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xì)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名)古代刻有水藻花紋的(hao86.com好工具)玉制裝飾品。
名詞
古代皇冠前下垂的裝飾,用彩色絲線串玉而成,狀如水藻
璪,玉飾如水藻之文。從玉,璪聲?!墩f文》
璪火粉米。——《虞書》。按,此假借為藻。
祭之日,王被璪以象天,戴冠,璪十有二旒,則天數(shù)也?!抖Y記》
璪【午集上】【玉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3畫
《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子晧切,音早。雜采絲貫玉爲(wèi)冕飾?!抖Y·郊特牲》戴冕璪十有二旒。
又通作藻?!墩f文》玉飾,如水藻之文。引虞書曰:璪火黺米?!虬磿骛⒔癖咀髟??!抖Y·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对]》藻絜而文,衆(zhòng)采如之,故曰藻。
又通作繅。《儀禮·聘禮》啓櫝取圭垂繅?!对]》今文繅作璪。
說文解字
璪【卷一】【玉部】
玉飾。如水藻之文。從玉喿聲?!队輹吩唬骸碍b火黺米。”子皓切
說文解字注
(璪)玉飾。如水藻之文。謂彫飾玉之文。璪藻曡韻。從王。喿聲。子晧切。二部。虞書曰。璪火粉米。古文尙書咎繇謨文。按虞書璪字。衣之文也。當(dāng)從衣。而從玉者、假借也。衣文、玉文皆如水藻。聲義皆同。故相假借。非衣上爲(wèi)玉文也。凡說文有引經(jīng)言假借者例此。禮經(jīng)文采之訓(xùn)。古文多用繅字。今文多用璪、藻字。其實(shí)三字皆假借。
璪的方言集匯
◎ 粵語:zou2
◎ 客家話:[海陸豐腔] cau5 zau3 [客英字典] cau5 [臺(tái)灣四縣腔] cau5 zau3 [梅縣腔] za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