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玄奘西游取經(jīng)他都經(jīng)過了哪些國家呢?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鉆研佛教經(jīng)論。那時國內(nèi)對佛教經(jīng)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jīng),要幺晦澀難懂,要幺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fā)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jīng)。那么,歷史上的玄奘到底走了多少路程去的天竺,學習佛法?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jié)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六歲的玄奘,玄奘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jīng)蘭州到?jīng)鲋?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jīng)玉門關(guān),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后經(jīng)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jīng)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qū)),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余里。
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后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qū))、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后重返那爛陀寺。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qū))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jīng)說法,并著《三身論》。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后歸國。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并將657部佛經(jīng)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
歷史上玄奘西行,歷經(jīng)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jīng)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后,他刻苦翻譯佛經(jīng),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一。
玄奘也從此成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勵著很多后來者,魯迅贊他為“民族的脊梁”,梁啟超也稱他為“千古一人”。
查看詳情>>與“玄奘西游取經(jīng)他都經(jīng)過了哪些國家呢?”相關(guān)的文章
你知道玄奘取經(jīng)經(jīng)過哪些國家嗎?他走過的這些路線全是無人區(qū)
《西游記》中唐三藏為了上西天取得真經(jīng),領(lǐng)著三個徒弟,騎著白龍馬,走了十萬八千里,歷經(jīng)險惡,挺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后求得真經(jīng),修成正果。那唐朝的真實唐僧,又是怎么一回事,小編帶你了解一下! 隋煬帝大業(yè)末年,玄奘決定離開凈土寺,前往長安游學。途中獲知長安名僧因世亂多避居于蜀地,便轉(zhuǎn)往成都。直到公元622年,玄奘到達長安,在京師諸家游學。此時的玄奘,已游學南北,廣承諸師,窮盡各說。但玄奘從多年的游學聽聞中觀察到,各地的講學都不一致,此時恰好印度那爛陀寺高僧 波頗密多羅來唐朝譯經(jīng)講論,于是他便決心前往印度去求法。 當時出國的要求很嚴格,玄奘向上請示去印度,但沒有得到允許6直到公元629年,國內(nèi)發(fā)生災荒,出國禁令相對松弛,玄奘便乘機西行。他從長安出發(fā)后,經(jīng)過蘭州、涼州、瓜州、越過玉門關(guān),跋涉五峰,穿過了空無人煙的大沙漠,歷經(jīng)艱險,后到達高昌首都伊吾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縣)。 在此,高昌王掏文泰以優(yōu)厚的禮遇熱情地接待了他,并給他終身供養(yǎng)的待遇。但玄奘志在四方,辭別高昌王繼續(xù)西行。 之后玄奘歷經(jīng)屈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跋祿迦(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等國,翻山越嶺,到達西突厥都城素葉城。在這里,玄奘又得到葉護可汗的照應,并順利通過了與印度相連的迦畢試國,最終進入北印度境內(nèi)。
從此,玄奘遍游印度,廣泛學習諸派經(jīng)論,并且到達那爛陀寺,誠心拜謁戒賢法師,聽授《瑜伽師地論》等。歷時5年左右,玄奘將印度諸派各家學說包羅無遺,同時他也因此聲冠印度,得到大小乘諸派的一致稱贊。隨后,玄奘受人邀請參加了在缽羅耶伽國舉行的萬人無遮大會,歷經(jīng)75日。大會結(jié)束后,玄奘辭別東歸,沿原來的路線返回,于貞觀十九年(645 年)正月回到長安。
玄奘西行求法,前后一共17年,分別取回經(jīng)典520夾657部。其后,玄奘主要從事翻譯工作。他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宮等地先后譯經(jīng)74部,總計1335卷。玄奘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法相宗,培養(yǎng)了一大批法相學的高僧,為中印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更為中國佛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查看詳情>>與“你知道玄奘取經(jīng)經(jīng)過哪些國家嗎?他走過的這些路線全是無人區(qū)”相關(guān)的文章
大唐高僧玄奘取經(jīng)去了多少個國家?回來后他就成為了著名的佛教大師
看過《西游記》的人想必對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遭遇九九八十一難的經(jīng)歷是非常熟悉的,他們途中經(jīng)過了許多國家,爬山涉水才到得西天求取了真經(jīng)。那么作為唐僧原型的玄奘在西行取經(jīng)的途中經(jīng)過了多少個國家呢?
