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唐代宗李豫

    發(fā)布時間:2020-05-30
    1、

    唐代宗李豫為什么會殺害這位太監(jiān)?原來李豫早看他不順眼

    唐代宗李豫
    李豫

    我們不是圣人,所以我們常常會有看不慣的人。

    唐代宗就很看不慣他家的管家:大太監(jiān)李輔國。

    李輔國原本不叫李輔國,而叫李靜忠,四十歲以前,跟他的名字一樣,只能在宮里想靜靜。當時的大明宮是高力士的天下,李靜忠同志不過是宮里的一個小渣渣。

    感謝安祿山,攪渾了大唐的水池,讓小雜魚也能偽裝成青龍。

    安史之亂,李靜忠跟著太子李亨跑路。跑到一半,李靜忠跟太子李亨說咱不跑了,咱們回頭跟安祿山干。干了兩天,李靜忠又說,咱上班不能沒有上崗證,既然皇帝已經(jīng)脫崗,就失去了統(tǒng)治天下的合法性,咱們另起爐灶吧。

    于是 ,李亨當了皇帝,是為唐肅宗,李靜忠也不必靜靜了,改名為李護國。

    打倒安祿山,國不用護了,于是,李靜忠正式成為李靜忠3.0:李輔國。緊接著他又扶持唐肅宗的兒子李豫上位成為唐代宗,李輔國就此成為了兩朝閹老。

    李輔國個性是比較張揚的,誰也不放在眼里。他甚至欺負過唐玄宗。

    有一天,已經(jīng)升級為太上皇的唐玄宗跑到勤政樓,他在樓上看風景,樓下的人看玄宗。百姓自發(fā)聚集在勤政樓下高呼萬歲,朝野震動。是為勤政樓事件。

    李輔國力攬狂瀾,讓唐玄宗趕緊下樓,還把唐玄宗遷到了深宮內院,為了保證搬遷活動的順利實施,李輔國搞了武裝拆遷,將唐玄宗嚇得從馬上掉了下來。

    李輔國還欺負過前輩高力士,把高力士打發(fā)到蜀地。將一個太監(jiān)打發(fā)到美女如云的四川,用心之險惡,不言而喻也。

    當然,唐玄宗是太上的皇,欺負也就欺負了,但李輔國竟然連唐代宗都欺負上了。

    李輔國跟唐代宗提了一個意見。

    “皇上,你以后就坐在宮里唄,外面的事情我?guī)湍愀愕肓恕!?/p>

    啥意思,這個家就是你當家作主,我就坐吃等死了?

    唐代宗點點頭,好,你辦事,我放心,外面的事情就交給你了。

    第二天,唐代宗發(fā)了文件,指示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先匯報李輔國。過兩天,又封李輔國為尚父。沒過一個月,再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

    李輔國感覺不能再好了,領導對他完全放心,沒有任何不滿。

    一個月后,李輔國的囂張連同行都看不下去。另一位大太監(jiān)程元振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幫助唐代宗。于是,唐代宗解除了李輔國行軍司馬跟兵部尚書的職位,讓程元振接管禁軍,又讓李輔國搬出皇宮。

    考驗人品的時候到了,如果李輔國社會關系好,應該會有人替李輔國說話。

    李輔國打個報告,請求退休,這是老招數(shù)。只要唐代宗一否決,李輔國就可以告訴天下,我老李還是有勢力的。

    可是,唐代宗馬上批了。

    老子現(xiàn)在很明白地告訴你,我不爽你很久了,因為我現(xiàn)在隨時可以弄死你!

    李輔國當時還不知道,一大早跑到中書省上班,結果被攔在門外,說你已經(jīng)下崗了,不能再進這個門。

    李輔國又氣又怕,跑進宮,跟唐代宗攤牌:“老奴事郎君不了,請歸地下事先帝!”

    唐代宗還是比較有風度的,客客氣氣地請李輔國放心,不要想太多。

    沒必要對一個將死之人發(fā)脾氣。其實,我們從來不發(fā)脾氣,因為我們搞不過別人時,發(fā)脾氣沒用,搞得過別人時,直接搞死別人,沒必要發(fā)脾氣。

    一個月后的深夜,一個武林高手潛入李輔國的家里,砍下了李輔國的腦袋跟...

