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兩漢]賈誼

    qínxiàogōng據(jù)xiáohánzhī,
    yōngyōngzhōuzhī,
    jūnchénshǒukuīzhōushì,
    yǒujuàntiānxià,,
    bāonèi內(nèi),
    nángkuòhǎizhī,,
    bìngtūnhuāngzhīxīn。
    dāngshìshí,,
    shāngjūnzuǒzhī,,
    nèi內(nèi),,
    gēngzhī,,
    xiūshǒuzhàn戰(zhàn)zhī,
    wàiliánhéngérdǒuzhūhóu。
    shìqínréngǒngshǒuér西zhīwài。
    xiàogōngméi,,
    huìwén、、zhāoxiāngmēng業(yè),
    yīn,,
    nánhànzhōng,
    西shǔ,
    dōnggāozhī,,
    běishōuyàohàizhījùn。
    zhūhóukǒng,
    huìméngérmóuruòqín,
    àizhēnzhòngbǎoféiráozhī,
    zhìtiānxiàzhīshì,
    cóngjiāo,
    xiāngwéi。。
    dāngzhīshí,,
    yǒumèngcháng,
    zhàoyǒupíngyuán,
    chǔyǒuchūnshēn,,
    wèiyǒuxìnlíng。
    jūnzhě,
    jiēmíngzhìérzhōngxìn,
    kuānhòuéràirén,,
    zūnxiánérzhòngshì,
    yuēcónghéng,,
    jiānhán、、wèi、yàn、chǔ、、、zhào、sòng、、wèi衛(wèi)、zhōngshānzhīzhòng。
    shìliùguózhīshì,,
    yǒuníngyuè、shàng、qín、zhīshǔwéizhīmóu,,
    míng、zhōuzuì、、chénzhěn、、zhàohuá、lóuhuǎn、jǐng、、、zhītōng,
    、、sūnbìn、dàituó、、liáng、、wángliào、tián、、lián、、zhàoshēzhīlúnzhìbīng。
    chángshíbèizhī,
    bǎiwànzhīzhòng,
    kòuguān關(guān)érgōngqín。。
    qínrénkāiguān關(guān)yán,,
    jiǔguózhīshī,,
    qūnxúnérgǎnjìn。
    qínwángshǐzhīfèi,
    értiānxiàzhūhóukùn。。
    shìcóngsànyuēbài,,
    zhēngérqín。
    qínyǒuérzhì,
    zhuīwángzhúběi,
    shībǎiwàn,,
    liúxiěpiāo;
    yīnchéngbiàn便,
    zǎitiānxià,
    fēnlièshān。。
    qiángguóqǐng,
    ruòguózhāo。
    yánxiàowénwáng、zhuāngxiāngwáng,,
    xiǎngguózhīqiǎn,
    guójiāshì
    zhìshǐhuáng,
    fènliùshìzhīliè,,
    zhènchángérnèi內(nèi),
    tūnèrzhōuérwángzhūhóu,,
    zhìzūnérzhìliù,,
    zhí執(zhí)qiāoérbiānchītiānxià,
    wēizhènhǎi。。
    nánbǎiyuèzhī,,
    wéiguìlín、xiàngjùn;;
    bǎiyuèzhījūn,
    shǒujǐng,,
    wěimìngxià。。
    nǎishǐ使mēngtiánběizhùchángchéngérshǒufān,
    quèxiōngbǎi;
    réngǎnnánxiàér,
    shìgǎnwāngōngérbàoyuàn。。
    shìfèixiānwángzhīdào,,
    fénbǎijiāzhīyán,
    qiánshǒu;
    huīmíngchéng,,
    shāháojié;;
    shōutiānxiàzhībīng,,
    zhīxiányáng,,
    xiāofēng,
    zhùwéijīnrénshíèr,
    ruòtiānxiàzhīmín。。
    ránhòujiànhuáwéichéng,
    yīnwéichí,
    據(jù)zhàngzhīchéng,,
    línzhīyuān,
    wéi。
    liángjiāngjìnshǒuyàohàizhīchǔ,,
    xìnchénjīngchénbīngérshéi。
    tiānxiàdìng,
    shǐhuángzhīxīn,
    wéiguān關(guān)zhōngzhī,
    jīnchéngqiān,
    sūnwángwànshìzhī業(yè)。。
    shǐhuángméi,
    wēizhènshū。
    ránchénshèwèngyǒushéngshūzhī,
    méngzhīrén,,
    érqiānzhī;;
    cáinéngzhōngrén,,
    fēiyǒuzhòng,
    zhīxián,
    táozhū、、dùnzhī;
    nièhángzhījiān,,
    érjuéqiānzhīzhōng,
    shuàizhī,
    jiāngshù數(shù)bǎizhīzhòng,,
    zhuǎn轉(zhuǎn)érgōngqín;;
    zhǎnwéibīng,
    jiēgān竿wéi,
    tiānxiàyúnxiǎngyīng,
    yíngliángérjǐngcóng。。
    shāndōngháojùnsuìbìngérwángqín。。
    qiětiānxiàfēixiǎoruò,
    yōngzhōuzhī,,
    xiáohánzhī,
    ruò。
    chénshèzhīwèi,
    fēizūn、chǔ、、yàn、zhào、hán、、wèi、sòng、、wèi衛(wèi)、zhōngshānzhījūn;
    chúyōujīn,
    fēixiāngōuchángshā;
    zhéshùzhīzhòng,,
    fēikàngjiǔguózhīshī;
    shēnmóuyuǎn,
    hángjūnyòngbīngzhīdào,
    fēixiàngshízhīshì。。
    ránérchéngbàibiàn,
    gōng業(yè)xiāngfǎn,
    ?
    shìshǐ使shāndōngzhīguóchénshèchángxié,,
    quán權(quán)liáng,,
    tóngniánér。。
    ránqín區(qū)區(qū)zhī,
    zhìwànchéngzhīshì,,
    zhōuérzhāotóngliè,
    bǎiyǒunián;;
    ránhòuliùwéijiā,,
    xiáohánwéigōng;
    zuònánérmiàohuī,
    shēnrénshǒu,,
    wéitiānxiàxiàozhě,
    ?
    rénshīérgōngshǒuzhīshì。。

    過秦論(上篇)賞析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quán)貴豪門大量侵吞農(nóng)民土地,逼使農(nóng)民破產(chǎn)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nèi)封建割據(jù)與中央集權(quán)的矛盾、統(tǒng)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tǒng)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diào)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jié)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過秦論(上篇)翻譯

    譯文
