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孟子的思想

    發(fā)布時間:2020-07-07
    1

    孟子的思想體現(xiàn)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為什么沒有君主采用他的思想呢?

    孟子
    孟子的思想

    孟子作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元朝至順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鄒國亞圣公,以后才被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他與孔子的思想主張和稱為孔孟之道。孟子的仁政學說和他的教育思想,為幾百年后的中國封建王朝準備了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并與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響了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

    孟子的思想表現(xiàn)出對人的注重和對人的評價的肯定。他的性善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教育史上強調(diào)個體理性自覺的內(nèi)發(fā)說,他對教育作用的闡述,對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議論,對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的見解,無不體現(xiàn)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孟子思想對后世中華民族氣節(jié)民主精神的激發(fā),崇高境界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蒙作用。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樣,周游列國,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學說上,他反對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但最終他的政治思想并沒有被當時列國的君王采納,他們認為他的思想“迂遠而闊于事情”。在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負后,孟子回到家鄉(xiāng),著書立說,為《詩》、《書》編序,并著《孟子》七篇。

    查看詳情>>
    2、

    孟子的思想里他最珍視的是什么?看完我們就能懂他對人生的哲理

    孟子
    孟子的思想

    孟子認為人可以為善,而不是必然為善,只是用性善論暫時劃開了人與禽獸的界限。孟子認為人和禽獸之間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有四種善端等道德價值,而禽獸只有“食色性”的本能。所以,孟子最為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價值,特別擔心成為禽獸或禽獸不如的人。

    人內(nèi)心的善端可能枯萎,也可能丟掉,一旦人不能“存心養(yǎng)性”,人就成了無毛兩足動物,又淪落成禽獸了,這是孟子無法接受的。為此孟子為人類設(shè)計出一套獨門心法,讓我們“珍愛善端,遠離禽獸”,這個獨門心法就是“存心養(yǎng)性”。

    “存心養(yǎng)性”不僅是人與禽獸的界限,也是普通人與君子、圣賢之間的區(qū)別。“人皆可以為堯舜”,但人并不必然成為堯舜。人與君子、圣賢在道德起點上是平等的,但常人與圣人在“存心養(yǎng)性”上的認識和用力不同,造成了常人與圣人之間的區(qū)別,因為圣人真切體會并認真實踐了“存心養(yǎng)性”的根本之道。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p>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為善于存心的緣故。君子居心于人,居心于禮。仁人愛人,有禮的人恭敬別人,愛人的人,別人經(jīng)常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經(jīng)常恭敬他?!痹诿献幽抢?,心與性都是人的內(nèi)在價值,如果人能保存善端,人性就能蓬勃生長。

    “存心養(yǎng)性”是人所以為人的內(nèi)在根據(jù),人應(yīng)該自覺自愿地時時存心養(yǎng)性,但也總有人認識不到自己內(nèi)心的善端,不努力存心養(yǎng)性,成為自暴自棄的人。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自己殘害自己的人,和他談不出有價值的言論;自己拋棄自己的人,和他做不出有價值的事業(yè)。出言破壞禮義,叫做殘害自己;自認為不能居仁心行正義,叫做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著不去住,把最正確的道路舍棄在不去走,真是悲哀啊!”

    人內(nèi)心有善性卻主動放棄;可以為善卻主動選擇視而不見,這就是自暴自棄的人。而自暴自棄的人,在孟子看來,是正在滑向禽獸深淵的人,不值得與他一起說話做事。

    為何有的人成為君子圣賢,有的人卻自暴自棄成為禽獸呢?孟子認為,君子圣賢與自暴自棄者中間有個“求放心”的差距。原來有的人丟掉了良心,卻不知道或不愿意找回來。因此,孟子認為人生之道就在“存心養(yǎng)性”,修養(yǎng)之道就在于“求其放心”。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p>

    “有人的無名指彎曲而不能伸直,不疼痛且不妨礙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哪怕是到秦國、楚國去治療,他也不會覺得遠,為的是無名指比不上別人。無名指比不上別人,就知道厭惡;心性比不上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不知道輕重?!?/p>

    孟子認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做心...