這得從玄奘從唐代都城長安說起,在太宗貞觀年間,個人是不能私自出境的,當然玄奘向國家申請也是沒有得到允許的,這里并不像《西游記》里面說的是李世民派他去的。但為了自己的理想,他便偷偷從長安出發(fā)了,悄悄過了玉門關(guān)。于是玄奘便開始他的西行之路。
玄奘先是過了新疆哈密,沿著天山山腳往西走,第一個國家就是阿耆尼國,隨后又來到了屈支國,之后是跋祿迦國。過著這幾個國家后,玄奘又翻越了凌山,來到了碎葉城,出了碎葉城又來到了颯秣建國,隨后又翻過了鐵門,進入吐火羅。他又轉(zhuǎn)向南邊出發(fā),越過了大雪山來到梵衍那國,再向東走到了犍馱羅國,最后終于來了佛教圣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由于當時印度的小國比較多,所以他走訪了十多個國家才學到大乘佛法,之后從今天的巴基斯坦向北走,進過阿富汗,到達塔里木盆地,最后才回到長安。
說到這里我們就知道了玄奘取經(jīng)經(jīng)過以下這九個國家:阿耆尼國、屈支國、跋祿迦國、碎葉城、颯秣建國、吐火羅、梵衍那國、犍馱羅國、天竺。雖然和《西游記》中的各個國家名稱不一樣,但我們可以想到,玄奘取經(jīng)是非常艱辛的,經(jīng)歷的磨難也遠非九九八十一難。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玄奘是他的法號,也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因為生在唐代,所以俗稱唐僧,俗家姓陳,是唐代洛州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官,上是東漢時期的名臣陳寔。玄奘5歲死了母親,十歲死了父親,十三歲跟隨哥哥長捷法師去白馬寺出家修行。玄奘很年輕的時候就在佛界具有很大的名氣了,由于當時各派分期嚴重,很難有統(tǒng)一的定論,于是在貞觀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前往西域天竺國學習更加深奧的佛法。
玄奘西行途中艱難險阻,困難重重,他的行程長達604萬公里,途徑今天的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等地,翻越了戈壁沙漠以及各大山脈高原。到達印度之后,他潛心學習佛法,遍訪名師,終于在十多年后學有所成。之后他便再次跋山涉水回到唐朝首都長安。前后歷時19年。他還帶回來了七百多部經(jīng)書,后來和弟子一起翻譯成漢語,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翻譯大師。
西行回來的玄奘成為了一代著名的佛教大師,被歷代人們所尊崇。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翻譯了血多梵文經(jīng)典,對歷史貢獻巨大。他西行不畏艱險的事跡也被人們廣為傳頌,吳承恩以他為原型創(chuàng)作出了我國四大文學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其中唐僧這個形象也深入歷代人們的心中。
查看詳情>>與“大唐高僧玄奘取經(jīng)去了多少個國家?回來后他就成為了著名的佛教大師”相關(guān)的文章
歷史上玄奘西游取經(jīng)經(jīng)過哪些國家?他取經(jīng)的原因是什么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其原型為唐玄奘。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jīng),體現(xiàn)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唐僧取經(jīng)路過多少國家?
