趕超北京。多鐸與阿率軍追擊大順軍至固關(guān)才還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屠殺無辜百姓的劊子手多鐸無論如何是逃不過噩運的,36歲那年,多鐸最忽然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當時記載,多鐸死的時候痛苦不堪,全身潰爛,死前大喊而死。
據(jù)后來研究,多鐸死于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
查看詳情>>與“清朝鐵帽子王多鐸怎么死的 他在清朝歷史上可是位大功臣”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歷史上多鐸是怎么死的 他的下場簡直是罪有應(yīng)得
清朝歷史上多鐸是怎么死的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總是伴隨著戰(zhàn)爭與災(zāi)難,在以冷兵器為主要戰(zhàn)斗工具的時代,人們受戰(zhàn)爭所帶來的苦痛更為持久、折磨。而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則是我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堪稱是十大殺人狂之一的多鐸。
多鐸,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爾袞的同胞弟弟,任鑲白旗的旗主。多鐸在其戎馬的一生中為大清王朝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戰(zhàn)果。乾隆帝也正因其戰(zhàn)績顯赫,稱他是"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多鐸在行軍作戰(zhàn)方面卓越的能力。
但若是我們往更深的層面去想,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打仗的能力越強,反倒也就意味著因多鐸而死去的人越多。事實也正是如此,多鐸是一位極其冷血嗜殺之人。
比如,多鐸曾率領(lǐng)士兵對揚州城進行了足足十日的屠城。多鐸率兵成功攻陷揚州城之后便下令封城,并命其手下的將士對揚州城八十多萬的人口進行屠殺。不論是已經(jīng)放下武器選擇投降的明兵,還是千千萬萬普通、平凡的揚州百姓,都沒有逃過多鐸的屠殺令。
十日之后,揚州城變成了一座廢墟,八十多萬的揚州百姓全都成為了刀下的冤魂。揚州城這一座文明古城就此毀滅,對揚州的存在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揚州已積淀了千年的文明與成果就這樣化為了烏有,至今揚州也沒有重塑當時揚州城的盛狀。
揚州城大屠殺與南京大屠殺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在冷兵器的時代,被害者忍受的痛苦更為折磨人。并且,多鐸對揚州城實施的大屠殺完全是對道德底線的漠視,對待那些無辜的揚州百姓也是下了狠手。
多鐸所干過的毫無人性之事還不止這一件,筆者在此便不一一講述了。所幸的是,多鐸這個惡人最終因自己的惡行得到了報應(yīng)。多鐸在年僅三十六歲時便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無人能醫(yī),最終全身潰爛而死。如此悲慘的下場估計正是多鐸因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鮮血而得到的報應(yīng)吧。若是沒有這場怪病,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會因為多鐸而斷送了性命。如此想來,這既是暴虐的多鐸罪有應(yīng)得,也是那時百姓的幸運啊。
幸好,歷史上的"多鐸"僅是少數(shù),"無辜被殺的揚州百姓"也不是多數(shù),大多數(shù)人還是有著自己的為人原則,不做殘害同胞之事的,這也正是大多數(shù)"人之善"的體現(xiàn)。
因而道,生而為人不能夠做那些泯滅人性、喪盡天良的事情,否則不僅是自己得不到一個好結(jié)局,還會讓別人也遭受苦難、變得不幸。只有懷著善意對待他人,自己才能夠活得舒心,人與人之間才能夠長久地和諧相處。這才是人與人的長久之道啊,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明白并實踐的。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多鐸是怎么死的 他的下場簡直是罪有應(yīng)得”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大清官于成龍有多清廉?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yè),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xué)士等職??滴醵耆刖┯P見。后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于成龍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
