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南宋為什么滅亡

    發(fā)布時間:2020-07-07
    1

    南宋滅亡后,南宋朝廷為什么不去到臨近的臺灣島避禍?

    南宋
    南宋為什么不去臺灣

    縱觀中國歷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海戰(zhàn),南宋全軍覆沒,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背上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后,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尸十萬。

    國破家亡斷垣處,浩氣長存,永世難忘。然而,回顧那段歷史,壯烈之余,不免有人惋惜。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放棄廣東,去到臨近的臺灣島呢?

    臺灣在南宋時期屬于“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臺灣無異于自尋死路。如今的臺灣發(fā)展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在兩宋時期,臺灣還只是一個未開發(fā)的蠻荒之地。

    中國大陸和臺灣島形成聯(lián)系最早是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不過當時的臺灣島渺無人煙,其土地也沒有達到耕種要求,島上的生存環(huán)境還是比較惡劣的。

    到了北宋后期,一部分沿海的居民開始在澎湖列島上耕種,臺灣也從這時才有了農(nóng)耕產(chǎn)業(yè)。再后來南宋政府開展海外貿(mào)易,臺灣海峽作為通向杭州泉州等港口的“必經(jīng)之路”,其貿(mào)易地位顯著提升,南宋的極小的一部分軍事力量也在這時駐扎于臺灣島。

    雖然臺灣島在該時期稍微受到了一些重視,但是這座島嶼仍然不具備接納流亡政府的條件。

    到了公元1281年,南宋政府已經(jīng)被元朝所滅,元朝中央將臺灣稱為“琉球”,并且他們還在澎湖設(shè)立了巡檢司,此時的臺灣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地區(qū)被劃分給泉州府衙管轄。后來元朝被明朝所滅,位于大陸的一部分流亡人口進入臺灣成立部落,臺灣島也因人口的流入而散發(fā)出生命活力,不過此時在臺灣島上定居的人口并不多。大部分地區(qū)都處在蠻荒地帶。

    當時荷蘭人殖民臺灣,其實統(tǒng)治范圍僅限于臺南地區(qū)。后來鄭成功收復臺灣,將其當作大本營,大力發(fā)展,這時的臺灣才算真正有了些人氣,漢族文化也開始流傳開來。

    縱觀臺灣的整個發(fā)展史,它在南宋時期還只能算是“不毛之地”,南宋流亡政府人口眾多,如果他們?nèi)康顷懪_灣躲避戰(zhàn)火,那么其前途也是非?!懊烀!钡?,很可能會被餓死。宋廷到達后,首先面臨的是一片蠻荒,在臺灣島拓展地盤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時間,無法長期獲取足夠的戰(zhàn)略補給,幾十萬人吃飯穿衣問題得不到解決,朝廷自然會崩潰。

    這與數(shù)百年后的明末鄭成功的情形不一樣,明朝的時候因為有閩南移民屯墾、海盜屯墾、荷蘭殖民時期的開發(fā)等活動,臺灣已經(jīng)具有相對成熟的移民社會和屯田基礎(chǔ)。

    此外,元朝有著遠超南宋的海軍力量,退守臺灣也只能成為“甕中之鱉”。

    元朝雖然是靠著蒙古鐵騎稱霸天下,但其在征服過程中,不停的收編部隊,其中就包括了南宋強大的水師。后來的崖山海戰(zhàn)中,擊敗南宋朝廷的其實就是投降元朝的南宋水師。

    當時南宋流亡政權(quán),四處收集各類船只,最終只弄到包括漁船在內(nèi)的大小近千艘船只。數(shù)量和質(zhì)量遠遠達不到需求。元朝雖只有500艘船,但其船艦都是清一色戰(zhàn)艦。雪上加霜的是,泉州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又將自己上千艘船只無償獻給元朝。

    對比南宋這邊,南宋的流亡政府雖然號稱有十萬人,但是這...

