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 齊國的政治情況是怎樣的
今天小編帶來的是成語故事濫竽充數,從中看齊國的政治情況是怎樣的?
戰(zhàn)國時期雖然是動亂時期,但也是人才時代,南國先生就是處于這個年代里。不知道這到底是哪一年。南郭先生畢業(yè)于大周皇家音樂學院第一屆器樂研究生班,主修于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樂器竽。
當時音樂很受歡迎,周天子、諸侯、山野樵夫,都不乏演奏和唱歌的大師,各種樂隊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就像一系列政治家一樣活躍。
齊宣王十分重視人才儲備,開辦了稷下學宮,招收了十萬名學者。他對音樂也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愛,對于南郭先生這批音樂人才來說,齊宣王渴望將他們招聘到自己的部下。所以南郭先生一畢業(yè),齊宣王就給他寄了一封委任書,聘請他擔任齊國交響樂團的首席執(zhí)行官,年薪數千小時。
南郭先生在齊國國家交響樂團工作了十多年,他一直都很順利,吹竽的技巧也越來越熟練。他被評為高級技術職稱,相當于國家一級演員,并被任命為交響樂團團長。他在齊國的主要演出中很活躍。
南郭先生不僅深受齊宣王的信任和愛戴,而且與相國孟嘗君關系也很好。孟嘗君有一個愛才的名聲在外面,當時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和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一起被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與前些年的"四大天王"相比,這已經足夠了。
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音樂人才,孟嘗君自然會盡力吸引人脈。
南郭先生也很感謝孟嘗君,他經常向孟嘗君講述齊宣王的悲歡離合和他的一舉一動。這樣,孟嘗君在處理軍事和國家事務方面的觀點總是與齊宣王的觀點一致。他深受齊宣王的信任和信賴,他的權力始終落在政府和反對派手中。
齊宣王的兒子田地在這一切的眼里,心里都很擔心,當然,他不是擔心南郭先生,而是孟嘗君!
轉眼間,公元前301年,發(fā)生了齊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齊宣王的逝世。一直在等待機會的田地終于繼承了齊國的王位,并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齊愍王。
在齊愍王和他的親信進行了詳細的商量之后,他決定先和南郭先生開刀。因此,《關于齊國國立交響樂團的改革方案》出臺,提出,鑒于齊國目前財政緊張,決定將國家交響樂團改革為自負盈虧的機構,全面投放市場,不再享有財政資助。在管理上,負責人負責制度,領導公開錄用到社會,中層干部競爭職位,全體職工統(tǒng)一參加考試,不及格的人員一律推展出來。
南郭先生已經被撤職,別墅被沒收,司機的汽車被沒收,而且由于巨額財產的來源不明,他即將接受調查和處理。孟嘗君明白,這件事實際上是在向他襲來,如果他干預,他會授權他人,這樣他只能在前進的道路上退卻,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
南郭先生一看到這種情況,就知道他永遠不能留在齊國。不管他是去競選領袖還是參加考試,他都只會侮辱自己,蹲在輪班室里。目前,最好的選擇只能是36人--走路是最好的政策。
有一天晚上,南郭先生抱著他心愛的余先生,沒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只留下了齊。接著,齊敏王向全國宣布,南國先生不愿透露自己的馬腳,不敢參加比賽和考試。他是在夜里跑掉的,這就是濫竽充數的...
查看詳情>>與“成語故事濫竽充數 齊國的政治情況是怎樣的”相關的文章
晏子使楚除了贏回齊國的威風 還衍生出一個經典成語
自從晉悼公起用了趙武,晉國又成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兒子晉平公的時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
公元前531年,楚莊王的孫子楚靈王進攻陳國和蔡國。這兩個國家派使者向晉國求救,晉平公回絕了。這等于說晉國不再是中原諸侯的領袖了。
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打算接著晉國來做霸主。他聽到楚靈王進攻陳國、蔡國,晉國嚇得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派大夫晏平仲做使者到楚國去觀察一下,想看一看這個南方大國到底有多大的實力。
楚國君臣聽見齊國派使臣到這兒來,成心要把齊國的使臣侮辱一番,顯一顯楚國的威風。楚國人知道晏平仲是個小矮個兒,就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窟窿,叫他從這個窟窿鉆進去。
晏平仲看了這個窟窿,聽了接待的人說的話,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要是我上‘狗國’來,就得鉆狗洞。要是我來訪問的是‘人國’吶,就應當從城門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煩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國家?”
