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對諸葛亮的評價很少有非議,諸葛亮除了功績還有哪些失誤?
“鞠躬盡粹、死而后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fā)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shù)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么高。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一個“謀”字上面。
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zhàn)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yè)。
若用現(xiàn)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jīng)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yōu)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
一代才華出眾的杰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jīng)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
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于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zhàn)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fā)現(xiàn)諸葛亮也并非為百戰(zhàn)必勝的常勝軍師,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jié)贊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zhàn),實際上是一場戰(zhàn)略上重大失誤、戰(zhàn)術上僥幸取勝的戰(zhàn)爭范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
空城計之戰(zhàn),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zhàn),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tǒng)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shù)蜀國的徹底滅亡。
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杰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宏愿,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統(tǒng)天下的遠大恢宏的戰(zhàn)略理...
查看詳情>>與“對諸葛亮的評價很少有非議,諸葛亮除了功績還有哪些失誤?”相關的文章
諸葛亮的兒子是否和他一樣厲害?打仗雖失誤但忠心耿耿
三分天下,自身才智卓絕,東吳的周瑜不能匹配,魏國的司馬懿曹操更不是對手,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個發(fā)明家,集外交、書法于一身,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諸葛亮不會的,如此一個全能的人才關鍵還對蜀國忠心耿耿,劉備肯定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人,這輩子才會得到諸葛亮這樣一個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那么諸葛亮如此厲害,他的兒子是否也和他一樣厲害呢?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他的養(yǎng)子,但是卻是諸葛亮同胞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和諸葛亮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一個為孫權,一個為劉備,分屬不同陣營,但兩人都沒有為此而相互猜忌,互相感情還不錯,諸葛亮最開始沒有兒子,因此請求收養(yǎng)諸葛喬,此時諸葛瑾還請示過孫權,孫權也是同意了的,諸葛亮將諸葛喬當做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因此十分嚴厲,諸葛亮為了鍛煉他,還讓他和士兵一起押運糧草。
諸葛瑾雖說沒有諸葛亮聰明,但是也是個才智過人的人,諸葛喬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遺傳了諸葛家的良好基因,和他的胞兄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名的,世人都認為諸葛喬比不上同胞哥哥,但是兩人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的,后來諸葛亮有了親兒子諸葛瞻,對諸葛喬也依然如同親兒子一般,只是諸葛喬胞兄諸葛恪在東吳被滅族,因此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又回歸了親祖父那一脈,以此來延續(xù)大房血脈。