    查看詳情>>
    2、

    南宋為什么突然滅亡?只因為他一個人的投降

    南宋
    南宋為什么滅亡
    南宋滅亡

    在公元1234年金朝徹底滅亡,緊接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大舉伐宋,但是打了40余年,蒙古軍隊不僅沒有滅掉南宋,還折損了大汗蒙哥,在蒙古汗國歷史上前所未有。但是在1279年,南宋突然滅亡,與一個南宋的降將有很大的關(guān)系。

    這個降將就是劉整,雖然是標準的漢人,但出生在當時金國的河南,金國滅亡后劉整就投降南宋,成為一名將軍。劉整作戰(zhàn)十分勇猛有“賽存孝”的美稱,曾經(jīng)只帶20人就打下了重鎮(zhèn)信陽,俘虜了信陽守將,與歷史上很多的猛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蒙古不斷攻打四川,于是劉整被派到了四川,仍然屢立戰(zhàn)功,成為當時南宋最勇猛的將軍,可以說有他在南宋一時亡不了,劉整的升遷速度也很快。但是在當時南宋昏暗的統(tǒng)治下,劉整性命難保。當時南宋很不放心原來的北方逃來的“歸人”,認為他們畢竟做過金國人,而另一方面是劉整能力太強,很多南方將領(lǐng)不齒居于其下。

    有一次劉整去援助嘉定守將俞興抵抗蒙古大軍的進攻,俞興非常瞧不起劉整,不僅不按照慣例迎接犒勞,還頗有微詞,劉整一怒之下打了俞興的手下。從此俞興開始打擊報復劉整,與另一位將軍呂文德勾結(jié),打算誣告迫害劉整。劉整立功就瞞報,加處罰,克扣劉整軍隊的糧草,讓其無法生存。

    劉整打算派人到臨安上訴,沒想到賞識自己的江萬載,都被奸相賈似道排擠出了朝廷。劉整不甘心引頸就戮,干脆帶領(lǐng)率領(lǐng)“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都城超百萬”投降元朝。劉整深知南宋的弱點和蒙古大軍的失誤,為南宋的滅亡敲響了警鐘。

    劉整向忽必烈提了兩個建議,一是蒙古大軍總是先打四川、再西南包抄南宋的策略。但是打了幾十年總是在釣魚城(現(xiàn)在重慶)栽跟頭,徒勞無功。劉整指出這個策略是錯誤的,南宋的咽喉之地在襄陽,拿下襄陽后,南宋首都臨安難以獨存,再取臨安是最好的戰(zhàn)略。

    第二,南宋當時擁有最先進的水軍部隊,而且要塞基本上都圍繞長江,蒙古沒有水軍,僅靠鐵騎難以取勝。劉整建議忽必烈訓練水軍,并親自擔任水軍訓練工作。忽必烈聽后覺得很對,立刻按照劉整的計策行事,不久襄陽陷落,南宋很快滅亡。

    如果沒有劉整的投降,蒙古可能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時間滅南宋,而劉整雖然是漢奸,卻是被自家人逼反的,歷史也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查看詳情>>
    3

    為什么說南宋的滅亡不值得后人同情?本可以多活幾年但是咎由自取

    南宋
    南宋為什么滅亡
    南宋滅亡

    南宋,開國皇帝趙構(gòu),先是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政權(quán)初期,任用主戰(zhàn)派李綱為相。后又迫于金軍壓力,趕走李綱,為了避金人兵鋒,趙構(gòu)帶寵臣汪伯彥等放棄中原,逃往揚州。后來金軍渡江,趙構(gòu)又漂泊過海,逃到溫州。

    開國皇帝如此,叫人心寒,當時主戰(zhàn)派的武將有李綱、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而趙構(gòu)被金人嚇破了膽,只是一路逃竄,以求茍安。也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北宋的皇室、朝臣被虜去三千多人,而趙構(gòu)居然啟用金人派來的秦檜為宰相,停止北伐,迫害主戰(zhàn)大臣和將領(lǐng),以求金人承認這個南渡小朝廷,真的是可悲可嘆。

    有人會說,迎回二帝,趙構(gòu)的身份很尷尬,國破如此,金人猖狂極致,如果有勇氣和決心,打回中原,難道就不能提高趙構(gòu)的名聲和威望,二帝回來又怎樣,把他倆供養(yǎng)而不給權(quán),把皇族和朝臣迎回,總比讓他們在北方被折磨死要好一點吧!

