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駱賓王

    發(fā)布時間:2020-05-30
    1

    晚年駱賓王最經(jīng)典的詠蟬詩作,有著非常豐富的時代背景

    駱賓王最有名的作品
    駱賓王最有名的詩
    駱賓王的詩

    我們少年時代都曾經(jīng)學過駱賓王的《鵝》?!谤Z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那是我們少年時代最啟蒙的一首詩歌。但是除了這一首詩歌之外,我們對他的了解并不太多。

    結合歷史我們能夠知道一些,這個詩人雖然年少成名,但是一生的命運也是相當坎坷。這個詩人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樣,有個人的風格,對自己認定的事情絕不妥協(xié),這也是導致他人生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他和杜甫李白等人所抒發(fā)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寫這個朝堂多么的黑暗,沒有給他們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但是在駱賓王這里卻不是如此,其實駱賓王做的官職已經(jīng)相當高,他只是看不慣武則天的那些行為,直面上書諫言,這才導致他被下在牢獄之中。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古詩的題目就是駱賓王《在獄詠蟬》,駱賓王少年寫《鵝》婦孺皆知,老年寫“蟬”寓意更深厚。寫這一首唐詩的時候,駱賓王就是在監(jiān)牢之中。他本是初唐四杰之一,不光在詩詞文學方面有所成就,而且政治這方面也做出了一番業(yè)績。

    這首古詩寫的是秋蟬,但實際上也是在表達詩人自己高潔的人格追求。即便自己當前被關在監(jiān)牢之中,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都是無可指責的。不過他也知道現(xiàn)實世界是非常殘酷的。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詩歌當中寫的是秋蟬的困境,但實際但也是在寫駱賓王自己當前的境遇,被關進監(jiān)牢無人搭救。

    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內(nèi)心的高潔。詩詞當中的兩個字說明他這種追求,那就是“高潔”,看上去詠嘆的是秋蟬的品格,實際上是在寫自己無怨無悔??芍^句句神來之筆,字字震撼人心。

    歷史上來看駱賓王這個人確實非常耿直,他非常反對武則天,所以后來輔佐徐敬業(yè)討伐,最后兵敗被殺。雖然他人生失敗了,但是他執(zhí)著于自己所認定那一條道路,執(zhí)著于自己高潔的人格追求和理想,也確實做到了極致。

    這樣的一首詩詞,有著非常豐富的時代背景。這是晚年駱賓王最經(jīng)典的詠蟬詩作。


    查看詳情>>
    2

    ?駱賓王在獄中寫下的這首詩《詠蟬》詩句賞析,詩人借詩解憂

    駱賓王最有名的作品
    駱賓王最有名的詩
    駱賓王的詩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武后專政,駱賓王擔任侍御史,遭人嫉妒,含冤入獄。

