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三國袁紹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1、

    三國里袁紹與袁術相比誰更強點?袁術是個什么樣的人

    三國
    袁術是什么樣的人
    袁紹袁術

    一、袁術生平簡介

    袁術,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縣)人,是司徒袁逢的嫡次子,而袁紹是袁逢的庶子。所謂“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而“庶子”,則是妾或者婢生的孩子。就拿這點來比,袁術的身份比袁紹高貴多了。因為按照中國古代的家族制度,嫡子才有繼承權,可以繼承父親的身份和家產,而庶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只能受盡別人的冷眼和。

    袁術年紀小于袁紹,所以在公開場合,他得“以兄事之”。但是,袁術打心眼里就很看不起他那位哥哥,在私下里經常跟別人說袁紹的壞話,比如他說:那群家伙不追隨我,反倒去追隨我家那位奴才(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這也就罷了,袁術還寫信給公孫瓚,污蔑袁紹,說他不是袁家的親生骨肉。顯然,袁術是很看不起袁紹的,甚至認為他不配當袁家人。后來這件事不知怎么地,流傳了出去,袁紹面子上很掛不住,開始憤恨袁術。這件事,為他們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注解:歷史學家,對袁紹的身份有爭議。有認為他是袁逢的兒子,跟袁術是同父異母兄弟。也有人認為,袁紹跟袁術是堂兄弟關系。但是袁紹要長于袁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這篇文章中,為了敘述方便起見,我采納前一種說法。

    袁術的祖上,有四個人當過三公(具體參見我寫的上篇文章)。袁家的勢力是很大的,可謂是門生故吏遍天下??恐依锏年P系,袁術被舉為孝廉,后來又擔任郎中、折沖校尉、虎賁中郎將等職,真可謂是青云直上,羨煞他人。

    二、袁術是個什么樣的人?

    1、膽小如鼠,懦弱無能

    大家別看袁術出身在富家豪門,小時候世面估計也見得多,但他是個很懦弱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

    “董卓之亂”,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董卓被召入京城后,挾持了天子和文武大臣,殘殺無辜,陷害忠良,遭到了天下人一致的謾罵。而袁術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他本人也屢受漢恩,過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生活。在董卓把持朝政,霍亂朝綱的時候,他應該挺身而出,跟董卓血戰(zhàn)到底。可是袁術一聽說董卓將漢少帝廢掉后,就逃走了(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袁術的做法,真是令人不齒!想那袁紹,還跟董卓有過一次沖突呢!在董卓問他對廢帝的看法時,他還表示一臉不屑,堅決不同意。而當董卓咄咄逼人,拔出刀,想殺了他時(爾謂董卓刀不利乎)。袁紹的表現(xiàn)也很讓人佩服,他也拔出刀,做出要跟董卓拼命的樣子(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2、奢靡無度,橫征暴斂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袁術的評價是:

    “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p>

    “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p>

    《后漢書》的范曄對袁術的評價是:

    “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恣為厭?!?/p>

    陳壽和范曄,都是很嚴謹和正直的歷史學家,他們都這樣說,大家可想而知袁術有多“壞”了。

    3、心胸狹隘,器量狹小

    第一,前面說過,袁術只因袁紹不是嫡子,就在背后詆毀他。

    第二,袁術為了牽制袁紹,防止他勢力壯大,居然聯(lián)合外人公孫瓚。

    第三,袁術逃到九江后,殺死揚州刺史陳溫,霸占了揚州這塊地盤。

    由此可見,袁術的心胸有多么狹小了。

    4、愚蠢至極,自作聰...

    查看詳情>>
    2、

    三國里著名的袁紹是怎么死的?袁紹的身世背景可謂是高貴無比

    三國
    袁紹怎么死的
    袁紹的身世背景

    袁紹怎么死的?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xiāng)袁老村)人。出身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京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為司空、司徒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初為司隸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lián)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zhàn);但不久聯(lián)合軍即瓦解。

    此后,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袁山松書記載,袁紹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就將袁紹過繼給袁成。袁逢另有一子袁術,所以血緣上,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如由繼承關系來看,也可以說是從兄弟。紹自少喜結交當時上層社會的豪爽之士。188年,以虎賁中郎將的身份被舉薦為司隸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八校尉的領袖。少年折節(jié)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fā)。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西園八校尉之首的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祁鄉(xiāng)侯。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lián)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統(tǒng)率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并。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后又奪得青州、并州。

