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沒想到戊戌六君子里的他們還有這樣的背景
戊戌變法雖然僅僅持續(xù)了一百多天,但也是一次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當(dāng)時想要改革的人的很多,當(dāng)康有為振臂急呼,自然而然響應(yīng)的人就多了,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贊同康有為的觀點,比如說在戊戌六君子中,有四個人是光緒皇帝欽點的章京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這四個人是變法的干將,但是只有譚嗣同一人真正贊成康有為的觀點,其他三個都各有背景。
軍機章京也被稱作小軍機,主要負(fù)責(zé)軍機處的文書檔案工作,職責(zé)相當(dāng)于秘書。楊銳是張之洞的第一號弟子,跟張之洞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也是張之洞安插在朝廷里的重要耳目。雖然楊銳也認(rèn)同變法,但是更認(rèn)同張之洞“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的觀點,在他心中最合適的變法領(lǐng)導(dǎo)人也應(yīng)該是張之洞。劉光第跟楊銳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張之洞的弟子,他也是張之洞和陳寶箴一起推薦的,對康有為十分不屑。
林旭跟前兩個的情況又不一樣,他是晚清重臣沈葆楨的女婿,而且在變法之前一直是在康有為的政敵榮祿府上做幕賓,雖然十分欽佩康有為的學(xué)說,但他也不是那么純粹的信奉康有為的學(xué)說。
譚嗣同是一個官二代,父親是前任的湖南巡撫。自己也有些學(xué)問,很年輕的時候就寫下了《仁學(xué)》一書,他十分拜服康有為的政治理想,無論是賣地?fù)Q經(jīng)費,還是兵變發(fā)難慈禧太后,他都十分贊同,可以說康有為的一切行動他都深深參與其中,也是康有為思想的執(zhí)行者,有些東西包括康有為自己都沒法實行,也只有他真正跟康有為是一條心。
現(xiàn)在看來,康有為一生鼓吹的戊戌變法,在有些層面可能更像是一場鬧劇,更像是他成名一種工具,就像現(xiàn)在的炒作。
查看詳情>>與“沒想到戊戌六君子里的他們還有這樣的背景”相關(guān)的文章
被斬首的戊戌六君子里可能就是他最冤了吧,他只能在獄中大哭
甲午戰(zhàn)后,清朝簽訂《馬關(guān)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讓西方列強看得著實眼紅,對中國的領(lǐng)土也越來越索求無度。為了擺脫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當(dāng)時清朝的光緒皇帝試圖效仿日本,實行變法維新。因為1898年為戊戌年,所以又稱為“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過程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我們在此不再詳述。而變法失敗后,光緒一系的人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報復(fù)。光緒本人被慈禧囚于瀛臺;康有為、梁啟超師徒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等六人被斬首于北京菜市場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據(jù)史料記載,戊戌六君子臨刑前,都是慷慨激昂、視死如歸,彰顯了變法先驅(qū)的精神和氣度。
尤其是為首的譚嗣同,作為湖北巡撫的兒子,他本來也可以和梁啟超那樣出逃保命。但為了中國變法自強的大業(yè),譚嗣同選擇留了下來,試圖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麻木的國人。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p>
在《南社詩話》中記載,戊戌六君子入獄時,看守他們的獄卒劉一鳴,描述了六人在獄中時的情狀。其中譚嗣同“意氣自如,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墻作書?!焙笫懒鱾飨聛淼淖T嗣同詩歌,大約就是這個時候所作。
不過這六人中,卻不是每個人都像譚嗣同這樣鎮(zhèn)定。其中一人在獄中“以頭撞壁,痛哭失聲”,大喊冤枉,他就是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
這被逮捕入獄的六人中,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是光緒新提拔上來的軍機章京,是參與戊戌變法的主力軍,自然逃不開干系;楊深秀則是在慈禧發(fā)動政變后,“抗疏請?zhí)髿w政”,自己撞到了槍口上,因此也被抓捕。
但康廣仁,他一沒有直接參與變法,二沒有上疏陳詞,本來整件事情都和他無關(guān)。就連康有為逃亡之后,康廣仁也覺得自己沒有參與其中,沒有想著逃跑,結(jié)果卻不明不白當(dāng)上了替罪羊。
所以在《南社詩話》那個獄卒描述的故事中,康廣仁在獄中大哭,說道:“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dāng)!”
