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滅商后多久駕崩的
周武王姬發(fā),周文王次子,西周開國之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作為歷史中的一個“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無道統(tǒng)治,建立了國祚長達八百余年的周王朝,開創(chuàng)了燦爛輝煌的周文化,功績赫赫。
眾所周知,作為周天子的武王比較短命,比較悲催,沒幾年就撇下大好江山駕崩了。武王在位多少年?目前有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等多種說法。因為說法太多,讓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成為歷史懸疑。
《逸周書·作雒解》載,“武王克殷,……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這是關于武王崩逝的最早記載,為西周之作,是說武王滅商后做了幾件大事后返回宗周,于次年(乃歲)就去世了,但沒有交代具體是哪一年。
《逸周書·明堂解》載,“既克紂六年,而武王崩”,這份記載與同書中的《作雒解》相差太大,顯然有誤,故不可采信。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稱“武王定位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顯然也是錯誤的。
我們來看一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是怎么記載的。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渫醪?。天下未集。……武王有瘳。后而崩”。
《史記·封禪書》載,“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其后武王即崩”。
顯然,司馬遷認為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駕崩。
筆者通過《史記·周本紀》《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月份、日干支,考證出武王滅商之年為公元前1040年,通過《尚書》中的《召誥》和《洛誥》推算出成王元年為公元前1037年,武王崩于公元前1038年。
通過考證,可知司馬遷關于武王克殷后二年的記載是準確的,武王在周天子的位置上的時間段為夏歷公元前1040年四月至公元前1038年十月。
武王在位年限之所以成疑,在于武王是否改元(一是武王即位后是否改元,一是武王滅商后是否改元)的問題上模糊不清。有很多學者認為武王即位后未改元,一直沿用文王受命年數(shù)紀年。這是司馬遷表述不清造成的。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荒晔挛煳纾瑤煯叾擅私?,諸侯咸會?!录鬃用了渫醭劣谏探寄烈啊?。文中提到的“九年”,有學者認為是沿用文王的紀年,是文王受命九年,這是錯誤的。
司馬遷下筆簡練,說完“武王即位”,隨即就是“九年”,雖未明說“武王九年”,但意思是武王九年。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司馬遷就說得很明白,“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
出土的《清華簡·耆夜》載,“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還,乃飲至于文大室”,其中又明確提到了“武王八年”,可作為武王改元并獨立紀年的旁證,應該說武王即位后改元是毋容置疑的。
武王十一年,是改寫歷史的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武王滅商,改正朔,定十一月為歲首,即周正建子。
《史記·周本紀》載,“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录鬃用了渫醭劣谏探?..
查看詳情>>與“周武王在位多少年 周武王滅商后多久駕崩的”相關的文章
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周武王竟然這么年輕就駕崩
武王克殷三年后(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于周陵,為后世尊崇為古代明君。關于周武王活了多少歲,一直是歷史學界的一個疑問,論證如下:
①根據(jù)《今本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有關內(nèi)容,筆者作如下考證: 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fā)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也就是自“天不饗殷”時周武王出生至滅商時不足60年,這是一個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歲應該在60歲左右,不會低于50歲;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說,有六年說,按照《今本竹書紀年》,6年說,最多應該不會超過66歲,周武王姬發(fā)為商諸侯11年,這是沒有疑問的,關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說。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壽數(shù):
根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即位,完全是因為兒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歷尚未即位之時,根據(jù)《今本竹書紀年》和筆者《〈今本竹書紀年〉年代研究》季歷在位25年,此時文王姬昌應該在25歲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時77歲以上;這是完全根據(jù)《史記》和《今本竹書紀年》計算的結(jié)果。
③根據(jù)曾經(jīng)注釋過《竹書紀年》的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沈約的《宋書符瑞志》記載,“季歷之十年,飛龍盈于殷之牧野,此蓋圣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季歷之妃曰太任,夢長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為周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歷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反,弟仲雍從之,故季歷為嗣以及昌。昌為西伯,作邑于豐?!?/p>
文王出生時,太王還活著,根據(jù)筆者考證太王死于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季歷在位25年,也就是文王即位時至少25歲,在位52年,死時至少77歲;與上文相合。
④根據(jù)古代虛齡20歲及冠,文王應該是在20歲之后結(jié)婚生子,周武王為其第二個兒子,就是文王20歲結(jié)婚,當年妻子懷孕生子,根據(jù)懷胎十月的生理學因素,第一個兒子伯邑考應該在文王20—21歲或之后出生,女人生育之后三個月一般不能行房,也就是周武王至少應該在1年后方能出生,也就是在文王21-22歲或之后,根據(jù)上述兩種記載,文王死時,周武王年齡應該在55歲以下。
⑤武王兄弟十人,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鮮,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鐸,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處,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載,武王克商后,霍叔處已經(jīng)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載因為年少皆不得封,所以其年齡應該在20歲以下,根據(jù)上述推理同母兄弟年齡差至少在一年以上;武王克殷時霍叔處至少已經(jīng)20歲,則武王的年齡不得低于26歲;即位11年,也就是文王死時武王至少15歲;根據(jù)記載武王即位時已經(jīng)成年,所以其年齡應該在...