諸葛亮一生也就只有這兩個兒子,養(yǎng)子諸葛喬后面的記載不多,但是諸葛瞻卻比較詳細,諸葛瞻從小也是非常聰明可愛,畢竟有個智商逆天的父親,不僅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十分驚人,諸葛亮還因為害怕兒子長大后不成器,因此特意寫了誡子書,來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謹記教誨,誡子書到現(xiàn)在也是我們經(jīng)常翻閱借鑒的著名書籍。
諸葛亮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就死在了五丈原,諸葛瞻也以八歲幼齡繼承爵位,后面更是娶了蜀漢公主,有一個對蜀國忠心耿耿的父親在前,諸葛瞻對于蜀國也是無比衷心,只是當時的劉嬋扶不上臺面,寵信黃皓,黃皓也因為有皇帝撐腰而為所欲為,諸葛瞻始終無法扳倒黃皓。
但是當時的蜀國人是非常信任諸葛一家的,諸葛亮的威望極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就算朝廷頒布了一道指令,不是諸葛瞻提出來的,百姓們也會相互轉告說這就是諸葛武鄉(xiāng)侯提倡的,由此可見諸葛父子對于蜀漢百姓的號召力到底有多大,也因此諸葛瞻其實是有點名不符其實的,后面魏國征西,諸葛瞻帶領張飛的孫子張遵和黃崇的兒子皇權一起迎敵,諸葛瞻沒有采納黃崇的提議迅速占領要地而錯失機會讓敵人進入平原,最后兵敗。
諸葛瞻打仗雖然失誤,但并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自我反省之后認為自己有三錯,對內不能除去黃皓這個奸臣,對外不能制衡姜維,更是無法守住蜀國國土,還有什么顏面回去,因此帶著十九歲的兒子和張尊一起戰(zhàn)死,諸葛瞻雖然沒有父親的才干,但是對比一般人還是非常不錯的,更何況他對國家的忠臣是無人能質疑的,不愧是諸葛亮的兒子。
查看詳情>>與“諸葛亮的兒子是否和他一樣厲害?打仗雖失誤但忠心耿耿”相關的文章
諸葛亮一生少有的誤判,他為什么會失誤?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經(jīng)典的橋段。諸葛亮出現(xiàn)了一生中難得的誤判,結果導致嚴重的問題。基于歷史的回放,即便像《三國演義》這樣把諸葛亮塑造成“類妖”的小說也不得不在此把諸葛亮打回原形。
對于馬謖失街亭的探討比較多,甚至有人認為馬謖守街亭根本就是完成不了的任務。這一點我認為太過簡單化了,如果兩軍交戰(zhàn),單純比軍隊人數(shù)或者戰(zhàn)斗力,那還要將領干什么?諸葛亮一心想打開北伐的局面,沒有任何心思去套路誰,這是絕對的。
馬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諸葛亮的親信,據(jù)說諸葛亮常常和他通宵達旦討論謀略,毫不疲倦,足以說明他和諸葛亮是非常對路的。馬謖善于謀劃,視野寬廣,短板就是缺少實踐經(jīng)驗。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選沒有實踐經(jīng)驗的馬謖守街亭?可以從諸葛亮和馬謖兩個方面解讀。
首先看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阻力很大,很多人認為蜀國與魏國實力差距太大,北伐難以實現(xiàn)目標。諸葛亮做了萬難之事,總歸因開局順利而緩解了壓力。諸葛亮初步的成功足以說明魏國也并非不可戰(zhàn)勝,北伐也并非畫餅充饑。諸葛亮面臨的另一個重大的壓力就是用人。他與馬謖的密切關系,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甚至乎劉備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因此敲打過諸葛亮。劉備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話,既是說馬謖的,也是暗示諸葛亮的。諸葛亮要讓人們相信他看準了馬謖是大才,正好需要人堅守街亭要塞,機會就順理成章給了馬謖。如果馬謖沒有出幺蛾子,以后諸葛亮用人就更能放開手腳。
遇到魏國名將張郃,馬謖缺少實踐的短板更加明顯
再看馬謖。馬謖把參謀的職能發(fā)揮到了極致,以至于讓諸葛亮和他近乎不分彼此了。馬謖心里肯定認為他不光謀略第一,實踐也不在話下。所以馬謖從心態(tài)上看,他是希望從幕后走向臺前的。有了諸葛亮全心全意的信任,馬謖的信心更足了。而且,可以想象馬謖在接受任務之前,向諸葛亮闡述了詳細而可行的計劃。諸葛亮一看,可以呀,干嘛不用馬謖。沒成想馬謖到了街亭又是另外一種想法,可能是靈機一動,也可能是照搬兵法臨時變更。這一變不要緊,注定了街亭丟失,也注定了北伐的失敗。
王平面對張郃不落下風
當馬謖的執(zhí)意請命與諸葛亮的有意放手成就了馬謖鎮(zhèn)守街亭的加持,何況也有很多人沒有實踐經(jīng)驗,把事情辦得妥妥的。當然諸葛亮對馬謖還是有略微的不放心,故而他派了穩(wěn)打穩(wěn)扎的王平做副將,其實就是希望可以綜合兩個人的優(yōu)點,更好的守住街亭。從實戰(zhàn)情況看,諸葛亮派王平輔助馬謖,是用對了人,王平實戰(zhàn)的經(jīng)驗本來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馬謖并不當回事,最后保留下實力,不至于全軍覆沒,取決于王平。
從人性看,是諸葛亮變相助長了馬謖的高傲,歷練馬謖走的步子也太快了。從王平的綜合表現(xiàn)看,諸葛亮一定悔青了腸子,為什么不讓王平為主將,讓馬謖為副將呢?這樣安排肯定比馬謖為主強。
與“諸葛亮一生少有的誤判,他為什么會失誤?”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