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宋朝皇帝的帽子帽翅有什么作用?帽翅是為了避雷裝的嗎
宋太祖規(guī)定皇帝的冕服為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宋史》中是這么記載的:大裘之制。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伺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而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shù)也?!煌趺C據(jù)家語,以為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并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后耳。是以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zhì)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于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
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zhì),故被裘以體之。今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zhì)之義。乞并依開寶通禮。」詔詳定所參議。大致意思:就是以前周禮規(guī)定帝王代的帽子是十二旒(liu)冠,就是電視劇中看到的那種前面一排“簾子”的那種皇帝帽,后來唐朝把服裝改了很多,到宋朝,戴通天冠,穿絳紗袍。當(dāng)然古代皇帝、大臣的衣服是分常服、禮服等分類的,不同場合上不盡相同,宋朝皇帝在某些特定場合還是會帶十二旒冠的。何為通天冠,通天冠怎么長出“翅膀的”通天冠并不是起源于宋朝,不過《宋史》輿服志中是這么記載的:通天冠。
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dǎo)。
通天冠也叫高山冠,最早在后漢書就有提到過原本的通天冠和宋朝的其實(shí)不太一樣,我們熟知的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諸葛亮戴的就是通天冠,漢時候的通天冠經(jīng)過唐朝的演化,到了宋時再起演化成為了宋時的通天冠模樣。但是長翅膀的那種和通天冠是有差別的。
長翅膀的和通天冠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時通天冠只有帝王專屬,但宋朝時候只要是士人的帽子都可能有帽翅,官員是肯定有的。
這應(yīng)該是從唐朝的幞頭演化來的,早期的幞頭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頭巾,幞頭又根據(jù)不同的職位不同的人有區(qū)別,如交腳幞頭、曲腳幞頭、宮花幞頭、牛耳幞頭,唐朝中后期幞頭已經(jīng)進(jìn)化成為了帽子樣式的服裝。
我們常說的烏紗帽其實(shí)都屬于幞頭的一種,而電視劇中伸了一根很長的直角帽尾或者說帽翅的那種帽子就叫展翅幞頭。結(jié)語:我猜的有說法帽翅是宋太祖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為之,實(shí)際上這種說法只是一種帶有趣味性的傳說而已,為什么會有帽翅的出現(xiàn)呢?看一看唐、宋的電視劇其實(shí)應(yīng)該就有答案。唐朝的冠帽大多是有系帶的,所以帶在頭上不容易脫落,而宋朝的幞頭、冠帽是沒有系帶的,做官的總有做不到頭的,官職低的見了上司、皇帝或者各種皇妃都要鞠個躬彎腰作揖,幞頭大多是由藤草、紗類的材料制成,一不留神帽子就掉了,再加上帽子上那小山包,風(fēng)一吹就脫落了。
因為早期的幞頭是包頭巾,很少有這種情況,宋朝的幞頭基本是帽子型樣,為了防止脫落弄兩根帽翅壓一壓重量,帽翅大多是硬質(zhì),有記載好像還有鐵制的帽翅。如果僅僅為了交頭接耳皇帝咳嗽一聲就好了,哪有那么麻煩。當(dāng)...
查看詳情>>與“宋朝皇帝的帽子帽翅有什么作用?帽翅是為了避雷裝的嗎”相關(guān)的文章
宋朝皇帝的帽子有何講究?“長翅帽”的由來非常有意思
??礆v史劇的朋友經(jīng)常會看到,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里,官員的紗帽后面都拖著兩根長長的“翅膀”,非常的滑稽,遠(yuǎn)遠(yuǎn)看去好像人頭上頂著個衣服架子,這樣的設(shè)計有何講究?
其實(shí)宋朝并不是皇帝才帶這種帽子,大臣上朝的時候也需要佩戴這種帽子,學(xué)名為“長翅帽”,好似有兩個長長的翅膀。長翅用鐵片和竹篾做成骨架,開始的時候“翅膀”也就一尺長,大概30cm,后來越做越長。這個帽子的發(fā)明者正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關(guān)于“長翅帽”的由來非常有意思。
黃袍加身以后,多疑的趙匡胤依然不放心,又演繹了一場“杯酒釋兵權(quán)”。結(jié)果,還是整天疑神疑鬼,老覺得有人要造反,甚至在朝堂上,有大臣相互接頭接耳都會讓他覺得實(shí)在嘀咕什么壞話。
趙匡胤這人考慮事情比較周全,想讓朝堂保持威嚴(yán),又不愿意訓(xùn)斥老臣們。于是,趙匡胤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帽子兩邊加上翅膀,這樣就不方便交頭接耳了吧?因為翅膀主要由鐵片和竹篾作為骨架制作而成,硬邦邦,顫巍巍,倆人要碰頭可就不舒服了。最后每個翅膀足足有一尺多長,趙匡胤這才算滿意了。
這種帽子下發(fā)以后,大臣們都懵了,什么玩意?皇上這是要干什么?這么沉,戴頭上簡直是累贅啊!最重要的是走路得小心,還得保持距離,別戳到別人臉上掛彩了,同時也得注意不能讓別的帽翅戳到自己的臉。
有意見保留,不滿意也得戴長翅帽。一時間官員們?nèi)巳恕白晕!?,走路都感覺頭上晃晃悠悠,都自動拉開了距離。因為隔得太遠(yuǎn),再也沒有了交頭接耳私聊的現(xiàn)象,朝堂氛圍也嚴(yán)肅起來了。
趙匡胤看到這帽子效果不錯,對自己的設(shè)計相當(dāng)滿意,于是自己也親自戴上了,以示皇權(quán)官威,同時規(guī)定以后官員在正式場合都必須戴這種加長版的長翅帽。
這種長翅帽算是被官方蓋章認(rèn)證過的,所以在整個宋朝,官員就一直戴這種帽子。
現(xiàn)在想想,開會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確實(shí)令人討厭。不過,趙匡胤真是一個被耽誤的服裝設(shè)計師。
查看詳情>>與“宋朝皇帝的帽子有何講究?“長翅帽”的由來非常有意思”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