于成龍在羅城首先在全城鄉(xiāng)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境內(nèi)初安后,他又約會鄉(xiāng)民練兵,甘冒"未奉鄰而專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條"的后果,抱著為民而死甚于瘴癘而死的決心,準備討伐經(jīng)常擾害的"柳城西鄉(xiāng)賊"。在強大的聲勢下,西鄉(xiāng)"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搶擄男女中只盡行退還"。接著又在全縣搞聯(lián)防,從此,"鄰盜"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內(nèi)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復(fù)生產(chǎn),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問農(nóng)事,獎勤勸惰。農(nóng)閑時帶領(lǐng)百姓修民宅、建學(xué)校、筑城墻。對遷入新居的農(nóng)家,還親為題寫楹聯(lián),以示鼓勵。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剛?cè)岵⒂玫亩窢幉呗?,解決了"數(shù)大姓負勢不下"的問題,使這些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皆奉法唯謹"。
于成龍上任合州時,土地極度荒蕪。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認業(yè)。為此,他嚴格規(guī)定了"凡一占即為己業(yè),后亦不得爭論"的原則。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中的具體困難,并親自為他們區(qū)劃田舍、登記注冊,借貸牛種,申明三年后起科。這樣,"新集者既知田業(yè)可恃為己有而無復(fù)征發(fā)倉卒之憂,遠近悅赴,旬日之間戶以千計。"獎勵墾荒是清初基本國策,但于成龍實行"禁止原主認業(yè)"先于清廷明確規(guī)定的15年前,加之他對具體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辟。
治道省訟
"盜"成為清初一大社會問題。在黃州府岐亭鎮(zhèn)一帶,盜賊甚至白晝劫路傷命,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龍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鎮(zhèn)岐亭治盜。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總是親自訪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diào)查疑情,從而對當?shù)乇I情了如指掌。他還特意在衣內(nèi)置一布袋,專放盜賊名單,"自劇賊,偷兒蹤跡無不畢具,探袋中勾捕無不得。"
對待案犯他主張慎刑,以教為主,采取"寬嚴并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
查看詳情>>與“清朝大清官于成龍有多清廉?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相關(guān)的文章
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國在這場戰(zhàn)斗遭到了叛變,清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1657年,南明發(fā)生內(nèi)訌,孫可望降清,清朝見有機可乘,于是派遣吳三桂、趙布泰、羅托等三路大軍,向西南進軍。第二年初,順治帝再次下詔,任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領(lǐng)八旗禁旅南征。此后,清軍由湖廣、四川、廣西三路進攻,南明軍隊節(jié)節(jié)敗,到1659年初,清軍占領(lǐng)昆明。
李定國率軍掩護永歷帝撤退時,渡過怒江后,發(fā)現(xiàn)磨盤山附近地形復(fù)雜,群峰叢峙,林木茂密,只有一條小路可以通行,于是他決定在此地設(shè)伏,與清軍主力決一死戰(zhàn)。李定國用兵多年,經(jīng)驗豐富,他充分利用磨盤山的地形特點,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璽為“三伏”。
