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xì)解釋
康熙字典
-
見〔Hao86.com胡笳〕
名詞
(1) (形聲。從竹,加聲。本義:胡笳)
(2)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通常稱“胡笳” 。胡人卷蘆葉為笳,吹以作樂,后以竹為管,飾以樺皮,上有三孔,兩端加角
刁斗笳吹。——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又如:笳角(胡笳與號角。系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軍中樂器);笳鼓(胡笳與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聲縈回)
(4) 古代婦女使用的發(fā)簪
笳【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廣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嘉?!稄V韻》笳簫?!妒酚洝窌泛账朴v栗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伯陽避入西戎所作,卷蘆葉吹之也?!俄崟⊙a》大胡笳十八拍,號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號祝家聲。
又葉居何切?!断暮钫俊ん召x》南閭兮拊掌,北園兮鳴笳。鳴笳兮協(xié)節(jié),分唱兮相和?!镀!芬嘧?。
笳的方言集匯
◎ 粵語:gaa1
◎ 客家話:[客英字典] ga1 [臺灣四縣腔] ga1 [梅縣腔] ga1 [海陸豐腔] ga1 [客語拼音字匯] ga1 [寶安腔] ga1
◎ 潮州話:gi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