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項羽簡介:項羽一生波瀾壯闊勝似帝王,被列入《史記》
眾所周知,《史記》一書,根據(jù)被記敘者的身份不同,可以細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這五大種類,其中"本紀"記載的是古往今來的帝王事跡,"世家"記載的則是一個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往往可以對全國的政事產(chǎn)生影響,例如"陳涉世家",而"列傳"記載的是皇帝手下較為出名的文臣武將,以及社會中的名人。至于"書"和"表"則不是對人物的記載,"書"記載的是歷朝歷代制度的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jīng)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nèi)容。而"表"則是通過表格的方式來簡單列舉人物以及史事。從項羽的生平事跡看看項羽為什么被列入史記。
從歷史上看,項羽雖然帶兵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但并沒有登上過帝位,雖然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勝似帝王一般,但終究不是真正的帝王。那為什么要將項羽的事跡歸納到"本紀"之中呢?相信司馬遷也有自己的考慮。項羽早年與叔父項梁一起起義對抗秦朝,在巨鹿之戰(zhàn)中,一舉擊潰了秦朝的主力軍隊,致使秦國滅亡,自歷史功績上看,項羽雖然沒有稱帝,但與帝王也一般無二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古人的眼中,項羽的口碑是要遠超劉邦的。雖然楚漢之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是劉邦,項羽落得了一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雖然項羽剛愎自用,有生性殘暴的一面,但與狡詐的劉邦相比較,人們還是更喜歡項羽一些。"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詞人都在為項羽感嘆,"成王敗寇"的觀念,在劉邦項羽這二人中,顯然是不適用的。項羽之所以能被列入"本紀",與他一生的輝煌事跡,有很大的關系。
項羽姓項名籍,字羽,在《史記·項羽本紀》有這樣的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
起義抗秦,取而代之
因為叔父項梁的父親被秦將所殺,所以項羽自小便對秦國有深深的仇恨,想要取代秦始皇的位置。而在秦朝的暴政之下,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了起義,對抗秦朝,一時間天下大亂,項梁和項羽也抓住了這個機會,殺了會稽太守殷通,舉旗起義。項梁接手了會稽所統(tǒng)轄到地區(qū),作為起義的根據(jù)地,又將地方上的豪強聚到一起,向他們說明反秦的好處與道理,一共召集到了八千人馬。
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兵敗被殺,以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宣告失敗,起義軍群龍無首,項羽和項梁密謀,認為現(xiàn)在正是收編起義軍的好時候。正巧這時候謀士范增言道,想要將天下的起義軍收歸麾下,必須要有正當?shù)拿?。于是項羽和項梁便找到了已然淪落為一介布衣的楚懷王之孫熊心,將他再度立為楚懷王,并打著"伐秦復楚&q...
查看詳情>>與“項羽簡介:項羽一生波瀾壯闊勝似帝王,被列入《史記》”相關的文章
《史記》,史書中的異類,不給皇帝看而寫給自己的情懷
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頗有幾個,好像沒有像我們那樣特別重視歷史文本,對史書賦予如此沉重的使命。
最常見的說法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這里“替”是關鍵,為什么不是“興衰”?就是一個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個朝代“替換”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謂一個朝代實際上是一個家族掌權,然后又被另一個家族奪走了,換了姓。從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是為了本朝能千秋萬代永遠繼續(xù),避免被別的朝代“替”掉。
誰最該吸取這個教訓?當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他的謀士、帝師的職責就是教皇帝如何保住這個皇位,老百姓是無權參與,也無能為力,所以歷史首先是寫給皇帝看的。
中國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記》例外,是異類。盡管司馬遷本人的職務是史官——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不是為了皇朝的延續(xù)。
他的心胸非常博大,包含整個他目光所及的世界,要找出規(guī)律,不是為了漢朝統(tǒng)治能夠永遠持續(xù)。
所以他膽子很大,一直寫到當代。他是漢武帝時代的人,《武帝本紀》他也寫出來了,而且對武帝沒什么好話,并非歌功頌德。
要是看《史記·孝武本紀》,對漢武帝得不出很好的印象。而且《史記》還有點像布羅代爾所提倡的寫生活史,給各類人都寫列傳,包括《游俠列傳》《刺客列傳》《貨殖列傳》等。
中國人歷來是輕商的,但司馬遷給商人也列傳。還有酷吏、循吏,都分別列傳,按照他自己的評判標準。
所以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書里的一個異類。是為記錄史實,也是寄托他自己的情懷,不是給皇帝看的。
但從此以后,包括《漢書》,歷代所謂“正史”,也是官史,基本上是給皇帝看的。
與“《史記》,史書中的異類,不給皇帝看而寫給自己的情懷”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