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待問(1140---1212年)字蘊之,號抱經(jīng)居士。宋浙江永嘉郡(今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茶山街道羅峰潘山)人。木待問從小聰明好學(xué),頗得著名學(xué)者洪邁(1123----1179年)的賞識,并做了洪邁的女婿,隆興元年(1163年)狀元及第。至禮部尚書,卒于任上,封謚號“文簡”。他長于詩文,工于書法,有詩作傳世,有書法《謙施貼》傳世。與楊萬里、樓鈅、王十朋、黃府、甄龍友等人至交,互贈詩詞往來。
人物簡介
木待問(1140---1212年)字蘊之,號抱經(jīng)居士。宋浙江永嘉郡(今浙江省溫州市茶山街道潘山)人。先世自五代晉時由閩徙瑞,出生于崇仁里藤岙村(今屬馬嶼鎮(zhèn)),.紹興十四年(1144),隨父母遷居永嘉城區(qū)問政坊(七楓巷),后寓居楓林。 他從小聰明好學(xué),頗得著名學(xué)者洪邁(1123----1179年)的賞識,并做了洪邁的女婿, 娶德清李彥穎女為繼室,洪氏誥封魏國夫人,李氏誥封魯國夫人。曾拜另一著名學(xué)者鄭伯熊(1127---1179年)為師.隆興元年(1163年)狀元及第。成為南宋第十二名狀元,也是孝宗朝第一名狀元,又是永嘉第一位狀元。歷任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知州等。嘉泰二年(1202)以禮部侍郎知貢舉,累官禮部尚書(從二品)。嘉定五年(1212)壽終正寢。終正議大夫(從三品),贈少師(從一品)、光祿大夫(正三品),謚“文簡”。木待問少力學(xué),天資穎悟,博覽群書,詩文俱佳,惜僅存詩若干,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著《抱經(jīng)集》3卷。 與學(xué)兄同榜進士好友黃府(1130—1210)字大方又字用藏,號東美。行火二十一,黃徹季子相善,歷簽書平江軍節(jié)度判官,轉(zhuǎn)從政郎,改知江南揚州府江都縣令,平海軍(今泉州)僉判、節(jié)度判官、副都統(tǒng),皆頗有惠政,士民德之,廉介有聲。彼此交游詩文,并贈與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詩一首《游洋志》“聞道七閩鄒魯風(fēng),鳳公麟祖笑英雄;瑞云自古呈瑞色,一氣光芒顯德中”。
人物生平
木待問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乾道八年七月以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及實錄院檢討;九年二月轉(zhuǎn)著作佐朗.十二月升著作朗,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離職回鄉(xiāng)守喪,淳熙五年六月,守喪期滿仍赴京任著作郎,六年二月遷起居舍人,至光宗朝累至太子詹事,紹熙四年(1193年)出任寧國知府(今安徽省宣城).任寧國知府時,正值荒年,留心賑災(zāi)救濟,深得人心,為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寧宗慶元元年(1195)十二月,以顯謨閣待制出任福州知府。二年十一月出任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知府.最后歷煥章閣代制,至禮部尚書,卒于任上.他長于詩文,工于書法,有詩作傳世。 木待問與鄭伯英糾葛辨析 新編《溫州市志》第589頁:“木待問,鄭伯熊學(xué)生。吳子良《林下偶談》說他貴顯后,因擴建府邸,侵占鄭宅,與鄭伯熊(當(dāng)時已亡故)胞弟鄭伯英發(fā)生爭執(zhí),受到士論譴責(zé)?!端卧獙W(xué)案》認為:待問以大魁官至侍從,然無所表見,其于師門九等人表,當(dāng)在下中。荊溪吳氏言其貴后,頗侮歸愚(鄭伯英之號)而侵其居,則又小人之靡也。”宋吳子良《木尚書訴鄭景元》說:“敷文(伯熊)死,后木尚書造宅,侵鄭氏地界。景元(伯英)不平,往與木詈垢而手擊之。景元亦大為木之子弟所箠。明日木訴之郡,逮景元。時景元待次教官,扶其母以出,木慚悚,退縮而止。木素?zé)o聞望,止以大魁為從官爾。因此事,永嘉人薄之?!