    查看詳情>>
    3、

    了解通俗易懂的孟子的思想,他也為儒家在戰(zhàn)國時期的傳播發(fā)揮了突出貢獻

    孟子
    孟子的思想
    戰(zhàn)國

    孟子的思想著作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在中學語文課本就收錄有孟子的文章,如《孟子·梁惠王上》等。孟子的學說主張是在繼承孔子的主體思想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主要包括實行仁政,以民為本等政治思想和人性本善的哲學思想。下面詳述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和相關(guān)的思想著作。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么?

    孟子分析了從古至今國家興亡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了一個在后代歷史上的著名為政思想,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tǒng)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繼承自孔子,嚴格的把社會的階層分為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者勞心治人,主要負責治理天下,為民施政,要實行仁政,就像父母為孩子著想一樣。平民百姓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負責生產(chǎn)勞作,他們應(yīng)該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擁戴愛護統(tǒng)治者。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服務(wù)于統(tǒng)治階級,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合法性。

    孟子像孔子一樣推崇有教無類。主張國家加強私塾教育教化天下萬民,使百姓明人倫,曉人理。在這基礎(chǔ)上,孟子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方法,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其他的老師去教導。因為孟子認為父子之間的感情會使父親對孩子不夠嚴格,放松對孩子的教育。

    在哲學思想方面,孟子認為應(yīng)該恢復上古時代的道德規(guī)范,即是“法先王”恢復堯舜之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教育的熏陶,明理知節(jié)。

    孟子的主要思想著作

    孟子一生的思想學說著作而成《孟子》,是孟子晚年隱退鄒國授徒時所作。在孟子逝世后,又經(jīng)他的弟子門人增添完善?!睹献印放c記錄孔子言行思想的《論語》同為儒家學說經(jīng)典,是后世研究孔孟之學的必備教科書。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哲學、民生、政治、教育等思想觀點,還收錄了孟子辯論講學的典故和社會活動?!靶陨普摗笔敲献铀枷雽W說的核心基本點,在此基礎(chǔ)上向外拓展延伸出了“仁政”,“民貴君輕”等思想學說。

    《孟子》、《論語》和子思所著《中庸》,曾子所著《大學》被宋朝時期理學大師朱熹合稱推崇為儒家四書。從宋朝開始,《孟子》的影響力從儒家擴散到民間,是為家治學的必備書籍;也是科舉考試的來源內(nèi)容之一。

    《孟子》一書總計三萬五千余字,是四書中內(nèi)容最豐富,篇幅最長,重量最重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因為歷史戰(zhàn)亂,時間久遠保存不善,還有歷史上的多次焚書之舉,《孟子》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只有七篇十四卷。

    孟子的思想主張上承孔子下啟荀子,為儒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的傳播發(fā)揮了突出貢獻。他晚年廣收弟子教化天下并著《孟子》宣揚自己的儒家思想,《孟子》一書歷經(jīng)歲月僅保留下來完整的七篇為我們后人瞻仰。

    查看詳情>>
    4、

    孟子的弟子雖然沒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對儒家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孟子
    孟子的故事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shù)的名人佳話,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有無數(shù)的思想家,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而如果提到其中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除了文圣孔子之外,應(yīng)該就要數(shù)亞圣孟子最為有名了。后人也將他們兩個并稱為孔孟。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

    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歲之前一直帶著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個諸侯國。但是一開始他的游說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漸漸孟子有了一些名氣之后還是有很多人都來向他請教一些社會上的問題,孟子也都耐心的給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據(jù)各國的現(xiàn)狀提出來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決了現(xiàn)實問題。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秦時,因焚書坑儒,其門徒殆盡,幾乎一蹶不振。到西漢時,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貢獻。東漢時,趙岐對其很是推崇。唐玄宗時,曾封"孔門十哲"之一的顏淵為"亞圣",并沒有封孟子。中唐時,韓愈首倡儒教"道統(tǒng)"之說,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的人物開始,孟子的地位開始升遷。

