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先秦]佚名

    qínwángshǐ使rénwèiānlíngjūnyuēguǎrénbǎizhīānlíng,
    ānlíngjūnguǎrén!
    ānlíngjūnyuēwángjiāhuì,
    xiǎo
    shènshàn
    suīrán,
    shòuxiānwáng,
    yuànzhōngshǒuzhī,
    gǎn!!
    qínwángyuè。
    ānlíngjūnyīnshǐ使tángshǐ使qín。
    qínwángwèitángyuēguǎrénbǎizhīānlíng,,
    ānlíngjūntīngguǎrén,
    ??
    qiěqínmièhánwángwèi,
    érjūnshízhīcúnzhě
    jūnwéichángzhě,,
    cuò。
    jīnshíbèizhī,
    qǐngguǎngjūn,,
    érjūnguǎrénzhě,
    qīngguǎrén?
    tángduìyuēfǒu,,
    fēiruòshì。
    ānlíngjūnshòuxiānwángérshǒuzhī,,
    suīqiāngǎn,
    zhíbǎizāi?
    qínwángrán,,
    wèitángyuēgōngchángwéntiānzhī?
    tángduìyuēchénwèichángwén。
    qínwángyuētiānzhī,,
    shībǎiwàn,
    liúxiěqiān。
    tángyuēwángchángwénzhī??
    qínwángyuēzhī,
    miǎnguānxiǎn,,
    tóuqiāngěr。
    tángyuēyōngzhī,
    fēishìzhī。。
    zhuānzhūzhīwángliáo,
    huìxīngyuè;
    nièzhèngzhīhánkuǐ,,
    báihóngguàn;
    yàozhīqìng,
    cāngyīngdiàn殿shàng。。
    sānzhě,
    jiēzhīshì,
    huáiwèi發(fā),,
    xiūjìnjiàngtiān,
    chénérjiāng。。
    ruòshì,
    shīèrrén,
    liúxiě,,
    tiānxiàgǎo,
    jīnshì。。
    tǐngjiànér。
    qínwángnáo,
    chángguìérxièzhīyuēxiānshēngzuò!!
    zhì!!
    guǎrénhán、、wèimièwáng,,
    érānlíngshízhīcúnzhě,,
    yǒuxiānshēng。。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白色)
    3. 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 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僅僅)
    5. 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6.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愉快)

    一詞多義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來)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副詞)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qū)VT之刺王僚也(句首發(fā)語詞,無意義)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發(fā)怒)
    2.懷怒未發(fā)(怒氣)
    使: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劍而起(連詞,表修飾)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轉(zhuǎn)折,但是)
    3.長跪而謝之(連詞,表修飾)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愿終守之(代詞,指代安陵國土)
    3.夫?qū)VT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長跪而謝之曰(代詞,指唐雎)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者:
    1.以君為長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雖然(這樣)
    2.秦王怫然怒 (...的樣子)
    雖:
    1.雖千里不敢易也(假設連詞,即使)
    2.雖然,受地于先王(假設連詞,雖然)
    于:
    1.受地于先王(從)
    2.倉鷹擊于殿上(到)
    3.請廣于君(給)
    與:
    1.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2.與臣而將四矣(加)

    古今異義
    1.非若是也(古:這樣,如此。今:經(jīng)常用作判斷詞)
    2.豈直五百里哉(古:只,僅僅。今:不彎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經(jīng)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換。今:容易,簡單)
    5.雖然,受地于先王(古:雖然這樣。今:表轉(zhuǎn)折關(guān)聯(lián)詞,與“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撓(古:屈服。今:輕輕地抓)
    8.跪而謝之(古:一種坐姿。今:雙膝著地。 古:道歉。今:感謝或凋落)
    9.以頭搶地耳(古:撞。今:搶奪)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ü牛航o予。今:增加)
    12.彗星襲月(古:掃過。今:襲擊)

    詞類活用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國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后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zhì),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請廣于君——————廣,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擴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shù)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伏,使動用法,使……伏流,使動用法,使……流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尸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脫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著
    與臣而將四矣——————數(shù)詞活用做動詞,成為四人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斷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斷句
    受地于先王——狀語后置(倒裝句)
    請廣于君——狀語后置(倒裝句)
    倉鷹擊于殿上--狀語后置(倒裝句)

    唐雎不辱使命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zhàn)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后收錄于《古文觀止》。這篇文章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歌頌了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的本質(zhì)。文章內(nèi)容精彩,情節(jié)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nèi)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都寫得栩栩如生。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xiàn)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按笸跫踊荩源笠仔?,甚善”,態(tài)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shù)?!笆艿赜谙韧?,愿終守之”,陳理為據(jù),無容置喙?!案ジ乙住?,于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tài)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