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陜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guān)——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線
從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瑪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長安;
途徑國家,加上中國總共途徑九個國家。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盛產(chǎn)高品質(zhì)蜂蜜)——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
唐僧取經(jīng)的原因: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quán)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jīng)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jīng)典,并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wěn),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幾次三番申請“過所”(即通行證,小說中的通關(guān)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此事并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根據(jù)當時規(guī)定,私度邊關(guān)比私度內(nèi)地關(guān)隘懲罰更重,所以他的這個決定非常危險。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借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guān)。那年,玄奘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查看詳情>>與“歷史上玄奘西游取經(jīng)經(jīng)過哪些國家?他取經(jīng)的原因是什么”相關(guān)的文章
玄奘西游去了多少個國家?這些國家分別是哪幾個
在《西游記》中唐僧有一張通關(guān)文牒,相當于國際護照吧,因為唐僧每到了一個國家就會求見當?shù)氐木鳎缓笞寚踉谕P(guān)文牒上蓋上國璽,到了取經(jīng)歸來的時候,唐僧將通關(guān)文牒呈交給了大唐貞觀皇帝李世民,上面共有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的印信在上面。
我們都知道唐僧取經(jīng)是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事跡,史書上叫做“玄奘西游”,后來吳承恩老爺子也是根據(jù)這一傳說再加上民間的其它神話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這部《西游記》,那么書上寫的這些國家是真實的還是虛構(gòu)的呢?
首先最后幾個名字都不帶國的,說明唐僧等人已經(jīng)進入天竺了,那里已經(jīng)是天竺的州府了,雖然唐僧抓住玉兔精救出了公主,但是因為靈山近在咫尺,國王并沒有表示要給唐僧蓋個章報銷車馬費什么的,所以就只有唐僧提前路過的州府用了印,而取經(jīng)之后唐僧師徒直接是用飛的,莫非他們早就猜到返程時不用經(jīng)過天竺國土了?
從大唐出發(fā)后過了兩界山,首先到的是哈密番國和烏斯藏的地界,大名鼎鼎的高老莊就是在烏斯藏國境內(nèi),也許是大唐遠交近攻的關(guān)系,也許是兩國都城正好不在取經(jīng)路線上,所以唐僧的通關(guān)文牒上并沒有兩國的國璽。
第一個用印的國家是寶象國。因為救出了被黃袍怪搶走的公主百花羞,所以國王也很爽快的蓋了章,寶象國現(xiàn)實中并沒有這個國家,可能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以象為圖騰的國家,百花公主中國歷史上倒是有一位,她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太祖楊行密的女兒,后來楊家丟了江山,被徐知誥得了位,徐知誥改名李昪,重新以唐為國號,史稱南唐,李昪就是詞帝南唐后主李煜的親爺爺。
第二個烏雞國。倒霉國王因為關(guān)了文殊菩薩三天水牢,被文殊派獅猁精水淹三年,后來被唐僧救回,此國名歷史上也沒有,不過在西域地區(qū)有個叫做烏茲的地方,大概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一帶,而采用烏茲鋼做的刀就是西方大名鼎鼎的大馬士革刀。
第三個車遲國。就是虎、鹿、羊三大仙當國師的地方,本來這仨當?shù)朗慨數(shù)煤煤玫?,可偏偏欺壓和尚,引起了同為佛門弟子的取經(jīng)團隊的報復。歷史上曾經(jīng)有個龜茲國,也叫做丘茲國,是漢西域絲綢之路的大國,也是唐代時的安西四鎮(zhèn)之一。
第四個女兒國。歷史上曾經(jīng)的東女國,是六、七世紀出現(xiàn)在吐蕃高原上的地方政權(quán),曾經(jīng)多次與松贊干布的勢力作戰(zhàn),后來逐漸衰落。
第五個是祭賽國,根據(jù)《西游記》中的描寫的方位南月陀國、北高昌國、東西梁國、西本缽國來看,應該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一帶,歷史上唐僧也是在烏茲別克斯坦附近的鐵門關(guān)到的天竺的。
第六個是朱紫國。從國王曾經(jīng)打獵打傷孔雀明王的子女來看,應該是在大雪山附近的,也就是今天的興都庫什山,大雪山附近有座西域重鎮(zhèn)撒馬爾罕,而朱紫服飾的都是朝中重臣,在成吉思汗西征時,這里的國家叫做花剌子模。
第七個是獅駝國。從國名上看這應該是以獅子和駱駝為圖騰的國家,中國古代獅子基本已經(jīng)滅絕了,獅子形象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因為基本與佛教同時傳過來,長相酷似獅子的龍子狻狔都變成與獅子雜交的...