可見康廣仁自己也知道,自己被捕入獄,只是因為哥哥逃跑后慈禧遷怒于己,代兄受過而已。
當(dāng)然,上面的記述,與我們以前所讀的歷史有所出入,孰真孰假不好判斷。
一方面,我們所讀到的康廣仁生平事跡,多是戊戌六君子被處決后,他的哥哥康有為所記述的,不排除康有為落筆時有為死者諱、為親者諱的嫌疑。另一方面,上面《南社詩話》中的記載,也主要是當(dāng)年汪精衛(wèi)入獄時,與獄卒聊天所聽到的故事,其真實性有待驗證。
但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戊戌六君子為變法而流血犧牲,是不爭的事實??祻V仁在獄中表現(xiàn)如何,并不影響歷史對他的評價(鄧穎超語,“康廣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子”)。
我們讀史之人,需明白這些為變革而犧牲的人,并非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賢,他們也有七情六欲,也會對死亡感到恐懼。因此對于歷史人物,我們無需對其過分神化。對歷史真相秉筆直書、直言不諱,或許更能體現(xiàn)這些犧牲的真實和可貴,也更加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
查看詳情>>與“被斬首的戊戌六君子里可能就是他最冤了吧,他只能在獄中大哭”相關(guān)的文章
當(dāng)時戊戌六君子們被捕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們六位君子乃中國社會改革先驅(qū)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被處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字復(fù)生,號壯飛。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少時博覽群書,好讀西方自然科學(xué)書籍。甲午戰(zhàn)爭后,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算學(xué)館,開湖南維新風(fēng)氣之先。遍歷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學(xué)知識。1896年入資為江蘇候補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xué)》。1897年,協(xié)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xué)政江標(biāo)設(shè)立時務(wù)學(xué)堂、籌辦內(nèi)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shè)南學(xué)會,辦《湘報》,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8月,以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徐致靖薦,被征入京。9月5日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變法。9月21日,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25日被捕,28日與林旭等六人遇害。臨刑絕命詞有:“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公推為戊戌六君子之首。所著《仁學(xué)》,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自然科學(xué)、社會經(jīng)濟學(xué)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xué)體系,書中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綱常名教”,宣傳“君末民本”的民權(quán)思想,從世界的不斷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能詩,風(fēng)格雄健,富有愛國精神。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戊戌六君子年齡:譚嗣同34歲,康廣仁32歲,林旭24歲,楊深秀50歲,楊銳42歲,劉光第40歲。
根據(jù)梁啟超的查正,六君子被捕各有原因:
楊銳、劉光第
楊銳、劉光第:楊銳及劉光第乃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慈禧太后的助手榮祿亦恨他們最深,自然要求慈禧太后最先拿下他們。劉光第幼年時,父死家貧,母親王氏在艱難竭蹶中,咬牙送子讀書。雖然家里窮得每天只能買三文錢豆渣作菜,但她仍對劉光第督學(xué)極嚴(yán),劉光第亦發(fā)憤讀書,往往是三更回家,雞鳴即起。光緒六年(1880年),二十一歲的劉光第參加縣考,為案首(童子試第一名),得到縣官陳錫囹的賞識和幫助,得以繼續(xù)攻讀,游學(xué)于成都錦江書院。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刑部廣西司主事。
劉光第在刑部供職達十余年。此間,他在北京南西門外修復(fù)了一座廢圃和幾間舊合作為寓所。那里風(fēng)景誘人,屋外柳樹下有一醴泉,泉水清澈如珠,蜂蝶翩翩而至,環(huán)境十分幽靜。劉光第居此期間,除上班例行公事外,不交往權(quán)貴,不應(yīng)酬筵席,常是閉門讀書,埋頭著作。在刑部任職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還很少。當(dāng)時刑部受賄成風(fēng),劉光第卻從不接受,而且辦事十分謹(jǐn)慎,一絲不茍。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賄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絕,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升官的機緣。這使劉光第看清了朝政的腐朽。
譚嗣同
譚嗣同:譚嗣同不想像漢朝張儉一樣,四處望門投止而連累志士與好友。他亦希望以血喚醒國人變革的希望,故一心求死,拒絕逃亡。
林旭
林旭:林旭于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后,為報光緒帝知遇之恩,不顧安危,向慈禧太后力諫,保存光緒。最后惹至慈禧太后大怒,被擲入黑獄。
康廣仁
康廣仁:康廣仁為康有為之弟??涤袨榧傲簡⒊油鰰r來不...