    所以,北宋的靖康之役讓中原正統(tǒng)民族顏面丟盡,而即位的宋高宗只求茍安,繼續(xù)讓顏面掃地。

    后來的皇帝,雖然有的主戰(zhàn),不過成效都不大。按理說南宋是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quán),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朝代,對抗金人,應該有底氣。

    遺憾的是,南宋也有過數(shù)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只能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中后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人心不穩(wěn),再無收服中原的機會。讓人不解的是南宋經(jīng)濟發(fā)達、科技發(fā)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而軍事實力也非常弱。

    蒙古迅速崛起后,聯(lián)合南宋,打敗金人,然后在崖山,全滅南宋。至此,南宋精英被殺盡,別有用心的人高呼“崖山一戰(zhàn)無中國”,這都是扯淡,后來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孫逐蒙古于漠北。

    至此,你大概可以知道為什么南宋不被同情了吧!

    第一、君不復仇,只求茍安,臣,很多都是奸臣,如汪伯彥、秦檜之流。

    第二、經(jīng)濟是很發(fā)達了,不過年年給金人歲幣,有好的東西,趕緊給金人上供,擔心金人的南侵。

    第三、主戰(zhàn)派都很少善終,主和派招搖過市,太失民族氣節(jié)。

    第四、北伐數(shù)次,基本都是無功而返,沒有打出氣勢,打出民族豪氣來。

    查看詳情>>
    4、

    南宋為什么能持續(xù)百年?原來是吸取了北宋王朝滅亡的這些經(jīng)驗教訓

    南宋
    南宋為什么能持續(xù)百年

    北宋王朝從趙匡胤建立之始,就面臨了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威脅。其中,契丹與西夏政權(quán)互為表里、狼狽為奸。宋朝廷背腹受敵,苦不堪言。等到宋徽宗在位時期,已然是內(nèi)憂外患、積重難返。面對金國,為何北宋兩年就滅國,而南宋卻能堅持一百多年呢?

    首先是武將之間的區(qū)別。在北宋時,朝廷對武將非常不信任。眾所周知,宋朝的江山就是后周武將趙匡胤發(fā)動政變而奪取的,因此統(tǒng)治者非常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為了防范武將威脅帝王政權(quán),而南宋呢?南宋建立于北宋靖康之恥之后,由當時宋朝的皇室成員趙構(gòu)在江南一帶建立起的一個政權(quán)。南宋岳飛元帥所率的軍隊,更是所向披靡,打的金兵落花流水。即使是到了岳飛之后,還出現(xiàn)了一批諸如吳玠、劉琦、孟珙、王堅等抗金、抗元的名將。所以說在武將方面北宋是比不上南宋的。

    其次是兵力間的差距。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有強大的軍力。北宋的經(jīng)濟雖然強大,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騎兵。面對入侵他們只能是一再的退讓: 賠款,割地。幾乎是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了。而南宋呢?不會面對強敵就來割地賠款那一套,他們會奮起反抗,經(jīng)常一仗就打十幾年。有一段時間兵力直追甚至趕超金國了。

    最后就是北宋茍且偷安的享樂思想。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造就了一大批中產(chǎn)階級。國難來臨時,他們依然是享樂至上。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常常使人們過多地強調(diào)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直至賣國求榮。于是,宋朝就成了我國歷史上巨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

    而反觀南宋呢?趙構(gòu)在北宋滅亡之后,他深深吸取了北宋王朝滅亡的教訓,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和整改,這個半壁江山——南宋王朝反而呈現(xiàn)出了一種勃勃的生機,他們的思想并不只是享樂,他們是有抱負的,有目標的。正是因為北宋茍且偷安和不重視兵力,使他們迅速滅國。而南宋卻堅持了整整152年!

