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xì)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名)皮膚上長的像水泡的小疙瘩:~疹|(hao86.com好工具)水~。
名詞
(1) 面部所生的小瘡,俗稱粉刺
臉上的小皰一個一個都紅而且亮起來?!┒堋蹲右埂?/p>
(2) 皮膚上長的像水泡的小疙瘩 。如:手上燙起了一個皰;小水皰;小膿皰
皰【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5畫
《集韻》披教切,音砲。腫病。通作。
又皮教切,音抱。面生氣也。原字從皮,不從攴。(皰)《唐韻》旁敎切《集韻》《韻會》皮敎切,庖去聲?!墩f文》面生氣也。《徐曰》面瘡也。《博雅》病也?!墩滞ā贩彩肿惚壑獗┢鹑缢菡咧^之皰?!痘茨献印ふf林訓(xùn)》潰小皰而發(fā)痤疽?!俄n愈·食蝦蟇詩》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又《廣韻》匹貌切《集韻》披敎切,音砲。義同?!都崱芬嘧??皰。或作胞。
說文解字
皰【卷三】【皮部】
面生氣也。從皮包聲。旁教切
說文解字注
(皰)面生氣也。玉篇作面皮生氣也。玄應(yīng)書一作面生熱氣也?;茨稀⑿“挾l(fā)痤疽。高曰。皰、面氣也。玄應(yīng)引作靤。從皮。包聲。旁敎切。古音在三部。
皰為謎底的謎語
皰的方言集匯
◎ 粵語:paau3
◎ 客家話:[客英字典] pau5 [海陸豐腔] pau5 [臺灣四縣腔] pau5
◎ 潮州話:p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