查看詳情>>與“當(dāng)時戊戌六君子們被捕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們六位君子乃中國社會改革先驅(qū)”相關(guān)的文章
為何慈禧會這么快就把戊戌六君子給殺了?慈禧是害怕什么
戊戌變法有一個細(xì)思怪異的事情。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引導(dǎo)光緒帝進行了大變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結(jié)束。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1898年9月28日(農(nóng)歷8月13日),朝廷下達殺害“六君子”之上諭,稱:“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jiān)視,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派兵彈壓?!?/p>
戊戌六君子被殺十分迅速,而且是“不審而誅”。按說,戊戌變法主謀之人是康有為,康有為逃走后,剩下的六君子群龍無首,只是出謀劃策而已,并不掌握軍隊,對于政變后的慈禧太后一干人等并無實質(zhì)性威脅。更何況,戊戌變法因為傷筋動骨,觸動了大量政府官員的利益,受到大規(guī)模的抵制,戊戌六君子也并沒有多少“黨羽”可言。慈禧戊戌政變奪權(quán),立即誅殺六人,連朝廷的司法程序都不走,這是何故?
慈禧斬殺六君子之迅速,讓當(dāng)時朝中大臣都覺得不可思議。六君子中楊銳是張之洞心腹,被捕后張之洞想法設(shè)法營救,八月十三日下午六君子匆匆被斬,張之洞得到密電,“內(nèi)旨迫切,于午刻逕由剛相奉密旨立辦,措手不及”。張之洞身為地方督撫,不在中樞之內(nèi),掌握消息或有遲滯。就連身在軍機處的王文韶聽聞六君子要被斬一事,也“錯愕不勝”。六君子之國在當(dāng)時人看來,并不至于這么倉促殺死,那么,慈禧那里到底有什么非殺他們不可的理由?
其實,這與坊間流傳的訛言有關(guān),指出了扎在慈禧心頭的兩把鋼刀。第一把刀是洋人的干預(yù),坊間傳聞外國公使要對戊戌政變進行干預(yù),戊戌變法在一眾大臣看來無異于變更體制,一邊倒向西方。政變剛剛平息,慈禧斷然不希望外國勢力卷入朝政,在戊戌六君子審判一事上做文章。
第二把刀更為慈禧忌憚,戊戌政變名為康有為、張蔭桓這些人主導(dǎo),實際上沒有光緒帝的“乾綱獨斷”“熱血沸騰”,戊戌變法不可能大規(guī)模推行,也不會激化朝廷中維新黨與頑固派的矛盾,從而將慈禧太后從幕后請到臺前來制止光緒帝的“胡作非為”。更為可怕的是坊間傳言,光緒帝給了康有為密詔,要派兵包圍頤和園逼宮,此事迷霧重重,慈禧自己當(dāng)時也未曾能夠分辨真?zhèn)?。如果真如此,戊戌變法就包含了光緒帝謀害慈禧太后,從慈禧手里奪權(quán)的政變意味,此乃皇室內(nèi)斗,宮中忌諱。一旦經(jīng)過審判,戊戌六君子把光緒帝扯進來,激化慈禧與光緒之間的矛盾,后果不堪設(shè)想。
這兩把刀一把比一把讓慈禧太后痛心,她當(dāng)機立斷,“不審而誅”,讓外國使節(jié)無法干預(yù)戊戌六君子的審判,也讓六人就此封口,把光緒帝真真假假的派兵逼宮一事壓了下來。
查看詳情>>與“為何慈禧會這么快就把戊戌六君子給殺了?慈禧是害怕什么”相關(guān)的文章
帶你了解戊戌變法六君子里,他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
戊戌變法是發(fā)生在清末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對中國社會近代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至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康梁逃亡,譚嗣同等六人被殺,歷時103天,因此也被稱為“百日維新”。
死于變法中的譚嗣同、楊深秀、林旭等六人青史留名,史稱“戊戌六君子”。
這個稱謂始于梁啟超,當(dāng)時他僥幸逃脫流亡日本,急于將事情公諸于世。關(guān)于朝中具體情況只能聽信傳聞,感慨追思英勇就義的同袍,揮毫潑墨寫下了《戊戌政變記》。為增加宣傳效果,文章難免有所溢美。后人則因襲其說,統(tǒng)稱譚嗣同等人為“戊戌六君子”了。
按孔夫子的說法,君子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君子尚勇,以行仁、行義為己任。
譚嗣同等六人符合這個標(biāo)準(zhǔn)嗎?他們是不是君子大家來評定好了。
一說起“戊戌六君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譚嗣同,據(jù)《清實錄》記載,在慈禧的眼中,六人的排序是這樣的: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
康廣仁是個替死鬼!
