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浙江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zhèn)人。晚年辭官后曾隱居吳江蘆墟趙田村,故一作吳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黃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diào)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yǎng),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傳甚廣。
生平
初入朝廷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辟書院,令高材生從袁受經(jīng)學。萬歷五年(1577)會試,初擬取第一,因策論違逆主試官而落第。后更名黃。十四年中進士,為萬歷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蘇松錢糧,上《賦役議》,又請減免額外加征米銀10余條款,被豪紳所阻而作罷。任河北寶坻知縣,時該縣賦役倍于他縣,積欠糧賦達萬石,袁黃上條陳請減免舊額,建議由會通河水運皇木代替車運,朝廷允準。于是寶坻(今天津市寶坻區(qū))得以減免舊賦,革除運木重夫、重馬、采石及箭手諸勞役。袁黃還下令疏浚河道,植樹挖沙,筑堤開渠,墾荒種植,成績斐然。時薊鎮(zhèn)諸主、客軍近20萬,年例銀及屯田民運各項開支計150萬兩,巡撫因袁黃通曉邊疆事宜,遂召之共議大計,乃獻革養(yǎng)軍虛費、汰臺兵冗員等十策。
入軍
萬歷二十年(1592),調(diào)任兵部職方主事,適日本侵略朝鮮,朝廷大舉東征,薊遼經(jīng)略宋應昌上疏請袁黃到軍營贊劃,與劉黃裳浮海渡鴨綠江。平壤戰(zhàn)役時,提督李如松以誘兵迎戰(zhàn)日軍獲勝,袁黃禁止李部下諸將割首級報功,李深為惱恨而引兵東去,派袁黃守平壤,不增撥一兵一卒。后突遇日軍攻城,袁黃率領部下及3000名朝鮮兵擊退之。不久,李如松兵敗碧蹄館,兵部尚書石星主張撥款議和,袁黃上書提出將驕應罷兵。提督李如松誣袁黃以十大罪狀,袁黃遂罷歸家居,閉戶著書。卒年74歲。天啟元年(1621),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東征功勛,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浙江巡撫納蘭常安撰《祠堂記》,贊袁黃“揮擊閹豎,九死不悔”。
著述
有:《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考》、《評注八代文宗》、《春秋義例》、《論語箋疏》、《袁氏易傳》、《史記定本》、《袁氏政書》、《兩行齋集》、《寶坻勸農(nóng)書》、《袁了凡家訓》、《袁了凡綱鑒》、《群書備考》、《石經(jīng)大學解》、《歷法新書》、《中庸疏意》、《攝生三要》等。
或曰了凡生卒為1533-1606,或1546-1618。其壽74或確。
主要貢獻
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許多等方面做出了貢獻,閃著耀眼的光輝。
1.博學多才、涉足極廣
袁了凡在佛學、農(nóng)業(yè)、民生、水利、醫(yī)學、音樂、幾何、數(shù)術、教育、軍事、歷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農(nóng)學家、水利學家及歷法學家。譬如,他所著《歷法新書》涉及46種歷法,有歲差總數(shù)積算、五緯總數(shù)積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東西差、求太陽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帶食所見分秒、求朔望交會約率、四平方求弦術、太白黃道南北緯度、黃道南北各像內(nèi)外星經(jīng)緯度等,共150多種求算方法,學問深邃。
袁了凡善于總結。譬如,他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探討研究舉業(yè)之道,組織編纂了《群書備考》等參考書。明朝末年,是嘉善歷史上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萬歷年間,嘉善有狀元國相錢士升、名臣魏大中等進士29人,占明清兩朝進士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嘉善是全國26個巍科大縣之一,這也與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貢獻分不開。
2.江南善舉運動的倡導者
明朝末年,江南社會變動劇烈,道德體系紊亂。作為社會精英的士紳階層,為了教化民眾,將勸善懲惡的諸多事例刊刻成“善書”,通過小說、說唱而流行于民間,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將“民眾的道德”具體化。
在善書的形成、發(fā)展和流傳過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經(jīng)歷對善書思想的興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袁了凡的《了凡四訓》是善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勸善是全書的重點和宗旨,“積善篇”占了全書一半的篇幅。它闡明了善的含義、明辨善惡的標準、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袁了凡為江南民間慈善事業(yè)的興盛起了指導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礎。他與另一位嘉善名人陳龍正的父親陳于王,是萬歷十四年(1586)的同科進士,兩人情趣相投,常探討修德行義之舉,兩家還結為兒女親家。袁了凡極為賞識陳龍正,稱贊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
崇禎年間,陳龍正在嘉善倡舉同善會,崇禎十四年(1641)又建立同善會館,作為經(jīng)辦善業(yè)的常設機構和公所。同善會館是江南最早興起的民辦慈善組織,是近代中國慈善組織的雛形,成為后來風行全國的鄉(xiāng)村社會團體,引發(fā)了清代民間力量組織介入慈善機構的浪潮,具有重大意義。
3.功過格的積極實踐者
功過格是最具中華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它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惡增減記數(shù),是一種道德自律的工具。功過格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人認識到可用自己的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吉兇,這是精神生活中劃時代的成果。
袁了凡提倡以記“功過格”的方法,“隱惡揚善”、“遷善改過”,進行道德自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達到自我修養(yǎng)、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為功過格的提倡者和身體力行者,強調(diào)個人改變命運的力量,用善書來鼓動社會流動和提升社會地位,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他的言行經(jīng)歷對后世道德倫理思想的變遷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宗教界,在日、韓、美、澳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袁了凡享有極高的聲譽,目前有幾十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但是,國內(nèi)對他的認識還很不夠。對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們不注重到那些對社會對民間有影響的思想。袁了凡在當時社會里巷皆知,在今天還在發(fā)揚光大,所以我們要轉變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響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應當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重的一筆,用專門的著作來寫!”
參考資料:《趙田袁氏家譜》第42頁,《了凡列傳》,民國9年鈔本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袁黃簡介,袁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袁黃古詩大全,袁黃的詩,袁黃作品目錄
http://yanglaopt.net/shiren_view_9bb63c43ac9bb63c/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