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忽必烈為何不許當官的買房?曾出臺官員房產(chǎn)“禁購令”
房產(chǎn)“限購令”,從東漢到民國的官民,對這個“時髦詞匯”,其實早已“耳熟能詳”。
如今的方法是限套數(shù),目的是抑房價,而延續(xù)2000多年歷史的“限購令”采取的方法是“有條件成交”,購房者“求田問舍,先問親鄰”,即購房者購買前,必須征得出售方的親戚、鄰居的同意,否則成交無效。
然而,從元到清政府對官員采取的不是“限購”而是“禁購”,而且政策日益趨緊,說元到清的官員在購房上的政策連老百姓都不如,實在不為過!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出臺了史上只針對官員的房產(chǎn)“禁購令”:即“不許當官的買房”。
宋剛亡時,一批蒙古人跑到江南做官,他們對老百姓的房子強買惡要,甚至一分錢不給,激起民憤,各地紛紛起兵抗元。為撫慰江南、化解民怨,元朝當局頒布了禁止蒙古官員在江南購置房產(chǎn)的禁令。
盡管是“禁購”,但元朝對官員的限購對象,只限于在江南地區(qū)當官的蒙古人,到了明代,“禁購”令開始加碼,規(guī)定“禁購”對象覆蓋到全國各地的官員。即“凡有司官吏,不得于任處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也就是說,官員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地買房,如讓朝廷得知,扒光屁股,打五十板,開除公職,最后還要將你買的房子充公。
不準在工作地購房
到了清初,出臺了比明代更嚴厲的“禁購”措施,對官員購房知情不報者,實行“連坐”制度,即“旗員歷任外省,有在任所置產(chǎn)者,勒限責令,變價回旗。如有隱匿不報,查出財產(chǎn)入官,地方官失察,照例議處”。
意思是:凡旗人去外地工作,敢在工作地買房的,其所買房產(chǎn)由朝廷強制拍賣,拍賣所得歸政府所有。當?shù)毓賳T須向朝廷舉報,如不舉報,一旦查出,跟著買房的旗人一起受處分。
乾隆年間,不但嚴禁旗人在工作地買房,還禁止旗人官員帶著年滿18歲以上的兒子上任。乾隆七年規(guī)定:“歷來旗員后輩隨任在外,年至十八歲者,例應來京?!币馑际?,旗人在外做官,孩子假如不到18歲,可以跟著他在工作地棲身,除有特例,若超過18歲,必須送回北京。
宰相租住駕駛學校
如此規(guī)定背后有玄機:一是旗人后輩過于蠻橫,欺男霸女,妨害治安,而當?shù)厮痉C關又礙于面子,不便懲處,于是滋生和諧隱患;二是擔心旗人以“子女成人為由”在當?shù)刭I房。對此,乾隆思來想往,索性把這幫“衙內”強留北京,如此可以“一箭雙雕”!
不準官員在當?shù)刭彿?,那官員住哪呢?原來古代官吏的住所,因為常與官衙連在一起,類似現(xiàn)在的“機關大院”,辦公住宿連為一體,但官員所住房子屬國有資產(chǎn),官員退休時,所有家具雜用,都須按清單歸還,除少數(shù)“有立功表現(xiàn)”的官員由皇帝賜給住宅外,大多數(shù)官員要么返回原籍,要么自行解決。
唐玄宗登基不久,前朝宰相李日知退休,即命家人整理行裝,馬上搬出官邸,移居鄉(xiāng)村住宅。太太驚問何故,他說他已經(jīng)退休了。太太大怒:“家產(chǎn)屢空,何家之有?”
宋仁宗時宰相杜衍,因為一生“不殖私產(chǎn)”,退休后,只好長期借居南京車院(相當于現(xiàn)在的駕校),直到去世。連宰相(國務院總理)都不能占住官邸,其他退休官員也就可想而知。
古...
查看詳情>>與“忽必烈為何不許當官的買房?曾出臺官員房產(chǎn)“禁購令””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