查看詳情>>與“玄奘西游去了多少個國家?這些國家分別是哪幾個”相關(guān)的文章
一生奔波于西游的玄奘是怎么死的呢?他死后竟然骨頭都被四處分散
唐玄奘,可不是吳承恩筆下的主人公,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那位。據(jù)史料記載,此人本名陳祎,公元629年,他不顧禁令,私自離開長安,出玉門關(guān),行腳五萬里,最終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公元643年,唐玄奘帶著657部佛經(jīng)回到了長安。據(jù)說受到了李世民的熱烈歡迎。當然,除了佛經(jīng),他還帶回了大量西域諸國的信息。
在此基礎(chǔ)上,唐玄奘寫就了那部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此書一出,唐玄奘立馬名動長安。但各位不知道的是,在唐玄奘出生的兩百多年前,有一位法顯大師,也曾遠赴天竺取經(jīng)。而詭異的一幕就出現(xiàn)在他返回東晉的海路上。據(jù)史料記載,法顯當年坐船,從獅子之國返回東晉,由于遭遇了海上季風,法顯的船在海上漂了29天,最后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法顯詳細描繪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專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說的,可能是當時的美洲!后來麥哲倫全球航行時,從美洲到印度尼西亞,正好走了29天。于是,專家認定,法顯可能真的去過美洲!
怎么樣各位,法顯的西行之路,一點都不比唐玄宗平淡吧?好了,咱說回唐玄奘。一生奔波于西游的玄奘是怎么死的呢?據(jù)史料記載,此人于公元664年圓寂。弟子們將其葬于白鹿原。據(jù)史料記載,由于得罪了唐太宗,所以唐玄宗去世時,前者下令,不準官員前去祭拜。所以,唐玄奘的葬禮辦得甚是寒酸,連百姓都沒出現(xiàn)幾個。公元669年,唐肅宗覺得這樣不妥,于是將其重新安葬于護國興教寺。
據(jù)史料記載,也正是在這次重新安葬的過程中,唐玄奘的頂骨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世人的眼中。到了清代,不知道什么原因,唐玄奘的頂骨被安置到了天禧寺。晚清么,各位懂的,戰(zhàn)火連天,天禧寺自然在劫難逃,唐玄奘的頂骨至此下落不明。1943年,日寇無意中挖開了一座古墓,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封閉的石函,打開后看到了一塊完整的頂骨。經(jīng)鑒定,發(fā)現(xiàn)這居然是唐玄奘的頂骨。
據(jù)史料記載,日寇看到頂骨后立馬跪下了。原來,唐玄奘在日本佛教界是很有名的。日寇雖然沒有人性,但也不敢褻瀆唐玄奘的頂骨。如今既然見到了,心中懼怕,只得跪下。但磕完頭后,裕仁天皇就琢磨了,這么重要的圣物,如果不能運回日本,豈不辜負了強盜之名?于是,裕仁天皇親自下令,要求將此物運回日本。但不知道為啥,消息泄露了,一時間民情沸騰,舉國嘩然。
迫于壓力,岡村寧次只好將頂骨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保管于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小九華山磚塔,以及北平。那么,唐玄奘的頂骨如今藏于何處呢?據(jù)史料記載,1945年日本投降,在之前一個月,本來保存在北平的那一份,唐玄奘的頂骨,被日寇偷運到了日本。據(jù)史料記載,日寇將此份頂骨分成了10幾份,分別放在幾個寺廟中供奉。1956年,印度與中國建交時,又要過去了一塊頂骨。印度人將其安置在了那爛陀寺。所以現(xiàn)在,唐玄奘的頂骨被留在了3個國家:中國、日本、印度。