之所以將康廣仁排在首位,并不是因為康廣仁是首犯,而是因為他是康有為的胞弟。
政變之初(八月初六),清廷要抓的是康有為、康廣仁兄弟二人,三天后才陸續(xù)抓的譚嗣同等人。在此之前,為避免與守舊派矛盾激化,康有為被光緒皇帝打發(fā)到了上海督辦官報局,中途受英軍艦保護去了香港,最終躲過一劫。沒有抓到康有為,罪魁禍?zhǔn)着芰耍缓媚每祻V仁頂缸了,何況康廣仁本來就是變法派的。
康廣仁生性懦弱,做過最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在澳門辦過《知新報》,曾經(jīng)寫過一些鼓吹變法維新的文章。據(jù)梁啟超回憶,康廣仁學(xué)過西醫(yī),當(dāng)年進京是為了給他治病。
來到北京時,正是變法派與守舊派勢同水火之時??祻V仁“力言新舊水火,大權(quán)在后(慈禧),決無成功,何必冒禍”苦口婆心的勸兄長離開是非之地。
康廣仁被抓后關(guān)在刑部監(jiān)獄,每日以淚洗面,不停的用頭撞墻,抱屈喊冤,蒼天啊、大地啊,哥哥的事,怎么要兄弟來承擔(dān)?獄卒過來提牢,他嚇得號啕大哭,劉光第見狀哭笑不得,溫言安慰他,這只是提審,不是殺頭。
康廣仁怕死,監(jiān)斬官索性成全,第一個血濺菜市口的人就是他了。
老而彌堅楊深秀
排在第二的是山西大儒楊深秀,與譚嗣同、林銳等人新晉不同,維新運動興起之時,楊深秀已經(jīng)是宦海沉浮二十多載,年近半百的老人。
子曰“五十知天命”,混跡封建官場,到了楊深秀這把年齡早已經(jīng)是圓滑世故,少開口、多磕頭的老油條了。
哪知道楊深秀卻是老而彌堅,清末官場的另類。當(dāng)光緒被囚、慈禧重出江湖的時候,朝堂之上萬馬齊喑,惟有楊深秀上疏請慈禧撤簾歸政。
他的兒子看到他的奏章,苦勸父親不要作死觸了慈禧霉頭,無奈楊深秀只是不聽,到后來老頭怒了,“厲聲叱之退”。
看到楊的奏章,慈禧的反應(yīng)可想而知。加上楊深秀一貫主張變法,在任御史時數(shù)次替康梁維新派代筆上疏,早已經(jīng)是守舊派官員的眾矢之的。
坊間傳言,楊深秀曾經(jīng)提議以三千毛瑟槍圍頤和園,欲效仿徐敬業(yè)討武曌。傳言無法證實,但上疏請慈禧歸政卻是白紙黑字的事情。這一番,楊深秀是...
查看詳情>>與“帶你了解戊戌變法六君子里,他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相關(guān)的文章
在當(dāng)時百姓眼里,他們是怎么看戊戌六君子變法的?
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秦有商鞅變法,最后被五馬分尸;明有張居正變法,后被萬歷皇帝刨墳;清有戊戌變法,康有為逃之夭夭,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嗚呼哀哉。
戊戌變法始于自康有為的公車上書,終于慈禧太后發(fā)動的戊戌政變,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在近代史中影響深遠(yuǎn)。
戊戌變法的起源
公元1895年,康有為帶領(lǐng)梁啟超等數(shù)千名舉人聯(lián)合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廷與日本簽訂的《馬關(guān)條約》,康有為知道雖然千人上書,但光緒皇帝一定看不到。為何康有為還要做這件事呢?