    秦孝公占據(jù)觳山與函谷關(guān)的險固關(guān)隘,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這些地盤,以便伺機奪取衰弱的東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國、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統(tǒng)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nóng)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并使諸侯相互爭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先人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漢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jù)了重大的城邑。六國諸侯都很害怕,于是結(jié)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lǐng)的人,采用合縱策略締結(jié)盟約,相互援助,結(jié)為—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明達聰慧而又忠誠講信用,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jié)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聚合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等國的民眾。于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他們留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士兵的軍隊,攻打函谷關(guān)而攻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guān)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桿失去一支箭頭,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于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殺得敗軍橫尸百萬,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乘著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占有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延續(xù)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統(tǒng)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fā)生什么戰(zhàn)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fā)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yè),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于吞并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lǐng),只得低著頭用繩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并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仇。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jù)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jù)點。又派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拿著強勁的弓弩守衛(wèi)著戰(zhàn)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著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yè)。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墒牵惿娌贿^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fā)難,率領(lǐng)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quán)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guān)作為自己的內(nèi)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注釋
    秦孝公: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戰(zhàn)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函谷關(guān),在河南省靈寶縣。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雍州:包括今陜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一帶地方。
    周室: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權(quán)勢,并非實指周王室。戰(zhàn)國初期,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
    席卷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席子一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
    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商君:即商鞅,約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戰(zhàn)國時衛(wèi)人。姓公孫,名鞅。因封于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
    外:對國外。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斑B衡”一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斗諸侯:使諸侯自相爭斗。斗,使動用法。
    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西河:又稱河西,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qū)。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愿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而襲奪其軍。其后十年間,魏屢敗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于秦以和。
    沒:通“歿”,死。
    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菸耐跏切⒐膬鹤?,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
    因:動詞,沿襲。
    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要害之郡:指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qū)。
    愛:吝惜,吝嗇。
    致:招致,招納。
    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
    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約,結(jié)。
    離,使離散。衡,通“橫”。
    兼,兼并、統(tǒng)一。
    徐尚:宋人。
    蘇秦:洛陽人,是當時的“合縱長”。
    杜赫:周人。
    齊明:東周臣。
    周最:東周君兒子。
    陳軫:楚人。
    召滑(shào):楚臣。
    樓緩:魏相。
    翟景:魏人。
    蘇厲:蘇秦的弟弟。
    樂毅:燕將。
    吳起:魏將,后入楚。
    孫臏:齊將。
    帶佗:楚將。
    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
    田忌:齊將。
    廉頗、趙奢:趙將。
    制:統(tǒng)領(lǐng)、統(tǒng)帥。
    叩關(guān):攻打函谷關(guān)。叩,擊。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據(jù)《史記·六國表》載,并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不盡合歷史事實。
    亡:丟失,丟掉。鏃:箭頭。
    制:制裁,制服。
    弊:通“敝”,困敝、疲敝。
    亡:逃亡的軍隊,在此用作名詞。
    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伏尸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zhàn)役的死亡人數(shù)。秦擊六國殺傷人數(shù)史書皆有記載,如前年擊韓伊闕,斬首萬;前年,破趙長平軍,殺卒萬。