    查看詳情>>
    5、

    南宋為什么打不過蒙古?南宋滅亡的主要因素你絕對想不到

    南宋
    南宋為什么打不過蒙古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軍事實力羸弱,所以最終被蒙古人滅國實屬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事實真相卻并沒有那么簡單。蒙古帝國的實力在當時雖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比如在征服高麗的過程中,蒙古人前后花了數(shù)十年時間,最后才勉強迫使高麗國王接受了蒙古帝國的宗主國地位。另一方面,南宋也并非弱不禁風,一座小小的合州釣魚城就成功阻擋住了蒙古大軍的主力部隊,最后連帝國大汗蒙哥也喪命于此。因此,蒙古和南宋雙方的實力對比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夸張。

    那么問題來了,南宋為什么打不過蒙古呢?

    蒙古帝國歷史上對南宋共發(fā)起過三次主要侵略戰(zhàn)爭。第一次發(fā)生在窩闊臺執(zhí)政時期,結(jié)果是雙方互有勝負;第二次發(fā)生在蒙哥執(zhí)政時期,結(jié)果是蒙哥在合州釣魚山被南宋的拋石機擊中,重傷而亡(一說患痢疾病逝),蒙古宗王們?yōu)榱藸帄Z汗位而主動停止了在各條戰(zhàn)線上的軍事行動;第三次發(fā)生在忽必烈執(zhí)政時期,在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征戰(zhàn)后,南宋最終被滅國。

    從戰(zhàn)爭的時間跨度來看,蒙古帝國對南宋并不具備壓倒性軍事優(yōu)勢。蒙古人之所以要堅持南侵,除了奉行其擴張的基本國策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因為對南宋來說,收復中原故土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雖然當時南宋還不具備此種實力,但南方富庶的環(huán)境有可能讓南宋隨時崛起,蒙古人需要在南宋變成更強大對手前將其征服。

    不過,和蒙古人在西征戰(zhàn)場上攻無不克所不同的是,中國南方對蒙古大軍來說存在著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比如蒙古騎兵在南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無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南方濕熱的天氣不僅讓蒙古士兵叫苦不迭,連馬匹也難以適應。此外,南宋還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水軍部隊。

    雖然南宋和蒙古帝國在總體實力上確實存在著一定差距,但南宋這邊也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的話,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然而在經(jīng)過十幾年的抵抗后,南宋最終還是遭遇了亡國之災。導致南宋滅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并非雙方軍事實力過于懸殊,而是南宋內(nèi)部問題讓對手有了可乘之機。

    在十三世紀中期,南宋內(nèi)部一些有權(quán)有勢的地主階層通過勾結(jié)官府壓迫農(nóng)民大肆斂財,同時他們又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quán)獲得免交稅賦的特權(quán)。如此一來,不僅百姓生活變得困苦,朝廷也因無法收到足夠的稅收,導致在財政方面捉襟見肘。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得朝廷行政效率低下和軍隊戰(zhàn)斗力大幅下降。

    從六十年代開始,權(quán)臣賈似道試圖通過改革約束謀取暴利的外戚、宦官、官吏。他通過強硬手段“清洗”了一批官吏,并讓自己的親信在重要崗位上任職。但是賈似道的反對者依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以清廉而聞名的人物,這就導致南宋朝廷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愈演愈烈的兩極分化局面。

    當忽必烈下令對南宋發(fā)起全面戰(zhàn)爭的時候,南宋內(nèi)部卻陷入了無止境地紛爭之中。在大敵當前的局面下,這種內(nèi)耗所產(chǎn)生的破壞作用又被加倍放大了。

    在蒙古人長達十幾年的侵略戰(zhàn)爭中,南宋內(nèi)部因意見不統(tǒng)一導致長期處于被動防守狀態(tài)。雖然南宋軍民抵御外敵的決心令人欽佩,但最高統(tǒng)治階層舉棋不...