    查看詳情>>
    2、

    唐代宗李豫掌握實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也是一位最為百姓辦實事的皇帝

    唐代宗李豫
    李豫

    唐代宗李豫出生在亂世之中,本應該是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他遇到了唐朝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所以從小便流離失所。一直到公無758年的三月被封為王,四月被立為太子。公無762年即們當上皇帝。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才正式搬回長安。

    唐代宗李豫當上皇帝以后,其實也是一個傀儡皇帝。本來皇后要除掉他,另立別人為皇帝。多虧了大臣李輔國、程無振通風報信。他提前囚禁了張皇后,才得以當上皇帝。但是,他當上皇帝以后也沒有掌握大權,當時的兵權掌握在李輔國手中。有一次李輔國竟然對唐代宗李豫說,陛下還年輕,只需呆在宮中就行了,有啥事老臣就替皇上辦了。唐代宗李豫這一聽,心中一驚,這是要取代我啊。沒辦法當時李輔國手中握有兵馬大權。唐代宗李豫只好聽從李輔國的安排。終于有一天,唐代宗李豫找到了機會,他安排人刺殺了李輔國,假裝成盜賊。這才從李輔國手中奪回了兵馬大權。

    唐代宗李豫終于真正的掌握了皇權。他親自執(zhí)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李適為兵馬大元帥。他要開始清理這些年留下來的叛軍。大唐王朝在這些年的歷史動蕩中元氣損傷太大。從以前的中央政府管理變成了現(xiàn)在的地方政府管理,好多事唐代宗李豫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但是唐代宗李豫他明白,國家領土的完整,必須要國家先統(tǒng)一。他還是堅持清剿叛軍。到了公元763年叛軍將令李懷仙殺死了史朝義并把他的頭顱獻給了唐代宗李豫,這才真的的終結了唐朝長達幾年的安史之亂。

    唐代宗李豫也是一個英明的帝王。在他統(tǒng)治時期,關中的百姓吃不飽,缺少糧食。他需要糧食。當時的糧食主要是由漕運來運輸,但這么多年的戰(zhàn)爭,使漕運都中斷了。他要改革漕運。于是他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貴人劉晏。這劉晏本來是一個地方官,他對人百姓的疾苦比較了解和同情。于是他主動上書朝延他要改革漕運。就這樣他才走馬上任,管理漕運。他先清理河道。以前是直接運輸,人力物力都很大,最主要是每一段的河道寬度不一樣。有的地方太小了,大船過不去。有的地方太大了,用小船運輸太浪費資源。于是他想到了分段運輸。這樣大大的節(jié)約了資源,也合理的利用了資源。他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立了糧倉。實行分段運輸。當?shù)谝淮Z食運到長安后?;实塾H自到碼頭迎接。

    唐代宗李豫做的第二件利民的事就是改革了鹽政。唐朝一開始是不限制鹽業(yè)自由買賣的,后來改為政府來經(jīng)營,被政府壟斷后的鹽政那叫一個亂呀,政府貪污腐敗,經(jīng)常讓百姓幫著運鹽還不給錢,更過分的是,政府還經(jīng)常提高鹽價,老百姓苦不敢言。唐代宗李豫上臺就改革了鹽政,首先精簡鹽政的從事人員,國家統(tǒng)一來采購鹽,再加價批發(fā)給各地的鹽商,為了防止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就這樣子鹽價大幅下降。百姓得到了實惠。

    公元779年,宮中傳出唐代宗李豫生病了,病得很重,都無法上朝了。沒多久唐代宗李豫就去逝了。

    唐代宗李豫雖然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但他在統(tǒng)一完國家后,還是為百姓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利國更是利民。要是多...