    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北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qū)實際統(tǒng)治者。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fā)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監(jiān)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zhàn)。袁紹采納后者的意見,五年,發(fā)布討曹檄文,率十萬精兵進軍黎陽。袁紹與曹操決戰(zhàn)于官渡,大敗,主力七萬多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后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并于曹操。三國演義中,袁紹出身名門望族,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率先舉起反董大旗,聯(lián)合18路諸侯討伐董卓。

    先后吞并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為中原地區(qū)非常有實力的諸侯之一。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戰(zhàn)敗,損失慘重。那么,袁紹怎么死的呢?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元氣大傷,兩年后慚憤病死。

    查看詳情>>
    3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zhàn)袁紹為什么會輸?失敗的原因在于袁紹自身

    三國
    官渡之戰(zhàn)袁紹為什么會輸
    官渡之戰(zhàn)袁紹失敗的原因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爆發(fā)大戰(zhàn)。當時,袁紹有精兵十萬,良馬萬匹,而曹操的兵力只有一萬左右,結果袁紹卻被曹操打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zhàn)。

    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zhàn)中敗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曹操具有高超的用兵謀略和智慧才能,另一方面則是袁紹自己在官渡之戰(zhàn)中犯下了太多的失誤。

    1、不聽沮授之言

    建安四年,袁紹在剛剛打敗公孫瓚之后,便急不可耐地準備發(fā)動對曹操的戰(zhàn)爭。

    沮授認為,之前為了討伐公孫瓚,袁紹連年出兵,致使百姓疲困,積蓄不足,如今雖然打敗了公孫瓚,卻不是出兵攻打曹操的好時機。

    沮授進而對袁紹提出三點建議:一、抓緊農業(yè)生產,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二、派使者將消滅公孫瓚的捷報呈獻天子,如果捷報不能上達天子,就上表指出曹操斷絕地方與朝廷聯(lián)系的罪責,然后出兵進駐黎陽,逐漸向黃河以南發(fā)展。這樣出兵攻打曹操,才會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三、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銳騎兵去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不得安定。

    但袁紹認為,沮授的計策過于持重,不是隨機應變的謀略,最終還是采納了郭圖、審配的意見,把沮授所統(tǒng)領的軍隊分為三部分,由沮授、郭圖和淳于瓊各統(tǒng)一軍,準備攻打曹操。

    2、錯失良機

    車騎將軍董承聲稱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詔,與劉備一起密謀刺殺曹操。等到曹操派劉備與朱靈去截擊袁術時,劉備便趁機殺了徐州刺史車胄,駐軍小沛,脫離曹操的掌控。

    昌豨以及其他郡縣官員聽說劉備在小沛,也紛紛背叛曹操,歸附劉備。劉備因此擁有數萬部眾,于是便派使者與袁紹聯(lián)系會師。

    曹操派劉岱和王忠率軍進攻劉備,被劉備打敗,曹操因此決定親自率軍討伐劉備。

    就在此時,冀州別駕田豐勸袁紹趁機攻打許都,說:“曹操與劉備交戰(zhàn),不會立即分出勝負,將軍率軍襲擊他的后方,可以一舉成功。”

    但袁紹卻因兒子患病而未能出兵,氣得田豐舉杖擊地,感嘆說:“唉!遇到這種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得病而放棄,可惜啊,大事完了!”

    3、內部意見不統(tǒng)一

    等到曹操打敗劉備,回軍官渡,袁紹這才開始計議進攻許都。

    田豐認為,曹操已擊敗劉備,許都已不再空虛,時機已失。故而他建議袁紹,一方面按兵不動,對外結交英雄,對內抓緊農耕,加強戰(zhàn)備,據守山川險固,準備與曹操打持久戰(zhàn);另一方面挑選精銳之士組成奇兵,頻繁騷擾攻擊曹操薄弱之處,使得曹軍疲于奔命,百姓無法安心生產。

    田豐的這個建議,與沮授之前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老成持重的策略,但袁紹還是不加以采納。田豐極力勸諫,結果冒犯了袁紹,袁紹認為田豐擾亂軍心,就把關押起來。

    二月,袁紹出兵攻打曹操。出軍前,沮授召集宗族,把自己的家產分給族人,說:“得勢則權威無所不加,失勢則連自己性命也保不住,真是可悲!”他的弟弟沮宗說:“曹操的兵馬比不上我軍,您為什么害怕呢?”沮授說:“憑曹操的智慧與謀略,又挾持天子作為資本,我們雖戰(zhàn)敗公孫瓚,但士兵實際上已經疲憊,加上主上驕傲,將領奢侈,全軍覆沒,就在這一仗了。揚雄曾說過:‘六國紛紛擾擾,只不過是為秦取代周...