    查看詳情>>
    6、

    南宋滅亡戰(zhàn)役:崖山海戰(zhàn)之后為什么再無華夏?

    南宋
    南宋滅亡
    南宋滅亡戰(zhàn)役

    公元1279年,元軍與南宋最后的殘余部隊在廣東新會崖門海域(今天的廣東省江門市)爆發(fā)了大海戰(zhàn),也是南宋最后的抵抗之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就是鼎鼎大名的“崖山海戰(zhàn)”。就崖山海戰(zhàn)的慘烈狀況而言,也許我們真的無法想象。周總理曾經(jīng)點評過崖山海戰(zhàn)說:“南宋流亡政權(quán)不應該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是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或者帶兵到臺灣去”。總理說得對,也許這樣可以保存最后的實力,等待時機再做周旋,不過歷史卻不允許假設(shè)。

    蒙古大軍南下

    公元1268年,處于當時世界巔峰,最強大的蒙古國南下攻宋,忽必烈想要直接攻取淮河與漢江之間的襄陽城和樊城。這兩座城池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對于南宋政權(quán)來說也是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所在。南宋朝廷任命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在襄陽和樊城駐守,抵御來自北方的強大蒙古軍。

    呂氏兄弟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判斷,蒙古軍出于蒙古草原,擅長野戰(zhàn)、騎射,但是江南地區(qū)地勢低洼、河流縱橫,與蒙古草原一望無垠的開闊有著千差萬別,所以只要南宋軍隊有足夠的糧草,死守城郭,與蒙古軍打持久戰(zhàn)和消耗戰(zhàn),必定會讓蒙古軍因疲憊和糧草不濟而退兵。

    呂氏兄弟頑抗堅守

    呂氏兄弟算無遺策,可是卻沒有想到的是,蒙古統(tǒng)帥是忽必烈,軍事才能天賦異稟,并不弱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揮下,蒙古軍并沒有對襄樊兩城發(fā)起強攻,而是在襄樊兩城的外圍筑起高高的土樓。

    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軍隊修筑的土樓也越來越堅固,一個個分散的土樓也連成了片,襄樊兩城被死死地圍困在其中。呂氏兄弟非但沒有能拖死蒙古軍,反而被蒙古軍圍困。在長達六年后,呂氏兄弟終于因為糧草不濟而投降。襄陽和樊城這兩個兵家必爭之地就這么被蒙古軍給不費一兵一卒給攻克了。

    襄樊被攻克,南宋棄都難逃

    襄樊二城被攻克后,蒙古軍士氣大振,順江而下?lián)魸⑹刈o在長江天塹上的南宋駐防軍隊。

    公元1276年,蒙古大軍在忽必烈的帶領(lǐng)下,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城下。南宋皇帝攜百官棄都逃亡。這個時候南宋仍然有十萬大軍的有生力量。

    崖山海戰(zhàn),上下一心抵抗

    公元1279年,南宋皇帝被數(shù)十萬的蒙古大軍一路追殺逃亡到了廣東。當年正月蒙古大軍兵臨廣東崖山。就在關(guān)鍵的時候,張世杰集結(jié)最后的十萬軍民,準備在崖山與蒙古軍一決高下。

    只是可惜,當時的南宋已是風雨飄搖、強弩之末了,根本無法抵擋兇悍的蒙古大軍。南宋十多萬軍民均成為了白骨,崖山海域浮尸千里,海水被鮮血染紅,讓夕陽都失去了色彩。

    海風呼嘯,浪沙拍岸,訴說著這血色山河的悲愴。南宋當時的丞相陸秀夫站在戰(zhàn)船上望著漂浮在水面的士兵遺體,眼中布滿淚水,眼瞧著蒙古大軍就要追趕上來,怕年僅8歲的南宋皇帝被蒙古軍活捉,使南宋再受到靖康之恥,便背上皇帝跳入大海殉國了。

    戰(zhàn)船上其他大臣、軍士、民眾聽聞聽說這個噩耗都紛紛大哭,真的感慨軍民其同心同德,忠肝義膽。


    查看詳情>>
    7

    北宋聯(lián)金滅遼卻讓自己滅亡,南宋為什么不顧前車之鑒?

