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孟子的弟子雖然沒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對儒家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名人佳話,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有無數的思想家,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而如果提到其中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除了文圣孔子之外,應該就要數亞圣孟子最為有名了。后人也將他們兩個并稱為孔孟。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
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歲之前一直帶著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個諸侯國。但是一開始他的游說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漸漸孟子有了一些名氣之后還是有很多人都來向他請教一些社會上的問題,孟子也都耐心的給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據各國的現狀提出來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決了現實問題。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秦時,因焚書坑儒,其門徒殆盡,幾乎一蹶不振。到西漢時,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貢獻。東漢時,趙岐對其很是推崇。唐玄宗時,曾封"孔門十哲"之一的顏淵為"亞圣",并沒有封孟子。中唐時,韓愈首倡儒教"道統(tǒng)"之說,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的人物開始,孟子的地位開始升遷。
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學說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fā)孔子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孟子作為我國的古代先賢,提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見解與政治思想,并與當時的諸多學派一起形成了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當時的學術繁榮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他作為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對于發(fā)展儒家學說,傳播儒家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許多思想至今都有一定指導意義。
查看詳情>>與“孟子的弟子雖然沒孔子多,但他的故事對儒家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的文章
如果沒有這位良母,孟子還會是大思想家嗎?孟子的故事一直不簡單
孔孟儒家思想,掌控中國2000多年,深深扎根在我們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今天來看這些老祖宗,不必全盤接受,但能用于了解自己的文化,清楚自己的根基。
孟子出生于鄒魯交界的鳧村一戶普通人家。其父孟孫激,字子宜,是家道破落的魯國三桓之一孟孫氏的后裔。他善良而怯懦,讀書不少,卻難入仕途。只在一富商顏崇義家做帳房,頗得主人賞識。
其母娘家姓仉,魯國名門之一。她自幼多才多藝,但因早年喪母,父親常年在外做官,繼母百般刁鉆,很少享福,卻磨練了韌性。
孟子有幸得如此一母。她自胎中有兒便對其進行胎教。為使未來孩子心胸豁達,視野廣闊,她不畏艱難,千里跋涉。后于途中車上生下孩子,因為生在車上,而取名孟軻,字子輿。
從小,母親就為小孟軻講經論史。可惜孟父很早就被人打死。剩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書中主要內容:
三遷教子
在顏崇義的資助下,孟母得以二遷三處。具體如下:
鳧村西一片荒冢,自由聰慧的孟軻在此將殯葬筑埋活動學得惟妙惟肖。于是孟母一遷至廟戶營,這是一座大集鎮(zhèn),孟軻成天學的是商賈氣息,小奴才樣。于是孟母再遷至因利渠畔---一所學官旁,在此孟軻度過了第七個生日。
斷機觀獵
住在學官旁,當然能學會讀書。孟軻天性聰穎,在窗外學得比窗內的學生好。幸虧先生也豁達,知道他的事后,便讓他坐在室內旁聽,于是他成了年紀最小,年紀最小成績最好的學生。
天生孩子王的他,身邊總有一群年紀大卻服他的人,一起玩游戲,扮演大人在各種禮儀場合的樣子。
孟軻漸漸長大,學堂里的內容已經不足夠了,于是他開始驕傲自滿,逃學逃課。孟母知后,很生氣。一天,她剪斷賴以為生的織布,使幾個月的辛勞廢于一旦,然后跟他曉以利害。
之后一次,孟母一表叔公孫璽來訪,帶孟子去打獵。公孫璽技藝高超,箭無虛發(fā),能射中飛鳥一只眼,讓孟軻折服。晚上,孟母又帶他去看廚娘搟餅,那熟練的手法,快得讓孟軻驚嘆。于是他意識到:世間一切學無止境。
聲震學宮
此后,孟子開始發(fā)奮圖強,聲震學宮。他常有一些主見與先生不同而高于先生,使老師難堪。幸虧老師不妒才,反而很高興自己有如此高材學生。這時,外鄉(xiāng)也不斷有人來訪尋求經驗。孟母總是迎客不暇。
赴魯游學
孟軻征得母親同意,在顏崇義和公孫璽的支持下,赴魯---孔子的故鄉(xiāng)---求學。但是未能拜在孔子門下,因為孔子在他出生前一個世紀就去世了。
但是孔子的一個重要“傳道”之儒家弟子---曾子,使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成為儒學圣地,并將他的學問思想傳給了孔子嫡孫孔伋,字子思,這是儒家重要派系。
孟子決定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他聞聽有一門生司徒品德高潔。但因身患佝僂病受人嗤笑而隱遁起來。孟子歷經艱苦,找到了司徒,與其相處了一千個日夜。大有長進。孟子常使顏、公孫救濟恩師。三年過去了,孟子學有所成,恩師送他再出去闖蕩。
子思書院
當年孟子在司徒處學習,曾經在司馬雄南的幫助下得以博覽群書。現在孟子又來到他這里,與之暢談理想。
他們商定辦學堂事宜。顏、公孫承諾資助。但是孟子并不想一生執(zhí)教...
