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精品国产手机自在线观|九九热思思精品视频|中文字幕aⅴ专区|黄国产成年人精品

    [唐代]韓愈

    三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fā)。
    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皆已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風(fēng)俗皆已敦厚,動植之物、風(fēng)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皆已備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憑叔父之親,其所輔理承化之功又盡章章如是。
    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fù)有賢于周公者哉?
    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豈復(fù)有賢于時百執(zhí)事者哉?
    豈復(fù)有所計議、能補于周公之化者哉?
    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設(shè)使其時輔理承化之功未盡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無叔父之親,則將不暇食與沐矣,豈特吐哺握發(fā)為勤而止哉?
    維其如是,故于今頌成王之德,而稱周公之功不衰。
      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
    天下之賢才豈盡舉用?
    奸邪讒佞欺負之徒豈盡除去?
    四海豈盡無虞?
    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豈盡賓貢?
    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豈盡銷息?
    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修理?
    風(fēng)俗豈盡敦厚?
    動植之物、風(fēng)雨霜露之所沾被者豈盡得宜?
    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豈盡備至?
    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執(zhí)事,豈盡出其下哉?
    其所稱說,豈盡無所補哉?
    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握發(fā),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書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復(fù)有周公之說焉。
    閣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則相吊,故出疆必載質(zhì)。
    然所以重于自進者,以其于周不可則去之魯,于魯不可則去之齊,于齊不可則去之宋,之鄭,之秦,之楚也。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則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yǎng),而不憂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
    故愈每自進而不知愧焉,書亟上,足數(shù)及門,而不知止焉。
    寧獨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賢之門下是懼。
    亦惟少垂察焉。
    瀆冒威尊,惶恐無已。
    愈再拜。

    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譯文

    三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三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恭謹?shù)卦侔葸M言給相公閣下:

    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fā)。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皆已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風(fēng)俗皆已敦厚,動植之物、風(fēng)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皆已備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憑叔父之親,其所輔理承化之功又盡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fù)有賢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豈復(fù)有賢于時百執(zhí)事者哉?豈復(fù)有所計議、能補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設(shè)使其時輔理承化之功未盡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無叔父之親,則將不暇食與沐矣,豈特吐哺握發(fā)為勤而止哉?維其如是,故于今頌成王之德,而稱周公之功不衰。韓愈聽說周公作宰輔時,他是多么急于接見賢才啊,正當(dāng)吃一頓飯,卻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來迎賓;正當(dāng)洗一次頭發(fā),即三次握著頭發(fā)出來見客。這時候,天下的賢才都已經(jīng)提拔重用了,邪惡兇頑、圖謀不軌、諂媚逢迎、虛偽欺詐的一流壞人,都已經(jīng)清除;整個天下都已經(jīng)無須擔(dān)心;處在極邊遠地方的許多蠻夷部族,都已經(jīng)歸順進貢;天時的災(zāi)害變化,昆蟲草木的反常現(xiàn)象,都已經(jīng)銷聲匿跡;國家的禮樂、刑政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會的風(fēng)俗都已淳厚樸實;動物、植物,凡屬風(fēng)雨霜露所浸潤滋養(yǎng)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鳳、龜、龍之類的美好吉祥的跡象,都已經(jīng)一一出現(xiàn)。而周公憑著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這樣至親的關(guān)系,他所輔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績,又都這樣顯著,那些請求進見的人,難道再有比周公更賢能的嗎?不只不會比周公賢能而已,難道再有比當(dāng)時的百官更賢能的嗎?哪里還能有什么計策、議論能夠?qū)χ芄慕袒兴a益呢?可是周公訪求他們是這樣的急切,只擔(dān)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聽不見、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處,自己的思索考慮有什么不周全之處,以致辜負成王托政給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這樣的用心,假使那時輔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績沒有那樣顯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沒有叔父的至親關(guān)系,那么周公將沒有時間去吃飯和洗頭了,難道只是止于辛勤地“吐哺握發(fā)”嗎?正因為他的用心能夠這樣,所以到現(xiàn)在,人們還念念不忘地歌頌成王的大德,稱贊周公的功績。