查看詳情>>與“一生奔波于西游的玄奘是怎么死的呢?他死后竟然骨頭都被四處分散”相關(guān)的文章
歷史里真實的玄奘西游是怎樣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去西方的呢
玄奘的俗姓是陳,本名叫陳祎。玄奘是中國有名的法師,即我們口中的“唐僧”。歷史上的玄奘從印度傳回了大乘佛教,成為了中國最偉大的漢傳佛教譯師。
據(jù)史料記載,貞觀三年,玄奘為取得西方的真經(jīng),“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當時的朝廷不允許百姓擅自行動,特別是這種西行活動。但是,玄奘還是順利走出去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玄奘混在了一群逃荒的饑民當中,隨他們離開了長安。出了長安城,玄奘就踏上了西行的道路。當時,玄奘只有二十七歲。然而,玄奘并不是沒有努力爭取。貞觀元年,玄奘伙同陳表,一起向朝廷申請,請求讓他們西行,可是,朝廷沒有同意。
所以,玄奘此行是違反了朝廷規(guī)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偷渡犯”。而且,玄奘沒有朝廷的通關(guān)文書、寺廟的證明文件,更沒有權(quán)貴的支持。因此,玄奘此行必然困難重重,在涼州地段曾被當?shù)毓賳T下令抓拿,在玉門關(guān)外曾被守城士兵放箭射傷。
在這樣的情況下,玄奘只能白天休息夜晚趕路,每天小心翼翼,防止被當?shù)卣l(fā)現(xiàn)。
逃過了官府的盤問,接下來的困難還是十分兇險。前面是漫漫黃沙,而玄奘又不知道路程。玄奘雇了一位胡人為他做向?qū)?,剛開始還領(lǐng)著玄奘走,后來這位向?qū)б卜艞壛?,直接讓玄奘自己走,臨走前給他留下了一匹識路的老馬,并告訴玄奘:“在沙漠里走四天,如果能看到一片小綠洲,就說明方向是對的?!?/p>
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四天后看不到綠洲,玄奘就走不出這片沙漠。玄奘沒有遲疑,繼續(xù)趕路。但是,當玄奘走到沙漠深處時,不小心把攜帶的水給撒了。沒有了水,對沙漠中的人是致命的,玄奘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堅持前行,可不久后便暈了過去。
玄奘倒在了老馬身上,馬兒沒有停下,馱著玄奘繼續(xù)前行。好在馬兒識路,等到玄奘再次醒來時,他已經(jīng)能夠看到那片夢寐以求的綠洲了——他走對了!
那里是一個富饒的國家,名叫高昌國,玄奘勢必要在這里修整一段時間。
高昌國的國王是一位信仰佛教的教徒,他的國土內(nèi)有很多寺廟,幾乎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廟。只是,寺廟僧人雖多,卻沒有真正的得道高僧。此次前來的玄奘是有名的高僧,一些高昌國商人在涼州聽過他的講座。高昌王聽到玄奘前來的消息,喜出望外。
其實,他對大唐的佛教文化也是非常仰慕的。三年前,他到過長安城,在那里,他親眼看到了很多宏偉的寺廟和博學的高僧。大唐的風土人情讓高昌王深深折服,回到國內(nèi),高昌王要求臣民的服飾都得向唐朝看齊?,F(xiàn)在,唐朝來了一位得道高僧,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所以,高昌王勢必要留住這位高僧,讓他在國內(nèi)弘揚道法,發(fā)展高昌國的佛教文化。為此,高昌王親自出迎,將玄奘法師接到了自己的宮殿,還跟他徹夜暢談,完全沒有顧及玄奘法師是否旅途勞頓。后來,高昌王邀請玄奘法師登壇講經(jīng),在三百個僧人面前,高昌王跪在地上,讓玄奘法師踩著自己登上法壇。
高昌王的虔誠,著實讓玄奘法師感動。
玄奘在高昌國逗留一段時間后,高昌王表達了想把法師留在國內(nèi)的意愿,但是,卻被玄奘法師婉言拒絕了。
玄奘法師此次行程的終點是印度,是為了在...
