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雍正與胤祥關(guān)系最好,為何胤祥的兒子們未能延續(xù)父輩之間的兄友弟恭之情?
愛新覺羅·胤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受康熙帝之重視,可謂只要離開京師,必將胤祥帶往。 僅此即足以說明,康熙帝對他是不同于其他皇子看待的。但在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不知為何,失寵于康熙。
影視劇中對于胤祥被幽禁的原因都是因為保四皇子胤禛,胤祥性格淡薄隱忍,甘心為四哥胤禛出謀劃策,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雖然對于皇十三子胤祥與皇四子胤禛之間并沒有史書對他們的關(guān)系進行明確記載,但從"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亦可得知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親密無間。
雖說雍正帝胤禛冷漠無情,但他的無情也僅僅是對于自己的政敵,對于自己看中和信任的臣子都能夠去信任。然雍正之子乾隆帝,在某些方面卻還不如雍正帝。雍正在胤祥去世后經(jīng)常懷念自己弟弟,在《和碩怡賢親王祭文》中亦有對昔日雍正帝與胤祥之間日常的描述。
但是,乾隆皇帝對于父親的上諭中所寫的關(guān)于十三叔的語句覺得有失皇帝身份,所以乾隆在后來刻意地刪去了一些關(guān)于胤祥的記錄,也打壓了胤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對于胤祥的兒子們,乾隆也是對他們的勢力暗暗進行打壓。據(jù)《清史稿》記載,胤祥一生中先后有過九個兒子,但其中的六個(二子、三子弘暾、五子弘眖、六子弘昑、八子綬恩、九子阿穆瑚瑯)皆早年夭折,死在了他的前面,故而十三阿哥胤祥死后,只留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曉。
胤祥病卒時,弘昌二十四歲,弘晈十七歲,弘曉才只有八歲。然而弘曉雖然年幼,卻深受父親胤祥的寵愛,即便死前,也留遺言將怡親王鐵帽子王爵傳于弘曉,而長子弘昌被封貝勒,弘晈為寧郡王。如若按照雍正對其十三弟的用心,必定會保全胤祥這三個孩子一生的榮華富貴之生活,現(xiàn)實中的雍正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并且還特意下旨“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世不得稍減,務(wù)令吾弟子孫世世弗替”,足見一片愛護之心。奈何在雍正病逝后,乾隆對待十三叔的兒子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弘昌、弘晈、弘曉這三人的命運,也隨著乾隆繼位而發(fā)生徹底轉(zhuǎn)變。
胤祥怕下一代之間的感情并不會像自己與四哥雍正帝之間兄友弟恭,故對三子的安排煞費苦心。弘皎僅在父親死后才被封了個郡王,其內(nèi)心不平,而且不明白自己父親的苦心,于是他與庶長子弘昌一起和廢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皎與弘皙一直認為這個皇位是雍正使用手段從自己父親手中奪走的,盡管伯父雍正對其善待,乾隆更是秉承“親親睦族”的和睦宗室計劃厚待他們,然弘皙還是不滿,并想奪位。
乾隆四年,乾隆收到宗人府密奏,說廢太子胤礽的嫡長子弘晳心懷奸詐,暗中想借其父從前的勢力東山再起,而且處處以康熙嫡長孫自居,不少臣公及親貴都附庸其麾下,假以時日,當為大禍。但令人意外的是,弘晳一事中,十三爺胤祥的兒子們竟然也被牽連其中,被內(nèi)務(wù)府指與弘晳來往頻繁,故而都成了乾隆眼中的“悖逆”,弘昌當時就被乾隆重責,革除了貝勒的爵位。僅年紀最小的弘...
查看詳情>>與“雍正與胤祥關(guān)系最好,為何胤祥的兒子們未能延續(xù)父輩之間的兄友弟恭之情?”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