    查看詳情>>
    3

    唐代宗李豫剛上位就遇到了這些精魄人心的挑戰(zhàn),然后還重用了一位大宦官

    唐代宗李豫
    李豫

    太子命苦,并非嫡出

    李亨的太子名叫李豫,是李亨的長子,可惜的是,李豫并非張皇后所生,按照禮法,他不是嫡子。封建王朝,在繼承人的選擇方面一般按照周禮實行,嫡長子的身份說最尊貴的,屬于天子的合法繼承人,如果沒有嫡長子,那么首選嫡子。這么一來,李豫的處境也就比較微妙了,因為,后宮里還有個皇后,視他為眼中釘。

    說到這里,也得介紹一下張皇后的來歷。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李亨還是太子,他的太子良娣張氏甚得他的敬重。為什么用“敬重”一詞呢?因為,她當時所做之事還真是可以用賢良淑德來形容,如果不發(fā)生后面的政變,估計張皇后也會被尊為皇后中的勞動模范。

    馬嵬坡事變之后,李亨決定帶著僅有的人馬前往靈武重整旗鼓,張良娣也是隨從人員。在此期間,她的表現(xiàn)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每次住驛站,身懷六甲的她總是沖在前面,主動睡在榻的外側,把比較安全的內側留給李亨。李亨不解,問她緣故,她說:如今亂世,意外較多,如果一旦發(fā)生危險,妾身可以抵擋盜匪,殿下就能趁機脫離危險。娶妻如此,哪個男人還會有抵抗力呢?除此之外,張良娣在靈武期間,不顧自己身體,多次帶頭為將士縫制衣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所以,作為回報,李亨繼承皇位后,就將張氏立為皇后。

    這么一來,矛盾就來了,李豫作為長子,多次掛帥出征,威望較高,而張皇后作為后宮之主,她的兒子自然成為了嫡子,也就成了法理上的皇位繼承人。對于立太子這個事,李亨也不是沒有猶豫過,他屢次征求群臣的意見,得到的答復都是贊成李豫為太子。畢竟張皇后的孩子太年幼,如今時逢亂世,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嘛。經(jīng)過權衡,李亨最終還是立了李豫為太子,可是,這并不能保證張皇后心里能夠平衡。

    賢淑的婦女,不安分的心

    如果張氏不當皇后,或許她的人生會比較平淡。可是,上天偏偏讓她當上了皇后,這就賦予了她更多的野心和地位。有些朋友總說,假如自己能夠手握大權,一定不會為自己爭取利益,以拯救天下為己任。事實上,得到權力之后,人都會變。張皇后也不過是個凡人罷了,所以,她也難以逃脫這個魔咒。

    李豫當上太子之前,張皇后確實四處張羅,收買朝臣,為自己的兒子鋪路。要說此時朝中誰最得意,當然要屬李輔國了,所以,張皇后和李輔國還是有過一段非凡的交往的。李輔國也確實幫了她一些忙,不過,在太子選擇這件事上,但李豫的地位逐漸穩(wěn)定后,李輔國變卦了,她轉而投到了李豫的麾下。

    這也怪不的李輔國,和李豫的勢力比起來,張皇后無論是韜略還是人才隊伍都差了不少。李輔國是貧寒出身,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高位,他自然會非常珍惜,為了自保,他選擇站在李豫一邊,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隨著李隆基和李亨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張皇后并沒有安分起來,反而好像是看到了丁點希望似的,四處奔波,為自己的兒子唱贊歌。如此一來,她事實上就是在做一件事:找死。

    李隆基駕崩,李亨病危,親人們卻兵戎相見

    公元762年四月五日,大唐王朝的標志性皇帝李隆基駕崩于神龍殿,享年七十七歲。而此時,李亨卻只能躺在被...

    查看詳情>>
    4

    唐代宗李豫在戰(zhàn)場上有著赫赫戰(zhàn)功,但癡情也是他的標簽之一

    唐代宗李豫
    李豫

    李豫不僅是安史之亂的終結者,也是一位癡情的皇帝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边@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出了詩人忽聞平叛捷報后,欣喜若狂、興致勃發(fā),被人稱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該詩意境風馳電掣,結構行云流水,既是詩人喜極而泣的真情涌動,也是對唐代宗力挽狂瀾的由衷贊頌。叛亂平息了,愁悶多年的杜甫可以輕松地和妻子放歌縱酒了,而安史之亂的終結者唐代宗,卻因戰(zhàn)亂期間兩次被“棄妻”,陷入了難以自拔的苦楚之中。