    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天下之賢才豈盡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豈盡除去?四海豈盡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豈盡賓貢?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豈盡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修理?風(fēng)俗豈盡敦厚?動植之物、風(fēng)雨霜露之所沾被者豈盡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豈盡備至?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執(zhí)事,豈盡出其下哉?其所稱說,豈盡無所補哉?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握發(fā),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現(xiàn)在閣下作為宰相,身份與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賢才,難道都已經(jīng)提拔重用了?邪惡兇頑、圖謀不軌、諂媚逢迎、虛偽欺詐的一流壞人,難道都已經(jīng)清除?整個天下都已經(jīng)無須擔(dān)心?處在極邊遠地方的蠻夷部族,難道都已經(jīng)歸順進貢?國家的禮樂、刑政這些教化的制度難道都已建立?動物、植物,凡屬風(fēng)雨霜露所浸潤滋養(yǎng)的一切,難道都已經(jīng)各得其所了?麟、鳳、龜、龍之類的美好吉祥的跡象,難道都已經(jīng)一一出現(xiàn)?那些請求進見的人,雖則不能夠期待他有您那樣的大德,至于同您手下那些官吏相比,難道全都不如嗎?他們所提所說的意見,難道全都對政事毫無補益嗎?現(xiàn)在您卻使不能象周公那樣吐哺握發(fā),也總應(yīng)該引進、接見他們,考察他們究竟如何而決定用誰不用誰,不應(yīng)該默不作聲地了事?。?/span>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復(fù)有周公之說焉。閣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則相吊,故出疆必載質(zhì)。然所以重于自進者,以其于周不可則去之魯,于魯不可則去之齊,于齊不可則去之宋,之鄭,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則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yǎng),而不憂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故愈每自進而不知愧焉,書亟上,足數(shù)及門,而不知止焉。寧獨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賢之門下是懼。亦惟少垂察焉。瀆冒威尊,惶恐無已。愈再拜。韓愈等候回音已四十多天了。上了兩次書而心愿不能夠表達,三次登門,卻被守門人攔住。只因為我糊涂愚頑,不知道逃隱山林,所以又有上述關(guān)于周公的一番議論。希望閣下明察!古代的讀書人,只要有三個月不作官任職,相互之間就要慰問,所以他們只要走出本國疆界,車子上就一定載著準(zhǔn)備隨時進見用的禮品。然而他們?yōu)槭裁从植豢陷p易自己主動要求作官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周不被任用,就可以離開到魯國去;在魯不被任用,就離開到齊國去;在齊國不被任用,就離開到宋國去,到鄭國去,到秦國去,到楚國去?,F(xiàn)在天下只有一個君主,四海之內(nèi)統(tǒng)一為一個國家,舍棄這里,那就是夷狄了,就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邦了。所以讀書人中間那些想實行自己主張的人,不被朝廷用,就只有入山林當(dāng)隱士了。隱居山林,只是讀書人中那些獨善其身、自己顧自己而不憂慮天下的才能安居,如果他有憂天下的心思,就不能了。因此韓愈每次自求進見而不知羞愧,頻頻上書、多次上門而不知道止步啊。豈只如此而已,心里經(jīng)?;炭植话?,唯恐不能夠出在您這樣的大賢人門下,也望您稍加體察。冒犯了您的威嚴(yán),內(nèi)心惶恐不已。韓愈再拜。

    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注解

    1
    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
    2
    欺負:欺詐違背。古今異義。
    3
    虞:擔(dān)憂。
    4
    九夷八蠻:九、八為虛數(shù)。指蠻荒的各個部落。
    5
    賓:服從,歸順。
    6
    具:制度。
    7
    沾被:沾濕,滋潤。
    8
    休征嘉瑞:休征、嘉瑞都是指吉兆。
    9
    叔父之親:指周公與成王的至親關(guān)系。
    10
    輔理承化:輔佐、治理、承繼、教化。
    11
    章章:顯著的樣子。
    12
    設(shè)使:設(shè)、使都是“假設(shè)”的意思。
    13
    特:只是。
    14
    維其:正因為,現(xiàn)在通常寫做“唯其”。
    15
    出其下:比他們差。
    16
    引:牽引,引見。
    17
    進:使……進。
    18
    去就:或去或就。去,使……離開,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
    19
    待命:等待回音。
    20
    再:兩次。
    21
    通:通達。守門人。
    22
    質(zhì):通“贄”,禮物,信物。
    23
    去:離開(周)。
    24
    之:往……去。
    25
    亟:多次,屢次。此處讀音為qì。
    26
    惟:希望。
    27
    少:稍微。
    28
    垂:敬辭,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愛。~憐。~詢。

    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賞析

    這是韓愈上宰相書的第三封。這封信與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復(fù)上宰相書)的自訴困窮、苦求哀憐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對待他的上書的態(tài)度,提到是否重視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連用一系列長短錯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極力夸張周公的治績,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發(fā)”的難能可貴,肯定了求賢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礎(chǔ)上稍加變化,用基本相同的詞語,構(gòu)成了一連串的反問句式,使今之宰相與古之周公,兩種用心,處處形成尖銳的對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錯誤態(tài)度,也反映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從當(dāng)時的情況與古代的情況、自己的行為與隱士的作風(fēng)兩相比較中,說明自己反復(fù)上書是為了一片報國憂天下之心所驅(qū)使。

    全文將周公對待人才的熱忱與當(dāng)時宰相對待人才的冷漠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韓愈對當(dāng)時不重視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憤慨,也表達了他為“兼濟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據(jù)理直言,言而無忌,情詞激烈。從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fā)”起筆,排比中有變化,整齊中見錯落,頗能反映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的一貫風(fēng)格。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韓愈
    韓愈[唐代]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

    韓愈的詩(共661首詩)
    •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查看譯文
    • 《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jīng)》
      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愿借圖經(jīng)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
      查看譯文
    • 《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蹉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查看譯文
    • 《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珮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fā)盡備無差訛。
      辭嚴(yán)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shù)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xué),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jīng)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jīng)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fù)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shù)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查看譯文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fēng)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dāng)歌。
      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千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查看譯文
    • 送李群玉赴舉
      杜牧杜牧〔唐代〕
      故人別來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玉白花紅三百首,五陵誰唱與春風(fēng)。
    • 詠史詩·博浪沙
      胡曾胡曾〔唐代〕
      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 贈韋侍御黃裳其二
      李白李白〔唐代〕
      見君乘驄馬。
      知上太山道。
      此地果摧輪。
      全身以為寶。
      我如豐年玉。
      棄置秋田草。
      但勖冰壺心。
      無為嘆衰老。
    • 游東觀山
      張叢〔唐代〕
      巖岫碧孱顏,靈蹤若可攀。
      樓臺煙靄外,松竹翠微間。
      玉液寒深洞,秋光秀遠山。
      憑君指歸路,何處是人寰。
    • 袁不約〔唐代〕
      愁聲秋繞杵,寒色碧歸山。
      (《深秋》) 送將歡笑去,收得寂寥回。
      (《客去》)

    古詩大全

    http://yanglaopt.net/shici_view_9a46b943ac9a46b9/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