    這時,唐雎出場,“使于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不能不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三個回合。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本文中心無關(guān),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

    進而體會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從前也迥然不同?!扒赝踔^唐雎曰”之前,已經(jīng)“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zhì)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tài)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與之周旋?!胺?,非若是也”,態(tài)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并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悅”到“怫然怒”。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后果而擔憂。

    第二回合是斗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扒赝踱鋈慌币痪?,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zhàn)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lǐng),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仿佛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沖沖,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里?!疤熳又偃f,流血千里”,如果聯(lián)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峰中的一個浪谷。

    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于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

    作者懂得寫好唐雎這段反駁痛斥秦王臺詞的重要,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斗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白,用排比,用節(jié)奏鮮明的短句,讓他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掃地的氣勢,而秦王已是一敗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必要寫,因為秦王早已被這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fā)生了什么,而結(jié)局已經(jīng)擺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寫唐雎,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jīng)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于“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于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干的。秦王先因為自己是大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后迫于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并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

    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shù)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tài)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征,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方法。同樣,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xiàn)方法結(jié)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先說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chǔ),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著來寫兩個人物。

    例如寫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藝術(shù)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復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偽的。

    又以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tài)度決定著唐雎的態(tài)度,他不失為明君,但卻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干,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nèi)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zhàn)勝之。但反回頭說,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建議

      一、本文故事情節(jié)生動,富有戲劇性,學生樂于接受。教學時,仍應以朗讀為主,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自己講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教師只需要對個別詞句略加點撥,其余由同學自主思考,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朗讀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甚至可以讓學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這段對話,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導學生從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學生對文言詞語、句式的理解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

      三、在中國歷史上,像唐雎這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著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事跡,鼓勵學生學習他們的品格。

      四、《戰(zhàn)國策》中的許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實。如課文,唐雎是不可能帶劍接近秦王的,并且一個使者是不可能如此同君主說話。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給予解釋。本文主要還是體會人物形象,不必過分認真計較史實。

    唐雎不辱使命翻譯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加以注意?,F(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闭f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注釋
    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國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辱,辱沒、辜負。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時他還沒有稱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戰(zhàn)國的一個小國,即現(xiàn)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zhàn)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易:交換。
    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加惠:給予恩惠。
    雖然:即使這樣。雖,即使。然,這樣。
    弗:不。
    說:通“悅”,高興、愉快。
    謂:告訴。
    欲:想。
    以:用,用作介詞。
    秦滅韓亡魏:秦滅韓國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魏國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之:的,助詞。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錯意,置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請廣于君:意思是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廣,擴充。
    逆:違背。
    非若是也:不是這樣的。非,不是。是,代詞,指秦王說的情況。
    直:只,僅僅。
    怫(fú)然:盛怒的樣子。
    公:相當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呼。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搶,撞。徒,光著。跣,赤。
    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專諸,春秋時吳國人。公子光想殺王僚自立就使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肚子里借獻魚為名刺殺了王僚?!板缧且u月”和下文的“白虹貫日”“蒼鷹擊于殿上”都是自然現(xiàn)象,把這些現(xiàn)象同人事聯(lián)系起來是古代迷信的說法。
    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聶政,戰(zhàn)國時韓國人。韓傀,是韓國的相國。韓國的大夫嚴仲子同韓傀有仇,就請聶政去把韓傀刺殺了。
    要(yā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公子光殺死王僚以后,慶忌逃到衛(wèi)國公子光派要離去把他殺了。倉,通“蒼”,灰白色。
    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的預兆。祲,兇險的預兆。
    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
    若:如果。
    必:一定。怒:發(fā)怒,動詞。
    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c,白絹。素,白綢。
    是:這樣,代詞。
    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沒有凳椅,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為了向?qū)Ψ奖硎揪粗?,上身挺直,臀部離開腳跟,就是長跪。謝,道歉。
    諭:明白,懂得。
    以:憑借。
    存:幸存。
    者:的原因。
    徒:只。
    以:因為。