    在歷史上,唐代宗李豫不僅是安史之亂的終結者,同時也是一位鮮有的癡情皇帝。李豫,原名李俶,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唐朝第九任皇帝。李豫十五歲時,封廣平王。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由唐玄宗做主,將秘書監(jiān)沈易直之女沈氏,賜給李豫做侍女。沈氏的母親是李豫的乳母,沈氏與李豫從小一起長大,情投意合。由于出身微賤,李豫無法將沈氏立為王妃。成為李豫女人的次年,沈氏生下長子李適(即后來的唐德宗)。沈氏雖非嫡妻,但李豫對她卻寵愛有加,二人相濡以沫十五載,感情甚篤。然而,安史之亂卻把他們拆散開來。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長安告危,唐玄宗倉皇西逃時,李亨、李豫父子隨行,“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于賊,后(沈氏)被拘于東都掖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軍先后收復長安和洛陽。在洛陽,李豫找到了失散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沈氏。當時,李豫“方經(jīng)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仍將沈氏安置在洛陽。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叛將史思明再次攻占洛陽,沈氏又陷賊手。聞此噩耗,李豫悲痛萬分。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也就是“官軍收河南河北”后,洛陽收復,叛軍潰敗,李豫再次進洛陽尋找沈氏,但“失后(沈氏)所在,莫測存亡”。(見《舊唐書·后妃傳》)

    沈氏兩次被棄,一次身陷囹圄,一次飄渺無蹤。李豫不是薄情漢,兩次被迫“棄妻”,均是由特定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從大量史籍并結合當時的情況分析,李豫第一次“棄妻”,是出于無奈;第二次“棄妻”,則另有苦衷。唐玄宗決定幸蜀時,事發(fā)倉促,時間緊迫,不可能顧及到一個“良家子”出身的孫媳婦;再者,李豫當時只是一個皇孫,身輕言微,也沒辦法決定誰去誰留。等到李豫再次見到沈氏時,雖成為皇太子,但張皇后卻一心要除掉李豫,好讓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李豫身處險惡,也決不敢把沈氏送到長安這個政治漩渦。史籍中的“從幸不及”和“未暇迎歸長安”,顯然是史官的春秋筆法。

    天涯兩茫茫,不見歸路,一片癡心向誰訴?沈氏的失蹤,讓李豫愁悶一生,苦楚一生。沒有心上人與他溫馨相擁相伴,沒有心上人跟他分享成功喜悅,李豫即使登上了帝位,也未免終日唉聲嘆氣,寂寥纏身。沈氏雖然無覓處,但李豫對她的思念卻沒有停歇。安史之亂平定后,李豫多方“遣使求訪”沈氏的下落,但杳無音訊。

    當時,李豫已經(jīng)有好幾個兒子...

    查看詳情>>
    5、

    唐代宗李豫為大唐立下哪些卓越戰(zhàn)功?原來他之前是天下兵馬的大元帥

    唐代宗李豫
    李豫

    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后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以養(yǎng)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歷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于元陵。

    李豫于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東都上陽宮,是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太后吳氏 。初名俶,十五歲時封廣平郡王。唐玄宗有孫百余人,唐代宗是嫡皇孫。史載代宗“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于色。仁孝溫恭,動必由禮。幼而好學,尤?!抖Y》、《易》,玄宗鐘愛之” 。

    安祿山叛亂,京城陷落,李豫跟隨唐肅宗搜兵靈武,任天下兵馬元帥。至德二年(757年)盛夏過后,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二十三日,肅宗犒賞三軍,總攻長安、收復京師的戰(zhàn)斗即將打響。九月十七日,唐朝大軍正副元帥廣平王、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yè)為前軍,王思禮為后軍,回紇兵馬由葉護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于今陜西長安南)以北橫亙30里,與叛軍10萬人擺開了決戰(zhàn)的陣勢。