接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話告訴了楚靈王。楚靈王愣了半晌,想想這個晏平仲夠厲害的,只好吩咐人打開城門,把他迎接進來。
那些個迎接他的楚國大臣們又說了好些難聽的話譏笑齊國和晏平仲,全都給晏平仲拿話駁回去了。楚國的大臣們再不敢隨便張嘴了。
楚靈王見了晏平仲,取笑他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平仲說:“這是什么話?臨淄城里擠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一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走路的人肩膀擦著肩膀,在后走的人腳尖能碰著前面人的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吶?”
楚靈王說:“那么,為什么打發(fā)你來呢?”晏平仲打著哈哈說:“大王您這一問哪,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實話實說吧,又怕大王生氣。大王,您說我該怎么辦呢?”楚靈王說:“實話實說,只說無妨,我不生氣?!标唐街俟傲斯笆终f:“敝國派出使者有個規(guī)矩,訪問國的君主賢德呢,就派上等人去,訪問國的國君不賢德,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好,就只配派到這兒來了?!闭f著他故意笑了笑,楚靈王聽得哭笑不得,心想晏平仲這張嘴真像刀子似的,也只好陪著笑。
到了請客人吃飯的時候,楚靈王事先安排好武士們拉著一個囚犯從堂下過去。楚靈王故意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兒的人?”武士回答:“是個小偷,齊國人!”楚靈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說:“齊國人怎么那么沒出息,做這路事情?”
在場的楚國大臣們得意洋洋地笑了起來,他們以為這一下子晏平仲可丟了臉了。
哪知晏平仲臉不變色,正經八百地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墒沁@種橘柑,一種到淮北,就變成了又小又苦的枳(zhǐ)。為什么橘柑會變成枳吶?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國,就成偷東西的人了,也許是水土不同吧?!背`王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倒給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請別見怪。”
楚國的大臣們都覺得自己不是晏平仲的對手,大家對他不得不尊敬起來...
查看詳情>>與“晏子使楚除了贏回齊國的威風 還衍生出一個經典成語”相關的文章
耗時五年的樂毅伐齊,最后為何不能對齊國斬草除根?
在戰(zhàn)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zhàn)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一方面,就長平之戰(zhàn)來說,直接重創(chuàng)了趙國,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國伐齊重創(chuàng)的齊國,曾經也是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就五國伐齊來說,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公元前284年,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于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據城固守。樂毅留在齊國作戰(zhàn)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意味著樂毅沒能徹底消滅齊國。
五國伐齊后,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早在公元前284年,樂毅就率軍攻破齊國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于是,燕惠王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并召回樂毅。樂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后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因此,對于樂毅來說,在齊國耗費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卻依然沒能拿下莒城、即墨這兩座城池,也即沒能徹底消滅齊國這一諸侯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齊國城池,也是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樂毅的懷柔策略,目的是從根本上瓦解齊國上下的斗志,從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進一步來說,“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從這一角度來看,樂毅是有機會徹底消滅齊國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齊國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礎上,徹底消滅齊國。而這,促使樂毅圍困了即墨、莒城這兩座城池,卻沒沒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對于樂毅來說,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這兩座城池的實力。因為在齊國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都城都城臨淄之外,還在邊境設立了四個都城,也即這就是“齊國五都”——臨淄、即墨、高唐、莒、平陸。對于齊國五都來說,將齊國大致分為五個部分,也即這個都城,可以理解各個區(qū)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礎上,齊國在五個都城中,都準備了大量的精銳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資等,從而方便其和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作戰(zhàn)。
比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一》中記載:“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 ?!痹谘鄧l(fā)生子之之亂時,齊宣王調集了齊國五都的兵力,從而迅速攻占了燕國。...