李定國的作戰(zhàn)計劃是這樣的,“敵盡入,初伏乃發(fā);燃地雷,二、三伏乃發(fā),首尾擊之,敵盡矣”。為了這次作戰(zhàn)順利,李定國考慮的非常全面,甚至讓將士攜帶干糧,以免產(chǎn)生炊煙。此時清軍屢戰(zhàn)屢勝,認為李定國不堪一擊,早就逃遁,所以絲毫沒有準備。吳三桂等人率領(lǐng)軍隊進入了伏擊區(qū)。
只等清軍全部進入伏擊區(qū),李定國就可以將其一舉殲滅,可就在此時發(fā)生了意外!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臨陣叛變,向清軍泄露秘密。此時清軍的前鋒已經(jīng)進入“二伏”,吳三桂聞訊大驚,急忙下令全軍后撤,同時“以精甲蹂伏兵”。擔任“初伏”的竇名望見計劃暴露,只得被迫出戰(zhàn)。
擔任“二伏”的高文貴也不得不出戰(zhàn),至此這個伏擊戰(zhàn)變成了遭遇戰(zhàn),雙方展開了一場血戰(zhàn),“戰(zhàn)於山間,短刀肉薄,固山額真沙里布等人俱陣亡,竇名望、玉璽亦戰(zhàn)死”。然而,情況對南明很不利,因為李定國此時投入了六千精銳,打算埋伏清軍,如今卻變成遭遇戰(zhàn),以寡擊眾,落于下風。
清軍陸陸續(xù)續(xù)增援,前后已經(jīng)有一萬兩千多人,是南明軍隊的兩倍有余。此時李定國坐在山巔,突然聽見信炮失序,非常驚訝,突然一發(fā)炮彈落在了他的面前,“擊土塊滿面”。李定國這才發(fā)現(xiàn),南明軍隊大勢已去,自己的計劃徹底落空。無奈之下,李定國只好率領(lǐng)余部徹底。
此戰(zhàn)南明投入六千伏兵,別看人數(shù)不多,但這是李定國麾下最精銳的部隊,他原想以此重創(chuàng)清軍,重新收復(fù)云南等地。結(jié)果因叛徒盧桂生出賣,導(dǎo)致功虧一簣,損兵達四千多人。清軍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損失達萬人,為此朝廷還處罰了參戰(zhàn)的諸多將領(lǐng)。李定國雖然重創(chuàng)清軍,但他已經(jīng)喪失了最精銳的力量。
永歷帝聞訊后,驚慌失措,趕緊逃入緬甸境內(nèi),最后還是被緬甸人送給了清朝。磨盤山之中呢,是南明與清朝最后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斗,李定國雖然敗給了吳三桂,但是他這種堅持戰(zhàn)斗,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后人們學(xué)習!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國在這場戰(zhàn)斗遭到了叛變,清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查看詳情>>與“要不是抗清英雄李定國在這場戰(zhàn)斗遭到了叛變,清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全因鰲拜中了這個女人的計策
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忽聽宸妃病危,急忙趕回盛京,到時宸妃已死。皇太極悲不自勝,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笆ス`和”。當年的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及他們的妻子兒女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p>
這也流露出皇太極已為他年老體衰而不安了。
一年之后,皇太極英年早逝,臨終前并沒有說明繼位之人。
按照慣例,皇位應(yīng)該由六歲的福臨來繼承??墒牵酄栃柌⒉桓市?,身為皇太極的弟弟,他對皇位也垂涎已久。當時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多爾袞理應(yīng)掌握著主動,無奈皇太極的勢力仍然很大,他們據(jù)理力爭,甚至不息拔出刀子在多爾袞面前比劃。最終,多爾袞“認慫”,扶福臨上位,自己擔任攝政王大臣。
這個敢在多爾袞面前動刀子的人長得五大三粗,面相兇悍。多爾袞一打聽,發(fā)現(xiàn)他是皇太極的家將,名字叫做:鰲拜。多爾袞當時非常惱火,正準備將鰲拜捆起來,推出去斬首示眾;這時小皇帝跑過來了,他抱著鰲拜的脖子不放,同時請求多爾袞不要殺死鰲拜。多爾袞不能跟皇帝計較,只能聽從安排。
可是,多爾袞的怒火并沒有熄滅。回到家后,他查看了鰲拜的記錄,發(fā)現(xiàn)鰲拜做了很多違規(guī)的事情。這樣就好辦了,既然他有這么多錯誤,多爾袞再去治他的罪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多爾袞再次將鰲拜綁了起來,準備斬首。小皇帝福臨又趕來了,他請求多爾袞能夠手下留情。就這樣,鰲拜再次逃脫了。
接下來,多爾袞將目光轉(zhuǎn)向中原,暫時沒有空搭理鰲拜。
等到大清入主中原,朝廷搬到北京城后,他才有時間去處理鰲拜的事情。這一次,他給鰲拜找了一條新的罪名,說:“鰲拜不聽指揮、擅離職守?!宾棸莸纳俅问艿酵{。
