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xì)解釋
康熙字典
說(shuō)文解字
名詞
(1) 古水名。又名豐水
泡,泡水,出 山陽(yáng)平樂(lè),東北入 泗?!墩f(shuō)文》
(2) 鼓起而松軟的東西 。如:豆腐泡兒;眼泡兒
形容詞
(1) 盛大
泡,盛也?!斗窖浴范?/p>
(2) 又如:泡溲(水盛大的樣子)
(3) 〈方〉∶虛而松軟 。如:這塊木料發(fā)泡;泡棗
量詞
(1) 用于屎尿或涕淚 。如:撒一泡尿;拉泡屎
(2) 相當(dāng)于“番”、“回”
順便去會(huì)制臺(tái),著實(shí)恭維一泡?!段拿餍∈贰?/p>
(3) 另見
名詞
(1) (形聲。從水,包聲。本義:浮漚,水泡)
(2) 同本義 。如:水泡;肥皂泡
(3) 像水泡一樣的東西 。如:手上起了泡;泡燈(同“炮燈”。一種圓形的燈);泡頭釘(釘?shù)囊环N。釘帽鼓起呈泡狀);泡幻(如水泡般空幻);血泡
動(dòng)詞
(1) 用沸水、熱水燙浸,或?qū)|西浸在水中 。如:泡種谷;泡咖啡;泡茶(把干果、蜜餞等泡在茶里,叫泡茶);泡在牛奶里的面包
(2) 較長(zhǎng)時(shí)間地呆在某處消磨 。如:大家陪著“泡”一天可受不住呢??;泡病號(hào)(指借故稱病長(zhǎng)期不上班,或小病大養(yǎng));別瞎泡了,快把工作做完
(3) 另見
泡【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匹交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披交切,音拋。水名?!墩f(shuō)文》水出山陽(yáng)平樂(lè),東北入泗。《水經(jīng)注》卽豐水之上源也。
又水上浮漚也?!惰髸啡鐗?mèng)幻泡景。
又《廣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音庖。泡泡,流也。《山海經(jīng)》其源渾渾泡泡?!对]》水濆涌之聲也。
又《揚(yáng)子·方言》泡,盛也。江淮之閒曰泡。《註》泡肥,洪張貌。
又泡溲,盛多貌?!锻醢ざ春嵸x》泡溲汎。
又《集韻》班交切,音包。泡,盛也。
又皮敎切,音咆。水泉也。
又魚名?!稄垘熣胗武洝纺虾S信蒴~,大如斗。泡,去聲。
說(shuō)文解字
泡【卷十一】【水部】
水。出山陽(yáng)平樂(lè),東北入泗。從水包聲。匹交切
說(shuō)文解字注
(泡)泡水。出山陽(yáng)平樂(lè)。東北入泗。山陽(yáng)郡平樂(lè)、見前志。志云侯國(guó)。泡水、東北至沛入泗。水經(jīng)注泗水篇曰。黃溝、又東逕平樂(lè)縣。又東、右合泡水。卽豐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薺陂。東逕貰城北。又東逕已氏縣故城南。又東逕卭城縣故城南。又東逕單父縣故城南。又東逕平樂(lè)縣。右合泡水。自下豐、泡竝得通稱。故地理志曰。平樂(lè)、泡水所出。又東逕豐縣故城南。又東逕沛縣故城南。於城南東注泗。地理志曰。泡水自平樂(lè)東北至沛入泗者也。按今泡河自今山東單縣流逕江蘇豐縣北。又東逕沛縣畍。循城東南。至泗亭驛而合於泗。從水。包聲。匹交切。按今俗曰包河。古音在三部。又流貌也?;蛟桓a也。
泡為謎底的謎語(yǔ)
泡字組詞造句
泡的方言集匯
◎ 粵語(yǔ):paau1 paau3 pou5
◎ 客家話:[東莞腔] pau5 pau1 [臺(tái)灣四縣腔] pau5 po1 pau1 [梅縣腔] pau1 pau5 po2 [寶安腔] pau1 | pau5 [客語(yǔ)拼音字匯] pau1 pau4 po1 [海陸豐腔] pau5 po1 pau1 [客英字典] pau5 [陸豐腔] pau5
◎ 潮州話:pa6(ph?) pao3(phàu)
泡的字源演變
泡的字形對(du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