    戰(zhàn)斗一開始,敵人驍將李歸仁出陣挑戰(zhàn),唐軍前隊進逼相應,遭到敵人突然反撲,軍中大亂。正當危機關頭,壯勇絕倫的李嗣業(yè)奮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戰(zhàn),必將一敗涂地?!闭f著,竟卸下鎧甲,光著膀子,掄起長刀,沖向敵陣。敵軍被其英勇所震懾,唐軍也士氣大振,陣腳方才穩(wěn)住。李嗣業(yè)乘勢率領前隊軍卒各執(zhí)長刀,列陣而進,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軍陣似銅墻鐵壁壓向敵人。剎時之間,疆場上戰(zhàn)馬嘶鳴,刀槍撞擊聲、士兵吶喊聲,響成一片。這場血戰(zhàn)一直從午時打到酉時,直到夜幕降臨,敵軍潰逃而去。戰(zhàn)場上留下6萬多具尸體。叛軍退入長安后,連夜逃跑了。唐軍得到戰(zhàn)報,李豫立即下令入城。京師長安淪陷安史叛軍15個月后終于收復了。

    起初,肅宗急于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執(zhí)行。廣平王李豫與回紇葉護太子說:“現(xiàn)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么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后再履行約定?!被丶v葉護太子吃驚地跳下馬跪下來捧著廣平王李豫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庇谑桥c仆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jīng)過,扎營于水東岸。(當時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廣平王李豫只是拜沒有跪,而回紇葉護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拜廣平王李豫,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后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于是廣平王李豫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

    查看詳情>>
    6、

    唐代宗李豫的為人處世與和諧治家的理念,值得我們后人去學習與稱道

    唐代宗李豫
    李豫

    安史之亂將沉浸在太平繁華美夢中的大唐猛然拉下神壇,老朽沒落的唐玄宗在無奈失落中死去,悲憤的唐肅宗苦苦支撐了六年也一命嗚呼,這爺倆將一個超級大亂攤子扔給了唐代宗李豫。

    寶應元年(762年),專權的宦官李輔國殺死了張皇后,唐肅宗也受驚嚇而死,李俶于唐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時年36歲,是為唐代宗。唐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唐代宗雖有撫平戰(zhàn)亂創(chuàng)傷的意愿,但動蕩和磨難不僅抵消了他建設國家的熱情,也使他開拓進取的銳氣嚴重受挫。大唐帝國往日的盛景已是時過境遷,成為人們心中無法再現(xiàn)的記憶了。

    唐代宗的成長注定是不平凡的,他雖然在治國上留下很多缺憾,但是在治家上卻很有方法,值得贊賞。唐代宗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還頗具幾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層次、全方位的。他為人特別寬厚、仁義,孝敬長輩、愛護兄弟、關愛老婆、優(yōu)待親屬,甚至連對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對祖父玄宗,父親唐肅宗都做到了生前盡孝,死后懷念,是一位仁孝至極、親情篤厚的大好人。據(jù)史載上元末年,宦官李輔國與張皇后合謀遷移太上皇玄宗于西內,太上皇大為氣惱,不久病重。

    當時,唐肅宗雖泫然泣下,對父皇深表同情,卻無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樂而身染重病,此時身為太子的李豫,冒著太子之位可能不保的風險,不顧張皇后,李輔國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來奔跑于祖父和父親的兩宮,侍奉于祖父和父親的病榻旁,躬身藥膳,衣不解帶者久之。唐代宗即位后,對張皇后與李輔國耿耿于懷,因為李輔國和程元振手握禁軍,唐代宗表面尊禮,而內心實欲除之,以報祖父和父親被害之仇。寶應元年十月,唐代宗利用李輔國和程元振兩大宦官爭權的矛盾,夜間派一名有忠義之勇的武士,竊殺李輔國之首級和一臂而去。唐代宗將李輔國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靈。

    唐代宗雖自幼喪母,但登基之后懷念生母恩重,故對外祖父家封賜甚厚。他追贈外祖父吳令桂為太尉,任命吳令桂母弟,宣城令吳令瑤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陽郡公,吳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將吳令瑜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子諭德,濟陽郡公,封元舅,盛王府錄事參軍吳溆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陽郡公,后遷鴻臚少卿,金吾將軍。唐代宗另一舅父吳溱與吳溆同日開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陽郡公。

    唐代宗對教育過他的老師也十分尊重,國子博士張涉為東宮侍讀,他登基當晚便請老師進宮,事無大小皆咨詢請教,后來又拜老師為右散騎常侍兼任翰林院學士。

    唐代宗對兄弟的手足之情也極為重視,他的三弟李倓頗具才能,但是因為張皇后和李輔國陷害,被唐肅宗賜死,事后他每與四弟李佖談到李倓時,總是流涕不已,他一繼位就立即下詔,追贈李談為齊王,后來到了大歷三年五月,這哥倆又談論到了李倓死得冤屈的事,李泌建議仿照玄宗追贈岐王李范為惠文太子的前例也追贈李倓為太子,唐代宗卻哭泣說:“吾弟首建靈武之議,成中興之業(yè),歧豈有此功,竭...