查看詳情>>與“周武王活了多少歲 周武王竟然這么年輕就駕崩”相關的文章
朱常洛在位多長時間?他駕崩的時候朝中竟然議論紛紛
朱常洛在位多長時間?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歷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所以習慣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極大典上,“玉履安和”,“沖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tài)正常,沒有疾病的癥象。泰昌帝在萬歷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fā)銀100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zhuǎn)中樞,“朝野感動”。
本來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極大典后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jié),也取消了慶典。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駕崩。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繼位,九月初一就駕崩了,這當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人說是服紅丸而死,也有人說與紅丸無關;有人說舊病未愈,有人說是勞累所致;有人說是惑于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有人說是用藥差誤。有的大臣因李可灼進紅丸功,議“賞錢”;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誅”,議“罰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醫(yī)官,且非知藥知脈者”議上,將其遣戍;直到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啟朝黨爭的題目之一。
泰昌帝死后,天啟帝繼位。天啟帝即位后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年號問題。
萬歷去世,泰昌即位,改明年為泰昌元年。泰昌去世,天啟即位,又改明年為天啟元年。這樣,泰昌和天啟兩個年號就重疊了。后來想出一個辦法,萬歷四十八年七月以前為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為泰昌元年,第二年為天啟元年。
查看詳情>>與“朱常洛在位多長時間?他駕崩的時候朝中竟然議論紛紛”相關的文章
東晉皇帝個個早逝,看看他們是怎么駕崩的?
你真的了解東晉皇帝短命嗎?公元317年,東晉建國,以士家大族為支撐的東晉王朝,于風雨飄搖中,堅持了百年,終是于420年,被劉裕所滅。然而在這百年光景里,東晉朝廷竟出現(xiàn)了十一位帝王!如此多的皇帝,只能說明,帝王個個短命而亡。而東晉后期的帝王,則個個表演著花式駕崩。
前五帝的英年早逝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公元318年正式登基稱帝,然而朝政大權卻歸于瑯琊王氏集團,王敦叛亂之后,更是被徹底架空。司馬睿在位五年后,便因“政不由己出”,患上了抑郁癥,最后憋屈地病逝于宮中,享年四十七。此后的司馬氏皇帝,則個個短命。
司馬睿去世之后,皇太子司馬紹即皇帝位,是為晉明帝。司馬紹青年即位,然而卻有著雄心壯志,運籌帷幄,重用王導,平定了王敦的叛亂,并維護了各門閥大族的和平,穩(wěn)定住了混亂的東晉朝廷。然而,本應年少有為的司馬紹,卻在登基僅三年后,便病逝于東堂,享年二十七歲,可謂英年早逝。
司馬紹去世,年僅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即皇帝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司馬衍好不容易長大,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時候,卻于公元342年六月五日,突然感覺到身體不適,急忙下詔讓自己的親弟弟繼位,六日,安排輔政大臣人選,七日,便駕崩于西堂,享年二十二歲。