薄皣ㄋ危┕俜Q,謂大學(xué)士至待制為‘待從’。” 辨析木待問與鄭氏糾葛,首先要確定鄭氏住處分布情況。楠溪表山《鄭氏宗譜》載,溫州始祖鄭鎰,字永平。治《春秋》,以乾符元年(874)甲午中式二十名,三年(876)丙申,授永嘉刺史,為政三年,教化大行。適公族侄鄭虔昱亦授永嘉刺史,建議叔父留居下來,于是他就于郡城西北的八字橋筑室居住。嘉祐四年(1059),鄭鎰五世孫鄭珂《鄭氏宗譜序》云:“鎰生洪肇。洪肇生奭。奭生默,太學(xué)國錄。天圣二年(1024)甲子,為楠溪之游,至表山,愛其山川之勝,風(fēng)土之宜,田可耕,水可釣,遂卜筑于茲,……于吾為禰,實鄭氏百世不祧之始祖也?!鼻宓拦舛辏?840),鄭蘭《表山鄭氏重修宗譜序》云:“我始祖永平公,唐僖宗時為永嘉刺史,值黃巢之亂,筑柳木為柵,功在社稷,道梗不能歸,始家于溫。越四世至默公,由郡八字橋遷居表山,是為表山百世不祧之始祖,而永平公則始祖所自出之祖也。今夫國家之典章必籍文獻而后傳,祖宗之事跡必考譜牒而始知。由宋歷元明洊經(jīng)兵燹,宋元無論已,明季譜亦罕有存焉者,即如龍圖公墓亦埋沒于荒煙蔓草之中,若非止齋(陳傅良)一志,則龍圖之名不可得而正?!编嵅?,表山鄭珂曾孫,鄭鎰八世孫,其墓地位于今花坦鄉(xiāng)東村證覺寺后。其弟伯英墓地位于溫州城西山余家奧。鄭伯熊與陳傅良交往密切?!端问贰肪?34,“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xué)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jīng)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陳傅良《跋云山壽昌院右帖公據(jù)后》云:“《圖經(jīng)》云:中和二年(882)置,與院牒合?!鄩褧r,從薛常州士龍學(xué),士龍數(shù)為余言,道雪庵為人,由是定交。直龍圖閣鄭景望將造朝,與余游雁蕩,會天大雪,行十?dāng)?shù)里,訪師于深林叢茅中?!薄逗胫螠刂莞尽肪硎端略骸び兰巍罚骸皦鄄U院,在仙居鄉(xiāng),中和二年(882)建。”鄭伯熊與陳傅良游雁蕩山就近取道今屬于永嘉縣西源鄉(xiāng)的云山寺,可見當(dāng)時鄭仍居住表山。 陳傅良《東村澄覺寺北山宋太恭人陳氏墓暗志文》載,“……最后以伯英遇淳熙癸卯(1183)慶典,受今封。八十有七,當(dāng)乙巳(1185)二月庚辰(二十六)日卒。”考鄭母卒年乙巳(1185)二月二十六日上距鄭伯熊之卒年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初三的四年間,木待問職事為起居舍人(1179)、敦宗院、宗正寺卿、太子詹事、知太平州(1183)、吉州(1186年罷任)?!安ⅲ志霸蛔秩トA。紹興(1131~1162)末,上《中興急務(wù)》十篇,極言秦檜之罪。登隆興癸未(1163)進士第四人,任秀州判官,調(diào)杭州、泉州推官,母老,不忍行,食岳廟祿九年。終母喪,授寧德縣丞、福建提刑司干官,猶不行,終其身不復(fù)仕。其論議憤發(fā),筆墨豪健,俊者褫魄,貴者奪色。一時英俊皆推尊之,稱伯熊為大鄭公,伯英為小鄭公。紹熙三年(1192)卒,年六十三,著有《歸愚集》?!薄耙阅咐喜豢鲜嘶拢钤漓麴B(yǎng)母,不出者二十年?!碜蕴枤w愚翁。有《歸愚集》,其婿蔡幼學(xué)(行之)帥閩,鋟版三山?!笨梢?,鄭伯英奉祠養(yǎng)母在永嘉家鄉(xiāng),而木待問受誣在當(dāng)涂任內(nèi),也就是紹熙四年(1193)知寧國府時,已在鄭母卒年之后。伯英卒于紹熙三年(1192)四月,此前,木待問并無任禮部尚書的履歷。無論時間或空間,木待問在永嘉郡城造宅侵鄭師地,顯然不可能。 臨海陳耆卿(1180~1236)及其表弟吳子良和永嘉戴栩都是葉適(1150~1223)的晚年學(xué)生。吳子良于寧宗寶慶二年(1226)中進士,官至湖南轉(zhuǎn)運使、太府少卿。一生反對南宋投降政策,與史嵩之(史彌遠侄兒,覲縣人)積不相能,時受排擠。而史家同溫州士人尤其是木待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其中不排除吳子良對木待問有故意貶低的意氣因素。 木待問,謚文簡。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唐制,兼三品得謚。國初已來,正三品方得謚,其他兼贈例不得謚”(胡道靜《夢溪筆談校正·逸文》)。