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明代]唐順之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
    趙,魏之障也。
    趙亡,則魏且為之后。
    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
    天下之勢,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趙者,亦以救魏;
    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
    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
    曰:
    又不然也。
    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趙不請救于王,而諄諄焉請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
    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
    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
    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戰(zhàn)勝,可也,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曷若以唇齒之勢激諫于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為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
    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
    何為計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
    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
    自世之衰,人皆習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
    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
    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
    兵符藏于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
    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
    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權于上,而內外莫敢不肅。
    則信陵安得樹私交于趙?
    趙安得私請救于信陵?
    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
    信陵安得賣恩于如姬?
    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
    《春秋》書葬原仲、翚帥師。
    嗟夫!
    圣人之為慮深矣!

    信陵君救趙論譯文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后。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天下之勢,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做為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為憑這一點還夠不上拿來責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強勁的秦國 暴虐到極點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來壓于趙國 ,趙國肯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亡了,那么魏國將要步其后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亡了,那么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后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用以救魏國;救這一個國家,也就是用以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難,這有什么不可以的!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那么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救于王,而諄諄焉請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戰(zhàn)勝,可也,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 ,魏國自有其君王的嘛。趙國不請求于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于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呢。平原君用親戚情分來激將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為了親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趙,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親戚,不知道還有個君王。他的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了六國,而是為了趙國才如此;其實也不是為了趙國,只是為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禍患不在趙國,而在其他國家,即使撤銷了魏國的屏障,撤銷了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救他的。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縱然趙國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救他的。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不能比得上一個平原公子;而且魏國的軍備原是依靠它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的,如今卻拿來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了。幸而戰(zhàn)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戰(zhàn)不勝,做了秦國的俘虜,就是傾覆了魏國幾百年來的國家命運來殉葬于自己的親戚。如果這樣,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來回答魏王呢?!

    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曷若以唇齒之勢激諫于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為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何為計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盜竊兵符的計謀,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來盜竊兵符,如姬在魏王臥室里替魏公子盜竊兵符,是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認為信陵君如果為自己打算,不如用趙、魏兩國唇齒相依的形勢,以激發(fā)、上諫魏王,如果不聽,就用他本人的想為趙國而犧牲于秦國軍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會醒悟了。侯生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見魏王來勸說他救趙,如果不聽,就以想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報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閑時,日日夜夜勸他救趙,如果不聽從,就用想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這樣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等二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為什么不提出這種計劃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為親戚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里邊則有寵幸的侍妾,外邊則有鄰國,低賤者則有像夷門監(jiān)侯生等鄉(xiāng)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個魏公子,卻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自從世運衰敗以來,人們都習慣于違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黨的行為,卻忘掉了守節(jié)義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沒有具有權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沒有義憤的局面。例如秦國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貧賤時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趙王。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樣地被人把持著已經很久很久了。由此說來,信陵君的罪過,原不在于兵符的盜竊與否,若是為了魏國,為了六國,縱然是盜竊兵符,還是可以的;若是為了趙國,為了一個親戚,縱然請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兵符藏于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權于上,而內外莫敢不肅。則信陵安得樹私交于趙?趙安得私請救于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于如姬?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雖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為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信陵君怎么能盜竊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請托如姬,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盜竊兵符,這是她素來仗恃著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然后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權,而宮廷內外沒有敢不肅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謂“履霜,堅冰至”(踩著路上的寒霜,就意味著堅固的冰塊將要出現了)的逐漸形成的道理,難道說“一朝一夕”就會突然發(fā)生的嗎?由此說來,不只是眾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也自以為是個被把持著的旗子呢。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春秋》書葬原仲、翚帥師。嗟夫!圣人之為慮深矣!因此,信陵君可以做為人臣結黨營私的鑒戒,魏王可以做為人君失權的鑒戒。從《春秋》的書寫“葬原仲”和“翚帥師”的筆法來看,哦,圣人考慮得是多么深遠?。?/span>

    信陵君救趙論注解

    1
    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稱“虎符”。古代將帥出征時,由國君和將帥各執(zhí)兵符一半,以后國君想調動軍隊時,須將國君所執(zhí)的一半送至將帥處,與將帥所執(zhí)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
    2
    岌岌:極端危險。
    3
    平原君:戰(zhàn)國時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曾任趙相,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其夫人為信陵君之姐。當秦兵圍趙時,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親關系來打動其心。
    4
    謝:在這里是“請罪”之意,與現代用法不同。
    5
    侯生:侯贏,原為魏國國都夷門的守門人,后為信陵君家中門客。當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時,他向信陵君提出竊符之計。
    6
    曷若:何如,倘若。如姬之父被人殺害,信陵君曾為之復仇,故如姬對信陵君深為感激。
    7
    穰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將軍、相國,握有秦國軍政大權?!梆睢睘槠浞馓枴?/span>
    8
    虞卿:趙孝成王時相國。他和魏國的魏齊曾為早年間的好友,其后魏齊遇難出奔,他為了幫助魏齊,竟棄官與之一起出走。
    9
    贅旒:旒,同“瘤”,多余的東西。
    10
    履霜之漸:“履霜堅冰至?!闭f明行路時如踏到霜,則冰天雪地即將到來。
    11
    葬原仲:原仲為陳國大夫,死后,其舊友季友(魯國的公子)私自去陳國將其埋葬??鬃诱J為這是非禮的行動。
    12
    翚帥師:魯隱公時,宋、陳等國進攻鄭國,宋國也要魯國出兵,魯隱公不同意,魯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許便帥師而去??鬃诱J為這是目無君主。

    信陵君救趙論賞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中,我們不僅贊嘆古漢語用辭之精妙、簡練,并且透過華麗的詞藻,也可領略作者的文風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的就是作者通過文章體現出來的立場或論點。