查看詳情>>與“耗時五年的樂毅伐齊,最后為何不能對齊國斬草除根?”相關的文章
管仲改革,讓齊國奠定了稱霸的基礎,齊桓公也成了當時最強的諸侯
周幽王被殺后西周就滅亡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從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時期大致與《春秋》一書記載的歷史相當,所以稱這一時期為春秋時期。在這一時期,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結束了,周王室僅僅是諸侯國爭霸所利用的一個旗號。并且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一些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他們紛紛在內部進行變法圖強,對外則兼并小國,展開爭奪霸主地位的斗爭。
齊國管仲改革
齊國是周公東征后分封功臣姜尚所建立的國家。并且給予齊國對夷狄的專征之權,這樣就使齊國成為了東方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公元前686年,齊襄(xiang一聲)公堂弟公孫無知發(fā)動內亂,弒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亡魯國和莒(ju三聲)國,后來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開始爭奪王位,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國,曾帶兵追殺公子小白。刺殺失敗后,公子小白提前歸國繼位也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繼位之后公子糾被殺,管仲也被囚禁。后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他有治國之才,若要成就霸業(yè),非他不可。齊桓公也比較開明,于是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上卿,委以國任。于是管仲在齊桓公等人的支持下,全面推行改革:
一、政治、軍事改革
1、管仲將“國”按照四民分業(yè)安居的原則劃分為二十一鄉(xiāng),其中工鄉(xiāng)三個,商鄉(xiāng)三個,士鄉(xiāng)十五個。其中士鄉(xiāng)為服兵役的軍士所居住的地方,從士鄉(xiāng)所占的比重就可看出,齊國的軍隊人數是不少的,是在為以后爭霸做準備。士鄉(xiāng)又分為三個部分,即“參(叁)其國”,每五鄉(xiāng)為一軍,共三軍,由國君與國、高二卿(曾輔佐齊桓公登位)各帥一軍。士鄉(xiāng)的編制為:五家為軌,設軌長,十軌為里,設有司,四里為連,設連長,十連為鄉(xiāng),設良人。管仲在國內建立軌、里、連、鄉(xiāng)四級行政單位,他的目的就是“作內政而寄軍政”,建立了軍、政合一的行政制度。2、對鄙、野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以三十家為邑,設司;十邑為卒,設卒帥;十卒為鄉(xiāng),設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縣,設縣帥;十縣為屬,設大夫,全國分五屬,即“伍其鄙”,屬設大夫和正。鄙、野五屬制,也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建制。管仲還選拔鄙、野庶人中的“秀民”去當士,進一步提高士的社會地位。管仲在國、鄙實行的行征改革,所設的各級職務并不是世襲封職,而是帶有僚屬性質的官吏,平時為行政官吏,戰(zhàn)時為軍隊各級長官,這樣的做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襲貴族對封邑的管轄權。
二、對官吏薦舉制的改革
各國在激烈的斗爭中,迫切需要大量人才,于是管仲在世卿世祿制度之外,在齊國建立了制度化的薦舉制。規(guī)定:各鄉(xiāng)良人要進賢能于國,由國家任之以事,分派到各部門進行考察;各部門長官選拔其中優(yōu)秀者推薦給國君,由國君親自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職。地方官如果埋沒和壓制 人才的話,就會治其“蔽賢”、“蔽明”之罪。這種薦舉制度在世卿世祿制時代,為出身下層的人才參與政治創(chuàng)造了機會,為齊國的政治增加了活力。...