    因:趁著,介詞。利:有利的形勢,用作名詞。
    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shù)。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御:駕御,統(tǒng)治。
    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西周滅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東周滅于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
    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振:通“震”,震驚(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
    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
    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
    北: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
    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里指著作。
    隳名城:毀壞高大的城墻。
    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箭頭。
    金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宮中?!比酰菏梗ㄌ煜掳傩眨┧ト?。
    億丈之城:指華山。不測之淵,指黃河。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兩個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應當理解為,“良將勁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處,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呵問他是誰,就是緝查盤問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關(guān)中:秦以函谷關(guān)為門戶,關(guān)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
    子孫帝王: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帝王,名詞活用動詞
    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
    甕牖繩樞:以破甕作窗戶,用草繩替代戶樞系門板,形容家里貧窮。甕,用甕做。牖,窗戶。繩,用繩子系。樞,門扇開關(guān)的樞軸。
    氓隸:農(nóng)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陳涉少時為人傭耕,所以稱他為“氓隸”。氓,古時指農(nóng)村居民。隸,奴隸。
    遷徙之徒:被征發(fā)戍邊的人,指陳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發(fā)戍守漁陽。
    中人:一般人。
    躡足行伍(háng wǔ ):置身于戍卒的隊伍中。躡足,蹈,用腳踏地,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
    倔:通“崛”,突起(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間小道,這里代指民間。
    贏糧而景從: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贏,擔負。景,同“影”。
    且夫:復合虛詞,表遞進,相當“再說”“而且”。小弱,變小變?nèi)酢?br />耰:通“耰”(粵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時的一種碎土平田用的農(nóng)具,似耙而無齒。棘:酸棗木。矜:矛柄,這里指木棍。
    铦:鋒利。鉤:短兵器,似劍而曲。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鎩:長矛。
    及:動詞,趕得上,追得上。
    絜:衡量。
    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時車輛叫乘。
    序八州: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
    朝同列: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朝,使……來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國諸侯,秦與六國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諸侯。
    有:通“又”,用于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作者簡介

    賈誼
    賈誼[兩漢]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更多

    賈誼的詩(共5首詩)
    • 《鵩鳥賦》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
      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
      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
      “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
      ”請問于鵩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兇言其災。
      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
      ”鵩乃嘆息,舉首奮翼;
      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
      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蟺。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彼吳強大兮,夫差以?。?br>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
      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
      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
      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zhuǎn)。
      云蒸雨降兮,糾錯相紛;
      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
      天不可預慮兮,道不可預謀;
      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
      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
      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權(quán)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
      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
      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
      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
      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
      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養(yǎng)空而?。?br>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細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查看譯文
    • 《吊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屈原,楚賢臣也。
      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
      “已矣哉!
