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明朝錦衣衛(wèi)的服飾你見過嗎?竟然比皇帝的衣服還要華麗
說起錦衣衛(wèi),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錦衣衛(wèi)的前身是掌管朝廷儀仗的一個叫儀鸞司的機構,既然是儀仗機構,那么對相關人員的形象要求就很高,因此里面都是些人高馬大的壯漢。朱元璋為了使全國都處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想培養(yǎng)一群特殊的人員來從事偵查、逮捕、審問等活動,這些人員不經司法部門,直接聽命于皇帝。朱元璋身邊這些最貼身、最親近的儀仗人員就成了他的首選。
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改儀鸞司為錦衣衛(wèi)。作為皇帝的貼身衛(wèi)隊,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錦衣衛(wèi)必須防患于未然。他們于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并捉捕和審訊嫌疑人。錦衣衛(wèi)擁有自己的監(jiān)獄,名叫詔獄。錦衣衛(wèi)將人抓來以后,就關在詔獄里嚴刑拷打,犯人不是屈打成招,就是熬刑不過而死,因此朝中百官跟天下百姓都很害怕錦衣衛(wèi)。外地百姓只要看見“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就知道是錦衣衛(wèi)來抓人了,會趕緊躲起來。
錦衣衛(wèi)從字面上看,就是穿著錦衣的衛(wèi)士,錦衣指的是精美華麗的衣服。那么錦衣衛(wèi)的衣服有多“錦”呢?
錦衣衛(wèi)的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跟斗牛服。
蟒服
蟒服是一種皇帝御賜的服飾,穿著時要系玉帶。四爪為蟒,五爪為龍,皇帝所穿的衣服是秀有五爪的龍袍,而蟒服上的蟒為四爪,由此可見蟒服就比龍袍低一個層次。明《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被实圩鳛樽罡呓y治者,所穿的衣服肯定是天底下最華麗的,而就比龍袍低一層次的蟒服,其華麗程度可想而知。
飛魚服
飛魚服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上面秀著會飛的魚的衣服,“飛魚”這個詞語出自《山海經》:“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薄读忠貒洝酚涊d:“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飛魚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飛魚于蟒長得很像,飛魚服是僅次于蟒服的一種服飾。
斗牛服
斗牛服因上繡虬屬獸斗牛,因此得名。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斗牛服者?!薄睹魇贰ぽ浄救罚憾放7c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jiān)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上面的三種服飾畢竟太為華貴,因此只有錦衣衛(wèi)的高級干部在正式的場合才能穿著,例如祭祀、加冕等。在一般場合,錦衣衛(wèi)高級干部穿大紅便服,一般人員穿青綠色便服,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也是如此。
繡春刀
除了服裝之外,錦衣衛(wèi)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腰懸繡春刀。繡春刀是一種皇帝御賜的短刀,刀身短而窄,只有在獲得皇帝的賞賜之后才能佩戴。據【春明上賒錄】記載:“繡春刀極小,然非上賜,則不敢配也。”
與“明朝錦衣衛(wèi)的服飾你見過嗎?竟然比皇帝的衣服還要華麗”相關的文章
明朝皇帝的常服:使用場合最廣,具有方便百搭的特點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
翼善冠
用烏紗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對,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還保留有類似早期幞頭系結、系帶的裝飾。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變?yōu)閳A弧形。明穆宗時,又在翼善冠上加飾嵌有珍珠寶石的金二龍戲珠。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頂翼善冠實物,一頂為金絲編成的金翼善冠,兩頂為烏紗翼善冠。其中保存較好的一頂烏紗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徑19厘米,用細竹絲編成內胎,內襯紅素絹,外蒙一層黃素羅,再以雙層黑紗敷面。后山飾有二龍戲珠,龍身為金累絲編成,嵌有各色寶石及珍珠,龍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間嵌珍珠一顆。系結、系帶也以金累絲制作,鑲有綠寶石。冠后折角為竹胎紗面,用金片折卷成緣邊。
圓領
明初定為盤領窄袖袍,其后袍身與兩袖逐漸寬大,又因其領式與所飾紋樣而被稱為“圓領”或“袞龍袍”?;实鄢7A領為黃色(后期也有其他顏色),領部右側釘紐襻扣一對、大襟釘系帶兩對用以系結固定。在前胸、后背、左肩與右肩處飾有團龍紋樣,前期以金織為主,后期多用彩織或彩繡。明英宗時在兩肩團龍之上又加飾日、月二章紋,日紋在左、月紋在右。早期兩袖往袖口處逐漸收窄,后變?yōu)閷捫洌走叧驶⌒?,袖端開口,有極窄的緣邊。袍身兩側開裾,在大、小襟及后襟的兩側各接出一片(共四片),稱為“擺”或“雙擺”。另在后襟腰部兩側釘有帶襻,用來懸掛革帶。定陵共出土12件明神宗的四團龍常服圓領。
搭護
由半臂發(fā)展而來,唐代已在圓領袍下穿著半臂。明代以圓領、搭護、貼里作為常服的標準搭配。搭護為交領,短袖或無袖,領部通常綴有較寬的白色“護領”,衣身兩側開裾,并接有雙擺,穿著時襯于圓領的擺內。定陵出土有31件“交領中單”(分半袖和無袖兩式),即為搭護,有些形制比較標準,有些則有所變化,其中大部分出土時都與圓領袍套在一起。
革帶
皇帝常服革帶用玉帶銙(帶版),故也稱為“玉帶”。帶銙共二十枚,外形大小各不相同,都有特定的名稱:三臺(大小共3枚)、圓桃(6枚)、輔弼(2枚)、撻尾(2枚)、排方(7枚)。帶鞓(tīng)用皮革制成,外包紅色或黃色織物,表面飾描金線五道。標準革帶的帶鞓一般分作三段:左段(綴三臺中心方、左小方、左三圓桃、左輔、左撻尾)、右段(綴三臺右小方、右三圓桃、右弼、右撻尾)、后段(綴排方),左段與右段內側各釘副帶一條,上有小孔,后段兩端有金屬帶扣一對,與副帶連接,并通過小孔調節(jié)帶鞓的圍度,而整條革帶的開口則在正前方三臺處,以金屬插銷作為開合機關。由于常服革帶要大于人體腰圍,所以不具備束腰的功能,靠圓領上的帶...