查看詳情>>與“歷史里真實的玄奘西游是怎樣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去西方的呢”相關(guān)的文章
這是最真實的玄奘西游,也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大家通過《西游記》都非常熟悉了,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游,可沒有孫悟空保護,他只身前往西域,歷盡千難萬險。
其中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就是在離開敦煌后,除了玉門關(guān),進入八百里莫賀延澤,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里面沒有人守衛(wèi),也不可能有人去捉拿玄奘,但是這個環(huán)境卻更加險惡。
根據(jù)史書記載,玄奘在向西走了一百多里以后(這里應該進入了現(xiàn)在的新疆自治區(qū)境內(nèi)),忽然發(fā)覺迷路了。在沙漠里迷路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沿途參照物,唯有仰觀星象,靠天吃飯。沙漠的氣候又是多變的,經(jīng)常會看不到天上的星辰。
再加上沙漠的地貌變幻不定,一陣狂風就會把原來的沙丘變成平地,或者把原來一個坑坑洼洼的谷地變成幾十米高的沙丘。所以玄奘在這里迷了路之后,心里非常急躁。然而禍不單行,正當他火急火燎,準備從馬背上解下皮囊喝水的時候,一失手把整個皮囊都打翻了。
發(fā)生這樣的意外,原因可能有三:首先是急躁。第二,很可能這個皮囊太大,比較沉,拿起來不方便。最后也許是因為戒律的原因。據(jù)我推測,皮囊里的水,是佛教戒律界定的三種水里面的第二類,屬于“非時水”。
“非時水”不是當場飲用的,是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喝的水。按戒律規(guī)定,需要經(jīng)過過濾才能飲用。也就是說,玄奘要喝水,還得用隨身攜帶的濾水網(wǎng)過濾。這么一折騰,再加上上述原因,玄奘就把皮囊里的水打翻了。
這個結(jié)果可想而知,皮囊里的水打翻在干旱無比的沙漠里之后,流失的速度肯定比水銀瀉地還快,一下子就被沙子給吸干了。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貴的,沒有水,根本過不了八百里莫賀延磧大沙漠。
玄奘在沙漠中迷路了,找不到野馬泉補充水源,這本來已經(jīng)非常危險,而他又失手把裝水的大皮囊掉到地上,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在玄奘傳記當中,非常冷靜、非??陀^,但極其悲愴地用了八個字來描摹他此時此刻所面臨的困境:“千里之資,一朝斯罄。”
野馬泉找不到,隨身攜帶的水全打翻了,又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玄奘應該只剩下一個活命的辦法了,那就是“原路返回”。他只能回到離這里一百多里遠的第四烽,再去找王伯隴幫忙。
如果佛祖保佑一切順利,不再出現(xiàn)任何意外情況的話,那就是一天一夜或者兩天的路程。能走回去,總比渴死在沙漠而根據(jù)歷史的記載,玄奘也的確在這個時候違背了他“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決定往東走了。然而玄奘對于佛教的虔誠畢竟不是普通人能比擬的。
就在他向著東方走出十多里地以后,又后悔了,他想到了自己曾經(jīng)立下的誓言,他不斷地問自己:“今何故來?”(我是因為什么來到這兒的?)想著想著,履行誓言的念頭逐漸占了上風,他再次下定決心:寧愿向西而死,絕不往東而生!(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于是玄奘在往東折返了十多里以后,又掉轉(zhuǎn)馬頭,繼續(xù)堅定地往西走去。
有過沙漠行走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在既找不到水源又迷了路的情況下,如果還要繼續(xù)往沙漠深處走的話,基本上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給了上天。玄奘此刻已經(jīng)把生死置之度外...