此時的福臨已經(jīng)步入青少年時期,周圍都是一些跟他一般大的同齡女子。這些女子讓福臨有些難以對付,可是,他沒有忘記鰲拜。聽說鰲拜第三次被多爾袞抓起來,即將被問斬,福臨再次挺身而出,要求多爾袞放過鰲拜。結(jié)果,多爾袞還是沒能處決鰲拜。
對鰲拜來說,多爾袞就是一個噩夢,它接二連三得想要奪去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小皇帝出手相助,鰲拜早就命喪黃泉了。幸運的是,多爾袞沒多久就死了,走在了鰲拜的前面。鰲拜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由于,鰲拜對皇室忠心耿耿,福臨在臨終前,將其列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輔佐小皇帝玄燁。
小皇帝玄燁有四大顧命大臣輔佐,還有孝莊太皇太后幫忙拿主意,權(quán)利的交接理應(yīng)是比較順利的。此時,孝莊太皇太后想到了一個危機,那就是:小皇帝玄燁可能跟他的父親福臨一樣,對皇位不珍惜!玄燁跟父親一樣都是年幼之時被人扶上了皇位。對于他們來說,皇位來得過于簡單自然也就不是很看重。
福臨就是因為皇位來得太簡單有些反感,活活將自己郁悶死了。小雞在出生時都需要自己破殼而出,只有這樣的小雞才能適應(yīng)外面的生活環(huán)境。當然,也有需要別人協(xié)助才能破殼而出的,有些小雞比較弱小,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出來,只能人為干預(yù)將它們解救出來。
可是,這樣的小雞往往活不長,它們...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全因鰲拜中了這個女人的計策”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關(guān)于他的死法有這兩種
如果說吳三桂是滿清入關(guān)的靈魂人物,那么鰲拜就是滿清王朝建立初期政權(quán)的靈魂人物,鰲拜出身瓜爾佳氏,其叔父為后金開國功臣,而他生性勇猛,跟隨皇太極征戰(zhàn)多年,被稱為"滿清第一勇士",戰(zhàn)功赫赫。清王朝建立政權(quán)后,輔佐三代帝王,可以說鰲拜的前半生為滿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歷代權(quán)臣與帝王之間的矛盾都難以調(diào)和,權(quán)臣功高蓋主,野心勃勃,君王又對臣子處處打壓,壓制其黨羽勢力。鰲拜的后半生手握重權(quán)、結(jié)黨營私,不把少年皇帝放在眼里,而康熙在其他大臣的輔佐下,主持朝政,除去鰲拜這塊心中大患勢在必行,年少康熙擒鰲拜震驚朝野,成為了少年帝王初出茅廬的開門紅。
鰲拜被擒后,老死獄中。而吳三桂與鰲拜的結(jié)局相同,但境遇是截然相反的,鰲拜對于滿清族是同一血脈,為滿清族開辟疆土,出生入死,而吳三桂自始自終從未真心臣服于清王朝,他只是需要借助清軍勢力為他剿滅李自成義軍,在這之后雖受封為平西王,也只是割據(jù)云南,暫歇養(yǎng)兵,吳三桂始終心懷反清大計,直至,清廷羽翼豐滿,決定削藩,吳三桂與清廷之間矛盾才上升為主要矛盾,兵戎相見,反目成仇。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jù)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回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著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郁成疾,在其部下死黨的勸慰下,建國稱帝,已了心愿,同年入秋,抱病而逝。
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
鰲拜是中國清王朝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他為了大清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卻難得善終。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鰲拜怎么死的。關(guān)于這一話題,目前依然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其中一種認為鰲拜覬覦康熙帝的皇位,康熙帝必須要快刀斬亂麻將其殺害,另一種則認為鰲拜自知無路可走,只好自殺謝罪皇太極,還有一種則認為鰲拜觸犯了多爾袞擁護者的利益,最終只能借刀殺人將其殺害。
關(guān)于鰲拜是怎么死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依然是莫衷一是,其中眾多說法之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康熙帝下令殺害鰲拜。由于鰲拜位高權(quán)重,并且常年以先朝元老身份自居,因而觸犯了康熙帝的威嚴,因此他最終被殺也就非常正常了。