    唐雎不辱使命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望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雖然是這樣,但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不高興。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F(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區(qū)區(qū)的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墻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F(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闭f完(唐雎)挺劍而起(劍未出鞘)。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存在,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注釋
    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標題是后人加上。
    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辱,辱沒、辜負。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當時他還沒有稱皇帝。
    使:派遣,派出。
    謂:對...說。
    許:恩,答應。
    雖然:即使(就是)這樣。
    曰:說。
    終:始終。
    守:守護。
    欲:想
    以:用
    之:的
    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在現(xiàn)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zhàn)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許:可要,必須。
    易:交換。
    加惠:給予恩惠。加,給予。
    雖然:即使這樣。雖,即使。然,這樣。
    弗:不。
    以:用。
    且:況且。
    而:但。
    以:憑借。
    秦滅韓亡魏:秦國滅了韓國和魏國。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錯意,置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請廣于君: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廣,擴充。于,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
    逆:違背。
    輕:輕視。
    與(yú):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非若是也:不是這樣的。非,不是。是,代詞,指秦王說的情況。
    直:只,僅僅。
    謂:對…說。
    怫(fú)然:盛怒的樣子。怫:盛怒;然:……的樣子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公,相當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呼。這是秦王暗示唐雎,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fā)怒,那后果不堪設想。
    伏尸:使尸體倒下,使動用法。
    流血:使血流,使動用法。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這里指的是下文所說的“士”,即游說諸侯的策士。他們有膽識,有本事,但沒有爵位,所以也稱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徒,光著。
    跣(xiǎn):赤足。
    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倉,通“蒼”,青色。
    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 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從。
    若:如果。
    必:將要。
    怒:發(fā)怒。
    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
    是:這樣。
    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長跪而謝之: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如果跪著則聳身挺腰,身體就顯得高(長)起來,所以叫“長跪”。謝,認錯,道歉。
    諭:通“喻”,明白,懂得。
    以,憑借。
    存,幸存
    者,原因。
    徒,只。
    以,因為。

    唐雎不辱使命評析

      在矛盾沖突的發(fā)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是本文一個鮮明的特點。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xiàn)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xiàn)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淫威,唐雎則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后果而擔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爭。唐雎以布衣俠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shù)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tài)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強暴的鮮明個性。

    唐雎不辱使命解析

      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戰(zhàn)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jié)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jīng)過??煞謨蓪樱?/p>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xiàn)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fā)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zhàn)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zhàn)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quán)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jié)局。

      本文記敘了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xiàn)了唐睢沉著鎮(zhèn)靜、不畏強暴的精神。

    佚名的詩(共28987首詩)
    • 《觀別者》
      青青楊柳陌。
      陌上別離人。
      愛子游燕趙。
      高堂有老親。
      不行無可養(yǎng)。
      行去百憂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鄰。
      都門帳飲畢。
      從此謝親賓。
      揮涕逐前侶。
      含凄動征輪。
      車徒望不見。
      時見起行塵。
      吾(一作余)亦辭家久(一作者)。
      看之淚滿巾。
      查看譯文
    • 《跋林和靖手書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詩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幾年。
      后來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無洄沿。
      又如商鞅壞井田,夷封溝洫開陌阡。
      吟哦一變成號顛,秦張功甫出此編。
      我讀未竟心犁然,借歸手抄家自傅。
      藏之篋笥待后賢,庶萬有一唐風還。
      查看譯文
    • 《言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
      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五十言懷詩》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疑道是神仙。
      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查看譯文
    • 金樓子引古語
      先秦無名〔先秦〕
      寧得一把五加。
      不用金玉滿車。
      寧得一斤地榆。
      不用明月寶珠。
    • 孺子歌
      佚名佚名〔先秦〕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棫樸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芃芃棫樸,薪之槱之。
      濟濟辟王,左右趣之。
      濟濟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涇舟,烝徒楫之。
      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倬彼云漢,為章于天。
      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 九章之四抽思
      屈原屈原〔先秦〕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思蹇產(chǎn)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
      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
      數(shù)惟蓀之多怒兮,傷余心之憂憂。
      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
      結(jié)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
      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
      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為余而造怒。
      愿承閒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猶而冀進兮,心怛傷之憺憺。
      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
      固切人之不媚兮,眾果以我為患。
      初吾所陳之耿著兮,豈至今其庸亡?
      何獨樂斯之謇謇兮?
      愿蓀美之可光。
      望三王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
      夫何極而不至兮,故遠聞而難虧。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
      少歌曰:
      與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無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辭而不聽。
      倡曰:
      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
      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
      惸煢獨而不群兮,又無良媒在其側(cè)。
      道卓遠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
      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愿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從容。
      亂曰:
      長瀨湍流,溯江潭兮。
      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
      軫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低徊夷猶,宿北姑兮。
      煩冤瞀容,實沛徂兮。
      愁嘆苦神,靈遙思兮。
      路遠處幽,又無行媒兮。
      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
      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
    • 皇皇者華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皇皇者華,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
      載馳載驅(qū),周爰咨諏。
      我馬維騏,六轡如絲。
      載馳載驅(qū),周爰咨謀。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
      載馳載驅(qū),周爰咨度。
      我馬維骃,六轡既均。
      載馳載驅(qū),周爰咨詢。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a4bc843ac9a4bc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