    詩句賞析: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這里的“西陸”指的是秋天,“南冠”也就是楚冠的意思,在這里相當于囚徒。如今已是深秋,蟬兒叫個不停,蟬的叫聲,把我這囚徒的無限愁緒帶到了遠方。在我的牢房外面,有許多棵的古槐樹,古槐樹長得生機勃勃,每到傍晚的時候,太陽光照射下來,蟬兒就開始叫個不停,像是在發(fā)出輕微的嘆息,我感覺那種嘆息超過了以前的聲音,可能是所處的境況不同,蟬兒的叫聲也體現(xiàn)了詩人的悲涼,蟬的德行足以象征賢才能士,詩的開頭用起興的手法,用蟬聲來引起作者的客思,想到自己身處大獄,此生再難見到親人,又飽受這燥亂的蟬鳴,不禁內(nèi)心焦躁讓作者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這里的“玄鬢”指的是蟬的黑色的翅膀。此處詩人匠心獨特,這黑色的玄鬢很容易想到黑色的頭發(fā)象征著詩人年輕意盛,我不能忍受這秋蟬扇動著烏黑的翅膀,我卻白發(fā)斑斑,作者不禁想到了自己正值人生黃金時期鋃鐺入獄,滿頭華發(fā)竟一夜白頭。曾經(jīng)也和這秋蟬一樣,年輕氣盛,如今只因諷諫武則天幾次,便被打下牢獄,詩人運用比興的手法,委婉的寫出了自己的悲涼,這里的“白頭吟”是樂府曲名,此處詩人化用典故用女子對丈夫的忠貞來表示此刻詩人雖被國家拋棄處境凄涼,卻仍不忘國家,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的忠心,這里的“白頭吟“一語雙關,既是指作者的頭發(fā)白了,又暗示作者的衷心決心。同時也更體現(xiàn)了詩人無盡的愁緒。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里的“露重”是指秋天露氣濃重,“飛難進”是指蟬難以高飛,這里的“響”指的是蟬鳴聲,“沉”被淹沒,被掩蓋,秋天露氣濃重,蟬的翅膀被打濕,即使是可以展開雙翅,但也難以飛得很高。寒風凌冽,風聲輕易的就掩蓋了蟬的叫聲,這兩句話坐著都是在說蟬,卻字字沒有提到蟬,兩句話也都是在說自己,用露氣多,風聲大,來說明蟬飛行的環(huán)境,同時也暗示自己所受的壓力,“飛難進”三個字體現(xiàn)作者仕途失意,作者是在詠物,同時也是在說自己?!绊懸壮痢笔侵革L聲大了這響亮的蟬鳴也被風聲淹沒過去,詩巧用自然界的現(xiàn)象,以蟬自比,表達自己含冤入獄的悲憤。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予心”指的是我的心,誰能相信蟬的高潔的品質(zhì)呢?誰又能為我這個無辜的人申冤呢?詩人反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憐憫我的卻是蟬,只有蟬和我一樣懂我的寂寞悲傷,蟬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在想,什么時候能像蟬一樣脫下囚服獲得自由,體現(xiàn)詩人無限的哀怨,也令人惋惜。

    這首詩首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都用比興的手法,詩人借蟬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潔,托物言志,駱賓王在獄中寫下這首詩,多處運用典故,運用比興的手法,同時也有一語雙關,由寫物轉入寫人,又從寫人轉入寫物,人與蟬融為一體。體現(xiàn)詩人仕途不得志,詩人借此解憂。


    查看詳情>>
    3

    駱賓王一首送別詩,比《詠鵝》強出太多倍

    駱賓王最有名的作品
    駱賓王最有名的詩
    駱賓王的詩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駱賓王一首送別詩比詠鵝更為經(jīng)典的詩作,這首詩無論是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意境上,都要比《詠鵝》強出太多倍,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品讀。

    7歲的孩子每天都在干什么呢?就算現(xiàn)如今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接受著超前的教育,但是也沒有哪個家長敢說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出一首讓人拍手稱贊的詩。可是駱賓王卻能夠看著池塘里的大白鵝,作出了這樣一首流傳世間千年的作品,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只不過,成也《詠鵝》,敗也《詠鵝》,雖然我們都知道駱賓王是一位無比杰出的詩人,但是在提到他的名字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其實還是這首詩,這不免得讓他一些其他的經(jīng)典詩作明珠蒙塵。

    下面看看他的這首經(jīng)典送別詩。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干。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每當我們在提起人生境遇不順的詩人時,可能會想到杜甫,想到劉禹錫,但是卻總是忽略駱賓王,實際上駱賓王的人生境遇也是無比的悲哀。他的才學從少年時就已經(jīng)展露,可千里馬尚需伯樂,所以就算他有著非凡的才華,卻始終沒能夠得到“伯樂”的賞識,反而一次次地被人構陷??删退闳绱耍琅f堅強地面對一切,這點是最令人感到佩服的。