因為公車上書這件事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讀書人都知道康有為是他們的頭,大清如要強大,改革變法勢在必行。
果不其然,康有為一下子成了讀書人在民間的意見領(lǐng)袖,他的影響力大了,清廷看不下去了,不能讓他在民間胡言亂語。怎么辦呢?只能將他安排到體制內(nèi),讓他來到北京,暗中操作讓康有為中了進士,封了個六品的工部主事。
康有為創(chuàng)立強學(xué)會
康有為上任后,他也不正經(jīng)上班,反而開始在京城宣傳變法,這次被朝廷封官,相當(dāng)于他有了合法的身份。
他又創(chuàng)立強學(xué)會,顧名思義,大清現(xiàn)在很弱,我們要變強,歡迎大家踴躍參會,光緒帝最寵愛的珍妃,她的哥哥智睿來入會了。珍妃和錦妃在娘家的老師文婷也來入會了,未來赫赫有名的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也來入會了。
最關(guān)鍵的一個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也來入會了,但李鴻章沒親自來,派家丁送文銀兩千兩,算是入會費,讓我加入強學(xué)會吧。
康有為知道后,義正言辭地將李鴻章的家丁趕了出去,你家老爺是“賣國賊”,你家的錢也是臟錢,你你你……一頓污言穢語把李鴻章的家丁給罵了出去,大家都拍手稱快。
通過這件事,我們不難分析出,康有為只是一個呈匹夫之勇的人,他完全不懂晚清的政局??涤袨榈囊恍┳兎ê透母锎胧?,好多都是不著調(diào)的。
如果他能邀請李鴻章入會,有李鴻章在他背后指點一二,他定不會這么幼稚,如果李鴻章指點他要緊密團結(jié)在以慈禧為核心的太后周圍,不要跟著那個沒權(quán)力的光緒身邊瞎轉(zhuǎn)悠,清朝的改革可能就成功了。
李鴻章當(dāng)了一輩子的官,堪稱官場上的不倒翁,他歷經(jīng)了幾代帝王,可以說在官場上經(jīng)驗豐富,幾乎成為官油子了??涤袨榘堰@么一個寶貝驅(qū)之門外,加以侮辱,這表明康有為這個人政治水平還有待提高。
戊戌變法失敗
強學(xué)會開始后,康有為等人聯(lián)合光緒皇帝,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戊戌變法。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晚清的朝廷內(nèi)部,真正的掌權(quán)人是慈禧太后,老太太也支持變法,但有一底線,就是不能觸動她手中的權(quán)力。
然而,涉世未深的光緒帝,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開除了慈禧身邊的重臣,觸怒了慈禧。
慈禧老太太從一大早從頤和園趕到紫禁城,光緒帝連忙跪地認(rèn)錯,老太太怒責(zé)曰:撫養(yǎng)汝二十余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光緒哆嗦著說:兒臣不敢,呸!老太太一口大濃痰吐光緒腦袋上。老太太又怒曰:時而今日無我,明日焉有汝乎?戊戌政變結(jié)束,一共兩句罵街一口吐沫。
最后弄幾個太監(jiān)把...
查看詳情>>與“在當(dāng)時百姓眼里,他們是怎么看戊戌六君子變法的?”相關(guān)的文章
戊戌變法六君子其實只有四位乃真君子也,另外兩位令人大跌眼鏡
1898年清朝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可這個變法,像襁褓中嬰兒一樣,僅僅經(jīng)過103天就遭到了以慈禧為頑固派勢力的瘋狂鎮(zhèn)壓。
最終光緒皇帝被囚禁,變法的領(lǐng)袖人物康有為、梁啟超亡命海外。有六位參與變法的維新人士被殘酷的殺害,他們就是“戊戌六君子”,有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
可六君子被捕時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譚嗣同被捕前他本有機會脫險,但他沒有走,大義凜然的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知,請嗣同始。”,在獄中他從容不迫,常在墻壁上題詩明志。臨行前,他高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激動的像赴宴一樣。
林旭被捕后,泰然自若,不時微笑,要殺頭時,神色也沒有變化。楊深秀在獄中就寫下了絡(luò)線到頭真不悔,未知誰復(fù)請長纓的豪邁語句。劉光弟就刑時更是淡定自若,打死也不跪。
世人都贊嘆這四人,乃真君子也,為萬世所敬佩。可有兩位老兄的表現(xiàn)讓人大跌眼鏡。楊銳是張之洞安插的親信,在變法形勢嚴(yán)峻的時候,楊旭動搖了,感到了害怕,想抽身而退。被捕時他大呼冤枉:“我當(dāng)差才5日,還沒有上過一道奏折,就慘遭此橫禍,我是冤鬼啊,臨死前他還想向慈禧表明心跡,要申訴,可是沒有等到這個機會?!?/p>
要說有冤死鬼,康廣仁才是真的冤。他本來就反對他哥哥康有為的戊戌變法。他覺得有慈禧大權(quán)在握,毫無兵權(quán)的維新派容易致禍。被捕后他在獄中成天大喊大叫,用頭撞墻:“天哪,哥哥債要用弟弟得人頭來承擔(dān),又不是我做的!”