不過最近一份歷史資料中表明,鰲拜下捕入獄之后,隨即向康熙展示了其一生戎馬的功績,于是康熙帝饒鰲拜不死之罪,但是鰲拜最終還是在獄中死亡,因而也有人認為鰲拜自知窮途末路,在獄中反省,最終也認識到自己背叛了皇太極,因而謝罪自殺。而關(guān)于多爾袞這一說法,目前的可信度不是很大。
通過鰲拜之死也可以看出鰲拜其實也只是一個王朝的犧牲品。雖然他自身也有不少問題,但是他的死亡確實是因為王朝的需要。縱然他早年叱咤疆場,最終還是難以逃過眾人株伐的悲慘結(jié)局。但是,鰲拜死亡的真實原因依舊沒有確定。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鰲拜怎么死的?關(guān)于他的死法有這兩種”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歷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實雍正不單單只有一個名字
清朝入關(guān)之前,包括清太祖、清太宗在內(nèi),滿族人大多都是以動物、植物或生活用品的名稱來命名的。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滿文原義為“野豬皮”,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多爾袞為“獾”。清太宗的“皇太極”譯音最初為黑還勃烈,為“蒼狼”的意思。
這種命名方式不但粗俗、缺少文化底蘊,而且重名率非常高。
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特別欣賞明太祖朱元璋給子孫命名的辦法,在給諸子起名時,第一字均用“胤”字,第二字都采用“示”偏旁,而且所選的字,含有“吉祥、如意、受?!敝?。
比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等。
注意,上面各個皇子的排行,并不是康熙帝全部兒子的排行。
比如說,八阿哥胤禩其實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
究其原因,康熙帝共有三十五子,但有些皇子早殤夭折,甚至連正式的名字還沒有起。經(jīng)過玉牒“命名和序齒”的,其實只有二十四位。
上面排行沒提四阿哥的名字,是因為這位四阿哥就是以后的雍正帝,雍正帝登帝位后的名字叫胤禛,但登位前的名字是什么,是個歷史懸謎。
在有明一代,皇子登帝位后,從來沒有為避諱而要兄弟改字輩的事發(fā)生,比如說,天啟帝朱由校在位,他的弟弟就一直都叫朱由檢。但雍正帝即位后,迫不及待地把所有兄弟中的“胤”字為“允”字,如大阿哥改為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五阿哥允祺等等。
其中,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十四阿哥被改為了允禵。
之所以奇怪,是十四阿哥和其他阿哥不同,其他阿哥被改動的只是字輩,即第二個字,他卻第二、第三個字都被改動了。
也就是說,十四阿哥雖然被改成允禵,但他原來的名字并不是叫胤禵!
現(xiàn)在我們接觸到的絕大部分史料,包括皇室《玉牒》《大清列朝實錄》《愛新覺羅宗譜》《清史稿》《上諭內(nèi)閣》《十朝圣訓(xùn)》《大義覺迷錄》《東華錄》等等,凡是提到這位十四阿哥,一律寫成“允禵”或“胤禵”,這,都是由雍正造成的。
把十四阿哥改名為允胤后,雍正嚴格把關(guān)、處心積慮,把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從各種文獻資料里抹去了。
不過,百密一疏,一份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十二日年封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的原敕命稿躲過了雍正的毒手,藏在清代內(nèi)閣大庫的舊檔案堆里。近代史學(xué)家在整理《明清史料》丁編時,發(fā)現(xiàn)了它,上面赫然有“皇帝敕諭王胤禎……特命爾為撫遠大將軍”字樣。
皇帝發(fā)布的敕文,那是最正式的、最官方、最權(quán)威的文字,非同小可,不容一字有錯。
由此可知,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就叫胤禎!
《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并非是“十四阿哥本來的名字叫胤禎”的孤證。
《明清史料》丁編上,還發(fā)表有一篇《大將軍、王、胤禎題稿》殘件,該件起頭就寫“臣胤禎謹題,為奏聞事”。
其實,《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未并發(fā)現(xiàn)之前,象張爾田、吳昌綬等史學(xué)家也注意到胤禩之子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綱要》內(nèi)有允禵原名為胤禎的記載。但鑒于弘旺是胤禩的兒子,慘遭雍正...