    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學說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經(jīng)》、《書經(jīng)》,闡發(fā)孔子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孟子作為我國的古代先賢,提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見解與政治思想,并與當時的諸多學派一起形成了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當時的學術(shù)繁榮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他作為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對于發(fā)展儒家學說,傳播儒家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許多思想至今都有一定指導意義。

    查看詳情>>
    5、

    如果沒有這位良母,孟子還會是大思想家嗎?孟子的故事一直不簡單

    孟子
    孟子的故事

    孔孟儒家思想,掌控中國2000多年,深深扎根在我們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今天來看這些老祖宗,不必全盤接受,但能用于了解自己的文化,清楚自己的根基。

    孟子出生于鄒魯交界的鳧村一戶普通人家。其父孟孫激,字子宜,是家道破落的魯國三桓之一孟孫氏的后裔。他善良而怯懦,讀書不少,卻難入仕途。只在一富商顏崇義家做帳房,頗得主人賞識。

    其母娘家姓仉,魯國名門之一。她自幼多才多藝,但因早年喪母,父親常年在外做官,繼母百般刁鉆,很少享福,卻磨練了韌性。

    孟子有幸得如此一母。她自胎中有兒便對其進行胎教。為使未來孩子心胸豁達,視野廣闊,她不畏艱難,千里跋涉。后于途中車上生下孩子,因為生在車上,而取名孟軻,字子輿。

    從小,母親就為小孟軻講經(jīng)論史??上细负茉缇捅蝗舜蛩馈JO鹿聝汗涯?,艱難度日。

    書中主要內(nèi)容:

    三遷教子

    在顏崇義的資助下,孟母得以二遷三處。具體如下:

    鳧村西一片荒冢,自由聰慧的孟軻在此將殯葬筑埋活動學得惟妙惟肖。于是孟母一遷至廟戶營,這是一座大集鎮(zhèn),孟軻成天學的是商賈氣息,小奴才樣。于是孟母再遷至因利渠畔---一所學官旁,在此孟軻度過了第七個生日。

    斷機觀獵

    住在學官旁,當然能學會讀書。孟軻天性聰穎,在窗外學得比窗內(nèi)的學生好。幸虧先生也豁達,知道他的事后,便讓他坐在室內(nèi)旁聽,于是他成了年紀最小,年紀最小成績最好的學生。

    天生孩子王的他,身邊總有一群年紀大卻服他的人,一起玩游戲,扮演大人在各種禮儀場合的樣子。

    孟軻漸漸長大,學堂里的內(nèi)容已經(jīng)不足夠了,于是他開始驕傲自滿,逃學逃課。孟母知后,很生氣。一天,她剪斷賴以為生的織布,使幾個月的辛勞廢于一旦,然后跟他曉以利害。

    之后一次,孟母一表叔公孫璽來訪,帶孟子去打獵。公孫璽技藝高超,箭無虛發(fā),能射中飛鳥一只眼,讓孟軻折服。晚上,孟母又帶他去看廚娘搟餅,那熟練的手法,快得讓孟軻驚嘆。于是他意識到:世間一切學無止境。

    聲震學宮

    此后,孟子開始發(fā)奮圖強,聲震學宮。他常有一些主見與先生不同而高于先生,使老師難堪。幸虧老師不妒才,反而很高興自己有如此高材學生。這時,外鄉(xiāng)也不斷有人來訪尋求經(jīng)驗。孟母總是迎客不暇。

    赴魯游學

    孟軻征得母親同意,在顏崇義和公孫璽的支持下,赴魯---孔子的故鄉(xiāng)---求學。但是未能拜在孔子門下,因為孔子在他出生前一個世紀就去世了。

    但是孔子的一個重要“傳道”之儒家弟子---曾子,使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成為儒學圣地,并將他的學問思想傳給了孔子嫡孫孔伋,字子思,這是儒家重要派系。

    孟子決定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他聞聽有一門生司徒品德高潔。但因身患佝僂病受人嗤笑而隱遁起來。孟子歷經(jīng)艱苦,找到了司徒,與其相處了一千個日夜。大有長進。孟子常使顏、公孫救濟恩師。三年過去了,孟子學有所成,恩師送他再出去闖蕩。

    子思書院

    當年孟子在司徒處學習,曾經(jīng)在司馬雄南的幫助下得以博覽群書。現(xiàn)在孟子又來到他這里,與之暢談理想。

    他們商定辦學堂事宜。顏、公孫承諾資助。但是孟子并不想一生執(zhí)教...