從發(fā)病,到安排繼承人和身后事,再到駕崩,司馬衍僅用了三天,便完成了皇位的交替過程。
晉康帝司馬岳從兄長手中接過皇位,卻心不在社稷,而特好書法,且造詣很深,代表作《陸女帖》,在位三年后,同樣青年早逝,駕崩于式乾殿,時年二十三歲。
司馬岳年輕去世,將皇位傳給了兩歲的太子司馬聃,太后褚蒜子臨朝攝政,然而,年紀輕輕的小皇帝,也淪為如同其祖父輩同樣的命運,十九歲之時,駕崩于顯陽殿。
東晉前五帝,除了司馬睿,個個英年早亡,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便突然去世。然而,后來的幾位帝王,個個上演奇葩駕崩方式。
將自己毒死的晉哀帝司馬丕:
司馬聃去世后,司馬衍長子司馬丕即位為帝,這位奇葩皇帝,專好長生不老之術,聽從道士之言,斷谷絕粒,不吃飯,只服丹藥,結(jié)果藥性發(fā)作,中毒身亡,時年二十五歲,更沒有留下子嗣。
因痿疾被廢的皇帝司馬奕:
司馬丕死后,再由其親弟弟司馬奕繼位為帝,然而此時的大權臣桓溫完全掌控朝政,大有自立為帝的意愿,司馬奕沒有任何過失,桓溫便指責司馬奕陽痿不能生育子嗣,又偏愛男寵,后宮生的三個皇子,可能都不是司馬奕親生的,就這樣,逼著皇太后將司馬奕廢為東海王。
被氣死的皇帝司馬昱:
東晉皇帝短命,皇位又轉(zhuǎn)到司馬睿的幼子司馬昱身上,然而司馬昱登基,卻始終擔憂著桓溫會再次廢掉自己,在位僅僅八個月,便憂憤而死,就連臨死前寫的詔書,也被太原王氏王坦之撕毀,不得已重新寫過。
被被子捂死的皇帝司馬曜:
司馬昱被氣死后,其子司馬曜登基稱帝,在位期間,爆發(fā)了淝水之戰(zhàn),司馬氏皇權得以恢復,司馬曜成東晉皇帝中最有實權的君主。
然而,司馬曜卻耽于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朝政日趨昏暗。
一次司馬曜和張貴人喝酒,開玩笑說你年近三十...
查看詳情>>與“東晉皇帝個個早逝,看看他們是怎么駕崩的?”相關的文章
樊噲到底怎么死的?劉邦駕崩之后樊噲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
樊噲(前242年—前189年),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yè)。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tǒng)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后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zhàn)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yè),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謚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zhèn)。
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勛,大將軍,也是著名的軍事統(tǒng)帥。樊噲其實也是呂雉的妹夫,當然也自然得到漢高祖劉邦以及呂后的信任,后來跟隨劉邦平定了很多的地方,也是劉邦的心腹。四川的宣漢縣有樊噲鎮(zhèn)。那么這樣一個深得皇帝信任的大將軍下場是什么?樊噲的下場是什么?
樊噲簡介:樊噲,出生在公元前242年,出生比較卑微,在早年的時候,樊噲是以殺狗為生存的工作,但是和劉邦的交往還是非常的密切,當時也是樊噲和蕭何以及曹參一起擁戴的劉邦起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樊噲跟隨著劉邦出征各地。樊噲兇猛有力,曾經(jīng)在和其他人作戰(zhàn)的時候,變現(xiàn)的非常的英勇,打退了敵人,被封為了國大夫,在之后的戰(zhàn)爭中,樊噲也是百戰(zhàn)百勝,多次立下功勞。 既然深得劉邦的信任,所以樊噲的下場肯定不是被砍頭的,但是卻有一次差點被砍頭的記載,這又是為什么呢?那么樊噲的下場究竟是什么呢?