    北宋
    北宋滅亡
    南宋

    宋朝作為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一個朝代,總共歷時319年,同時它還是一個分為南宋、北宋的很是特此外朝代。而北宋和南宋有一個如出一轍的了局,北宋是在聯(lián)金滅遼的時候滅了自己,南宋是在聯(lián)蒙滅金的時候,同樣也滅了自己。那么,為何南宋沒有吸取北宋的教訓,非要聯(lián)蒙滅金呢?

    北宋與遼的恩怨

    北宋和遼國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都很是龐大。在五代十國的后晉時期,其時的天子石敬瑭曾經(jīng)將位于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割給了遼國,因此,北宋一直都想要從遼國的手中將這個幽云十六州收回來。而趙匡胤生前也多次跟遼國發(fā)生戰(zhàn)爭,可是卻并沒有時機能夠樂成地收復幽云十六州。而之后宋真宗即位以后,在澶州與遼國簽訂了停戰(zhàn)和議,今后,宋朝和遼國成為了兄弟之邦,史稱“澶淵之盟”。

    只不外,幽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北宋天子心中一直想要收復的地域,北宋末年的時候,由于金國的崛起以及遼國的日漸式微,讓宋朝的天子重新燃起了重新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希望。于是,北宋和金國一起簽訂了海上之盟,配合伐遼。只不外,遼朝雖然被滅,可是金國卻趁勢直接開始進攻北宋,由此引發(fā)了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被金軍掠走,囚禁在了金國,最終命喪于金國,北宋也就此被盟軍金國死亡。

    北宋死亡之后,從亂戰(zhàn)中逃脫的唯一一個王——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應天府建設(shè)起了南宋。金國趁勢繼續(xù)南侵,宋高宗趙構(gòu)一行人也繼續(xù)向南方逃跑,渡過了長江。幽云十六州沒能樂成收回,反而是一泰半的北宋山河都被金國奪去。

    南宋與金的恩怨

    今后以后,金國成為了南宋的宿敵,多次和南宋簽訂合約,也多次撕毀盟約,成為了威脅南宋政權(quán)的最大因素。

    而這個時候,南宋政權(quán)所面臨的情況和北宋末年多面臨的情況又是很是相似。其時蒙古政權(quán)崛起,金朝逐漸式微。既然南宋已經(jīng)有了北宋的前車之鑒,那就肯定不會和蒙古政權(quán)同盟??墒?,歷史上,南宋卻不管北宋的前車之鑒,反而是聯(lián)蒙抗金。

    在其時的情況下,蒙古政權(quán)作為勢力最為強大的政權(quán),無疑是南宋和金朝都不敢隨意侵犯的政權(quán),對于金朝來說,南宋是越發(fā)容易敷衍的,對于南宋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南宋和金朝同盟的可能性是險些為0的。固然,南宋的朝廷固然也知道,在和蒙古同盟滅掉金國之后,自己就會成為蒙古的目的??墒?,在其時,南宋朝廷簡直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只能選擇了聯(lián)蒙抗金。

    1243年,南宋和蒙古的聯(lián)軍攻破了金國最后的據(jù)點,也就是蔡州城,金國的最后一任天子金哀宗自縊而亡,金國被滅。金國一被滅,南宋就成為了蒙古的目的,最后在崖山海戰(zhàn)中,十萬多南宋軍民追隨著陸秀夫和小天子趙昺一起投海而亡,南宋死亡。

