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代]蘇軾

      《水經(jīng)》云: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
    “汝識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鐘山記譯文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贬B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fā)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石鐘山記注解

    1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2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
    3
    酈元:即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作者。
    4
    鼓:振動。
    5
    搏:擊,拍。
    6
    洪鐘:大鐘。
    7
    是說:這個說法。
    8
    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10
    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11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12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13
    桴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14
    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韻,這里指聲音。徐,慢。
    15
    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16
    尤:更加。
    17
    鏗然:敲擊金石所發(fā)出的響亮的聲音。
    18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19
    元豐:宋神宗的年號。
    20
    六月丁丑:農(nóng)歷六月初九。
    21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22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23
    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24
    湖口:今江西湖口。
    25
    硿硿焉:硿硿地(發(fā)出響聲)。焉,相當于“然”。
    26
    莫夜:晚上。莫,通“暮”。
    27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28
    搏人:捉人,打人。
    29
    棲鶻: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30
    磔磔:鳥鳴聲。
    31
    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32
    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33
    噌吰:這里形容鐘聲洪亮。
    34
    舟人:船夫。
    35
    罅:裂縫。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36
    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37
    中流:水流的中心。
    38
    空中:中間是空的。
    39
    竅:窟窿。
    40
    窾坎鏜鞳: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41
    汝識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42
    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3
    臆斷:根據(jù)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44
    殆:大概。
    45
    終:終究。
    46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47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48
    陋者:淺陋的人。
    49
    考:敲擊。
    50
    實:指事情的真相。

    石鐘山記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xiàn)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石鐘山記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全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梢苑譃槿龑?。第一層,引《水經(jīng)》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第二層,提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tài)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fā)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fā)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fā)聲之說難以置信。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梢苑譃槿龑?。第一層從“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到“因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第二層從“寺僧使小童持斧“到”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fā)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第三層從“至莫夜月明”到“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jīng)過。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fā)現(xiàn)“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fā)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水相吞吐”。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lián)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xiàn)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梢苑譃槿龑?。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安荒苎浴笔钦f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皣@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靶畈持笔欠穸ɡ畈车挠^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這篇文章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查,對酈道元和李渤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分析批評,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表現(xiàn)了作者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富有教育意義。

    石鐘山記文言現(xiàn)象

    詞類活用
    1、余自齊安[9]舟行適臨汝:“舟”:名作狀,用船,坐船
    2、事不目見耳聞:“目”“耳”:名作狀,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3、而此獨以鐘名:“名”:名作動,命名
    4、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動,使……鳴

    固定句式
    一、 判斷句:
    1、 噌洪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2、 此世所以不傳也。
    3、或曰此鸛鶴
    二、倒裝句
     1、得雙石于潭上(狀后)
    磔磔云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狀后)
    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狀后)
    2、石之鏗然有聲者(定后)
    3、古之人不余欺也(賓前)
    余是以記之
    三、省略句:
    1、酈元以(之)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3、(余)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4、(余)獨與邁乘小舟
    5、磔磔(于)云霄間
    6、(余)徐而察之
    四、通假字:
    1、南聲函胡(含糊)
    2、至莫夜月明(暮)

    一詞多義
    1、而:徐而察之(表修飾)
    空中而多竅(表并列)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表轉折)
    人而無儀《相鼠》(表假設)
    2、焉:箜箜焉(相當于“然”,形容詞詞尾)
    微波入焉(兼詞,于此)
    3、 因: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趁機)
    因笑謂邁曰(于是)

    重點詞義
    1、水石相搏(擊、拍)
    2、桴止響騰(傳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這樣)
    5、適臨汝(往)
    6、余方 心動欲還(剛才)(心驚)
    7、則山下皆石穴罅(縫隙)
    8、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形成)
    9、與向噌洪者相應(先前)(應和)
    10、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傳也(……的緣故)

    石鐘山記解析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天,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一共三段。

      第一段
      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引《水經(jīng)注》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第二層,提出六朝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tài)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fā)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fā)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fā)聲之說難以置信。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tài)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第二段
      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梢苑譃槿龑?。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fā)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jīng)過。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fā)現(xiàn)“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fā)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的意思?!爸刍刂羶缮介g”,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如果解釋為前者,就會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去的時候沒發(fā)現(xiàn)“大石當中流”呢?另外,“回”的本義是“旋轉”“回旋”,在古漢語中的常用義是“掉轉”;現(xiàn)代漢語“回來”的意思,古代漢語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耙蛐χ^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xiàn)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lián)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xiàn)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第三段
      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梢苑譃槿龑?。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安荒苎浴笔钦f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皣@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靶畈持笔欠穸ɡ畈车挠^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石鐘山記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同是寫鳥,或由鳥名寫到驚飛、寫到叫聲,或由聲音再點出鳥名,毫無板滯之感。寫噌咳之聲,是先聞其聲,再寫徐而察之后的發(fā)現(xiàn);寫窾坎鏜鞳之聲,先寫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竅”之狀,再寫其聲,描寫角度和順序都有不同,行文舒卷自如。