劉邦晚年的時候,病情比較的眼嚴重,這個時候的呂后就掌握了政權,而呂家與樊家的關系一直都比較好,所以他們兩家想要除掉劉邦的妃子戚夫人以及她的所有黨羽。而這個時候的劉邦大怒,派人到軍中斬殺樊噲,由于當時的人都非常的懼怕呂后,所以沒有直接將樊噲斬首,而是將樊噲抓了起來,想著等到長安的時候,再讓劉邦做決定。誰知道到了長安之后,劉邦已經(jīng)駕崩了,所以呂后下令放了樊噲,并且恢復了他所有的職位。
樊噲的下場,在相關的記載中說的是因病身亡的,在死后謚號為武侯。 樊噲墓在城固縣的一個皇家村,就在縣城以北的十里的樣子。樊噲墓搞大概有20米,上賣弄長滿了樹木,周圍的面積也比較大。在樊噲的墓上寫著:韓舞陽侯樊噲將軍墓。
與“樊噲到底怎么死的?劉邦駕崩之后樊噲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相關的文章
康熙駕崩前三天派雍正代自己祭天,原來康熙早就想好了讓雍正繼位
雍正皇帝的即位之謎一直困擾著后世清史研究者,雍正皇帝究竟是如何即位的?是否真像民間傳言中說的那樣是害死康熙之后偽造詔書篡位的呢?其實一切還要從康熙晚年那場腥風血雨的奪嫡之爭說起,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的夏天,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胤礽被廢,讓眾皇子看到了希望,個個為了太子之位費盡心機。
在這場奪嫡之爭中,阿哥們紛紛結(jié)黨,互相碾壓,大阿哥胤禔對皇位垂涎三尺,三阿哥胤祉看似不問政事,只是一味的埋頭著書,但實際上也暗中為自己造勢,以不結(jié)黨之名博取康熙的好感,而其中力量最大的當屬八爺黨和四爺黨,八爺黨在朝堂上遍插黨羽,聲勢最大,而四子胤禛雖然表面不結(jié)黨,但是卻培養(yǎng)了年羹堯和胤祥等能臣干吏,頗具實力。
令眾皇子意外的是太子黨后來死灰復燃,在康熙的親自支持下重新被擁立,可惜胤礽非常不爭氣,僅僅兩年之后又再次被廢,而奪嫡之爭也進入了白熱化,胤禩處心積慮想要得到皇位,但是卻被康熙訓斥,而胤禛則因為韜光養(yǎng)晦、善于理政被康熙看中。成為了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
其實康熙皇帝一直在培養(yǎng)鍛煉胤禛,對胤禛寄予厚望,康熙晚年一系列舉動證明康熙皇帝確實有意將皇位傳給胤禛,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公元的1721年,這一年雍正皇帝44歲,也是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慶,此時的胤禛被康熙皇帝安排代替自己去盛京祭告祖陵,這年冬至,又被康熙派往南郊代自己祭天,第二年冬至康熙皇帝又派胤禛代自己祭天,而這次康熙皇帝已經(jīng)是病入膏肓了,三天之后就去世了,大家都知道古代只有天子才有祭天的權力,歷代君王對祭天這種大事都是非常重視的,在臨終之前將如此重大的使命交付胤禛,就是瞎子也看出是什么意思了。
史料記載,在康熙臨終之前,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三次召見胤禛,最后一次召見之后,康熙就駕崩了。因此后世便有傳言說是雍正皇帝害死了康熙皇帝,最終篡改遺詔繼承皇位,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想暗害皇帝根本沒這么簡單,而偽造遺詔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雍正皇帝并沒有篡位,康熙也確實是病死的,只不過雍正上臺之后打擊政敵的手段太過嚴厲,所以才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因此這些人才誣陷雍正皇帝篡位,沒想到傳了二百多年還是真真假假,讓世人難以辨別,最終讓雍正皇帝背了兩百多年的滾滾罵名!
查看詳情>>與“康熙駕崩前三天派雍正代自己祭天,原來康熙早就想好了讓雍正繼位”相關的文章
康熙駕崩前召見雍正三次是為了哪般?
