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陳橋兵變之后才有了宋朝,那么陳橋兵變是誰發(fā)動的呢?
陳橋兵變之后后周結束,才有了宋朝。那么陳橋兵變是誰發(fā)動的?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59年(后周顯德六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wěn)。公元960年(后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lián)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質,皇室威嚴蕩然無存。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后,趙匡胤統(tǒng)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shù)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fā)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杰作。
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并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于他外別無他路。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后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陳橋兵變奪取了后周的政權,以最小的付出,幾乎兵不血刃建立了大宋王朝。在北宋取代后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fā)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xiàn)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zhí)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擊敗李筠和李重進。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后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zhèn),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zhèn)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統(tǒng)治區(qū)已基本上穩(wěn)定了局勢。
在穩(wěn)定了內部政局上,趙匡胤只用了不到一年。但是也正是因為他以都檢點的身份兵變成功,所以在他繼位之后就撤掉了這個職位,并且對帶兵的將領十分猜忌,也就有了由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也正是開國皇帝這種忌諱,宋朝的國策也基本都是重文抑武的,雖然宋朝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卻仍然給后世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
查看詳情>>與“陳橋兵變之后才有了宋朝,那么陳橋兵變是誰發(fā)動的呢?”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