    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為題材,對已有的評論予以反駁,并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文章開篇簡練,沒有過多贅述即闡明自己觀點,指出趙國在軍事上乃魏國的屏障,趙國滅亡,則魏國亦兇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的論斷,因之,信陵君竊符救趙并無不可。

    然而,緊接的第二段筆鋒一轉,切入作者本人觀點:“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認為,信陵君之所以救趙,并非為保魏國或其他幾國,而只因其姻親平原君在趙。并由此引出,其實信陵君不僅不為就魏國,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沒有魏王。接下來,作者又將矛頭指向魏王,說明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計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對全片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指出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結黨營私,目無君主;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權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運用辯證法對論點詳加闡明,使全文無懈可擊。

    整篇文章構思嚴謹,邏輯特征鮮明,以駁斥原有論點開篇,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陳述出自己的論調。不僅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全文雖為古文,但詞句深入淺出,即使不加注釋,也可通篇閱讀并把握文章主旨。

    信陵君救趙論解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中,我們不僅贊嘆古漢語用辭之精妙、簡練,并且透過華麗的詞藻,也可領略作者的文風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的就是作者通過文章體現出來的立場或論點。

      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為題材,對已有的評論予以反駁,并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文章開篇簡練,沒有過多贅述即闡明自己觀點,指出趙國在軍事上乃魏國的屏障,趙國滅亡,則魏國亦兇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的論斷,因之,信陵君竊符救趙并無不可。

      然而,緊接的第二段筆鋒一轉,切入作者本人觀點:“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認為,信陵君之所以救趙,并非為保魏國或其他幾國,而只因其姻親平原君在趙。并由此引出,其實信陵君不僅不為就魏國,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沒有魏王。接下來,作者又將矛頭指向魏王,說明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計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對全片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指出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結黨營私,目無君主;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權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運用辯證法對論點詳加闡明,使全文無懈可擊。

      整篇文章構思嚴謹,邏輯特征鮮明,以駁斥原有論點開篇,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陳述出自己的論調。不僅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全文雖為古文,但詞句深入淺出,即使不加注釋,也可通篇閱讀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簡介

    唐順之
    唐順之[明代]

    唐順之(公元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進)城內青果巷易書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后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更多

    唐順之的詩(共60首詩)
    • 《岳王墳》
      國恥猶未雪,身危亦自甘。
      九原人不返,萬壑氣長寒。
      豈恨藏弓早,終知借劍難。
      吾生非壯士,于此發(fā)沖冠。
      查看譯文
    • 《信陵君救趙論》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
      趙,魏之障也。
      趙亡,則魏且為之后。
      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
      天下之勢,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趙者,亦以救魏;
      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
      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
      曰:
      又不然也。
      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趙不請救于王,而諄諄焉請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
      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
      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
      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戰(zhàn)勝,可也,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為信陵之自為計,曷若以唇齒之勢激諫于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為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
      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
      何為計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
      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
      自世之衰,人皆習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
      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
      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
      兵符藏于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
      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
      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權于上,而內外莫敢不肅。
      則信陵安得樹私交于趙?
      趙安得私請救于信陵?
      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
      信陵安得賣恩于如姬?
      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
      《春秋》書葬原仲、翚帥師。
      嗟夫!
      圣人之為慮深矣!
      查看譯文
    • 《陳渡草堂》
      皂衣非復漢庭郎,敝缊深冬臥草堂。
      貧薄不羞羸牜孛計,沉浮也逐斗雞行。
      殘書閣盡經旬病,異味嘗來百草香。
      獨愧頑心猶未化,十年學道幾亡羊。
      查看譯文
    • 《題龍池庵》
      遠游為訪白云巖,轉盡孤峰路更南。
      龍見小身時出井,虎馴大士舊開庵。
      禪心客思俱潭水,古佛寒松共石龕。
      坐對老僧無一事,夜深相與說《楞嚴》。
      查看譯文
    • 《贈庵中老僧僧解相人術少嘗游歷江南晚歸庵中》
      早從祝發(fā)事棲巖,為禮名師每向南。
      業(yè)凈六根成慧眼,身無一物寄茅庵。
      廚邊引澗寧須汲,松下翻經幾到龕。
      若使焚香能證道,前身應說是香嚴。
      查看譯文
    • 早春大中丞同川李公見訪詢及陂上舊游處賦此
      〔明代〕
      清溪自分老漁竿,白首欣逢舊豸冠。
      蘆葉檉花最深處,艤舟猶記昔時歡。
    • 再過東園二首
      唐時升唐時升〔明代〕
      知是午潮落,小溪嗚咽流。
      綠蘿留薄暮,紅葉報深秋。
      新月遠林角,夕陽高樹頭。
      平生丘壑意,一到一消憂。
    • 君馬黃
      徐庸徐庸〔明代〕
      君馬黃,我馬赤。
      君馬紫絲韁,我馬黃金勒。
      兩馬馳騁長安陌,相逢宛若曾相識。
      公子王孫天上客,玉鞭指點分南北。
      善和坊里多青樓,不知今夜誰家笛。
    • 漫興·平康巷陌倦游人
      唐寅唐寅〔明代〕
      平康巷陌倦游人,狼籍桃花病酒身。
      短夢風煙千里笛,多情弦索一床塵。
      黃金誰買《長門賦》,黛筆空描滿額顰。
      惟有所歡知此意,共燒高燭賞余春。
    • 剡原九曲·欲知溪流長
      高啟高啟〔明代〕
      欲知溪流長,百轉來越嶠。
      舟行安能極,嵐路入斜照。
      清景不足娛,昔人豈辭詔。
      石硯久誰磨,空林閉遺廟。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a477243ac9a4772/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