宋真宗以后,若死后贈官至正三品者,也可請謚(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三品賜謚,這一辦法大體上為后代所承襲?!兑葜軙ひ绶ń狻罚骸敖?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xué)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壹德不解(懈)曰簡,平易不疵曰簡,正直無邪曰簡?!薄缎绿茣みx舉志上》:“李棲筠曰: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則文與忠敬皆統(tǒng)人行。且謚號述行,莫美于文,文興則忠敬存焉。”“文”字體現(xiàn)了儒家文治的最高理想和為官的最高要求。百官以謚“文”為榮,而趨之若鶩。文武忠孝貞正等字都是上等的美謚。木待問卒后賜謚“文簡”,可知并非薄德小人?!耙笆冯s說,多有得之傳聞及好事者緣飾,故類多失實,雖前輩不能免,而士大夫頗信之?!蹦旧袝终监嵳?,訴鄭景元一事不可信。
詩作欣賞
附宋代狀元木待問詩作六首:
1.《千里思》
君行千里輕所歷,妾馳千里心匪石。
春房酌酒意匆匆,愁不在離愁在憶。
鴛鴦瓦上昏無色,鸚鵡杯中塵更積。
燈前獨坐制君衣,淚濕剪刀裁不得。
2.《火后寄詮老》
攙槍墮九霄,列缺亂阡陌。
西城若黔廬,東墟已堆甓。
幽棲僅容膝,隱市意自適。
天公不我相,同此編戶厄。
平生一丘壑,未信天地窄。
終焉感窮途,萬慮集中夕。
載觀宇宙內(nèi),內(nèi)在等公宅。
鄙夫六尺軀,俯仰嘆逼仄。
炙手事當(dāng)路,快意已爛額。
野子今兀然,乘除付陳跡。
此身亦何有,而復(fù)身外惑。
相逢肯分山,試面九年壁。
3.《郊寺》
紅委墻陰花寂寂,翠滋亭角草纖纖。
風(fēng)翻書葉常交案,雨壓爐煙不過簾。
4.《游洋志》
[游瑞云山賦詩]
聞道七閩鄒魯風(fēng),鳳公麟祖笑英雄;
瑞云自古呈瑞色,一氣光芒顯德中.
5.《忍貧詩》
忍貧如忍灸, 痛定疾良已。
余子受一飽, 美疹不知死。
步兵哭窮途, 文公謝五鬼。
百世賢哲心, 可復(fù)置憂喜。
誦經(jīng)作饑面, 偉哉天隨子。
九原信可作, 我會耕甫里。
錄于洪邁《夷堅丁志》卷十一。
按: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xué)家、思想家。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詠懷》八十余首,表現(xiàn)磋生憂時、苦悶仿徨的心情。韓愈(763~824),唐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其《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蔽骞?,指智窮、學(xué)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陸龜蒙(?~881),唐文學(xué)家,曾任湖、蘇二州從事,后隱居松江甫里,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坝刑锼捻?,歲常足食,惟遇潦則浸沒不得獲。忍饑誦經(jīng),蓋此時也”(洪邁《夷堅丁志》卷十一)。該詩借阮籍、韓愈和陸龜蒙等賢哲身處困境自我排遣的典故,表現(xiàn)自家遭受火劫,財產(chǎn)告盡,饑兒待哺的慘狀,決心隱居鄉(xiāng)間。使用典故,信手拈來,貼切自然。
6.《雁蕩山觀瀑布》
懸崖滴溜流瀑泉,巖下斜陽罅里天。
醉坐此中寒欲栗,卻消酒力阿誰邊。
木待問墓
位于永嘉縣楓林鎮(zhèn)的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墓,屬于永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木待問簡介,木待問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木待問古詩大全,木待問的詩,木待問作品目錄
http://yanglaopt.net/shiren_view_9b8fd943ac9b8fd9/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