康熙皇帝在清朝無疑是非常優(yōu)秀的一位皇帝,在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同時也讓清朝的發(fā)展走向了一個巔峰??滴趸实鄣囊簧鸁o疑是建功立業(yè),可是在晚年的時候,康熙犯下了一個大錯,就是在立儲君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爭執(zhí)。
無論是哪一個朝代,在立儲的問題上都是大事,每一位皇帝對皇位的接班人都是非常重視的。一位好的太子,需要從小就培養(yǎng),直到皇帝駕崩后,太子才可以繼位。不過歷史上也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多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乾隆皇帝非常長壽,由于壽命太長,以及年齡太大了,于是禪位給了嘉慶皇帝。話說回來,康熙皇帝晚年時期,出現(xiàn)了九子奪嫡的情況。這樣的事發(fā)生后,讓康熙皇帝變得非常難過,畢竟看見皇子互相殘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九子奪嫡之前,先后發(fā)生了兩次廢立太子。同時皇子間的奪儲 之爭更為白熱化?,F(xiàn)如今看來,愛新覺羅·胤禛成為了清朝的皇帝,不過對愛新覺羅·胤禛皇位的來路,是受到爭議的。由此還出現(xiàn)了雍正篡位之說,時至今日,仍然是存在爭議的。
那么雍正到底篡沒篡位呢?看看雍正繼位的全過程就知道了??滴跷迨吣辏? 熙突然任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授命西征??滴踔赃@樣做,就是對胤禵有立功的想法,甚至是想要將胤禵立為儲君。之所以胤禵被立為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 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康熙這樣做,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皇八子胤禩黨羽眾大,勢力龐大。這樣一來皇八子對皇位是志在必得。康熙這樣做就是讓皇八子胤禩的勢力變得消弱,總之康熙這樣做為的就是讓皇八子胤禩沒有機會繼位。在這時候,康熙看到了胤禛。
這時候的胤禛是鋒芒不外露,善于韜光養(yǎng)晦,不動聲色。換句話說就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更為重要的是,胤禛誠孝皇父、友愛兄弟。這一點是是其他皇子不具備的,其他皇子為了皇位大打出手,毫不顧忌手足之情。這樣的情況下,康熙怎么能放心?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黜皇太子胤礽。這時候其他皇子都是對胤礽口誅筆伐,只有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為胤礽“保奏”。對此康熙憑借胤禛為“性量過人,深明大義”“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梢哉f胤禛得到了康熙的刮目相看。
從此之后,胤禛就得到了康熙的重視。其后廢太子之后,康熙又對諸位皇子進行了評價。對胤禛的評價為“四阿哥(胤禛)是朕親自撫育長大的,他能體察朕的意思,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至純至孝?!边@樣的評價是諸位皇子中最高的。
康熙生命的最后兩年,開始逐漸的器重胤禛,當時的胤禛成為了康熙心中的皇位接班人。只不過當時的九子奪嫡大部分勢力已經(jīng)被消除。胤禛最終勝出。之所以胤禛能夠勝出,這與胤禛的為人,以及留給康熙的印象有很大的關系。
在關鍵時刻,胤禛沒有選擇主動出擊,反而是隱忍不發(fā)??滴趿暾?,康熙“御極”六十周年的紀念日,胤禛負責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在古代的時候,能夠有這樣的任命,無疑是讓胤禛成為了皇位的接班人。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率諸大臣查...
查看詳情>>與“康熙駕崩前召見雍正三次是為了哪般?”相關的文章
剛剛上任的乾隆發(fā)的這道上諭,是否跟駕崩的雍正皇帝有關?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圓明園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時年58歲。據(jù)官方記載,雍正去世前幾天都正常辦公;八月二十一日開始發(fā)病(“上不豫”);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見寶親王弘歷(皇四子)、親王弘晝(皇五子)、大學士鄂爾泰等,宣布傳位于弘歷;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時)之間死亡。當時著名文人袁枚為雍正臨終之顧命大臣鄂爾泰寫的行狀,則與官方的說法有所不同。鄂爾泰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隨時聽令。根據(jù)袁枚記錄,八月二十三日雍正臨終時,身邊的顧命大臣僅有鄂爾泰一人。雍正駕崩后,鄂爾泰連夜攜帶遺詔從圓明園奔還城內(nèi)的紫禁城。因深夜里倉促間找不到馬,他只好騎上一頭運煤的騾子奔回,擁弘歷即位。
之后他又留于宮中幫助新皇帝處理大事,7天以后才得以出宮。出宮時人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鄂爾泰褲子上染有一片血跡。根據(jù)鄂爾泰自己的解釋,這些血跡是那天騎騾子時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雖然“暴亡”,但是皇位的傳承倒沒有出現(xiàn)問題。依雍正遺詔,弘歷順利繼位,就是乾隆皇帝。因為雍正吸取康熙時“九子奪位”的教訓,事先已經(jīng)創(chuàng)立了秘密建儲制度,將自己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弘歷的名字寫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面。
為了便于對證,還在圓明園內(nèi)“拷貝”了一份同樣內(nèi)容的遺囑,密封起來,雍正去世后也找了出來。然而,負責宣讀遺詔的鄂爾泰卻如此狼狽,不得不親自騎著騾子從圓明園奔回紫禁城,慌得連褲子染血都不知道,讓人懷疑其中必有隱情。
