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先秦]佚名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biāo){著天下人都歸順?biāo)臈l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解

    1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
    3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
    4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
    5
    之:代這座城。
    6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7
    環(huán):包圍。
    8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9
    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10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
    11
    是:這。
    12
    也:表判斷語氣,“是”。
    13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4
    池:護城河。
    15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17
    米粟:糧食。
    18
    多:充足。
    19
    委:拋棄。
    20
    而:然后去,離開。
    21
    之: 代詞,代“城”。
    22
    是:代詞,這。
    23
    故: 所以。
    24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
    以: 憑借。
    26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27
    固:使鞏固。
    28
    國:國防。
    29
    山溪:山河。
    30
    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
    31
    威:威服。
    32
    以:憑借,依靠之意。
    33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34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5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6
    寡:少。
    37
    之至:到達極點。
    38
    畔:通“叛”,背叛。
    39
    之:意思是“到、到達”。
    40
    至:意思是“極點”。
    41
    順: 歸順,服從。
    42
    以: 憑借。
    43
    之: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4
    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45
    故:所以。
    46
    有:要么,或者。
    47
    勝:取得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景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家庭,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孟子出生時,因為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他的家族已經(jīng)沒落,被迫從魯遷往鄒。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xué)”思想,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彼磳娌?zhàn)爭,認(rèn)為戰(zhàn)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孟子“仁政”學(xué)說的理論基礎(chǔ)是“性善論”。他認(rèn)為“側(cè)隱之心,人皆有之”,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qū)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biāo)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作者在開篇即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該中心論點由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guān)系,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shè)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叭镏?,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quán);“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rèn)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jié)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nèi)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里。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zhì)。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氣勢通暢。且運用大量排比,增強語勢,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佚名的詩(共28987首詩)
    • 《觀別者》
      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愛子游燕趙。高堂有老親。不行無可養(yǎng)。行去百憂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親賓。揮涕逐前侶。含凄動征輪。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吾(一作余)亦辭家久(一作者)。看之淚滿巾。
      查看譯文
    • 《跋林和靖手書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詩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幾年。后來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無洄沿。又如商鞅壞井田,夷封溝洫開陌阡。吟哦一變成號顛,秦張功甫出此編。我讀未竟心犁然,借歸手抄家自傅。藏之篋笥待后賢,庶萬有一唐風(fēng)還。
      查看譯文
    • 《言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五十言懷詩》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查看譯文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cf62f43ac9cf62f/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