    這首詩是他寫給一位姓鄭的朋友的詩作,當時的邊陲經(jīng)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略,于是朝廷就需要派兵去駐守,那位姓鄭的朋友就接到朝廷的調(diào)令,即將前往遼陽的邊塞鎮(zhèn)守。于是駱賓王在為這位朋友送行的時候,便寫下了這首詩,整首詩文大氣,又充滿著豪情,透過詩文我們就能了解到駱賓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這首詩文的開篇兩句中,詩人就通過文字為我們營造出了一種非常緊張的氛圍,那時邊疆的烽火已經(jīng)點燃,很顯然戰(zhàn)爭就要開始了,于是俠客們披好戰(zhàn)袍,開始穿山越水,度過了桑干河。很顯然,詩文中的“俠客”說的就是鄭少府,雖然這是一首分別之作,但是詩人寫得卻并不傷感,相反充滿了豪氣,從中也能看出鄭少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而在詩文的第3句與第4句中,詩人則是用這兩句點明了本詩的主題“送別”。不過雖然是送別之詩,但是詩人卻又以柳葉與桃花將這離愁別緒沖淡,而且通過簡潔的描寫,就將鄭少府英姿颯爽的形象勾勒得淋漓盡致。

    緊接著在詩文的第五句與第六句中,詩人的寫作就變得更加豪氣萬丈,在這里詩人贊賞的是鄭少府的武藝。鄭少府可以將弓拉得如同滿月一樣圓,也能將手中的劍舞得如同天上的繁星,詩人用這種精妙的比喻,將鄭少府高超的武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并沒有寫戰(zhàn)場的情景,但是我們卻能夠想象得出,這樣一位俠客上戰(zhàn)場之后一定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最后在這首詩的末尾兩句中,詩人才開始帶有淡淡的哀愁,朋友已經(jīng)策馬遠揚,但是詩人卻仍舊靜靜地站在原地,看著朋友逐漸離開的身影,他在心中替朋友默默的祈禱著,你千萬不要像荊軻那樣無功而返,一定要在邊疆的戰(zhàn)場上盡情地綻放著你的英勇與豪放!


    查看詳情>>
    4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全詩,詩人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

    駱賓王最有名的作品
    駱賓王最有名的詩
    駱賓王的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這句詩出自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全詩如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六月,改元調(diào)露,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其實這句詩很明顯了,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猜到呢?如果沒有的話,小矣給個提示詞:“易水”、“燕丹”,如果沒有想到的話,那就繼續(xù)往下看吧!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

    《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發(fā)沖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后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

    這位輕生重義、不畏強暴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

    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lián)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

    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

    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

    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更為含蓄有味?!敖袢账q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

    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查看詳情>>
    5、

    七歲寫下《詠鵝》古詩的駱賓王,是靠什么文名滿天下的呢?

    古詩
    詠鵝古詩
    駱賓王

    提到駱賓王,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除此之外就未必知道他的更多信息了。所以很有必要講講駱賓王的生平故事,看看這位少小神通,青年才子,晚年遁入空門的歷史文化名人傳奇一生。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曾經(jīng)做過縣令?!对侚Z詩》傳說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詩句,細致的觀察力,嫻熟的寫作手法,讓他從小就“神童”的美譽。聰明好學的駱賓王沒有長歪,他尊師好學,青年時期進入道王李元慶的府中做門客。李元慶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異母弟弟。

    駱賓王在李元慶府中還有一段傳奇經(jīng)歷。初入李元慶府中,大家覺得他年紀小,沒有重視他,就這樣駱賓王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三年。直到有一天李元慶詢問門客如何遴選人才,這時候駱賓王提筆寫了一篇策論,強調(diào)人才不應該僅僅有能力,還要人品過硬,不能阿諛奉承。這樣的意見讓李元慶無法接受,于是駱賓王繼續(xù)去坐冷板凳。

    一直到駱賓王30多歲,他還是一介布衣。在唐代初年,想要入仕可以由達官顯貴推薦,駱賓王在無奈之下也想走這條道路。不過在官吏的眼中,駱賓王這個人無趣剛直,過于傲慢,不但沒人幫助他還紛紛落井下石,群嘲駱賓王汲汲于功名利祿。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駱賓王寫了一篇文章贊頌李治泰山封禪才被舉薦進了官場。

    駱賓王在官場中幾起幾落,沒做過什么大官,反而屢遭貶斥,后來被攆到西域軍營之中。駱賓王的抗打擊能力很強,到了軍營之后他發(fā)揮自己的文采為統(tǒng)帥寫各種軍中文書,于是有了機會被提拔為侍御史。這一次,在侍御史的任上,駱賓王被誣陷貪腐,最后落入獄中,關押一年之后才脫身。這一次駱賓王徹底死心了,對功名的渴望越來越淡薄。

