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
同“[hao86.com好工具]岳”。
(1) 岳 1 的異體字
(2) 姓
嶽【寅集中】【山部】 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4畫
〔古文〕岳《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音鸑?!墩f文》東岱,南霍,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從山獄聲。《白虎通》嶽之爲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揚子·法言》川有瀆,山有嶽?!对姟ご笱拧丰赂呔S嶽。《詩詁》山高而尊者嶽。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xùn)|岱,河北恒,江南衡。《郭註》衡山,南嶽。
又霍山爲南嶽,卽天柱山,潯水所出?;艉饩銧懩蠋[也?!墩滞ā钒吹乩碇荆馍皆陂L沙湘南縣,故曰江南衡。若天柱在廬江潯縣,則江北矣。亦曰南嶽者,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祠於天柱,亦名天柱爲霍山。衡霍其實一山,衡山名霍。猶泰山一名岱也。
又嶽嶽,長角貌?!肚皾h·朱雲(yún)傳》五鹿嶽嶽,朱雲(yún)折其角。
又姓。《正字通》嶽敏。見廣西志。
又通作岳《書·堯典》帝曰:咨,四岳?!秱鳌匪脑溃倜?。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
又州名。本巴州,隋曰岳州,以天岳山名,山在洞庭湖。
又葉虞欲切,音玉?!恫苤病へ煿姟奉娒墒甘?,建旗東嶽。庶立毫釐,微功自贖?!都崱坊蜃?img src="https://static.hao86.com/invalidZi2/19f1ab3bf85324815bd8ff0aa83ca164.png" alt="??" class="lm_img" />。《詩·崧高維嶽註》又作。字原作下山。
說文解字
嶽【卷九】【山部】
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從山獄聲。岳,古文象高形。五角切
說文解字注
(嶽)東岱、見下。南靃、南靃者、衡山也。在今湖南衡州府衡山縣西北。風俗通曰。衡山一名霍山。爾雅釋山曰?;羯綘懩蠋[。尚書大傳、白虎通皆舉霍山。毛傳則曰。南嶽、衡。許宗毛者也。曰南霍、正皆謂今湖南之衡山。卽漢地理志長沙國湘南縣東南之禹貢衡山也。封禪書。漢武帝元封四年。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此郭景純所謂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天柱者。葢自是天柱始有霍山之名。而衡山不曰霍山矣。許言霍者、從其朔偁也。天柱山者、今安徽六安州霍山縣南之霍山是也。西?、見下。北恒、爾雅曰。恒山爲北嶽。毛傳曰。北嶽、恒。禹貢職方之恒山也。在今直省定州曲陽縣。中大室。大各本作泰。今正。古書大字、俗或讀他葢切。改爲太。又改爲泰。葢不可盡正矣。爾雅曰。嵩高爲中嶽。封禪書、郊祀志皆曰。中嶽、嵩高也。按禹貢曰外方。左傳曰大室。國語曰崇山。崇之字亦作崈、亦作嵩。故崇山亦曰崈高山、亦曰嵩高山。地理志。潁川郡崈高縣。武帝置。以奉大室山。是爲中岳。古文以崇高爲外方山也。大室、崇高錯舉??梢娨簧綌?shù)名。卽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北之嵩山也。王者之所?巡狩所至。?、用也。王者所用至此而巡狩也。巡狩者、巡所守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按堯典。二月至于岱宗。五月至于南嶽。八月至于西嶽。十有一月至于北嶽。不言中嶽也。而封禪書、郊祀志述堯典皆云。中嶽、嵩高也。何氏注公羊則偁堯典、而補其文曰。還至嵩。如初禮。應(yīng)劭風俗通則曰。中嶽、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其說乖異。從山。獄聲。五角切。三部。
嶽的方言集匯
◎ 粵語:ngok6
◎ 客家話:[客英字典] ngok8 [沙頭角腔] ngok8 [梅縣腔] ngok8 [海陸豐腔] ngok8 [客語拼音字匯] ngog6 [臺灣四縣腔] ngok8 [寶安腔] ngok8
嶽的字源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