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原來太平天國的蕭朝貴并不是那么能征善戰(zhàn)
關于蕭朝貴的形象,太平天國官方和太平軍將領多把他勾勒為一員武將。《天情道理書》稱贊蕭朝貴“統(tǒng)帶雄師,沖鋒破敵,滅怪誅妖”,《醒世文》記載他的功勞時說:“天排西真忠勇,沖鋒破敵武略精?!巳∈】と绶凑?,開疆拓土功勞深。”李秀成在自述中認為,蕭朝貴“勇敢綱(剛)強,沖鋒第一”。
李開芳對蕭朝貴的軍事才能極為欽佩,他被俘后在供詞中一再指出:“內有蕭朝貴第一通兵法”,“蕭潮貴最厲害”,“惟有己故西王蕭潮潰第一通兵法,此外都不通文藝”。清方記載也受太平天國官方的說法影響頗深,認為蕭朝貴勇猛善戰(zhàn),曉勇無敵。
實際上,蕭朝貴的戰(zhàn)役指揮能力并不出色。他一生指揮的戰(zhàn)役能夠稱得上成功的僅有三次:蔡村江會戰(zhàn)、官村嶺大捷、石馬鋪會戰(zhàn)。
思旺迎主之戰(zhàn)后,洪秀全、馮云山甫至金田,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二十六日,清貴州鎮(zhèn)遠總兵周鳳岐又令清江協(xié)副將伊克坦布率所部黔兵前往圍困。結果,二十九日,太平軍利用蔡村江沿岸的有利地形,喬裝壯勇,虛擊清軍兩翼,合擊中路黔兵,又擊潰周鳳岐部援軍,陣斬伊克坦布。是役,“匪獨黔兵為之挫蛆,即本省兵勇之助剿者,亦相與謀堅壁之守,不敢易言死地矣”;“黔軍剿金田失利,陣亡副將以下十余員,賊勢大”。
蔡村江會戰(zhàn)的指揮者并非只有蕭朝貴一人。據(jù)調查所得,太平軍兵分三路,“中路是洪秀全、馮云山指揮,楊秀清、蕭朝貴、黃文金在左、右路”。所以,這場戰(zhàn)役的真正策劃者和指揮者是洪秀全、馮云山,中路軍起到居中策應南北兩翼的作用,楊秀清、蕭朝貴等僅是其中一路軍的統(tǒng)帥,蕭朝貴系奉命行事。這場戰(zhàn)役的成功實是金田總部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不能歸功于蕭朝貴一人。
太平軍突出新好后,向思旺挺進,清軍向榮、烏蘭泰兩部分路尾追。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八月二十日,向榮、巴清德陳兵思旺之東官村廟——官村嶺一線。蕭朝貴、馮云山指揮太平軍分三股猛撲官村嶺向榮營盤,又設伏兵擊其后,向軍全線潰敗,遁入平南縣城。烏蘭泰率軍自后路逼近思旺,并派秦定三率部接應向榮,但“秦軍在山峽中為賊所阻,不果至”。
向榮以屢戰(zhàn)屢捷銳氣方張之兵,一挫幾于全軍覆。此又事機之一大可惜者也。守存評論說:向軍“鍋帳軍械軸重皆為賊有,各將帥僅以身免。賊乃益肆鷗張,各處會匪又疊起接應,此乃成敗之一大轉關也”。向榮自己也承認:“生長兵間數(shù)十年,未嘗見此賊;自辦此賊,大小亦數(shù)十戰(zhàn),未嘗有此敗。”太平軍官村嶺大捷,是東進途中的重要戰(zhàn)役,扭轉了新好兵敗以來的被動戰(zhàn)局,為思旺轉移和攻克永安準備了條件。
綜觀宮村嶺之役,太平軍取勝的偶然性很大。是時,天公作美,“大雨竟日,連夜傾盆不止,山水下注,河不能涉”。由于大雨,清軍“火藥皆濕,兵役并無雨具,營盤未立,鍋帳器械,因泥淖亦未到齊”。戰(zhàn)斗中,清軍槍炮失用,防御陣地亦未構筑完成,后續(xù)部隊也受阻無法踵進,向榮所部實系孤軍。向榮本人,對這些情況熟視無睹,驕橫囂張,孤軍冒進,“意將一鼓而悉殲之”,不顧士卒...
查看詳情>>與“原來太平天國的蕭朝貴并不是那么能征善戰(zhàn)”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