    幾年之后,駱賓王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成為聞名天下的名人。李治病逝之后,武則天手握朝政大權,任人唯親,打擊李唐宗室子弟。唐朝開國元勛的子弟紛紛起兵反抗武則天的統(tǒng)治,其中最有聲望的是徐敬業(yè)的軍隊,駱賓王作為一名幕僚參與到徐敬業(yè)的大軍之中。他寫了一篇《討武氏檄》,文中歷數(shù)武則天的罪狀,寫明各地軍隊討伐武則天是為了匡扶正義。這篇文章有理有據(jù),用詞犀利,很有煽動性,一下子就成了人人誦讀的名篇。駱賓王靠這篇檄文名滿天下,成為人人皆知的才子名士。傳說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都認為駱賓王是人才,這樣的人沒有在朝堂之上是宰相的過失。

    其實李治統(tǒng)治時期駱賓王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李唐宗室是否執(zhí)政跟他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徐敬業(yè)不是駱賓王的知己,駱賓王加入到討伐武則天的隊伍中主要是為了發(fā)聲吶喊。他不甘心平凡度此生,他想要得到一次閃耀發(fā)光的機會。這樣說駱賓王也許有些過分,但仔細想一下,神童,才子,身上有著這些標簽的駱賓王是不是格外渴望功成名就。

    徐敬業(yè)沒有什么軍事上的才能,很快就被武則天鎮(zhèn)壓下去,駱賓王在亂軍之中生死不明。有人說他隱姓埋名跑到杭州出家避禍,通過偶爾流傳出來的詩句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行蹤。駱賓王的主要成就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他和王勃等人并稱為“初唐四杰”。


    查看詳情>>
    6、

    還記得小時候背的鵝鵝鵝古詩嗎?駱賓王開頭為什么只寫了三個鵝呢

    古詩
    駱賓王
    鵝鵝鵝古詩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憫農(nóng)》、《靜夜思》、《詠鵝》堪稱古詩詞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學語文教材里的不老神話,凡識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駱賓王的《詠鵝》,聽覺與視覺的交融,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契合,將鵝的悠然神態(tài)展露無疑,令人拍案叫絕。更有傳說此詩是駱賓王七歲所寫,這更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

    中國人喜歡對稱美,無論是建筑、繪畫還是詩詞作品,都力求和諧統(tǒng)一,然而《詠鵝》卻困惑了不少人:既然為五言古詩,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而不是“鵝鵝鵝鵝鵝”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的答案非常開放,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線索去接近它。為了更好地探究駱賓王寫下這首詩時的內(nèi)心想法,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詩的寫作背景,故事是這樣的。駱賓王從小就聰明伶俐,有“神童”之稱,遠近之人無不贊其智力超群。這一天,他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幾個回合下來,駱賓王對答如流,使客人大為驚異,于是客人將難度升高了。他將駱賓王領到池塘邊,指著水中白鵝,令其作詩一首,駱賓王稍稍思索之后,一首名垂千古的《詠鵝》就此誕生。由此可知,《詠鵝》是即興所作,渾然天成,沒有經(jīng)過詩人長時間的雕琢和打磨。

    據(jù)此有人猜測,駱賓王當時是見景成詩,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鵝,孩子嘛不講假話,有一說一,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便只吟出了三個“鵝”。還有人猜測,駱賓王當時是把這首詩吟誦出來的,首句“鵝,鵝,鵝”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它所用的朗誦用時和停頓時間都與五個字相同,為押韻起見,就只保留了三個字。

    不過,應注意的是,《詠鵝》的體裁是五言古詩,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廣為流行的律詩和絕句,具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漢樂府之后,形成于漢魏時期的一種新詩體。五言古詩沒有一定的格律,不講平仄,不限長短,用韻自由。并且,五言古詩最重要的一項自由是:每一句詩五個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就是說,駱賓王的《詠鵝》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說,駱賓王在創(chuàng)作時,根本就沒給這首詩定義是何樣的體裁,只是率性而為罷了。駱賓王憑借其天賦異稟的能力,寫下精彩的句子,卻不遵守韻律、格式上的條條框框,這恰恰體現(xiàn)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發(fā)揮。