    查看詳情>>
    7

    一代賢君唐代宗李豫為何會如此多愁善感?帶你縱觀唐代宗的一生

    唐代宗李豫
    李豫

    大唐是一個頗為國人驕傲和向往的王朝,可那只是在前期的輝煌,及至安史之亂后,那大唐便悲催得不行不行的了。從玄宗第一次從長安開跑算起,唐朝皇帝被迫或被挾持跑路的次數(shù),達到了驚人的七次之多。

    不要覺得這當了皇帝就很是享福的事,其實在唐安史之亂時,當皇帝還真是件辛苦的事,這肇事的唐玄宗自然是不管了,當他的太上皇去了,但卻苦了他的后繼之人了,尤其是他的孫子唐代宗李豫。不但苦苦地收拾他那留下的那一堆地爛事,并且還學他一樣,當了回跑跑。

    唐代宗李豫,生于726年,初為廣平郡王,于763年登基,是為廣德元年,在位17年,逝于779年,享年53歲。

    他玄宗時在宮中當皇孫應該是享過幾天福的,及至跟著這親爺爺跑上了路便一路地悲催了起來。他是肅宗李亨的長子,也是唐王朝第一位以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其母親為李亨的妃子吳氏,吳氏系罪臣之后,地位卑微,命運堪憐,只后來被李豫追封為章敬皇后。

    李豫自幼性溫和敦厚、相貌出眾、才情過人。雖然,李亨并非是玄宗最寵愛的兒子。但是,對于這個長孫,玄宗卻是寵愛有加。對于自己的父親并不是特別受祖父所信任,而自己又格外受到父親的正妃張良娣的排擠。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李豫獲得祖父的青睞,無疑與他自身的修為是分不開的。史上稱李豫在“百孫院”中為佼佼者,萬眾矚目。

    他是帝王中少有的同時為對祖父、父親盡孝和治喪的皇帝,特別是在那還充滿著變數(shù)的亂世之時,他不顧及自己的危險,始終留在祖父和父親身旁服侍左右,以盡兒孫之道。

    在大唐所有皇帝中,他可以說是最累的一位,他父親唐肅宗即位后,他以太子的身份投入到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爭中,他戎馬一生,也癡情了一生,戰(zhàn)亂讓他同嬌妻分離,尋找十年未果,終日郁郁寡歡。他父親未能看見戰(zhàn)亂平定的那一天便離世,他登基后,面對亂波未平,百廢待興的一片亂象,開始了疲憊忙碌的皇帝生涯。

    依他的才能來說,當然不能同其先祖太宗相比,同早期的玄宗也差了不少,但他卻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在平定戰(zhàn)亂后,努力恢復數(shù)年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將傷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李豫三十歲,他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東征西討,平定叛亂,可以說,他是一位在戰(zhàn)火中成長起來的儲君,這同現(xiàn)在我們看見那些清宮戲中的阿哥們,在宮內勾心斗角那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他的祖父和父親留下的不僅有大唐國土的滿目瘡痍,而且在宮廷內也遺留下了很大的后遺癥,這就是宦官專權。當時專權的大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手握禁軍,權傾一時,這是代宗即位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表面對其尊之以禮,而內心實欲除之,他利用李輔國和程元振兩大宦官爭權的矛盾,終于找到機會派人將其刺殺,告慰了先祖先父之靈。

    他在歷史上還是位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還頗具幾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層次、全方位的。他為人特別寬厚、仁義,孝敬長輩、愛護兄弟、關愛老婆、優(yōu)待親屬,甚至連對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對妻子的情感...

    查看詳情>>
    8、

    史上最早發(fā)“災難財”的朝代,這些官員都做了什么?