查看詳情>>與“清朝歷史上雍正叫什么名字?其實雍正不單單只有一個名字”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朝嘉慶皇帝:歷史的受害者,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罪人之一
愛新覺羅·颙琰,清朝第七位天子,年號嘉慶,廟號仁宗,1796繼位,1820去世,執(zhí)政25年,上承“康乾盛世”,下啟“嘉道中衰”,被許多人認為是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罪魁罪魁之一。嘉慶天子的皇位來的有點“幸運”,因為乾隆天子最開始是以“智慧珍貴,氣宇非凡”立永璉為皇太子,效果此人9歲便去世了;爾后又立永琮為太子,然而此人壽命更短,年僅2歲便夭折了;最后沒措施了,才在眾多庶子中立颙琰為太子。所以嘉慶天子的上位頗有點“瘸子內(nèi)里拔將軍”的感受。
乾隆三十八年,13歲的颙琰被秘密立為皇太子,并于22年后正式宣告天下,又過了1年,乾隆舉行禪位大典,颙琰正式登位,這一年,他已經(jīng)36歲。然而,乾隆皇位雖然舉行了禪位大典,但仍然以訓(xùn)政的名義獨霸朝政近4年時間。嘉慶天子在這不到4年的時間內(nèi),開端見識到當天子的艱辛與不易,在小我私家情感上,他的第一個皇后喜塔臘氏,在被封爵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直到四年后才另立皇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在政務(wù)上,接連發(fā)生了白蓮教教徒暴亂、貴州苗夷王囊仙作亂、江西西寧州有教匪作亂,幸虧康乾盛世余溫猶在,這些起義很快就被鎮(zhèn)壓。
嘉慶四年,乾隆天子駕崩,嘉慶天子正式開始親政。而親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處決了乾隆天子的寵臣和珅,完成這件大事之后,嘉慶天子開始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治理大清王國,詳細可以用五個詞語來形容,即:“勤于政事”、“整頓仕宦”、“鎮(zhèn)壓叛亂”、“閉關(guān)鎖國”、“輕徭薄稅”。關(guān)于“勤于政事”:嘉慶天子自親政的那一天起,就似乎是一個上滿了發(fā)條的機械,險些是投入了全部精神來處置懲罰國是,就連自己最愛的戲曲也放下了。好比說,嘉慶十三年,一個新皇孫出世,大臣思量他正處于喜悅之中,呈送奏折的時間就慢了一點,效果遭到他的嚴厲訓(xùn)斥。要知道此時嘉慶天子已經(jīng)親政十年,對處置懲罰政事還能保持如此高的要求,著實不容易。關(guān)于“整頓仕宦”:自處分了和珅開始,嘉慶天子就始終沒有放棄對仕宦的整頓,其中對貪官的攻擊力度尤其大,嘉慶五年他就明確的指出,“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貪墨之風,首當嚴懲”,在這種思想的指導(dǎo)下,他于嘉慶五年正法了漕運總督富綱、于嘉慶十一年免職了河?xùn)|河流總督,同年查處直隸司書王麗南侵吞帑銀大案,貪污萬兩以上的皆被斬首。
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改變乾隆時期形成的奢靡之風,他“身先節(jié)儉,崇獎清廉”,“詔罷孝敬,黜奢崇儉”,甚至在龍袍上打了補丁。五十大壽克制民間演戲慶賀,六十大壽又克制給他送金珠玉器,這點與乾隆天子有著鮮明的對比。關(guān)于“鎮(zhèn)壓叛亂”:嘉慶天子對外戰(zhàn)爭不多,主要的軍事運動都是鎮(zhèn)壓叛亂,為了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清政府泯滅軍費到達2萬兩;東南匪亂也連續(xù)了凌駕十五年,才算是委曲鎮(zhèn)壓;天理教起義更是在太監(jiān)的接應(yīng)下,直接殺入了皇宮,嘉慶天子自感顏面大失,不得不下罪己詔。除此之外,大巨細小的起義基本就沒有斷過,絕不夸張的說,嘉慶執(zhí)政25年,始終就沒有掙脫過起義暴亂的滋擾。
關(guān)于“閉關(guān)鎖國”:雖然不...
查看詳情>>與“清朝嘉慶皇帝:歷史的受害者,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罪人之一”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