鄂爾泰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留在宮中七天七夜?他褲子上的血跡是怎么回事?野史傳言,雍正是被人刺殺的,鄂爾泰看到了被人割去腦袋的雍正;他留在宮中七天七夜是為了處理無頭(或身首異處)雍正這樣棘手的事情;褲子上的血跡未必是騎騾受傷留下的,沾的可能就是雍正的血。
假說一:被呂四娘刺殺
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歷來猜測頗多。流傳最廣的莫過于被人刺殺之說,而刺殺雍正的人,竟然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奇女子——呂四娘。這要從雍正朝的一起案件說起。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個叫曾靜的讀書人,讓他的學生張熙給當時的川陜總督、清軍名將岳鐘琪送了一封信。曾靜在信中說岳鐘琪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后裔,而清朝則是“金人”的后代,勸岳鐘琪起兵反清,恢復漢族王朝。岳鐘琪向雍正告發(fā)了曾靜、張熙。雍正大怒,將二人逮捕至京,追查幕后主使及消息來源。據(jù)曾靜交代,他的反清思想是讀了呂留良的著作后產(chǎn)生的。
呂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學者,“曾靜事件”發(fā)生時已去世40多年,但他的門生故舊不少,子孫尚在,而且他的著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呂留良著作中反清思想十分強烈。
在此案審理過程中,雍正認為曾靜、張熙是誤信邪說,認罪態(tài)度較好,特予釋放(雍正死后,二人均為乾隆所殺),但是對呂留良一家及其門生則處理得很重。當時,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都已經(jīng)去世,雍正還令人開棺戮尸、梟首示眾。...
查看詳情>>與“剛剛上任的乾隆發(fā)的這道上諭,是否跟駕崩的雍正皇帝有關?”相關的文章
為何朱允炆下落至今未曉?朱棣聽完好消息后第二年就駕崩了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64歲的明成祖朱棣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路程,回首過往,他半生明爭暗斗,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靖難之役,朱棣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登基為帝,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朱棣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確有帝王之才。
轉(zhuǎn)而二十余載,從遷都北京到捍衛(wèi)版圖,從鄭和下西洋到編修《永樂大典》,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日益強大,作為帝王,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最為一個人,他又是不快樂的,他心中始終有一個未解開的結(jié)。
就當朱棣以為自己將帶著心結(jié)死不瞑目時,一個人神秘男人卻從千里之外給他送來了解藥。這天深夜時分,朱棣已經(jīng)就寢,但他卻突然被近旁的侍衛(wèi)叫醒,就當朱棣打算發(fā)火時,侍衛(wèi)說:“胡濙(yíng)回來了!”本來怒火中燒的朱棣,聽到了胡濙的名字忽然驚坐而起,并立刻下旨召見了這個叫胡濙的人。
那么,這個胡濙到底何許人也?為什么朱棣要在午夜時分迫不及待地召見他呢?胡濙,字源潔,號潔庵,建文二年進士,朱棣登基后,胡濙被升任戶科都給事中(后來又屢次升官)。給事中原本是一個小官,但胡濙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卻超過了一品大員。因為,胡濙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他在幫朱棣做一件最為機密的事情——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皇宮時,朱允炆不知所蹤,生死不明。朱棣是造反登基,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這讓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朱允炆會突然冒出來,振臂一呼號召天下討伐朱棣。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而朱棣是篡位稱帝,得位不正。所以,朱允炆就是朱棣的那塊心病。
朱棣為了找尋朱允炆的下落可謂煞費苦心。有傳聞稱朱允炆是化裝成和尚逃出生天的,而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有可能是知情人,朱棣因此關了溥洽半輩子,直到姚廣孝臨終留遺言請求放了溥洽。就連鄭和下西洋也與尋找朱允炆有莫大的關系,當時有說法認為朱允炆是出海逃難了,于是朱棣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出海尋找朱允炆下落。
但是,朱棣費盡心機二十年,卻始終沒有朱允炆的一絲一毫消息。而胡濙則成了朱棣最后的救命稻草,朱棣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胡濙對朱棣是絕對的忠誠,他奉命尋找朱允炆已經(jīng)將近二十年,不放過任何一點機會,從未想過放棄。古人講究孝道,有“父母在不遠行”的舊俗,而胡濙為了尋找朱允炆不但遠離父母四處漂泊,甚至連母親去世都沒能回來守喪,這在古代是大不孝的表現(xiàn)。因為,胡濙最后一次出游前,朱棣對他說,沒有朱允炆的消息就不要回來。
這一夜,朱棣之所以這么興奮,就是因為他知道胡濙回來了,必然是帶回來朱允炆的消息,或生或死,結(jié)果已定。朱棣等了二十多年,他不能再等了,所以縱然是在半夜,他也要第一時間見到胡濙,盡快得知那個終極答案。
對于此事,《明史》記載:“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nèi)臣鄭和數(shù)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也就是說,朱棣召見胡濙后二人徹夜長談,談...