查看詳情>>與“管仲改革,讓齊國奠定了稱霸的基礎,齊桓公也成了當時最強的諸侯”相關的文章
管仲改革為何只能讓齊國稱霸一世?管仲的實踐,展示了他高超的思想和智慧
一、齊恒公聯手管仲,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最成功的經濟大變革
春秋有“五霸”,首霸者為齊桓公,齊國之盛,正是第一場經濟大變革的結果。
周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黃河中游,而齊國地處偏遠的膠州半島,很像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東、福建,地狹、濱海、遠離中央政治中心。
齊國的開國者是姜尚公,非姬姓王族,變法之初,屬邊遠小國。所以,自古以來,弱者就是變革的發(fā)動機。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好吃,好田,好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曾經“三辱于市”,是一個戰(zhàn)場逃兵和很失敗的商人。
齊桓公即位想有一些作為,于是自詡"三好先生"的齊桓公和失意商人管仲,聯起手來,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最成功的經濟大變革。
二、公元前7世紀,中國能誕生管仲這樣的經濟大師,就是一個奇跡
中國歷代首相級官僚,商人出身者非常罕見,管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管仲很長壽,活到80多歲,他早時潦倒,盛年治齊,四十載而成霸業(yè)。
在漫長的前工業(yè)時期,經濟治理的流派無非兩種,一個是重農主義,一個是重商主義。哈耶克認為,東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農輕商,對商業(yè)的厭惡是一個共同的早期傳統(tǒng)。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國民分為三等:第一等是哲學家,第二等是戰(zhàn)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業(yè)者和農民。
在中國,儒家孟子輕蔑地把商人稱為“賤丈夫”。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極其少數的重商主義者。
在公元前7世紀,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地區(qū)仍處于荒蠻時代,中國卻能誕生這樣的經濟大師,實在算是一個奇跡。
三、“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仲經濟改革的總體設計
以輔佐齊桓公齊國富國強兵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為總體目標,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以“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為指導方針,以振興商品經濟作為增強國力的最佳途徑,開展以商治國為特征的經濟改革,按照宏觀調控和微觀放活的方法管理經濟,在經濟領域上大膽改革,開展四民分業(yè)、貿易興國和鹽鐵專營三大創(chuàng)新,推動涉及產業(yè)、稅收、價格、貿易等多個領域的整體配套改革。堅持發(fā)展商品經濟,讓國民生活富裕,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堅持擴大對外貿易,與各諸侯國的關系保持融洽,實現對外關系的發(fā)展,發(fā)動“經濟戰(zhàn)爭”實現稱霸諸侯,做到以商止戰(zhàn)。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fā)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
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
由于管仲指導思想的正確及齊桓公的成功,“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歷來為后世傳頌,用現代眼光看這句話完全符合唯物主義有關“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相關觀點,在當時那個王室勢微、諸侯欲動的年代,國家統(tǒng)治者能有這種意識是很難能可貴的。
四、管仲“以商治國”興齊,用的正是商人的辦法,是一位無...
查看詳情>>與“管仲改革為何只能讓齊國稱霸一世?管仲的實踐,展示了他高超的思想和智慧”相關的文章
為什么說管仲改革為齊國后來的衰落埋下隱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又被稱為東周時期。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前后劃分為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其中春秋時期是一段從分封諸侯的周禮體系逐漸禮崩樂壞的時代,并且涌現出了一批諸侯霸主和變革先鋒。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并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諸侯就是齊桓公。本文就要詳細聊一聊春秋時期齊國的霸業(yè),尤其是管子改革的內容。管子就是管仲是歷史上的一代賢相,輔佐齊桓公治理朝政,并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稱霸天下。所以要想了解齊桓公的霸業(yè)是如何完成的,首先就需要厘清管仲變法改革的邏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原社會秩序處于一個劇烈的大變局中,史學界通常稱之為“周秦之變”。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潮流中,管仲可以說是第一個首先從政治、經濟方面進行改革的人物。當然,管仲改革不僅包括了經濟和政治,還有軍事、外交等其他方面,涵蓋了當時社會秩序的絕大部分領域。