    想李白之《行路難》三首,雖然被定義為七言古詩,但其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個字,尤以第二首為甚:“大道如青天”,“羞逐長安社中兒”,“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行路難,歸去來”,幾個字的都有,這就是古詩類題材的自由。試想,駱賓王一個七歲的孩子,卻能了解到專業(yè)的作詩知識并付諸實踐,可謂藝高人膽大。

    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假如一首詩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形式就沒有必要那么拘謹,可以做一些無傷大雅的突破。況且,《詠鵝》首句的字數(shù)縮減并沒有破壞韻律,沒有損壞整體的和諧,讀起來照樣是朗朗上口,那么它就可以成為千古名作。

    古詩詞本質(zhì)上是音樂性的,既然已經(jīng)具備了韻律之美,那么格律要求完全可以靠邊站。況且《詠鵝》的內(nèi)容絕對...

    查看詳情>>
    7、

    被稱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為何人生結局卻成了千古之謎?

    初唐四杰駱賓王
    駱賓王的傳奇人生
    駱賓王討武檄文

    提起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那么無疑就是李白和杜甫了,一個“詩仙”,一個“詩圣”,“李杜”二人,顯然是中國詩壇上的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最為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詩句,卻既不是出自李白之手,也不是出自杜甫之手,而是另有他人。

    這里的“另有他人”,說的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就是駱賓王,最為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詩句,正是出自這位駱賓王之手,而提起這首詩的名字,甚至就連幼兒園里的小朋友也都知道,那就是——《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在我們的人生之中,最早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恐怕就是駱賓王的這首《詠鵝》吧。

    這首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描寫的又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鵝,也正是這些原因,才使得這首《詠鵝》,成為了我們最入門兒的一首詩。另外,據(jù)說當年駱賓王在寫這首《詠鵝》詩的時候,年僅7歲;一位7歲的小孩子能寫出這么優(yōu)美的詩句,那么這個小孩子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于是,我們就很想知道,這位寫詩的7歲少年駱賓王,他最后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呢?

    駱賓王,生于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今浙江義烏人。駱賓王雖然出身貧寒,但他從小就是一位大才子,由于他在詩文方面的貢獻和影響,于是,他就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合稱為“初唐四杰”。

    中國歷來都是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的,所以,“學而優(yōu)”的駱賓王,自然也就走向了仕途。駱賓王先后擔任過“主簿”、“侍御史”等職,后來,徐敬業(yè)(初唐名將李勣之孫,李勣原姓徐,名徐世勣,因有大功于唐,就被李世民賜了李姓)起兵討伐稱帝的女皇武則天,駱賓王也就跟著去了。

    駱賓王跟著徐敬業(yè),在討伐武則天的道路上,真可謂是全心全意,滿腔熱枕,駱賓王不但鐵了心的要反武,而且,他還因此寫下了一篇大名鼎鼎的《討武檄文》,而要說起這篇《討武檄文》,那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話說駱賓王的這篇以聲討武則天為核心的《討武檄文》,最后還是落到了武則天的手上。可是,當武則天看到這篇罵她的文章之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因為文章氣勢磅礴,辭藻華美,竟責備起了當朝的宰相不能識別人才,以至于“人才外流”了。

    新唐書中是這么記載的: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并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關于武則天是真心愛惜人才,還是只做做樣子罷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們卻從側面,的確能夠看出駱賓王的文才。那么,如此有文才的駱賓王,最后為武則天所用了嗎?沒有!

    然而,盡管這一點可以肯定,但駱賓王最終的人生結局如何,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有人說,徐敬業(yè)兵敗的時候,駱賓王被亂軍所殺;也有人說,其實駱賓王并沒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誰知道呢?總之,當年寫《詠鵝》詩的7歲少年,其最后的人生結局,卻成了一個謎?;蛟S,我們更愿意相信,一代才子駱賓王,最后隱居了山林,就像他筆下的那...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