    石鐘山記藝術特色

      《石鐘山記》是一篇游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一般的游記,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以景物描寫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蘇軾的許多記游文字,如《超然臺記》《放鶴亭記》《凌虛臺記》,都以描寫、記敘、議論的錯綜并用為特點?!妒娚接洝穭t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觀點,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因此,《石鐘山記》除具有游記的特點外,還具有某些論說文特別是駁論文的特點。分析《石鐘山記》,應把握住它在文體上的這一特點。

      這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是一篇具有某些論說文特點,特別是駁論文特點的游記。我們說它具有論說文,特別是駁論文的某些特點,是因為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問題,擺出靶子,并從邏輯上對李說作了初步的反駁;接著用親訪石鐘山耳聞目見的事實,證實并補充了酈說,推翻了李說,使形象描寫為證明和反駁服務。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重視“耳聞目見”而不可“臆斷其有無”這一中心論點,交代寫作意圖。全文思路清楚,結構謹嚴,說理透辟,文筆流暢。蘇軾曾稱贊謝民師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從來沒有固定格式),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也是夫子自道。蘇軾的文章,特別是這篇《石鐘山記》,也寫得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毫無斧鑿雕琢之痕。清代方苞說《石鐘山記》是蘇軾“諸記中特出者”,說它寫得“瀟灑自得”,這四字確實把握住了本文的特點。

      但是,本文畢竟是一篇游記,因此,又具有一般游記的特點。第一,清楚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經(jīng)過。第二,它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鏜”),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讀了夜游石鐘山一段,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使讀者同作者和舟人一樣“心動”“大恐”。本文不僅以說理透辟見勝,而且以景物描寫的形象生動見勝。第三,行文有緩有急,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詼諧風趣。如夜游石鐘山一段,先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同伴、方式,語氣比較舒緩;接著一段環(huán)境描寫,大石“森然欲搏人”,棲鶻驚飛,鸛鶴怪叫,寫得陰森可怕,寒氣逼人,讀到這里真有點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動欲還”,暫緩緊張氣氛,忽又“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如鐘鼓不絕”,不僅“舟人大恐”,讀者也不免為之“大恐”,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經(jīng)過“徐察”,原來是“水石相搏”的聲音,緊張的心情才趨平靜,第二處水聲就寫得比較舒緩。清代劉大評這段文章時說,蘇軾“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fā)于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他也同方苞一樣,認為這是“坡公第一首記文”。第四,文筆變幻多姿,毫不板滯,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fā)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fā)現(xiàn)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蘇軾對語言有高度的駕馭能力,一筆不肯雷同。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蘇軾
    蘇軾[宋代]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

    蘇軾的詩(共4993首詩)
    •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查看譯文
    •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查看譯文
    •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查看譯文
    • 《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查看譯文
    • 《守歲詩》
      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
      查看譯文
    • 敬和大人新年韻
      洪咨夔洪咨夔〔宋代〕
      井渫得泉終必食,睽弧遇雨更須疑。
      毋庸伊尹要三聘,且學顏淵克四非。
      勢去鐵鞋無處覓,志亨金印有時累。
      梅花結子桃花發(fā),爛漫春風醉典衣。
    • 風雨有秋色率然成小詩呈道濟長官
      孔平仲孔平仲〔宋代〕
      學館人歸靜若山,久陰梅濕上衣冠。
      酣酣雨意牽愁遠,颯颯秋聲吹夢寒。
      竹筍解包堆屋角,蓼花抽穗出墻端。
      此時最憶吳江上,千頃煙波一釣竿。
    • 北池小會
      曾鞏曾鞏〔宋代〕
      笑語從容酒慢巡,笙歌隨賞北池春。
      波間鏤檻花迷眼,沙際朱橋柳拂人。
      金縷暗移泉溜急,銀簧相合鳥聲新。
      幸時無事須行樂,物外乾坤一點塵。
    • 古洗·古人不可見
      章甫章甫〔宋代〕
      古人不可見,古物亦無幾。
      今朝雙眼明,乃識漢時洗。
      規(guī)模簡而質,仿佛古君子。
      年深土銷蝕,薄處僅如紙。
      篆名可意逆,依衡辨雙鯉。
      傳寶今幾代,是閱人多矣。
      我生頗好古,摩挲不能已。
      悠然起遐思,俗物一何鄙。
    • 二絕呈元輔·坡老不期遺李廌
      曾豐〔宋代〕
      坡老不期遺李廌,歐公猶誤取劉暉。
      點頭道有朱衣吏,今古相傳未必非。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a46ce43ac9a46ce/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