軍事方面,管仲把對民事的管理和軍事組織結合起來,通過“叁其國而伍其鄙”的方式達到“作內政而寄軍令”的效果。當時齊國的領土分為兩大類別,即“鄉(xiāng)”和“鄙”兩個行政單位。其中鄉(xiāng)是指國都以及周邊地區(qū),所以被代稱為“國”。鄉(xiāng)作為重要單位,其中能夠出士兵的鄉(xiāng)被分為三部分,分別由齊桓公和另外兩個齊國貴族國氏和高氏掌握,各掌握5個鄉(xiāng),也就是15個鄉(xiāng)。齊國當時總計有21個鄉(xiāng),不過其余6個是不參與戰(zhàn)爭的工商之鄉(xiāng),主要負責提供戰(zhàn)爭所需的軍需物資、交通后勤等等。所以《國語》中的“叁其國”指的是將15個士兵之鄉(xiāng)一共組織成為三支軍隊,即三鄉(xiāng)軍。
三鄉(xiāng)軍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相互之間都是鄉(xiāng)親,十分熟悉。管仲通過這種方式組織軍隊,并且以五個人作為基本軍事行動單位,并讓他們祭祀共同的鬼神,祈求福報,相互撫慰,建立深厚的共同情感。這樣一支軍隊擁有濃郁的血親意識、鄉(xiāng)里意識,能夠確保軍隊內部的凝聚力。至于“伍其鄙”,這涉及到了在齊國鄉(xiāng)和鄙之間的區(qū)別。由于周朝實行的是封建“國野”制度,用城郭圍起來的地區(qū)被稱之為國,其中的居民是“國人”,而在城郭之外居住的野外居民則被稱之為“野人”。齊國的祖先在周朝建立時是以征服者的身份統(tǒng)領泰山南北的大片土地的,許多被征服者都是曾經萊夷等部族,這些人并不屬于國都臨淄及周邊地區(qū)的21個鄉(xiāng),因而被稱之為鄙。
前文提到的21個鄉(xiāng)是齊國的基本民眾,他們曾經是在西周初年與姜齊君主一同而來的征服者后裔。隨著時間的流逝,鄙在齊國的地位也在提高。他們雖然被稱為“野人”,但是也有自己的城邑,社會結構也分化為上下層,僅僅是因為整體被征服,所以才作為“鄙”進行管理的。管仲對鄙的管理措施是三十家為一邑,并設立一名司官;十邑為一卒,設立一名卒帥;十卒為一鄉(xiāng),設立一名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一屬,設立屬帥;五屬由一位五大夫管理,稱之為五屬大...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說管仲改革為齊國后來的衰落埋下隱患?”相關的文章
孔子周游列國在齊國的時候遭遇了怎樣的對待?大圣人游說各國卻到處碰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稱為至圣。
避亂入齊
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fā)生“斗雞之變”,并由此引發(fā)了內亂。魯昭公大敗,并被迫逃亡齊國。孔子在魯國不受待見,為避戰(zhàn)亂,于是與一眾弟子周游列國,也是在魯昭公二十五年到了齊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笨鬃拥搅她R國,做了齊太師高昭子的家臣,想通過高昭子的關系接近齊景公??鬃酉虢柚R景公實現自己的忠君尊王、實行仁政、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
初次見面
孔子到齊國之前,就曾在魯國與齊景公有過交往,并有關于霸業(yè)與國之大小的討論,留下了較好的記憶。那是在五年前,正當而立之年的孔子與齊景公的第一次見面。
《史記·孔子世家》: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當時齊景公與晏嬰一起來魯,齊景公請教孔子:“秦穆公的秦國國家小而又處于偏僻的地方,然而他卻能夠稱霸,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說:“秦國雖小,志向卻很大;所處地方雖然偏僻,但施政卻很公正恰當。用這種精神來治理國家,就是統(tǒng)治整個天下也是可以的,他這個霸主還是小的呢?!?/p>
景公問政
想起這些,孔子對這次齊國之行充滿了信心。
這次孔子在齊國居住了將近兩年,通過高昭子與齊景公有過多次交往,并與齊景公有過兩次著名的談話。
《史記.孔子世家》中對此有記載: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p>
孔子說:“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币馑际且S持社會上的統(tǒng)治秩序,各人要按其名分辦事,齊景公聽后很是贊同孔子的說法。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說:“政在節(jié)財。”孔子看準了齊國當時最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費,齊景公聽了表示滿意,這大概因為齊國由于富足而不注意節(jié)約,實在奢侈得不像話了吧。
對于孔子,齊景公確實是動心了,想把尼谿地方的田地封給孔子,并要給以接近于上卿的待遇。
晏嬰反對
齊景公準備重用孔子,遭到了以晏嬰為首的齊大夫的反對。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晏嬰是這樣勸阻齊景公不要重用孔子的:“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是不能用法來約束他們的;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為是,不能任為下臣使用;他們重視喪事,竭盡哀情,為了葬禮隆重而不惜傾家蕩產,不能讓這種做法形成風氣;他們四處游說乞求官祿,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自從那些圣賢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隨之衰微下去,禮崩樂壞已經有好長時間了?,F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jié),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規(guī)矩,這些繁文縟節(jié),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這不是引導老百姓的好辦法?!?/p>
晏嬰這些話說明孔子的為政理念在齊國行不通。齊景...