查看詳情>>與“如果沒有這位良母,孟子還會是大思想家嗎?孟子的故事一直不簡單”相關的文章
這兩則典故原來都是出自這位大思想家,帶你看孟子的故事
孟子一生研究發(fā)揚儒學,在世之時游說諸侯國實行儒學仁政。雖然都沒有被統(tǒng)治者接受,但是卻流傳下了許多辯政典故警醒后世王朝。這些典故都收錄于《孟子》一書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當做中學語文教材的《孟子·梁惠王上》。這篇文章中包含了兩個典故:始作俑者和五十步笑百步。
始作俑者的故事
始作俑者這個典故的原文內容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典故的來源是孟子和當時的魏國大王魏惠王的一次治國論道之辯。魏國遷都大梁后,也有人稱其為梁國,所以魏惠王在《孟子》被記載為梁惠王。
孟子詢問魏惠王:“殺死一個人用木棍和用利刀有區(qū)別嗎?”魏惠王回答孟子這沒有任何區(qū)別。孟子又問:“殺死一個人用利刀和用政治陷害有區(qū)別嗎?”魏惠王依然回答這也沒有任何區(qū)別。
孟子爾后又問道:“大王富有天下,穿有錦衣綾羅,食有美味佳肴。可是大王治下的土地之上百姓食不果腹,餓死之人倒斃道路兩旁。這就是統(tǒng)治者在用自己的子民喂食野獸啊。人們尚且厭惡野獸相互殘殺吞食,又會怎么看待統(tǒng)治者的暴政呢?孔子說過第一個用陶俑陪葬的人肯定是沒有子孫后代傳承的啊。用人形的陶俑陪葬尚且遭到反對,又怎么能讓自己的子民百姓餓死呢”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戰(zhàn)國時代,諸國征戰(zhàn)不斷,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孟子心系百姓存亡,于是決定游說諸國君主罷兵休戰(zhàn)。
孟子來到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勸諫魏惠王。魏惠王向孟子詢問治國之道:“孤王勞心治理天下,每日不敢懈怠,為什么魏國的百姓沒有增加呢?”
孟子反問魏惠王:“兩國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廝殺對戰(zhàn)。戰(zhàn)敗的一方士兵丟掉兵器,扔下盔甲爭相逃命。如果一個士兵只跑了五十步,他見有人跑了一百步就嘲笑那人貪生怕死。這是正確的嗎?”
魏惠王當即回答這不對。孟子又說:“大王你雖然用心治理國家,但是也熱衷對外開戰(zhàn)。戰(zhàn)爭就會使百姓傷亡,這和五十步笑百步不是一樣的嗎?”
孟子說政的這兩個典故充分體現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孟子為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說游說天下諸國放棄戰(zhàn)爭,善待國家百姓的行為永遠值得我們歌頌。
與“這兩則典故原來都是出自這位大思想家,帶你看孟子的故事”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