查看詳情>>與“這是最真實的玄奘西游,也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相關(guān)的文章
實際上真實的玄奘西游是這樣子的,西游回來后他對唐太宗撒了一個謊
在《西游記》中,玄奘出長安可是個無比盛大的場面。比如說,唐太宗封他為“御弟”,給通關(guān)文牒,賜千里良駒、盤纏、隨從,在文武百官和長安人民的簇擁下,玄奘風風光光出了長安。
但實際歷史上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別的不說,他是護照也沒有,簽證也沒辦,趁著月黑風高,做賊一般溜出了長安城。
其實在長安的幾年內(nèi),玄奘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無法從名僧法常那里獲取新的知識,開啟新的智慧。他曾經(jīng)就佛法經(jīng)義的疑問列出了一百條問題,拿去請教法常,法常瀏覽了問題單子,說:“我看,天下沒人能回答你這些問題吧?”
玄奘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十分沮喪。法常于心不忍,又說:“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應該能解決你的疑問?!?/p>
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里。他立刻找到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聯(lián)名向政府提出游學天竺的申請。
唐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們當即駁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國申請。理由很簡單,兵荒馬亂的,你們偏要往西跑,遇上敵人、亂兵,幾條小命不是白丟了?
如果留在長安,玄奘大約很快就能成為京城甚至國內(nèi)佛教界的領(lǐng)頭羊。但是,這絕不是玄奘為自己選擇的生活。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必須到佛法的誕生地去尋求幫助和提高。
盡管悟空不在,玄奘還是受到了某種冥冥中的保護,一路上,總有人會幫助他。在順著流經(jīng)玉門關(guān)的河流走了十多里路后,玄奘已經(jīng)出了國境。
不久,他來到了伊吾國。從這里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繞行中亞草原,便可進入天竺境內(nèi)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過久,可是,他還是耽誤了一些時日。因為當時正值高昌使者訪問伊吾,言談間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腳。使者回去后,立刻向高昌王匯報了此事。
這個時候,高昌與唐的關(guān)系還很好,國王聽說此事,便派出數(shù)十人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堅辭不果,只好跟隨使者來到高昌。一見高昌王,更麻煩了,麹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師的風姿和見識所傾倒,哭著、喊著不讓玄奘走。
麹文泰說:“法師你違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規(guī)定,把你送回大唐去?!?/p>
玄奘不動聲色,說:“為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p>
利誘威逼都沒什么效果,麹文泰也就不再勉強。不過,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將來法師取得真經(jīng),從天竺回來的時候,請務必來我國停留三年,宣講佛法。這一點,玄奘倒是答應了。
麹文泰給玄奘寫了一封介紹信,請沿途的各國國王對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別指出:此僧乃本人義弟。看來,《西游記》中唐御弟這個情節(jié),是從高昌王那里移花接木來的。
再往西走,是一片綠洲,這便是龜茲國。在玄奘眼中,龜茲的意義并不僅限于一個西域小國,因為這是十六國的后秦時期的偉大法師鳩摩羅什的出生地。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龜茲,被聘為國師。著名的《金剛經(jīng)》,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更加巧合的是,鳩摩羅什法師也號三藏。兩個三藏都曾把佛經(jīng)翻譯的歷史發(fā)展推向更新階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線一般的人物。
話說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大約六十多天...
查看詳情>>與“實際上真實的玄奘西游是這樣子的,西游回來后他對唐太宗撒了一個謊”相關(guān)的文章
你看過真實的玄奘西游嗎?為了西游他竟然混入災民出長安
“破格”出家
玄奘于隋仁壽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緱氏縣,出家前姓陳名袆,玄奘是他當和尚后的法號。
據(jù)《續(xù)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凈土寺,玄奘經(jīng)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jīng)典。
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陳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話從陳袆嘴里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编嵣乒緛砭托蕾p他的相貌,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
勇敢的“偷渡者”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quán)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jīng)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jīng)典,并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wěn),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幾次三番申請“過所”(即通行證,小說中的通關(guān)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此事并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根據(jù)當時規(guī)定,私度邊關(guān)比私度內(nèi)地關(guān)隘懲罰更重,所以他的這個決定非常危險。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借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guān)。那年,玄奘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查看詳情>>與“你看過真實的玄奘西游嗎?為了西游他竟然混入災民出長安”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