查看詳情>>與“孔子周游列國在齊國的時候遭遇了怎樣的對待?大圣人游說各國卻到處碰壁”相關的文章
如果齊國沒有派兵征討魯國,孔子周游列國會不會結束呢?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wèi)國,孔子在衛(wèi)國被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后,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fā)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wèi)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wèi)靈公面前進讒言,衛(wèi)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jiān)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wèi)國,打算去陳國。
孔子路過匡城(今河南睢縣)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wèi)國貴族公叔氏發(fā)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wèi)國,又幾次回到衛(wèi)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wèi)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wèi)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wèi)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wèi)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jié)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wèi)國。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wèi)靈公,孔子在衛(wèi)國住不下去,離開衛(wèi)國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歲的孔子離開衛(wèi)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從蔡國來到葉國,葉國君主葉公向孔子問政,并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離開葉國返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隱者。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后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wèi)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wèi)國,主張在衛(wèi)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zhàn)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zhàn)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wèi)國,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孔子問禮于老子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zhàn),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游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子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
查看詳情>>與“如果齊國沒有派兵征討魯國,孔子周游列國會不會結束呢?”相關的文章
孔子周游列國的起因竟然跟齊國送魯國的禮物脫不了干系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56歲的孔子達到了事業(yè)的頂峰—代理相國。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魯國出現了久違的活力,國家各項事業(yè)一派欣欣向榮。
已經衰落了一百多年的魯國出現這一反?,F象,讓看在眼里的老鄰居—正在走下坡路的齊國頓生敬畏之心。歷史經驗告訴齊國的大臣們,一旦魯國崛起,齊國會是第一個倒霉蛋,于是他們紛紛慫恿齊景公給魯國送份大禮,好讓魯國今后能對自己手下留情。
齊景公對于魯國的變化看在眼里,更急在心里,他不想今后挨打,但也不想拿祖先留給自己的土地白白送人。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給他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可以送禮,但這禮物絕對不能是土地,而是80名能歌善舞、模樣俊俏的妙齡女子,以及30匹駿馬。
當這些禮物送到魯國的都城之后,剛開始魯定公和季桓子都沒敢收,為何?這不是赤裸裸的性賄賂嗎?要是傳到外面多丟人啊!然而,季桓子卻按耐不住好奇之心,總想看看齊國到底送的什么貨色。于是,第二天上午,他也不上朝了,而是和幾位侍從微服出城,來到了曲阜東城門的城墻上(齊國人的使團就駐扎在東門外),近距離窺探這些女子的廬山真面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差點兒要了季桓子的老命,天下怎會有如此美貌妖嬈的女子!
為免被人笑話,他那雙發(fā)光的眼睛終于戀戀不舍地從那些女子身上移開。但是,就在那天上午,忍受不住內心欲念的季桓子,竟然前后三次偷偷跑到城墻上去觀看。
后來,他干脆把國君魯定公也給拉了出來,一起去窺探。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跟季桓子一樣,魯定公看到那些女子的一瞬間也愣住了。等他回過神來,用眼神向季桓子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季桓子心領神會。于是,兩人把齊國送來的“禮物”給分了,各自帶回家,并且一連三天都沒有上朝。
孔子知道真相后,一直在苦苦地嘆氣。子路更是當即就勸說老師離開這個污穢之地,到別處再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但是,孔子并沒有要離開的意思,因為他想看看在接下來的祭祀大典之后,國君會不會給自己和其他大臣發(fā)放祚肉(一種禮節(jié),表示對大臣的尊重)。如果發(fā)放,表示國君心里還有這些大臣。如果不發(fā)放,到時再離開也不遲。然而讓孔子大失所望的是,祭祀大典過去一天了,依然沒有看到送肉的人來。
幾天后,孔子收拾好行裝和眾多弟子踏上了外出講學、尋找工作的路途。沒想到,他們這一走竟然是14年。
查看詳情>>與“孔子周游列國的起因竟然跟齊國送魯國的禮物脫不了干系”相關的文章
齊桓公伐楚的起因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最后齊國只能慢慢走向衰弱
一
公元前657年,東周霸主齊桓公家里突然鬧出了點小糾紛。這一天,齊桓公“偷得浮生半刻閑”,放下家國大事,和老婆蔡姬相約,一起到私家花園里的湖里去劃船。
齊桓公是春秋首霸,縱橫天下、傲視群雄。高高在上的周天子,都得常常仰仗于齊桓公,靠齊國來擺平各類麻煩。在周王室日漸沒落的大環(huán)境下,齊桓公就成為東周江湖上的事實“第一人”。春秋霸主權傾天下、富有四海,這樣的老公,天下女子都夢寐以求。蔡姬就成為幸運兒,與齊桓公走在了一起。更加難得的是,蔡姬也是齊桓公最喜歡的女人。
齊桓公喜歡蔡姬到了什么程度?