    發(fā)災難財
    唐代宗李豫
    唐朝韓滉

    公元777年秋,唐朝中原地區(qū)連降大雨,洪災泛濫,莊稼顆粒無收。最讓唐代宗頭疼的是,中原鹽池讓洪水給淹了。這是唐朝的主產(chǎn)鹽區(qū),支撐國家的大部分財政。一場大雨將鹽池沖了個稀里嘩啦,那稅收就一個子兒也收不上來了。正在代宗手足無措時,河中府的鹽戶聯(lián)名上書朝廷,要求減稅。

    這時,主管全國稅收征管工作的財政部副部長(戶部侍郎)韓滉坐不住了,唯恐鹽戶要求減稅,影響自己的收入和前程,便快馬加鞭地遞上了一份調查報告,他在報告中說,中原地區(qū)是下了很大的雨,但據(jù)調查,對河中鹽池并沒有太大影響,所以,該收的稅還是要收的。而最讓代宗興奮的是,韓滉接著說,一定是皇帝您的德行感動了上蒼,那地方還生出了一種顯示靈瑞的天然鹽。

    韓滉的這招欺下瞞上、企圖發(fā)“災難”財?shù)淖龇?,使其他官員也都蠢蠢欲動。這樣的好事兒,不能讓韓部長一人干了啊,大家都來湊個份子吧。于是,渭南縣長劉藻及時跳出來配合韓滉。他在寫給代宗的報告里說,大雨雖多,但有皇帝您的龍威庇護,我們渭南縣境內連一棵青苗都沒有受損,不信,您來看看吧。劉藻之所以敢睜著眼睛說瞎話,他是這么想的:下這么大的雨,沒有人會真跑來搞什么災情調查。

    但代宗這回還真較真了。這出想象力超群的童話演得這么熱鬧,這般神奇,不能不懷疑一下,也必須驗證一下。“代宗疑其所奏,遣巡御史趙計、諫議大夫蔣鎮(zhèn)前往視察”。代宗派出調查組分赴兩地,調查兩個奇跡的真實性。不久,調查結果就出來了。估計兩位組長拿了不少好處,最終的調查結論竟驚人的相似。“渭南青苗事件”調查組組長趙計回來匯報說:劉藻縣長說的一點不假,那兒沒有受災,百姓該干嗎還干嗎,舒坦著呢。“河中鹽池事件”調查組組長蔣鎮(zhèn)也回來匯報說:皇上啊,真是神奇得不得了,河中那兒的“瑞鹽”真如韓滉說的,一片一片的,白得晃眼啊!至此,這出聯(lián)想豐富的童話劇除了韓滉和劉藻在前臺吹拉,又加入了新成員趙計和蔣鎮(zhèn)在后臺彈唱。陣容越來越豪華,聲勢越來越強大,內容越來越神奇。

    在臺下欣賞童話劇的貴賓代宗心里就犯嘀咕了:渭南離我這兒也不是很遠啊,下這么大的雨,京城里的好些大樹啊房子啊都被雨水沖倒了,難不成渭南的莊稼都是鋼筋鐵骨?代宗覺得這事兒比較離譜,比較雷人。于是,他又派出了以御史朱敖為組長的第二撥調查組,去渭南調查。這一次,朱組長知道皇帝不相信劉藻說的話了。所以,他不敢?guī)颓涣耍鐚嵶鄨蟠冢簞⒃搴挖w計之前所說都是糊弄皇上您的,渭南縣受災面積高達3000余頃。被下屬忽悠的代宗這回動怒了,將正在臺上表演得起勁的劉藻轟回了老家,跟在劉藻后面起哄的趙計也被踢出了京城。

    奇怪的是主演韓滉,他的想象力遠比劉藻豐富,牛皮也遠比劉藻吹得大,但卻什么事兒沒有。為什么?雖然“瑞鹽”事件在民間成為盡人皆知的丑聞,但韓部長超群的想象力卻擊中了最高領導人代宗的知識真空。代宗不知道鹽是怎么來的,他坐在龍椅上還以為那白花花的鹽巴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呢,所以他不懷疑。領導都不懷疑,其他人就更不...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