    查看詳情>>
    4、

    袁紹外強中干,割據北方四州居然純靠運氣?

    三國袁紹
    官渡之戰(zhàn)
    袁紹與曹操

    在漢末群雄混戰(zhàn)初期,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紹曾經顯赫一時,甚至一度被各路英雄公推為討伐董卓的盟主。但官渡之戰(zhàn)中,他率領10萬精銳,竟然被曹操萬余大軍一戰(zhàn)而滅,徹底暴露出外強中干的“草包”本質。那么,如此一個“繡花枕頭”,為何能夠在黃河以北連續(xù)打敗各路對手,拿下青幽并冀四州呢?

    天下紛亂初起之時,黃河以北除了袁紹集團外,還有另外3支擁有強大武裝的割據勢力:

    其一是冀州牧韓馥,“潁川人,為御史中丞,董卓舉為冀州牧?!彼钱敃r的杰出之士,也是天下聞名的所謂“豪杰”。不過他是“袁氏故吏”,曾經常年在袁紹的叔叔袁隗身邊做官,與“汝南袁氏”這個顯赫世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后來“感念袁氏舊恩”,竟然不聽部下勸阻,將兵精糧足的冀州之地拱手送給了袁紹。

    其二是幽州牧劉虞,系東漢王朝宗室出身,其祖父劉嘉曾擔任過之一的光祿勛。除了顯赫的出身外,其本人“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后來還曾被任命為太傅,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八路諸侯聯(lián)合討伐董卓期間,袁紹等人甚至打算推舉他登基稱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小皇帝(即漢獻帝)。

    其三是幽州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他雖然是縣吏出身,但從擔任涿縣令開始,就統(tǒng)率3千名幽州突騎出征,后來又以騎都尉身份率軍反擊烏桓貴族對幽、冀等州的掠奪;以降虜都尉身份統(tǒng)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治所在現(xiàn)在遼寧凌源西南),后來又以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最后則是任奮武將軍、前將軍,封薊侯和易侯,掌握著幽州最強的一股軍事力量。

    劉虞系被公孫瓚擊敗俘虜

    劉虞和公孫瓚同在幽州,一山不容二虎。雖然劉虞官居州牧,又德高望重,但在頻頻遭遇烏桓、鮮卑等游牧部族南下侵擾的幽州,還是要依靠公孫瓚這樣的軍事將領,導致公孫瓚統(tǒng)帥的軍隊愈來愈多,陸續(xù)控制了右北平、遼西等多個郡縣。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感受到威脅的劉虞集合10萬人進攻公孫瓚,但他一方面要求部隊“不要多傷人”,又下令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破壞焚燒城池,結果部下束手束腳,在薊縣城下久攻不克,士氣低落,而公孫瓚趁機防火突襲,大獲全勝。劉虞向北逃至居庸縣,最后被破城俘虜。

    公孫瓚又遭到劉虞舊部集體反對

    因此,北方四強中的兩強——韓馥和劉虞實際上并未與袁紹交手。韓馥屬于主動繳械投降,劉虞則是被公孫瓚擊敗的。其后,公孫瓚雖然基本控制了幽州,但力量并未因此壯大,反而被進一步削弱,因為劉虞雖然如宋襄公一般迂腐,畢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公孫瓚將其俘殺后,漁陽等郡的大姓豪族紛紛起兵反抗,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劉虞舊部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部將鄒丹戰(zhàn)于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4千余人。后來,一向與劉虞親善的烏桓人也加入戰(zhàn)團,配合袁紹大軍于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破公孫瓚于鮑丘,殺2萬余人。

    由此可見,袁紹能夠最先一統(tǒng)黃河以北,并不是其才能卓著,完全是因為“四世三公”的聲望和對手太愚蠢所致。等官渡之戰(zhàn)是對陣曹操這樣的高手,一敗涂地也就不稀奇...