    結(jié)語

    其實從這兩個朝代的死亡歷史來看,其實無關(guān)于和誰同盟,真正決議這兩個朝代死亡的原因就是這兩個朝代的軍事實力基礎(chǔ)就無法支撐這個朝代繼續(xù)在歷史的洪流中堅持下去,因此,北宋和南宋的死亡是注定會發(fā)生的。

    查看詳情>>
    8、

    為什么北宋滅亡之后南宋接著重蹈覆轍?為何讓同一個石頭絆倒兩次

    北宋
    北宋滅亡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趙宋王朝絕對不可忽視,南宋和北宋作為最富有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對外戰(zhàn)爭最疲軟的王朝,最終都被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滅亡。

    而且咋眼一看,南宋和北宋滅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轍。北宋先是聯(lián)金滅遼,結(jié)果又為金所滅;南宋也是先聯(lián)蒙滅金,最后卻又被蒙古所亡。

    俗話說“人不能讓同一個石頭絆倒兩次”,在經(jīng)歷了金軍“假道伐虢”的前車之鑒后,南宋的皇帝們?yōu)楹斡种氐副彼胃厕H,被蒙古滅亡了呢?

    其實南宋和北宋被滅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時代背景卻相差很遠。

    首先咱們看北宋的滅亡。

    其實北宋和遼國矛盾的根本還是領(lǐng)土問題。自從北宋第一代掌門人趙匡胤一統(tǒng)中原后,就一直積蓄力量準備收復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奈何出師未捷身先死,趙匡胤在“斧聲燭影”的懸案中終結(jié)了自己“超神”的腳步。

    不過,宋太宗趙光義接過第二代掌門人的接力棒后,又開始重新北伐,與遼國這個“肌肉男”掰掰手腕。怎奈燕云地區(qū)地勢高于南部地區(qū),地形險峻易守難攻,遼軍鐵騎可以順勢南下直撲北宋腹地,而宋軍卻后退四百里無險可守。自宋太宗起,宋軍數(shù)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而我們后世流傳甚廣的楊將軍故事就出自這其中的某次北伐。

    但是遼國當時國力有限,要想滅亡宋朝也不是那么容易,宋遼之間打打和和幾十年,估計也都打煩了。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卻在澶州被宋軍成功抵擋,宋遼之間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

    從此宋遼之間再無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遼國也很有契約精神,只要北宋交了“保護費”,便不來打劫,大家相安無事,互通貿(mào)易,一起發(fā)財。但是這一切都隨著一個部落的崛起而改變,這就是完顏阿骨打率領(lǐng)下的女真族,這個部落也是后來滿清女真的先祖。女真人初興之時,號稱“滿萬不能敵”,再加上完顏阿骨打的杰出領(lǐng)導,在對遼國的戰(zhàn)爭中連連獲勝,于是便準備聯(lián)合北宋一起滅亡遼國。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北宋第八代掌門人兼北宋畫家協(xié)會會長的宋徽宗趙佶與金人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瓜分遼國,燕云十六州歸北宋。本來這是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時機,不過腐朽的北宋軍隊太差勁了,連留守的遼國雜牌軍都打不過。金軍擊敗遼軍主力后,順勢攻取了燕云十六州。在看到宋軍糟糕的表現(xiàn)后,應該說此時的金軍的胃口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遼國了,他們占領(lǐng)遼國不久就加緊備戰(zhàn),準備問鼎中原。于是在滅遼僅六年后,金軍便鐵蹄南下,滅亡了北宋,讓宋朝飽嘗“靖康之恥”的屈辱。說實話,遼國作為北宋的“兄弟之國”,雖然之前屢次掐架,但之后互相通商,跟北宋的關(guān)系還是不錯的,宋真宗死后,遼圣宗耶律隆緒還集合大臣為他吊喪。因此,北宋這么做確實有毀約之嫌,后來被金所滅也是完全印證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接下來咱們再看南宋的滅亡。

    相比北宋面臨的形勢,南宋就差的多了。自打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之后,直到金被蒙古所滅,宋金之間可謂從未停止過戰(zhàn)爭,金國也一直以滅亡南宋為第一目標。在金國強大之時,多次渡江劫掠南宋軍民,甚至打到南宋都城臨安。不過南...