查看詳情>>與“明朝皇帝的常服:使用場合最廣,具有方便百搭的特點”相關的文章
明朝皇帝服飾竟然這么時尚?簡約風到奢靡風隨意切換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之中,中國古代皇帝的龍袍幾乎都是十分相似的式子,“黃袍”的風行始于隋唐時期,其時崇尚“以黃為貴”。據《唐六典》中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尤其是在唐朝,皇帝不肯意本身和一樣人同著黃袍,就公布了“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的號令?!兑翱蛥矔命S》中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皇帝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此后,黃色成為皇家獨一指定使用的顏色。
明朝皇帝的朱紅色時尚龍袍
憑據《明史》記載:“禮部復言:“唐制,服色皆以散官為準。元制,散官職事各從其高者,服色因之。國初服色依散官,與唐制同。乃定服色準散官,不計見職,于是所賜袍帶亦并如之。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號赤。今國度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從之?!睉{據《明史》之中的這段記載,我們能夠認識到因為明朝皇帝的姓氏原因,所以明朝從朱元璋起頭就不再以明黃色作為皇帝的專用服飾色彩,對于明朝的皇帝來說,朱紅色顯然更適宜他們。除了他們的姓氏帶來的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其時的朱元璋想要本身家眷的皇帝有區(qū)別于之前朝代皇帝的一個主要特點,最顯而易見且最不費勁的就是改變皇帝的服飾特征。
憑據《明朝皇帝服飾:明朝皇帝常服詳解》一文描述:“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 -;帶:用玉;靴:以皮為之”?;侍?、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溝通,但袍用紅色?!泵鞒瘯r期的朱紅色和之前朝代的明黃色一般,成為了皇室的專用顏色,這種顏色只有朱姓皇室才可以平常穿戴,固然明朝時期的皇帝在常服的建造過程存在很多分歧的小細節(jié),但總體來說他們平常所穿的服飾的整體設置和式子相差并不大,仍然可以從個中看出很多明朝特有的服飾特色。
嘉靖年間的“袞冕”奢靡風
比擬于古代汗青上的其他朝代來說,明朝的皇帝顯然更留意本身的穿衣裝扮,這或者和明朝皇帝特有的藝術審美有必然的關系吧,究竟明朝的很多皇帝固然沒有政治才能,卻稀有不盡的藝術細胞。憑據《百度百科――龍袍》記載:“冕服、袞服:冕服、袞服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制服之一。明代皇帝只用袞冕,取銷其余五冕,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奠六合、宗廟、社稷、先農、冊拜、正旦、冬至、圣節(jié)等場合?!毙柮徇@類的服裝是對照正式的皇帝御用制服,這在對照正規(guī)的場合才會使用到,正常情形下如許的服飾不會隨意上身。就連如許正式的服裝在明朝也有多種的式子,要知道在一樣情形下如許正式的盛裝出席是按照家傳的規(guī)制進行的,不會有人隨意的更改,顯然明朝的皇帝就不是一樣人。
在明朝朱元璋時期設置的袞冕服飾相對對照簡單,朱元璋其時的設法是不想把過多的財帛和精神放在這些外觀的事物上,...