齊國為海洋之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兩千年多前,地球上還沒有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污染。天空湛藍如畫,空氣清新如氧吧,海水透徹如水晶,黃金般沙灘平整如新;……。這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能每天到海灘上散散步,曬曬太陽,與美女在海邊風花雪月,足以羨煞旁人。然而,富有四海的霸主齊桓公卻無福消受——齊桓公生平“天不怕、地不怕”,卻從小怕水,根本就近不了水。因為怕水,所以每次坐船時,齊桓公都會心跳加速、渾身冷汗直冒,生怕會掉落入水。
可是,愛情的力量卻是無比巨大。
深患“恐水癥”的齊桓公,為了討好蔡姬,居然愿意抽空特地陪她來劃船,可見,蔡姬在齊桓公心目中是占據了多么重要的位置了。
因為男人的寵愛,蔡姬也侍寵而嬌,經常性地捉弄齊桓公。往常,只要不是太過分,齊桓公男子漢大丈夫,忍忍也就過去了。
壞就壞在蔡姬太自以為是,這次有些收不住了。
二
在船劃到湖中央后,蔡姬突然間又冒出捉弄齊桓公的念頭。老公平常就怕水,現在又剛好在“賊船”上,還不得任自己擺布?在世人面前傲然獨尊的老公,能在自己面前驚慌失措,那一定很有成就感,蔡姬想。男人去征服世界,女人就只需要征服男人;征服了齊桓公這樣天下獨一無二的男人,才更會顯出蔡姬的魅力無窮!
虛榮心一起,蔡姬就隨性起來。
她不停地左右搖晃著小船,來嚇唬齊桓公??粗谒醒胱笥覔u晃,隨時都像是要翻沉,不識水性的齊桓公立刻被嚇得面如死灰,雙手緊緊抓著船沿大叫,拼命讓蔡姬趕緊停下來??刹碳щy得看到齊桓公有這么“hold”不住的時刻,玩得正嗨,根本就停不下來。所以,她大聲嬉笑著,不依不饒地繼續(xù)搖船。
小船漂浮在水中央,侍衛(wèi)們都不在身邊,齊桓公孤立無援,只能任由蔡姬擺布。眾目睽睽之下,齊桓公在小船上被嚇了個半死,天下唯我獨尊的派頭,一下都丟到九霄云外去了!
然而,男人都是要臉面的,尤其是像齊桓公這樣的男人。眾人眼目中被自己老婆搞得威嚴全無、顏面掃地,齊桓公心里猛地就生出一股無名怒火!等到船靠岸之后,他二話不說,立刻宣布把蔡姬遣送回娘家,讓她好好自我反省一段時間,先滅滅老婆的威風——在船上丟的臉,下船后一定得找回來!可在內心深處,齊桓公還真是舍不得蔡姬。所以,雖然把老婆趕回了娘家,齊桓公卻也沒有把“離婚協議書”順帶就送到蔡國。齊桓公是想著,等過段時間,蔡姬知錯主動求饒后,自己的面子就找回來了,那時再光明正大地把...
查看詳情>>與“齊桓公伐楚的起因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最后齊國只能慢慢走向衰弱”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