    查看詳情>>
    6、

    這兩則典故原來都是出自這位大思想家,帶你看孟子的故事

    孟子
    孟子的故事

    孟子一生研究發(fā)揚儒學,在世之時游說諸侯國實行儒學仁政。雖然都沒有被統(tǒng)治者接受,但是卻流傳下了許多辯政典故警醒后世王朝。這些典故都收錄于《孟子》一書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當做中學語文教材的《孟子·梁惠王上》。這篇文章中包含了兩個典故:始作俑者和五十步笑百步。

    始作俑者的故事

    始作俑者這個典故的原文內(nèi)容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典故的來源是孟子和當時的魏國大王魏惠王的一次治國論道之辯。魏國遷都大梁后,也有人稱其為梁國,所以魏惠王在《孟子》被記載為梁惠王。

    孟子詢問魏惠王:“殺死一個人用木棍和用利刀有區(qū)別嗎?”魏惠王回答孟子這沒有任何區(qū)別。孟子又問:“殺死一個人用利刀和用政治陷害有區(qū)別嗎?”魏惠王依然回答這也沒有任何區(qū)別。

    孟子爾后又問道:“大王富有天下,穿有錦衣綾羅,食有美味佳肴??墒谴笸踔蜗碌耐恋刂习傩帐巢还梗I死之人倒斃道路兩旁。這就是統(tǒng)治者在用自己的子民喂食野獸啊。人們尚且厭惡野獸相互殘殺吞食,又會怎么看待統(tǒng)治者的暴政呢?孔子說過第一個用陶俑陪葬的人肯定是沒有子孫后代傳承的啊。用人形的陶俑陪葬尚且遭到反對,又怎么能讓自己的子民百姓餓死呢”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戰(zhàn)國時代,諸國征戰(zhàn)不斷,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孟子心系百姓存亡,于是決定游說諸國君主罷兵休戰(zhàn)。

    孟子來到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勸諫魏惠王。魏惠王向孟子詢問治國之道:“孤王勞心治理天下,每日不敢懈怠,為什么魏國的百姓沒有增加呢?”

    孟子反問魏惠王:“兩國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廝殺對戰(zhàn)。戰(zhàn)敗的一方士兵丟掉兵器,扔下盔甲爭相逃命。如果一個士兵只跑了五十步,他見有人跑了一百步就嘲笑那人貪生怕死。這是正確的嗎?”

    魏惠王當即回答這不對。孟子又說:“大王你雖然用心治理國家,但是也熱衷對外開戰(zhàn)。戰(zhàn)爭就會使百姓傷亡,這和五十步笑百步不是一樣的嗎?”

    孟子說政的這兩個典故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孟子為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說游說天下諸國放棄戰(zhàn)爭,善待國家百姓的行為永遠值得我們歌頌。


    查看詳情>>
    7、

    "孔孟"里的孟你知道是哪位思想家嗎?帶你了解孟子的簡介生平

    孟子
    孟子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 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寡人之于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孟子 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 其受業(yè)于何人,自漢代以來頗有爭議,一是認為師從子思,一是師從子上,一是師從子思之門人。朱熹云:"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 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 而且根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yè)于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

    關(guān)于孟子的父親更加缺乏資料,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認為孟子"宿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圣"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jīng)游歷齊、宋、滕、魏、魯?shù)葒?,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歷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只能依據(jù)《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游說齊宋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gòu)了自己的學說。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于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lǐng)弟子出游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