    查看詳情>>
    9、

    北宋怎么滅亡的?敵人為什么不一舉拿下南宋呢

    北宋
    北宋滅亡

    靖康二年,金軍南下攻取北宋都城,宋徽宗與宋欽宗等三千多人被金人擄走,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亦稱“靖康之恥”。這場巨變導致神州陸沉,宋朝也落得“弱宋”的評價。在金人面前,宋軍不堪一擊,就連都城都成為金人的獵場,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強大的金人在滅亡北宋以后,為何沒有滅掉南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與北宋和南宋的形勢不同有關(guān),也與金人后方崛起的蒙古人有關(guān)。

    金人在馬踏東京以后,不可一世,而由趙構(gòu)臨時建立的南宋在金人面前似乎弱不禁風,金人發(fā)兵即可攻取。然而實際上,金人想要滅掉南宋卻困難重重。北宋比南宋國土更為遼闊,實力更加強大,但幽云十六州丟失以后,北宋面對金軍根本就沒有防御縱深,金軍一晝夜即可兵臨東京城下。然而南宋卻與北宋不一樣,北方國土雖然大量淪陷,但長江天險卻成為南宋的天然屏障。

    金軍面對宋軍的優(yōu)勢是他們強大的騎兵,然而南方水路密集的特點卻讓金人難以發(fā)揮騎兵的優(yōu)勢。南宋的水軍相較金軍更加強大,因此金軍在面對南宋時占不到優(yōu)勢。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軍在金兀術(shù)的率領(lǐng)下?lián)]師南下,趙構(gòu)落荒而逃,入海逃難。然而曾經(jīng)睥睨東京城的金軍在南方卻寸步難行。金軍打算撤軍,卻被南宋將領(lǐng)韓世忠切斷后路,被逼入黃天蕩。南宋以八千人圍困金軍十萬人,金軍卻無法掙脫,損失慘重。若不是有漢奸指引,金兀術(shù)等人恐怕都要死在黃天蕩。

    金兀術(shù)認為黃天蕩之戰(zhàn)是自己疏忽大意,于是他再次南下,但在建康又被岳飛大敗,只能狼狽北返。自此以后,金軍再不敢渡江。紹興十年,金人再度撕毀合約南侵,卻被宋軍大敗,岳飛趁機收復大量失地,一度兵臨開封,金兀術(shù)落荒而逃,金人哀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

    與北宋相比,南宋擁有長江等天然屏障,水軍在河網(wǎng)密布的南方可以發(fā)揮出優(yōu)勢。除此以外,南宋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將領(lǐng),他們以岳飛為代表,率領(lǐng)宋軍多次大敗金軍,如果不是趙構(gòu)擔心迎回二圣將對自己的地位產(chǎn)生威脅,岳飛完全可以收復北地。由此可見,金人并非是不想滅亡南宋,而是不能。

    更令金人頭疼的是,與北宋相比南宋的抵抗意志更加堅定。金軍滅亡北宋時將宋徽宗與宋欽宗擄走,并在東京城中燒殺搶掠,淪陷地的百姓受到金人慘無人道的剝削與欺壓。宋人在經(jīng)歷亡國滅種的劫難以后民族情緒高漲,士大夫也意識到氣節(jié)的重要性。在南宋時官方十分重視愛國教育,南宋人對于金人的抵觸情緒也愈發(fā)強烈。岳飛就著詞道:“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p>

    實際上這首壯懷激烈的詞作是許多南宋將領(lǐng)與百姓的心聲,北宋失地是所有宋人心中的痛,就連主和的宋高宗趙構(gòu)在聽到秦檜‘如欲天下無事,須南自南,北自北,則無事矣”的言語以后亦憤怒道:“如此,則朕亦北人,將安歸乎?”(《大宋宣和遺事》...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