查看詳情>>與“明朝皇帝服飾竟然這么時尚?簡約風到奢靡風隨意切換”相關的文章
明朝皇帝的便服是怎樣的?這種服飾有什么特色
便服是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休閑服飾。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沒有太大區(qū)別。比較常見的便服式樣有:曳撒、貼里、道袍、直身、氅衣、披風等。
曳撒。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钡男沃戚^為獨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為直領、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馬面裙,正中為光面,兩側作褶,左右接雙擺。后身部分(后襟)則通裁,不斷開。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尹直在《謇齋瑣綴錄》中說:“昔叨侍憲宗皇帝,觀解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絲窄檐大帽、大紅織金龍紗、寶裝鉤絳。又侍孝宗皇帝講讀于青宮,早則翼善冠、袞繡圓領,食后則服、玉鉤絳。而予家賜衣內,亦有一件,此時王之制,所宜遵也?!?/p>
貼里。貼里既可外穿,也可穿在外衣內當做襯衣,如穿常服時,通常在圓領、搭護之下穿著貼里。貼里的形制與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只是前襟分裁,后身不斷,而貼里則前后襟均斷開,腰部以上為直領、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做褶,形似百褶裙,大褶之上通常還有細密的小褶,無馬面。衣身兩側不開裾,亦無擺?!蹲弥兄尽吩疲骸百N里,其制如外廷之褶……”并根據貼里褶子的形制分為大褶、順褶等不同款式:“大褶,前后或三十六、三十八不等,間有綴本等補。順褶,如貼里之制,而褶之上不穿細紋,俗為馬牙褶,如外廷之褶也。”
發(fā)掘定陵時,在明神宗棺內出土了一件貼里,面為織金妝花緞,羅里,上下分裁,腰部以下正面打有合抱褶十三個(背面因殘碎不詳)。地紋為靈芝捧金“壽”字、仙鶴托金“壽”字。衣身裝飾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紋樣,內飾喜相逢戲珠龍、壽山福海、云紋等,皆金線絞邊?!抖辍穲蟾鎸⑦@件貼里定名為“襯褶袍”,依據是《酌中志》“順褶”條下提到的:“世人所穿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廟亦間尚之,曰‘襯褶袍’,想即古人下裳之義也?!睆亩瓿鐾临N里的復制件來看,衣褶形如馬牙,大褶上不作細褶,應即《酌中志》中的“順褶”。
道袍,又稱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見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為襯袍使用?!蹲弥兄尽酚涊d:“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領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道袍通常的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帶一對、大襟用系帶兩對作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出一幅內擺,打褶后縫于后襟里側。內擺的作用主要是遮蔽開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褲不會在行動時露出來,保持了著裝的端整、嚴肅。
與“明朝皇帝的便服是怎樣的?這種服飾有什么特色”相關的文章
明朝皇帝的服飾有什么講究?終于知道明朝皇帝為什么這樣穿了
明朝服飾是豐富多樣化的,是爭奇斗艷、流光溢彩的,明朝服飾在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明朝服飾的演變,反映了人們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民主意識,敢于反抗的思想覺醒,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藝術文化潮流趨向。
明朝皇帝的穿搭有什么講究?
現在有關明代古裝劇最大的缺陷就是皇帝頭戴金光閃閃的善翼冠。實際上明代皇帝的常用冠帽還是以烏紗善翼冠為主。
明太祖朱元璋,頭戴烏紗善翼冠,身穿龍袍,雙眼炯炯有神,頗有帝王之威嚴。
明成祖朱棣,成祖皮膚黝黑,胡須較長,穿著和其父朱元璋為同一款式。值得注意的是,成祖的指甲并不長,可見朱棣絕非皇宮內養(yǎng)尊處優(yōu)之輩。
明仁宗朱高熾,命運多舛的皇帝,穿著和太祖成祖一致。
明宣宗朱瞻基,既是明君,又是藝術家,穿著與前代明朝皇帝一致。
明憲宗朱見深。在英宗和憲宗時期,明朝皇帝的龍袍發(fā)生變化,開始出現多種圖案,顏色也更為豐富。
明武宗朱厚照,皇帝中的異類,喜好玩樂,卻并非無能之輩,他的龍袍相對于憲宗和英宗以及其父孝宗,還是比較樸素的,但他肯定不光有這一件龍袍。
嘉靖皇帝之父,興獻王朱祐杬。這位被追封的皇帝的龍袍色彩豐富,龍袍圖案極其生動。
嘉靖皇帝朱厚熜。龍袍風格基本和其父一樣。
明穆宗朱載垕,明朝中后期的一位皇帝。從他開始,明朝皇帝的善翼冠上開始出現二龍戲珠的裝飾。
萬歷皇帝朱翊鈞,紅色龍袍在明朝皇帝的畫像中頗為少見。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月的倒霉皇帝。
中晚明的龍袍風格相對于早期明代龍袍和宋代皇帝的常服來說,色彩更為豐富。和皇帝龍袍一樣,宋明的瓷器風格也不同,宋代的瓷器較為樸素,而明代的瓷器尤其是隆慶萬歷時期的瓷器,則色彩鮮艷。可見宋明兩代審美的不同。
與“明朝皇帝的服飾有什么講究?終于知道明朝皇帝為什么這樣穿了”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