    查看詳情>>
    5

    袁紹有機會挽回官渡敗局嗎?這六次機會被袁紹“完美”地避開了

    三國袁紹
    官渡
    袁紹官渡之戰(zhàn)

    發(fā)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袁紹以多打少,兵力明顯占據優(yōu)勢,袁軍士氣也很高,將士也不可謂不用命,但結果卻慘敗而回,幾乎全軍覆沒。

    可所有取勝的機會都被袁紹“完美”地避開了。

    袁紹的失敗,不得不歸究于其本人在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因為在整個官渡之戰(zhàn)期間袁紹取勝的機會原本很多,即便有一兩次失敗,都不至于影響戰(zhàn)爭結局,被袁紹浪費的機會,少說有6次之多。

    一、不聽勸阻急于發(fā)動決戰(zhàn)

    建安五年(200年),基本統(tǒng)一了黃河以北四州的袁紹志得意滿,決定主動發(fā)起對曹操的全面決戰(zhàn),對此其內部有一定分歧,以田豐、沮授為代表的本土派們表示反對,雙方矛盾一度公開化。

    應該再鞏固一下,發(fā)展經濟,進一步積蓄力量,把握更充足之后再戰(zhàn)也不遲,

    田豐、沮授并不是一味反對袁紹用兵,而是認為時機不成熟,北方四州雖定,但時間尚短,但袁紹不想多等,他急于統(tǒng)一天下。

    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挾天子以為后盾,我們又剛剛打敗公孫瓚,士兵疲弊,主將驕縱,成敗已經很明顯了?!?/p>

    田豐反對的意志很堅決,袁紹一氣之下將田豐下獄,對沮授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沮授在袁紹手下以奮威將軍的名義任監(jiān)軍,權力很大,在郭圖等人的建議下袁紹將沮授監(jiān)軍之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沮授、郭圖和老將淳于瓊擔任?!东I帝傳》說,袁紹出發(fā)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塊,把家財分了分,對他們說:“勢如果在則威無不加,勢如果不在則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個族弟說:“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對手,您何必擔憂?”沮授說:“

    二、派顏良進攻白馬

    建安五年(200年)2月,袁紹親率大軍由鄴縣南下,兵指黎陽,曹軍無意在黎陽與袁紹作戰(zhàn),因為在這里自己的部隊難以接續(xù),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有被敵軍全殲的危險,所以曹軍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黃河以南。

    沮授勸袁紹:“顏良這個人生性偏狹,雖然驍勇,但不能獨立擔當大任?!钡?,袁紹不聽。

    袁紹占領黎陽后,派部將顏良為先遣部隊渡河攻擊南岸的軍事要地白馬,這項決定遭到了沮授的反對,顏良的情況不詳,卻很有威名,當時在軍中的地位和名望遠遠超過關羽、張飛等人。

    顏良被在此戰(zhàn)中被關羽臨陣斬殺。

    袁紹曾經對沮授很倚重,幾乎言聽計從,但這次卻不接受沮授的建議,大概與沮授之前反對出兵并四處散布“失敗論”有關,然而事實證明沮授是正確的。4月,顏良率部渡過黃河,直指白馬,曹操親自北上解白馬之圍,雙方發(fā)生激戰(zhàn),袁軍大敗,

    三、急于尋找曹操復仇

    袁紹果然指揮主力渡河,對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

    曹操雖然解了白馬之圍,但自知袁紹的大軍隨后便到,于是決定從白馬撤軍?!东I帝傳》記載,沮授建議不管白馬,而拿下已經喘手可得的延津,憑借這里的渡口優(yōu)勢,將主力源源不斷運過黃河,之后鞏固延津,使其作為一個戰(zhàn)略支撐點,進可以直取許縣,退可以從容撤回黃河以北。

    沮授聞知,站在黃河邊上嘆息說:“黃河啊黃河,我知道這一去就回不來了!”

    沮授的話袁紹特別不愛聽,在袁紹看來此行壓根沒有戰(zhàn)敗撤回這樣的選項。同時,首戰(zhàn)即在白馬挫敗讓袁...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