      國無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羅而死。
      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側(cè)聞屈原兮,自沉汨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嗚呼哀哉!
      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
      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
      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
      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斡棄周鼎,寶康瓠兮。
      騰駕罷牛,驂蹇驢兮;
      驥垂兩耳,服鹽車兮。
      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
      已矣!
      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
      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
      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
      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
      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
      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
      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查看譯文
    • 《過秦論》
      上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
      若是,何也?
      曰:
      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
      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
      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xiāng)里;
      發(fā)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
      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
      繁刑嚴誅,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紀;
      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
      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
      故曰:
      “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下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脩津關(guān),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險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
      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
      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悟。
      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
      此豈世賢哉?
      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查看譯文
    • 《治安策》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shù)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
      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lǐng),匈敘賓服,四荒鄉(xiāng)風,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之美,垂于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經(jīng)陳紀,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yè)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愿幸無忽。
      臣謹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務,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生,為陛下計,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
      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
      bzgwgz_/bz>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
      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
      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lǐng)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權(quán)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北?
      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
      韓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狶兵精,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最弱,最后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不萌,細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時大治,后世誦圣。
      壹動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quán)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y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進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而直數(shù)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墻。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jié)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yōu)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lǐng),庶人孽妾緣其履:
      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然而獻計者曰“毋動”,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計者猶曰“毋為”,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于,與公并倨;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yè),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nèi),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余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
      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傳之德義;
      師,道之教訓:
      此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
      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學。
      學者,所學之官也。
      《學禮》曰:
      “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圣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矣;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
      習與智長,故切而不媿;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后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
      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于道術(shù)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務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
      ”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
      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
      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
      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為等列,內(nèi)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見君之幾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刖笞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quán),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
      “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jié)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茍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于此?
      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器職業(yè)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恥,俱茍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
      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
      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qū)槲椅#饰岬门c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查看譯文
    • 《過秦論(上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查看譯文
    • 匡機·極運兮不中
      王褒王褒〔兩漢〕
      極運兮不中,來將屈兮困窮。
      余深憫兮慘怛,愿一列兮無從。
      乘日月兮上征,顧游心兮鄗酆。
      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芷閭兮樂房,奮搖兮眾芳。
      菌閣兮蕙樓,觀道兮從橫。
      寶金兮委積,美玉兮盈堂。
      桂水兮潺湲,揚流兮洋洋。
      蓍蔡兮踴躍,孔鶴兮回翔。
      撫檻兮遠望,念君兮不忘。
      怫郁兮莫陳,永懷兮內(nèi)傷。
    • 當墻欲高行
      曹植曹植〔兩漢〕
      龍欲升天須浮云。
      人之仕進待中人。
      眾口可以鑠金。
      讒言三至。
      慈母不親。
      憤憤俗間。
      不辯偽真。
      愿欲披心自說陳。
      君門以九重。
      道遠河無津。
    • 靈臺詩·乃經(jīng)靈臺
      班固班固〔兩漢〕
      乃經(jīng)靈臺。
      靈臺既崇。
      帝勤時登。
      爰考休征。
      三光宣精。
      五行布序。
      習習祥風。
      祁祁甘雨。
      百谷蓁蓁。
      庶草蕃廡。
      屢惟豐年。
      于皇樂胥。
    • 贈婦·人生譬朝露
      秦嘉秦嘉〔兩漢〕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
      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
      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
      省書情凄愴,臨食不能飯。
      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
      長夜不能眠,伏枕獨展轉(zhuǎn)。
      憂來如循環(huán),匪席不可卷。
    • 傷時·惟昊天兮昭靈
      王逸王逸〔兩漢〕
      惟昊天兮昭靈,陽氣發(fā)兮清明。
      風習習兮和煖,百草萌兮華榮。
      堇荼茂兮扶疏,蘅芷彫兮瑩嫇。
      憫貞良兮遇害,將夭折兮碎糜。
      時混混兮澆饡,哀當世兮莫知。
      覽往昔兮俊彥,亦詘辱兮系累。
      管束縛兮桎梏,百。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cf07743ac9cf077/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