查看詳情>>與“為何朱允炆下落至今未曉?朱棣聽完好消息后第二年就駕崩了”相關的文章
趙匡胤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趙匡胤如何駕崩的?
趙匡胤,生于公元927年,當時的中原王朝正統(tǒng)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籍,洛陽夾馬營(今瀍河區(qū))生人。
父親趙弘殷,曾任后漢護圣都指揮使。后周時,參與與南唐的淮南之戰(zhàn),封天水縣男,拜檢校司徒,與趙匡胤同掌禁軍。宋朝開國,追封宣祖。
公元948年,趙匡胤投奔后漢樞密使郭威,隨郭威平定河中之亂,屢立戰(zhàn)功。
公元951年,郭威推翻劉承祐建立后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大概類似于禁軍衛(wèi)隊長),拜滑州副指揮室。
公元953年,郭威養(yǎng)子柴榮任開封府尹,趙匡胤調(diào)任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54年,郭威駕崩,無子,養(yǎng)子柴(郭)榮繼位,趙匡胤復典禁軍。
還是公元954年,隨柴榮參加對契丹北漢聯(lián)軍的高平之戰(zhàn),立大功。戰(zhàn)后,封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公元956年,柴榮征淮南,趙匡胤隨從。渦口之戰(zhàn),率軍斬殺南唐兵馬都監(jiān)何延錫。攻克清流關,單挑斬殺皇甫暉,俘虜姚鳳。監(jiān)軍六合,助韓令坤固守揚州,并于六合東擊敗南唐齊王李景達萬余人。戰(zhàn)后,趙匡胤被封為殿前都指揮使,加封定國軍節(jié)度使。
公元957年,從征壽春,克壽州?;貛煟萘x成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照舊。同年冬,從征濠州、泗州,最終幫助柴榮平定淮南。
公元958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jié)度使。
公元959年,從征北伐,任水陸都部署,助力平定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內(nèi))以南。因“點檢作天子”事件,接替張永德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同年冬,柴榮駕崩,小皇帝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
公元960年,后周朝廷風聞北漢契丹聯(lián)兵南下,派趙匡胤領兵出征。趙匡胤領兵至陳橋驛,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回師汴京,逼柴宗訓退位,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建立宋朝。
建立宋朝后,趙匡胤在960年先后平定了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又推進軍隊改革,內(nèi)政改革,鞏固了政權。
隨后,公元962-963年,趙匡胤任命慕容延釗為主將,發(fā)動了對荊州、湖南的戰(zhàn)爭,迅速平定周保權和張文表。史稱“荊湖之戰(zhàn)”。
公元964年,派兵兩路攻蜀。北路,忠武軍節(jié)度使王全斌出鳳州(今陜西鳳縣),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公元965年,蜀主孟昶投降,遂滅蜀。
公元969年,命潭州防御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進攻南漢劉鋹。公元971年,宋軍占領今廣東大部,劉鋹投降,遂滅南漢。
公元974年,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zhàn)棹都部署,潘美為都監(jiān),統(tǒng)領大軍出荊南東下,命吳越錢俶出杭州北上。975年,南唐后主李煜投降,遂滅南唐。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招其弟趙光義飲酒宮中,光義宿宮中。次日清晨,趙匡胤暴死。
以上,是趙匡胤英雄一生的簡短概括。
當然了,實際上,作為結(jié)束百年割據(jù)局面的開國皇帝,他還做了許多制度設計方面的事兒。這些事兒,影響了兩宋數(shù)百年,也決定了宋王朝的風骨。但今天,我們主要捋一捋他這一生影響重大的事兒史。
我看《二十四史》,第一遍...
查看詳情>>與“趙匡胤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趙匡胤如何駕崩的?”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