查看詳情>>與“戊戌變法六君子其實只有四位乃真君子也,另外兩位令人大跌眼鏡”相關(guān)的文章
革命先行者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義,身后事令人落淚
1898年9月28日(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風(fēng)雨如晦,殺氣陰森。
戊戌變法失敗了,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等六君子在這里引頸就戮。
是日,從清早開始,京城萬人空巷,圍觀民眾水泄不通,許多人懷里揣著準(zhǔn)備蘸血的饅頭。
近午時分,監(jiān)斬官剛毅在監(jiān)斬臺入座。載著“六君子”的囚車來了,他們在衙役的推推搡搡中走上斷頭臺。
藥店鶴年堂出于人道,曾制麻醉藥鶴頂血,犯人服下此藥,周身麻木,受刑疼痛不覺。
鶴年堂掌柜王圣一對“六君子”十分敬重,從壇中取出鶴頂血分發(fā)“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陽下肅然而立,側(cè)望蒼天,并無一人接受。
第一個喋血的是31歲的康廣仁,此時,他本要向剛毅喊話,喉繩緊勒,無法作聲。其頭顱落下,熱血噴涌如虹。
第二個是33歲的譚嗣同,他下囚車時質(zhì)問剛毅:“變法何罪?為何不審而斬?”剛毅無言。在頭顱被砍前,譚嗣同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第三個是23歲的林旭,因為是封疆大吏沈葆楨的孫女婿,故受優(yōu)待,穿官服受刑。臨刑前,他請求監(jiān)斬官剛毅允許他說幾句話,剛毅扭頭充耳不聞,扔下斬令,林旭臉不變色,從容就義。
第四個是楊深秀,在喉頭繩緊勒下,無聲受刑赴死,時年50虛歲。
第五個是四川綿竹人、41歲的楊銳,他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學(xué)生與幕僚,居京向張報告政治動態(tài)。下囚車時,楊銳問剛毅:“怎么不審問呢?”不久行刑,他說:“糊里糊涂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最后是39歲的四川富順人劉光第,他在刑部任官多年,深明刑部典故。6人未經(jīng)審訊,按慣例,犯人自東門出則赦罪,出西門則殺頭;故囚車一從西門出來,他就已經(jīng)知道此行必死,其他5人尚不知將被押赴刑場。
他刑前高呼:“吾屬死,正氣盡。”劉光第尸身不倒,觀者驚懼不已。
從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到劉光第人頭落地,法場血跡旋即以黃土掩蓋,人漸散去,太陽已落下地平線。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就此落下蒼涼的帷幕。
從“六君子”被逮捕審判,許多此前與他們來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蟬,多所避忌,就連他們的親友故舊也深恐株連自己,嚇得多日閉門不出?!傲印毖獮R菜市口時,此日,他們的知交好友無一人前往。
康廣仁就義后,暴尸兩日,才由廣仁善堂為之盛殮,抬棺到荒郊,葬于義冢,廣東南海會館為之立一無字碑。
八國聯(lián)軍入北京,才有人在碑石上鑿字曰:南海康廣仁之墓。后以維新同志沈藎之力,才返其遺骨于故鄉(xiāng)。
譚嗣同的遺體是瀏陽會館的老長班(管理員)劉鳳池收殮的。劉鳳池在譚嗣同行刑當(dāng)天自始至終在場,譚嗣同被殺之后,他趁著午夜無人之際,用蘆葦把譚嗣同的遺體蓋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瀏陽會館,又花了紋銀60兩購買棺材,把譚嗣同遺體收殮。到翌年,譚嗣同的親屬進京將其遺骨運回家鄉(xiāng)瀏陽。
林旭英勇就義后,其夫人沈鵲應(yīng)痛不欲生,她欲入京為夫收尸,被家人勸阻,林旭父母早亡,其叔父等親屬入京收殮其遺體運回福州安葬。
林旭以身為福州人而驕傲,但福州愚民卻不以他為驕傲。當(dāng)林旭的棺...
查看詳情>>與“革命先行者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義,身后事令人落淚”相關(guān)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