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名)中醫(yī)指【hao86.com好工具】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名詞
(形聲。從疒(
,表示與疾病有關(guān)),且聲。本義: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 。如: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疽【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七余切《集韻》千余切《韻會》七餘切,音苴?!墩f文》久癰也?!夺t(y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調(diào)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蹲髠鳌は迨拍辍奋髻劝D疽《注》癉疽,惡創(chuàng)?!妒琛肪野b也?!妒酚洝O吳傳》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墩滞ā钒b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又《集韻》子與切《正韻》再呂切,苴上聲?!都崱?疽,癢病。
說文解字
疽【卷七】【疒部】
癰也。從疒且聲。七余切
說文解字注
(疽)久癰也。後漢書劉焉傳注、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皆引久癰。與小徐合。癰久而潰沮?然也。從。且聲。七余切。五部。
疽的方言集匯
◎ 粵語:zeoi1
◎ 客家話:[海陸豐腔] zu1 [客英字典] zih1 [臺灣四縣腔] zu1 [梅縣腔] zii1 [客語拼音字匯] zu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