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清明呈館中諸公原文及翻譯(附注釋)
《清明呈館中諸公》是由高啟所創(chuàng)作的,這首詩所抒寫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現(xiàn)得特別含蓄委婉、曲折隱微,在高啟的律詩中又是一種格調(diào)。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肚迕鞒署^中諸公》的譯文及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明呈館中諸公》原文
明代:高啟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清明呈館中諸公》譯文
一樹樹楊柳披拂著新火的輕煙,沿隨著官墻透迤蜿蜒;杏仁麥粥香氣溢散,家家戶戶互相饋送,一片騰歡。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舉目但見無盡的青山;節(jié)逢清明,更令客子無不把家鄉(xiāng)深深懷念。
看那卞壺祠邊春草迷亂,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鋪滿。
幸虧還有館中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來美酒痛醉一番。
《清明呈館中諸公》注釋
館中諸公:即史館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館:指翰林院國史編修館。
新煙,古時風(fēng)俗,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煙。禁垣(yuán):皇宮的圍墻。
杏酪(lào):傳統(tǒng)習(xí)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白下:南京的別稱。
卞(biàn)侯:卞侯即晉朝的卞壺。他曾任尚書令,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zhàn)死,被埋葬于白下。
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shè)官職,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京華:即京都。
《清明呈館中諸公》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高啟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與宋濂等人編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時節(jié),詩人與翰林同官唱和玩樂,寫下了這首詩。創(chuàng)作背景
《清明呈館中諸公》賞析
清明節(jié),舊時風(fēng)俗為人們掃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觸發(fā)客居在外的游子的鄉(xiāng)思。這首詩所抒寫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現(xiàn)得特別含蓄委婉、曲折隱微,在高啟的律詩中又是一種格調(diào)。
“清明無客不思家”,既曰“無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nèi)。不過,全詩直接抒寫思家之情語,僅此一句,其余則著力描寫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謂色彩繽紛,明麗如畫,甚至有畫所難到者。但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陶醉,從而消釋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見景生情,反而更襯托、引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情。
官墻外的垂柳,絲絲弄碧,新煙縈繞;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發(fā)出陣陣的芳香。這風(fēng)光節(jié)物無不在告訴作者清明節(jié)的到來,自然也會喚起他往歲在家鄉(xiāng)與家人共度佳節(jié)的種種回憶。這一來,客居青山環(huán)繞的京師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鄉(xiāng)來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五、六兩句,意更深曲復(fù)雜。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化用《楚辭·招胞士》語:“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婆婆?!币言⒂兴?xì)w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與卞侯墓并置,以落花與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貴難久恃,盛時難長留的感慨。
作者來京前曾寫道:“北山恐起移文誚,東觀慚叨論議名?!?《被詔將赴京師御別親友》)于《赴京道中逢還鄉(xiāng)友》詩中又曾寫道:“我去君卻歸,相逢立途次。欲寄故鄉(xiāng)言...
查看詳情>>與“清明呈館中諸公原文及翻譯(附注釋)”相關(guān)的文章
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帶譯文)
《折桂令·客窗清明》元曲作家喬吉晚年所寫。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xiàn),不消說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lǐng)起,轉(zhuǎn)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xiàn)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折桂令·客窗清明古曲賞析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元代:喬吉
風(fēng)風(fēng)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譯文
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fēng)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說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yuǎn)很遠(yuǎn)。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發(fā)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xiàn)。忽然間,我發(fā)現(xiàn)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檐。
注釋
⑴窄索:緊窄。
⑵甚:甚是,正是。
⑶檐牙:檐角上翹起的部位。
鑒賞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xiàn)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于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jié),時屆暮春,經(jīng)過風(fēng)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欞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xì)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著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lǐng)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dāng)然沒有好心情??椭械那閼选⒅刂匦氖潞吞煅钠吹目鄾r,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jìn)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詩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說明自己白發(fā)因愁而生,表現(xiàn)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說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zhuǎn),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著春來柳發(fā)的一片生機(jī),給這家人家?guī)戆蝗坏拇阂夂蜕畹那槿ぁ4饲榇司?,更反襯出游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喬吉簡介
喬吉(1280?~1345) 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一稱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鐘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美姿容,善詞章,以威嚴(yán)自飭,人敬畏之”,又作吊詞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百年光景還爭甚?空贏得,雪鬢侵,跨仙禽,路繞云深?!睆闹写舐钥梢娝臑槿恕∽鞔婺渴?,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玉簫女兩世姻緣》三種傳世。
查看詳情>>與“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帶譯文)”相關(guān)的文章
清明原文帶翻譯(含注釋)
想要學(xué)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詩譯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節(jié)這天細(xì)雨紛紛,路上遠(yuǎn)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yuǎn)處的杏花村。
詞句注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dāng)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dāng)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一說在今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jìn)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jì)世之才自負(fù)。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查看詳情>>清明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清明這個節(jié)日,古時候的氛圍和我們現(xiàn)在是不一樣的。在當(dāng)時,清明節(jié)本該是家人團(tuán)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的時節(jié)。但是詩人杜牧卻在這天發(fā)出了“欲斷魂”的感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隨著好工具小編的腳步,一起往下看吧!
清明古詩原文
清明
杜牧 〔唐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xì)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dāng)?shù)刂撕翁庂I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
這首小詩意境清新,筆調(diào)秀雅,既寫出了山村水鄉(xiāng)的春光之美,又表現(xiàn)了雨中看景的深邃迷離。在略帶朦朧的渾成之中透出俊逸,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美感。
注釋
1.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dāng)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2.紛紛:形容多。
3.欲斷魂:形容極其傷感。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
4.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jìn)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古詩拓展
一、秋夕
杜牧 〔唐代〕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二、泊秦淮
杜牧 〔唐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三、江南春
杜牧 〔唐代〕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查看詳情>>與“清明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